高校适应征兵时间调整的对策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do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为提高兵源素质,吸引高学历青年服役,我国对征兵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201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将实行了23年的全国冬季征兵时间调整至夏秋季,开通从“校门”到“营门”的直通车,实现了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的征集工作同步进行。针对高校成为主要征兵阵地的现实情形,系统地对适应征兵时间调整进行了对策研究,更好地适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征兵时间调整;重要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221-02
  2001年9月,修改后的《征兵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正在全日制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本人自愿应征并且符合条件的,可以批准服现役,这也开创大学生入伍的先河。从高校方面来说,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他们需要依据省军区、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及所在区人民政府征兵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完成大学生征兵工作。但是高校对于配合国家做好征兵工作这项任务,并没有可完全借鉴的管理模式,更多地还是需要高校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一、征兵时间调整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兵役制度改革配套政策,这是习近平主席着眼形势发展全局对征兵工作改革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为建立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兵役制度指明了方向。征兵时间调整至夏秋季,为征集更多优秀青年学生入伍提供了便利条件。而面对2013、2014年征兵时间的调整,我国高校也圆满完成了征兵任务,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是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等强军目标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确立了军队建设新的起点和标准,明确了加强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拎起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纲。征兵时间从冬季调整至夏秋季,为征集大学生和高素质青年入伍提供了时间窗口,实现了大学生毕业直接从“校门”到“营门”的直接过度。
  调整征兵时间一方面为建立先训后补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充分调动了高校大学生参军入伍的积极性,成为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保障。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兵员素质、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增强部队战斗力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有望解决长期以来部队存在的战斗力缓升陡降问题,可以为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是提升军队内涵建设——人才软实力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其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提升了对军事人才的刚性需求,理工科院校有能力为国防事业输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他们的知识专长和技术能力。
  这次征兵政策的变化,表面上是调整征兵时间,核心是增加高校征集任务,提高大学生征集比例。原定的冬季征兵与学生毕业时间相差近半年,错过征集高素质青年入伍的最佳时机。如今征兵时间的调整可以将征兵时间与学生毕业时间衔接起来,可以征集更多高素质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参军入伍,同时减轻了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因此,无论从国家战略需要还是大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来看,大学生入伍将成为趋势,大学生士兵的数量将会逐年增加,并逐渐成为征集重点,成为军队内涵建设的关键力量。尤其在加快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背景下,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士兵更容易掌握主战武器系统信息技术,促进设备技术在军队日常业务工作中的运用和普及,带动军队人才队伍软实力的整体提升,对今后打赢信息化战争起着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适应征兵时间调整需要注意的问题
  征兵时间由冬季改为夏秋季,有利于征集更多的高素质青年参军入伍,为破解征兵难题赢得重要契机。征兵主体从社会青年到大学生,主战场从社会到学校,必然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不破除惯性思维,工作就会陷于被动。为适应征兵时间调整带来的变化,高校必须围绕征集高素质青年这个核心,改进工作机制,调整工作部署,在新起点上推进征兵工作科学发展。
  (一)征兵宣传动员要实现常态化
  近年来,全国普遍出现了“当兵冷、征兵难”,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适龄青年数量减少、高校扩招升学率提高、就业机会增多、国防观念弱化等,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征兵宣传发动不到位、有欠账。能否让大学生了解部队基层工作、了解部队招选大学生应征入伍的相关政策规定和要求是提高应征入伍质量的关键,也关系到应征入伍的成败。所以,征兵宣传发动对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征兵工作积极性,激发广大适龄青年参军应征热情,提高新兵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把征兵宣传发动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根据高校实际,可将学生军训、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学等渗透到平时的办学工作中,最大限度整合资源。征兵宣传发动不能五月来六月去,要改变以往突击式宣传发动的传统做法,实现征兵宣传发动的常态化,切实按照二季征兵,全年准备的思路,调整宣传发动思路,将征兵工作与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提前有思想准备。在征兵时间到来阶段,全校可利用一切平面、立体媒介平台(如网络、校刊、横幅、海报等),营造“一人参军,全校光荣”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要注意充分利用大的集会场合,如各类军训会演、大的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进行集中宣传发动,同时要把宣传发动贯穿于全年,要结合活动实现重点宣传发动的趣味性,提高宣传发动的效率。抓好国防普及教育工作,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努力实现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的顺利对接。着力宣传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武器装备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兵员的迫切需要,使院系增强征兵工作的责任感,激励优秀大学生到部队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叫响“当兵一回,受益终生”等口号。   (二)征兵宣传动员要实现全面覆盖
  2013年之前由于冬季征兵征集时间和高校毕业生毕业时间相隔太长,导致部分大学生兵源流失。为了更好地解决因时间原因造成部分大学生兵源流失的现象,国务院、中央军委研究决定从2013年起将全国征兵时间从冬季调整至夏秋季,高校征集时间可适当提前,对适龄大学生宣传动员实现全面覆盖。从高校工作实际来看,征兵时间调整后,夏秋季是征兵工作开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高校毕业生离校工作任务集中期,各项客观干扰因素存在,同时,征兵宣传发动、体检政审、心理测试、新兵运输、复查复审等工作相继展开,征集大学生入伍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根据调整后的征兵时间安排,征集动员工作主要集中在7、8月份,而这段时间很多毕业生已经离校,在校学生也因暑期放假而分散在各地,与以往相比,政策宣讲、组织动员等工作的难度明显加大,任务也更加艰巨。高校要认真研究大学生征集工作的新政策、新要求,并主动作为、前瞻思考,根据学校特点有效调整预征工作时间和初检初审工作时间。协调当地人武部争取在学生离校前完成体检政审,并建立跟踪管理、定期汇报等制度,确保实时掌握预定兵员动态。同时,高校要密切关注和掌握网上报名情况,建立征集工作进展情况动态监控制度,随时为晚报名和网上报名而未办手续的学生及时协调完成征兵相关环节工作,避免因暑期放假而漏掉兵员。
  三、高校适应征兵时间调整的对策
  以我校近四年征兵工作为例:2011年至2014年共有133人经上级征兵部门批准光荣参军入伍。其中2011年23人(16名在校大学生、7名应届毕业生);2012年34人(24名在校大学生、10名应届毕业生);2013年30人(22名在校大学生、7名应届毕业生、1名往届毕业生);2014年46人(29名在校大学生、15名应届毕业生、2名往届毕业生)。不难看出,我校毕业生对于从军入伍的人生选择正在朝着越来越多的趋势发展。分析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军队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依赖,给了高校毕业生更好的发展平台,此外,工作待遇和职级对有本科以上学位的毕业生也有足够的倾斜,使得毕业生从军入伍的热情高涨起来。
  可以说,一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征兵工作,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校征兵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征兵工作办公室,并认真做好征兵的组织及发动工作,科学部署,抓好落实。2014年我校报名人数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达到90人。十八大以后,我校积极适应征兵时间调整,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了以下经验做法:
  (一)以国防教育常态化为基础,培养大学生参军梦
  征兵改革以来,学校响应以征集高学历兵员为主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常态化,引导广大学生增强爱国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军入伍,为我国国防事业贡献力量,让高校学子们的梦想在军营里实现。学校还抓住新生军训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有利时机,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国防观念、国防意识的教育工作,在大学生中形成了关心国防建设、关心国家安危的良好传统。
  我校还抓住大学生对军营生活探求心理,多次组织参观军营。通过参观活动加大对征兵工作的宣传和动员,让学生认识到当兵光荣,在参观的过程中完全按照一名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虚心向部队教官学习,特别是学习他们身上当代军队的优良品质和作风。让学生知道这些优秀的品质和作风都来自于火热的军营,来自于铁一样纪律的部队,让每一名在校大学生都能实现走进军营的报国梦。同时还邀请入伍的同学和退伍复学的同学现身说法,给在校大学生做专题报告,极大地感染在校大学生,激起他们投身军营,报效祖国的热情。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认真做好征兵引导工作
  首先,我校下发了《2014年夏秋季大学生征兵工作方案》,并专门召开征兵宣传动员会,传达文件精神,就征集范围、征兵政策、工作计划等各项具体工作做了全面部署。会上还要求各院系成立院系征兵办,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征兵工作,指导各年级辅导员开展三个一活动(一堂集中宣传课、一次党团活动、一条征兵宣传短信),切实将征兵宣传工作深入到院系、班级、宿舍,实现征兵宣传全员覆盖。
  其次,2014年的大学生征兵工作在宣传动员手段上更加丰富,贴近学生的实际。除了利用条幅、板报、发放宣传材料、开展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传统的宣传模式外,还在校园内通过新媒体微信、微博、QQ群加大征兵宣传动员工作力度,积极引导更多优秀学生携笔从戎,投身绿色军营,到部队建功立业。同时,学校还邀请道外区人武部领导为我校学生做了一场征兵报告会暨政策咨询会,详尽地介绍了征兵报名程序、入伍义务兵退役后经济补助的标准等相关政策,还为现场学生悉心解答了有关征兵的问题。学校今年首次设立大学生征兵报名咨询站,专人负责接待大学生报名登记,及时解答征兵工作相关问题。咨询电话开通两个月以来,共接待电话咨询200余人次。咨询站与各院系积极沟通,对9 101名适龄青年参军意愿进行了统计,摸清了基本情况,建立了征兵档案;对在网上报名而未在咨询站报名的学生一一进行电话排查,争取不漏掉一个兵员。
  参军入伍对每个青年人来说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选择。对于已经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学习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暂停学业,投入艰苦的军营生活更是一个需要认真权衡、深思熟虑的决定。在参加完体检、政审、心理测试每一个环节后,无论应征地选择从学校入伍还是从家入伍都会有选择放弃的在校大学生,因此,从在校大学生中征集新兵,不是一项简单的行政工作,而是要通过长期不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励同学们在关键时刻用实际行动来体现自己的爱国精神。
  (三)以服务意识为驱动,做好学籍管理及学费补偿代偿等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在校大学生参军入伍的学籍保留及入伍大学生学费补偿代偿工作,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关于大学生入伍的优惠政策,尽可能为参军学生提供一切便利,解决学生参军后的后顾之忧。强化服务意识,将退伍复学的学生纳入视线,跟踪关注,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我校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按时间节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征兵后续工作。加强对各院系征兵工作的指导,主动与道外区人武部、民强派出所等部门协调,严格工作程序,严格纪律,严把政审关,严格按照征兵要求做好服务工作。经过前期大量工作,我校有90名同学报名,学校积极为有意应征入伍的学生协调目测、初检、上站体检、政审、心理测试、部队考察等工作,经过五个多月的努力,46名同学通过了各个环节的考察,经上级征兵部门批准,光荣参军入伍。我校按时将征兵相关材料上报省教育厅、区人武部,无差错材料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在定兵阶段,我校积极与道外区人武部和接兵单位有关人员沟通协作,热情接待接兵人员,参加了道外区新兵运输和服装发放工作会议,针对此次会议,布置了相关的措施,确保新兵顺利领取服装和安全送兵。
  四、结语
  征兵改革不仅体现在时间方面的调整,而且体现在大学生征集比例的提高,高校成为征兵巩固国防的主要阵地,要注重新生军训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有利时机,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国防观念、国防意识的教育工作,坚决有序地推进征兵工作改革,以吸引成千上万的高素质青年献身军营,报效祖国为目标,积极奋斗;要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征兵工作的全过程,高校征兵工作一直是以实现有志青年学生参军入伍的梦想和缓解当前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为目的,往往在育人方面缺少必要的引导。不可回避学生为了经济补助参军、高校为了完成上级任务指标的功利色彩,在大学生思想出现波动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跟进,出现部分学生临时选择放弃,甚至是思想退兵,为高校征兵工作带了不必要的影响。
  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务必要重视应征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正确引导,克服困难,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要与入伍学生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渠道,关注他们的成长成才,让大学生全身心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文.适应征兵时间调整的工作思考与对策[J].国防,2013(11).
  [2]姜宁.征集在校大学生入伍优惠政策现状分析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3(8).
其他文献
摘 要:西方传统社会思想认为,“社会”一词的使用常是概括性、含蓄的;那么,在西方历史中“社会”的观念意味着如何理解历史中“社会”概念及其继承。在西方社会思想史的基础上对西方“社会”的概念和使用做出回溯性观察,通过对核心哲学思想家的论述从中分析“社会”观念变化的脉络。  关键词:社会;社会观;理性  中图分类号:G9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058-0
期刊
摘 要:生态道德教育是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规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高校德育中,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对高校学生进行更为直接、积极和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也完全有可能在挽救生态危机、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亟须解决。因此主要通过对海南省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并努力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步伐,作为我国特色的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管办分离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途径,分离状态下的事业单位职能被拆分,形成与原来截然不同的新组织——公益性事业单位。对于这个全新的公共服务提供的市场主体的出现,政府应该秉承职能转变的宗旨而加以有效的监管。就当前形势下政府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监管的现状和必要性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管办分离;公益性事业单位;政府监管
期刊
摘 要:西方公共行政现代性是现代性在公共行政领域内的产物,工具理性行政文化是西方公共行政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它表现为公共行政的科学化、专业化、效率化以及公共行政体系的科层化、行政原理的普适化、公共行政研究的实证化。虽然工具理性行政文化给公共行政带来了一定发展,但是工具理性行政文化的过度张扬掩盖了价值理性行政文化的光辉,在社会环境的日益变化不定以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后现代性进入历史舞台,无论是在西方国
期刊
摘 要:网络媒介的兴起正改变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方式与效率。随着微信被广泛使用,志愿服务开辟了宣传新阵地,提高了服务对接新速度,促进了服务质量新突破。因此,各高校可利用微信的特点,积极推行“微注册”,为每位志愿者形成在全国范围内终身有效的唯一编码;实行“微管理”,通过微信筛选志愿者和整合志愿资源;倡导“微志愿”,鼓励大家践行“善小”,用微信记录和跟进志愿服务的推进状况;开辟“微平台”,通过微信平台就
期刊
摘 要:高等教育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科技人才的途径之一,是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体系,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其中就包括科技哲学。科技哲学是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及其分支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哲学学科,也是与科研活动息息相关的人文基础。在布鲁贝克对高等教学哲学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科技哲学基础对高等教育和科研活动的重要意义,并结合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发展现状,以科技哲学的研究视域为中心,探讨
期刊
摘 要:运用调查咨询、改进的层次分析和教育统计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民汉融合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有关问题进行研究。确立了民汉融合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内容,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和检验,提出了民汉融合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关键词:民汉融合;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202-02  塔里木大学作为
期刊
摘 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对J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调查与分析,发现造成这一现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因和外因二维视角,结合“理性经济人”的假定,结论就是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研究生学术行为中的他律失效加之自律不足。在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可以构建起一套由学生、导师、学校和学术规范监督组织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并且高效互动的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治理模式。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术失
期刊
摘 要:在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以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的改革创新为例,论述地方高校应当立足于所在区域的具体环境,整合旅游、历史、地理、图书等拥有内部知识关联性的相关专业,运用加强实践教学、推进教育实习、贡献区域发展等措施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出具有各学科综合知识和跨学科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实践中走出一条适合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之路。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低关系到我国未来艺术工作者的整体政治素养水平,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可现有的针对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太过陈旧,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实效不佳。所以对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跨学科创新研究,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教学模式;跨学科;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