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好德育是實现“全人教育”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小学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在德育生活化与终身化上做出了积极探索。文章主要针对生活化与终身化,结合学校实践活动,分析德育理念与当下德育困境,提出突破困境的德育实施途径,达到提升小学生生活能力和德育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德育;“常”德育生活化;“长”德育终身化
一、前言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进行教育的最好途径,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的德育活动来自生活,又落实在生活中。小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未来接班人,着眼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德育活动落实在生活中,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有良好的身心素养,成长为中国未来有担当、有责任心、有希望的一代,学校具有重大责任。
二、“常”与“长”德育的理念概论
(一)“常”的德育理念
“常”的德育理念指的是德育生活化。一方面指在校园生活中设计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另一方面指将学生的品德素养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活动的主题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采取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德育,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习得适应社会、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的能力。
(二)“长”的德育理念
“长”的德育理念指的是德育应该是终身的。德育不受时间的限制,在生活中随时可以接受德育,打破“一次性”教育的成规,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的各种生活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德育中的“长”不仅仅是指德育时间长,贯穿人的一生,还指德育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德育素养是在生活中逐渐培养形成起来的。
三、小学进行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小学德育实践中,目前常见的问题如下。
(一)忽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服从,喜欢模仿的特点,对于权威较为迷信,整个人对于规则的理解较为薄弱,理性较差。一些德育活动,忽视了本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着不遵循规律的教育。近年来,广场舞、“骑马舞”、小学生拉丁舞比赛等一些非常成人化的曲目活动进入校园,不适合儿童的审美和发展需求。
(二)德育“让位”现象
为应对逐年加剧的升学率竞争,德育被放在次要地位,德育时间常常被挤占用于文化课的学习。若遇到学校的重大事件或考试时,写在课表上的德育课也直接成为牺牲对象,尤其是在年终考试时,德育变成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对象。
(三)德育评价系统不科学
德育评价机制过于简单,缺乏全面性与客观性,对于学校德育工作以及教师德育教学的效果、学生德育素养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德育水平,多数学校欠缺考虑,“一刀切”,采用“扣分制文明班评比”机制。遇到学生出现问题仅仅扣分处理,而不是正视问题,以问题为成长契机来进行及时的引导与教育,导致学生出现反感情绪,错误被强化。
(四)学校德育脱离生活实践
德育内容脱离实际生活,“空谈”现象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组织德育时,只依据教材知识进行单方面的灌输,并不以身作则给学生做示范。比如教育学生要穿着得体,教师一方面教育学生在正式场合要穿正装,穿礼服,另一方面自己却穿运动服、休闲装。脱离生活与榜样的德育,导致效果不理想。
四、“常”与“长”德育活动的实践
(一)根据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有序德育
基于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行知小学大胆取消了“扣分制文明班评比”机制,提出了“教师大做样,学生小学样”“一日常规即德育”等策略,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坚持三问“是否儿童第一”“是否考虑到了所有儿童的利益”“是否考虑到了儿童的终身利益”来进行有序德育,设计了低年级的“起航课”、中年级的“加油课”、高年级的“毕业课”。
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开始小学生活,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设计了解决幼小衔接的起航课程,开展“我为什么要上学”的小小思想家活动,让孩子和父母一起讨论这个有趣又充满哲理的话题;开展“我上小学了”的主题班队活动,学习各种上下课礼仪;开展一年级通关活动,比如寻找老师办公室,探索饮水台,交个好朋友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慢慢爱上学校生活。
中年级是个漫长的挑战过程,学生对校园环境熟悉了,对教师的性情也了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显出不同层级的个性,对教师的要求不再“绝对服从权威”。于是我们设计了“加油课”,让经历了一年级兴奋奔跑期的“小汽车”可以持续发动功力,稳步向前。“秋千主人”“芒果认领”“保护鸭子”等校园实物管理爱护活动成为他们的加油站,他们在管理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会担当与责任。
高年级开始要和小学生活说再见了,加上青春期的躁动与叛逆,学生变得异常浮躁不安,今天穿个奇装异服,明天在桌子上留下“寄语”,让老师们忙得心力交瘁。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过渡,我们设计了“毕业课”,如“青春多美好 ”健康课,给母校留下最美印象活动,制作毕业纪念册,毕业典礼,毕业旅行等等,让毕业生在体验中学会尊重与感恩。
分级德育课程的有序实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现德育生活化的转变
实现德育生活化就是要将“常”的德育理念运用在生活中,在生活中锻炼学生的德育能力,培养学生实际生活的能力。为此,学校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教育活动,如校园快乐小农夫、酵素制作、给校长的一封信等等。
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德、智、美、体全面发展。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才能培养真正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由此,我们开展了“校园快乐小农夫”活动,在学校顶楼堆上土壤,科学老师带领学生分批参与劳动生产,为瓜果蔬菜除草,浇水,施肥,使学生既认识了植物的生长特性,又培养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现代社会的主流呼唤,我们开展“酵素制作”活动,教会学生利用厨房要丢弃的蔬菜果皮制作成酵素。这种酵素不仅有效利用了厨房垃圾,还变废为宝,能清洗地板、餐具,分解工业洗洁精分子,不污染水源。学生学会了这项技术后,回家还推广给家人,此项活动成为深受学生及家长喜爱的环保教育课。还有从学校创办开始的“给校长的一封信”活动,在每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后,校长会给每个学生布置一个题目,然后大家回去思考,用自己擅长的最优美的方式写《给校长的一封信》。校长的题目大都来自生活中的案例,通常是一个正需要解决的行为或者道德问题,学生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答案。曾经开展过的题目比如一年级的“我为什么要来上学”,全年级的“铅笔能做什么”“我能为安静校园做什么”“小区有一辆汽车被刮花了,摄像头里看到的是一个小男孩做的。这时,警察局的电话响了。请你思考一下:电话是谁打来的呢?接下来会是怎样的一个话题呢?”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和校长对话,写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得到锻炼和提升。 生活化德育活動的开展,使得“常”德育落实得扎实有效。
(三)植入终身德育评价机制
“长”就是终身德育,就是自觉德育。我们取消了传统的“扣分制文明班评比”机制,采用“问题即成长”与“就地教育”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同时塑造正面积极的形象做示范引导,营造美好的校园环境做熏陶,达到学生“自觉成长”的目的,最终实现终身德育。
为了做好学生的仪容仪表工作,引导学生穿着整洁得体,我们开展了“行知形象大使大赛”。比赛的项目有扎头发,系扣子,系红领巾,绑鞋带,搭配衣服等等,先在班级初赛,然后进入校级决赛,比赛胜出者不仅可以获得“行知形象大使”荣誉称号,还分批在校门口进行值日工作,既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也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
我们采用正面、积极、鼓励的“校园之星” 评比方式来取代“扣分批评”。 校园之星是学校一项以树立正面榜样为目的评价方式,每月以一项行为进行重点养成教育,月末各班选出一名这个项目的校园之星,每位校园之星在国旗台接受校长颁奖。学校宣传栏张贴他们的照片和事迹,供全校师生观摩学习。通过几年的实践,校园之星的种类愈加丰富,有礼仪、形象、智慧、体育、劳动、诚信等十几个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评比,以正面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们朝这些方面去努力!
终身德育机制的植入,让学生和教师都身心愉快,愿意“自觉成长”。
五、结语
“常”与“长”德育活动是离不开生活的,只有扎根于生活,吸取生活的养分,进行终身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德育实践活动,才能在实践中实现德育素养的提高。行知小学积极探索与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结合生活,关注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希望能在学校生活中培养出具有“真善美爱乐群”品质,具有创造生活、享受生活能力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张典兵,孟祥萌.终身德育理念的意蕴及实践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4(03):71-73.
[2]张典兵.终身德育理念的概念解析与实践路向[J].成人教育,2014(05):25-27.
[3]张建珺.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以上海市杨浦区水丰路小学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4]傅雪松,王艳.起程课程:让学生爱上学校生活[J].人民教育,2015(13):35-37.
[5]黄静,韩冬.知行课程:“十岁天空”的设计与实施[J].人民教育,2015(13):38-41.
[6]张华毓,李秀玲.毕业课程助力学生修远之路[J].人民教育,2015(13):42-43.
【关键词】小学德育;“常”德育生活化;“长”德育终身化
一、前言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进行教育的最好途径,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的德育活动来自生活,又落实在生活中。小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未来接班人,着眼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德育活动落实在生活中,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有良好的身心素养,成长为中国未来有担当、有责任心、有希望的一代,学校具有重大责任。
二、“常”与“长”德育的理念概论
(一)“常”的德育理念
“常”的德育理念指的是德育生活化。一方面指在校园生活中设计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另一方面指将学生的品德素养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活动的主题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采取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德育,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习得适应社会、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的能力。
(二)“长”的德育理念
“长”的德育理念指的是德育应该是终身的。德育不受时间的限制,在生活中随时可以接受德育,打破“一次性”教育的成规,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的各种生活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德育中的“长”不仅仅是指德育时间长,贯穿人的一生,还指德育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德育素养是在生活中逐渐培养形成起来的。
三、小学进行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小学德育实践中,目前常见的问题如下。
(一)忽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服从,喜欢模仿的特点,对于权威较为迷信,整个人对于规则的理解较为薄弱,理性较差。一些德育活动,忽视了本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着不遵循规律的教育。近年来,广场舞、“骑马舞”、小学生拉丁舞比赛等一些非常成人化的曲目活动进入校园,不适合儿童的审美和发展需求。
(二)德育“让位”现象
为应对逐年加剧的升学率竞争,德育被放在次要地位,德育时间常常被挤占用于文化课的学习。若遇到学校的重大事件或考试时,写在课表上的德育课也直接成为牺牲对象,尤其是在年终考试时,德育变成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对象。
(三)德育评价系统不科学
德育评价机制过于简单,缺乏全面性与客观性,对于学校德育工作以及教师德育教学的效果、学生德育素养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德育水平,多数学校欠缺考虑,“一刀切”,采用“扣分制文明班评比”机制。遇到学生出现问题仅仅扣分处理,而不是正视问题,以问题为成长契机来进行及时的引导与教育,导致学生出现反感情绪,错误被强化。
(四)学校德育脱离生活实践
德育内容脱离实际生活,“空谈”现象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组织德育时,只依据教材知识进行单方面的灌输,并不以身作则给学生做示范。比如教育学生要穿着得体,教师一方面教育学生在正式场合要穿正装,穿礼服,另一方面自己却穿运动服、休闲装。脱离生活与榜样的德育,导致效果不理想。
四、“常”与“长”德育活动的实践
(一)根据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有序德育
基于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行知小学大胆取消了“扣分制文明班评比”机制,提出了“教师大做样,学生小学样”“一日常规即德育”等策略,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坚持三问“是否儿童第一”“是否考虑到了所有儿童的利益”“是否考虑到了儿童的终身利益”来进行有序德育,设计了低年级的“起航课”、中年级的“加油课”、高年级的“毕业课”。
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开始小学生活,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设计了解决幼小衔接的起航课程,开展“我为什么要上学”的小小思想家活动,让孩子和父母一起讨论这个有趣又充满哲理的话题;开展“我上小学了”的主题班队活动,学习各种上下课礼仪;开展一年级通关活动,比如寻找老师办公室,探索饮水台,交个好朋友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慢慢爱上学校生活。
中年级是个漫长的挑战过程,学生对校园环境熟悉了,对教师的性情也了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显出不同层级的个性,对教师的要求不再“绝对服从权威”。于是我们设计了“加油课”,让经历了一年级兴奋奔跑期的“小汽车”可以持续发动功力,稳步向前。“秋千主人”“芒果认领”“保护鸭子”等校园实物管理爱护活动成为他们的加油站,他们在管理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会担当与责任。
高年级开始要和小学生活说再见了,加上青春期的躁动与叛逆,学生变得异常浮躁不安,今天穿个奇装异服,明天在桌子上留下“寄语”,让老师们忙得心力交瘁。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过渡,我们设计了“毕业课”,如“青春多美好 ”健康课,给母校留下最美印象活动,制作毕业纪念册,毕业典礼,毕业旅行等等,让毕业生在体验中学会尊重与感恩。
分级德育课程的有序实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现德育生活化的转变
实现德育生活化就是要将“常”的德育理念运用在生活中,在生活中锻炼学生的德育能力,培养学生实际生活的能力。为此,学校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教育活动,如校园快乐小农夫、酵素制作、给校长的一封信等等。
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德、智、美、体全面发展。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才能培养真正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由此,我们开展了“校园快乐小农夫”活动,在学校顶楼堆上土壤,科学老师带领学生分批参与劳动生产,为瓜果蔬菜除草,浇水,施肥,使学生既认识了植物的生长特性,又培养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现代社会的主流呼唤,我们开展“酵素制作”活动,教会学生利用厨房要丢弃的蔬菜果皮制作成酵素。这种酵素不仅有效利用了厨房垃圾,还变废为宝,能清洗地板、餐具,分解工业洗洁精分子,不污染水源。学生学会了这项技术后,回家还推广给家人,此项活动成为深受学生及家长喜爱的环保教育课。还有从学校创办开始的“给校长的一封信”活动,在每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后,校长会给每个学生布置一个题目,然后大家回去思考,用自己擅长的最优美的方式写《给校长的一封信》。校长的题目大都来自生活中的案例,通常是一个正需要解决的行为或者道德问题,学生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答案。曾经开展过的题目比如一年级的“我为什么要来上学”,全年级的“铅笔能做什么”“我能为安静校园做什么”“小区有一辆汽车被刮花了,摄像头里看到的是一个小男孩做的。这时,警察局的电话响了。请你思考一下:电话是谁打来的呢?接下来会是怎样的一个话题呢?”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和校长对话,写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得到锻炼和提升。 生活化德育活動的开展,使得“常”德育落实得扎实有效。
(三)植入终身德育评价机制
“长”就是终身德育,就是自觉德育。我们取消了传统的“扣分制文明班评比”机制,采用“问题即成长”与“就地教育”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同时塑造正面积极的形象做示范引导,营造美好的校园环境做熏陶,达到学生“自觉成长”的目的,最终实现终身德育。
为了做好学生的仪容仪表工作,引导学生穿着整洁得体,我们开展了“行知形象大使大赛”。比赛的项目有扎头发,系扣子,系红领巾,绑鞋带,搭配衣服等等,先在班级初赛,然后进入校级决赛,比赛胜出者不仅可以获得“行知形象大使”荣誉称号,还分批在校门口进行值日工作,既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也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
我们采用正面、积极、鼓励的“校园之星” 评比方式来取代“扣分批评”。 校园之星是学校一项以树立正面榜样为目的评价方式,每月以一项行为进行重点养成教育,月末各班选出一名这个项目的校园之星,每位校园之星在国旗台接受校长颁奖。学校宣传栏张贴他们的照片和事迹,供全校师生观摩学习。通过几年的实践,校园之星的种类愈加丰富,有礼仪、形象、智慧、体育、劳动、诚信等十几个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评比,以正面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们朝这些方面去努力!
终身德育机制的植入,让学生和教师都身心愉快,愿意“自觉成长”。
五、结语
“常”与“长”德育活动是离不开生活的,只有扎根于生活,吸取生活的养分,进行终身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德育实践活动,才能在实践中实现德育素养的提高。行知小学积极探索与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结合生活,关注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希望能在学校生活中培养出具有“真善美爱乐群”品质,具有创造生活、享受生活能力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张典兵,孟祥萌.终身德育理念的意蕴及实践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4(03):71-73.
[2]张典兵.终身德育理念的概念解析与实践路向[J].成人教育,2014(05):25-27.
[3]张建珺.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以上海市杨浦区水丰路小学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4]傅雪松,王艳.起程课程:让学生爱上学校生活[J].人民教育,2015(13):35-37.
[5]黄静,韩冬.知行课程:“十岁天空”的设计与实施[J].人民教育,2015(13):38-41.
[6]张华毓,李秀玲.毕业课程助力学生修远之路[J].人民教育,2015(1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