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车改革指导意见、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制度改革方案7月16日正式公布,这也意味着备受全民关注的公车改革在酝酿20年后全面启动。
“取消”正是这次公车改革的核心。按照新方案,中国将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司局级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地方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上述标准的130%,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150%。
新的车改方案出炉后将带来哪些新变化?公车改革能否杜绝浪费、腐败?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态度又是怎样?这笔公车改革账能否算得清?
每年省下1500亿
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71.54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2.53亿元,占到“三公”经费的近六成。
巨大的公车开支从侧面反映出车轮上的浪费和腐败。公车改革专家、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曾连续多年向全国两会上书,建议公车改革。他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据初步分析,中国目前大约有公车200万辆,全年的公车开支在4000亿-5000亿元。
叶青表示,公车改革方案实施后,可较为明显地减少中国财政支出中的相关开支,减少公车私用等浪费和腐败现象。“现有公车估计最多保留10%,即20万辆公车;可以节约1/3的公车费用,即1000亿元以上,可能会达到1500亿元。”
车改可以大大降低“三公经费”,这几乎是所有先行试点地区得出的普遍结论。然而,对于一些公车较少的贫困地区而言,却意味着加大财政支出。
湖南北部某县就遇到这种窘境。据介绍,该县一般公务车辆加起来也就100多辆,按照中央车改意见,即便全部取消这100多辆公车,一年可以减少上千万元的财政支出,包括司机工资、车辆维修等费用,但同时得拿出近4000万元给全县7000多名公务员及按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人员发放车补。
对此,叶青表示,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出现不同状况实属正常,因为所有决策都不可能毫无漏洞。一方面应意识到,这只是个别情况。从车改的制度设计看,车改推行后将很大程度减少财政开支。
“公车改革在减少行政开支方面具有‘N次减支’效应。最直接的就是减少了今后在车辆购置、运营方面的经费开支,包括与公车相关的司勤人员薪酬开支。”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对此表示赞同。
他同时认为,各地也可以因地制宜,出台更详细的细则,确保车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最终抵达目的地,实现车改目标。如果车补大于车改节省的费用,就应该想方设法减少车补。
以前述所举的某贫困县为例,该县本来只有100多辆一般公务车辆,而公务员多达7000多名,不可能所有的公务员都需要公务车辆。既然如此,车改后,有没有必要补贴所有的公务员?如果每人都拿到车补,就使车改变了味。
“车改进行了20年,始终艰难行进,甚至在一些地方进一步退两步。” 叶青表示,改革需要啃硬骨头,本次车改被上上下下寄予厚望,只能前行不能后退,否则又将半途而废甚至功亏一篑。
自上而下改革
“公车改革阻力大、难点多,关键还是要看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做法,由谁来牵头,上行下效,一旦开展进度会很快。”近日,上海市发改委工作人员在接受本刊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按照要求,地方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应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鉴于车改的难度、阻力,地方车改想要达到明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这一目标,必须立即开始筹备,着手调研、摸底、起草改革方案等工作。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正在着手车改,金山区、静安区、黄浦区、长宁区、崇明县等区县的公务用车都逐步贴上公务用车的标志,通过标志上的监督电话可联系到各区县纪委,以接受公众监督。
“公车改革就是要传达一个信息,是从中央、从国务院、从决策层自己改起。”一位参与改革方案制定的专家表示,改革首先就是拿中央和国家机关“开刀”,其后逐步推廣到地方。
叶青表示,车改之难,最关键一点是要“自我革命”,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篱。就此而言,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可能是当下更好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中国的公务车体系包括领导干部专车、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三类。“按照管理规定,一般公务用车是指一般公务员有公务需要才可以使用的车辆,但执行过程中已逐步变为领导的专车,一些司局级、处级甚至科级领导的配车,其实都是一般公务用车。很多在一线、基层工作,最需要用车的人反而无车可用,参公和普通事业单位也是如此。”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研究室秘书司司长张定龙表示。
而车补被确定为一种普惠措施,即在全范围的中央公务员群体中下发,原因就在于一般公务用车本就是按照公务员人头比例配置的,只是在现实中被部分官员占用,因此改革前后利益落差最大的并非普通公务员,而是司局级官员。
“对这部分人群的月补贴1300元,是根据出租车运费和公务外出次数的中位数大致测算得出:一般司局级公务员一个月到外单位开15次会议,每次会议打车来回需70元左右。”参与方案讨论的张定龙解释。
“关于补贴的讨论,有各种各样的意见。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分几个层次,补多少比较合理等问题上。”张定龙透露,最初补贴被分为多个档次,补贴标准跨度很大,而且没有充分考虑一线收入低,工作外出多的人。跨度从1000多元到两三百元,“但根据调研,基层公务人员跑腿、办事的比例要高于司局长和处长,所以应该缩小补贴级别的数额差距,最后终于定为三档”。
公车改革新方案出台后,对于补贴是否够用也存在不同的说法。有的公务员说:“每月500元,明显不够用。车补这么低,以后出差的意愿肯定降低了。”但记者了解到,对于大部分公务员来说,却是欣然接受。在教育领域工作五年的公务员张小姐说:“没车改就没补贴,车改后,每月如果可以多拿500块钱补贴,这真心不错。”她说自己平时上下班都是步行,也没有什么“公务交通”。 对此,叶青告诉本刊记者,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公务交通补贴”只是公务人员在市内或辖区内进行公务活动时的交通补贴,不包括差旅费,公务人员到外地出差的费用是另行报销的。开会不是每天都有,也不是每个人开会都需要花钱。根据实际情况,对绝大多数公务人员来说是“绰绰有余”。
在叶青看来,车改就是要改变“官”念。他说,干部完全可以遵循“3510”准则,也就是3公里内走路,5公里内骑车,10公里内地铁或公交。在一些大城市,打车或者自驾不一定比地铁来得快。但是,真正执行的少之又少。车补只能是适度的,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认为,实践中也许会有小矛盾,比如有的工作外出比较多,可能费用不够,有的出门少,费用也许结余,但应该是控制在一定幅度内的。
公车何去何从
新出台的车改政策,目标和要求都很明确。相较而言,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公车数量有限,推进难度相对不大,而散落在全国各地的80万辆公车,则是难啃的骨头。
近年来,先行改革的地方在公车拍卖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暗箱操作上。有的单位内部人员在拍卖时提前打招呼,甚至通过幕后操作使公车以极低价格落入有关系的人手中,或让公车变为曾经的使用人或司机所有。拍卖过程中的甩卖和贱卖,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公车拍卖的公平公开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一环。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处置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后全部上缴国库。
“实际操作中还要细化封存停驶、鉴定评估、集中处置等步骤,由鉴定评估机构评估基准价后,车辆实际成交价格不得低于基准价。”专家提出,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过渡性车辆服务中心提供有偿出行服务。
按照计划,被取消的公车将在今年底进行公开拍卖。目前正处于登记上缴阶段,然后进行评估。由于是公开拍卖,谁都可以购买,公务员并没有优先权和优惠政策。
此外, 一把手专车会不会“下岗”也引起很大的争论。改革方案中的表述是“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取消公务用车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
叶青认为,改革后将会保留三类用车,即执法车、机要通信车和一些一把手的车,第三类就是所谓的“实物保障”。他向记者表示,一把手专车可以暂时不改,也可以改,不改了就不要拿补贴。
“可以说,这个方案充满智慧,它采用了一种赎买的政策,来‘收买’一把手。因为车改反对声音最大的就是市长、县长、乡镇长。用这种赎买的方式,让他们有一个双向选择。只要这部分人不说话,反对的声音就会小很多。” 在叶青看来,能把一般公务用车砍掉,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至于一把手用车,“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
叶青表示,公车改革要想达到减少开支、杜绝腐敗等目标,还需要积极推进、严格落实,不能走样。车改必须在既有框架之下,推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堵住每一个可钻的“空子”,才有可能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
“取消”正是这次公车改革的核心。按照新方案,中国将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司局级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地方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上述标准的130%,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150%。
新的车改方案出炉后将带来哪些新变化?公车改革能否杜绝浪费、腐败?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态度又是怎样?这笔公车改革账能否算得清?
每年省下1500亿
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71.54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2.53亿元,占到“三公”经费的近六成。
巨大的公车开支从侧面反映出车轮上的浪费和腐败。公车改革专家、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曾连续多年向全国两会上书,建议公车改革。他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据初步分析,中国目前大约有公车200万辆,全年的公车开支在4000亿-5000亿元。
叶青表示,公车改革方案实施后,可较为明显地减少中国财政支出中的相关开支,减少公车私用等浪费和腐败现象。“现有公车估计最多保留10%,即20万辆公车;可以节约1/3的公车费用,即1000亿元以上,可能会达到1500亿元。”
车改可以大大降低“三公经费”,这几乎是所有先行试点地区得出的普遍结论。然而,对于一些公车较少的贫困地区而言,却意味着加大财政支出。
湖南北部某县就遇到这种窘境。据介绍,该县一般公务车辆加起来也就100多辆,按照中央车改意见,即便全部取消这100多辆公车,一年可以减少上千万元的财政支出,包括司机工资、车辆维修等费用,但同时得拿出近4000万元给全县7000多名公务员及按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人员发放车补。
对此,叶青表示,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出现不同状况实属正常,因为所有决策都不可能毫无漏洞。一方面应意识到,这只是个别情况。从车改的制度设计看,车改推行后将很大程度减少财政开支。
“公车改革在减少行政开支方面具有‘N次减支’效应。最直接的就是减少了今后在车辆购置、运营方面的经费开支,包括与公车相关的司勤人员薪酬开支。”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对此表示赞同。
他同时认为,各地也可以因地制宜,出台更详细的细则,确保车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最终抵达目的地,实现车改目标。如果车补大于车改节省的费用,就应该想方设法减少车补。
以前述所举的某贫困县为例,该县本来只有100多辆一般公务车辆,而公务员多达7000多名,不可能所有的公务员都需要公务车辆。既然如此,车改后,有没有必要补贴所有的公务员?如果每人都拿到车补,就使车改变了味。
“车改进行了20年,始终艰难行进,甚至在一些地方进一步退两步。” 叶青表示,改革需要啃硬骨头,本次车改被上上下下寄予厚望,只能前行不能后退,否则又将半途而废甚至功亏一篑。
自上而下改革
“公车改革阻力大、难点多,关键还是要看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做法,由谁来牵头,上行下效,一旦开展进度会很快。”近日,上海市发改委工作人员在接受本刊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按照要求,地方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应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鉴于车改的难度、阻力,地方车改想要达到明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这一目标,必须立即开始筹备,着手调研、摸底、起草改革方案等工作。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正在着手车改,金山区、静安区、黄浦区、长宁区、崇明县等区县的公务用车都逐步贴上公务用车的标志,通过标志上的监督电话可联系到各区县纪委,以接受公众监督。
“公车改革就是要传达一个信息,是从中央、从国务院、从决策层自己改起。”一位参与改革方案制定的专家表示,改革首先就是拿中央和国家机关“开刀”,其后逐步推廣到地方。
叶青表示,车改之难,最关键一点是要“自我革命”,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篱。就此而言,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可能是当下更好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中国的公务车体系包括领导干部专车、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三类。“按照管理规定,一般公务用车是指一般公务员有公务需要才可以使用的车辆,但执行过程中已逐步变为领导的专车,一些司局级、处级甚至科级领导的配车,其实都是一般公务用车。很多在一线、基层工作,最需要用车的人反而无车可用,参公和普通事业单位也是如此。”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研究室秘书司司长张定龙表示。
而车补被确定为一种普惠措施,即在全范围的中央公务员群体中下发,原因就在于一般公务用车本就是按照公务员人头比例配置的,只是在现实中被部分官员占用,因此改革前后利益落差最大的并非普通公务员,而是司局级官员。
“对这部分人群的月补贴1300元,是根据出租车运费和公务外出次数的中位数大致测算得出:一般司局级公务员一个月到外单位开15次会议,每次会议打车来回需70元左右。”参与方案讨论的张定龙解释。
“关于补贴的讨论,有各种各样的意见。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分几个层次,补多少比较合理等问题上。”张定龙透露,最初补贴被分为多个档次,补贴标准跨度很大,而且没有充分考虑一线收入低,工作外出多的人。跨度从1000多元到两三百元,“但根据调研,基层公务人员跑腿、办事的比例要高于司局长和处长,所以应该缩小补贴级别的数额差距,最后终于定为三档”。
公车改革新方案出台后,对于补贴是否够用也存在不同的说法。有的公务员说:“每月500元,明显不够用。车补这么低,以后出差的意愿肯定降低了。”但记者了解到,对于大部分公务员来说,却是欣然接受。在教育领域工作五年的公务员张小姐说:“没车改就没补贴,车改后,每月如果可以多拿500块钱补贴,这真心不错。”她说自己平时上下班都是步行,也没有什么“公务交通”。 对此,叶青告诉本刊记者,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公务交通补贴”只是公务人员在市内或辖区内进行公务活动时的交通补贴,不包括差旅费,公务人员到外地出差的费用是另行报销的。开会不是每天都有,也不是每个人开会都需要花钱。根据实际情况,对绝大多数公务人员来说是“绰绰有余”。
在叶青看来,车改就是要改变“官”念。他说,干部完全可以遵循“3510”准则,也就是3公里内走路,5公里内骑车,10公里内地铁或公交。在一些大城市,打车或者自驾不一定比地铁来得快。但是,真正执行的少之又少。车补只能是适度的,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认为,实践中也许会有小矛盾,比如有的工作外出比较多,可能费用不够,有的出门少,费用也许结余,但应该是控制在一定幅度内的。
公车何去何从
新出台的车改政策,目标和要求都很明确。相较而言,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公车数量有限,推进难度相对不大,而散落在全国各地的80万辆公车,则是难啃的骨头。
近年来,先行改革的地方在公车拍卖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暗箱操作上。有的单位内部人员在拍卖时提前打招呼,甚至通过幕后操作使公车以极低价格落入有关系的人手中,或让公车变为曾经的使用人或司机所有。拍卖过程中的甩卖和贱卖,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公车拍卖的公平公开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一环。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处置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后全部上缴国库。
“实际操作中还要细化封存停驶、鉴定评估、集中处置等步骤,由鉴定评估机构评估基准价后,车辆实际成交价格不得低于基准价。”专家提出,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过渡性车辆服务中心提供有偿出行服务。
按照计划,被取消的公车将在今年底进行公开拍卖。目前正处于登记上缴阶段,然后进行评估。由于是公开拍卖,谁都可以购买,公务员并没有优先权和优惠政策。
此外, 一把手专车会不会“下岗”也引起很大的争论。改革方案中的表述是“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取消公务用车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
叶青认为,改革后将会保留三类用车,即执法车、机要通信车和一些一把手的车,第三类就是所谓的“实物保障”。他向记者表示,一把手专车可以暂时不改,也可以改,不改了就不要拿补贴。
“可以说,这个方案充满智慧,它采用了一种赎买的政策,来‘收买’一把手。因为车改反对声音最大的就是市长、县长、乡镇长。用这种赎买的方式,让他们有一个双向选择。只要这部分人不说话,反对的声音就会小很多。” 在叶青看来,能把一般公务用车砍掉,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至于一把手用车,“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
叶青表示,公车改革要想达到减少开支、杜绝腐敗等目标,还需要积极推进、严格落实,不能走样。车改必须在既有框架之下,推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堵住每一个可钻的“空子”,才有可能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