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延安学者争鸣古史分期的学术意义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hunb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战时期延安学者争鸣古史分期是先前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关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的深入,既体现了论战学者个人的治学风格,也凸显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绝不是纯粹的“政治史学”,其学术意义不可低估。
  关键词:抗战时期;延安学者;古史分期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2-0188-03
  
  抗战时期延安学者关于古史分期的争鸣是先前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关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的深入,克服了先前论战中太强的“政治味”,既体现了论战学者个人的治学风格,也凸显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其学术意义不可低估。
  
  一、延安古史分期学术争鸣的前奏
  
  延安古史分期的争鸣发韧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始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社会史论战是当时中国最激动人心的思想现象。有国外学者研究指出,社会史论战所受到的热烈欢迎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的兴趣;反过来,它又强化了这种兴趣及其提出的问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成熟。那些卷入论战第一阶段的人无一受过专业的历史训练,如论战的主将陶希圣和郭沫若,此前从事的分别是法律和文学的事业。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在1927年后转向社会史论战,主要是为了在历史中寻找革命实践问题的答案。
  在社会史论战中,“首先碰到的问题便是:中国历史是否循着一定的规律发展着?如果是的,那么,它的发展阶段又怎样呢?”金灿然在《中国历史学的简单回顾与展望》一文中作了总结。他把论战者分为四派:其中第一派最有力、最科学、最能得到拥护,第一派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阶段,目前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渡阶段。代表人物有郭沫若、范文澜、吴玉章、吕振羽。陶希圣、王宜昌、李季分别为第二派、第三派、第四派的代表。论战者都认为中国历史遵循一定的规律发展,但对于其发展阶段却意见纷呈。论战各方“都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自命”,可见在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社会史上,唯物史观的方法已占了统治地位。这场论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论战中,还存在教条主义、公式主义的毛病,这也就为抗战时期继续争鸣这一问题埋下了伏笔。
  
  二、延安古史分期的争论
  
  抗战爆发后,一些参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或比较了解这方面论战的学者如陈伯达、何干之、尹达、范文澜等来到延安,他们也把论战的战场带到了延安。这批延安学者从个体而言,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治史,但他们的治学风格迥异。范文澜的治学道路,是从国学学者到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家。尹达于1937年来延安前,曾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学习和工作6年,系统地学习了近代考古学知识,因而他长于利用考古资料研究历史。陈伯达来延安之前,在中国古代哲学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其古代哲学学问主要是自学得来的,后在苏联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因此能较早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治学风格的迥异促进了他们的学术争鸣。
  延安古史分期争鸣的导火索是由范文澜点燃的。1940年5月范文澜在《关于上古历史阶段的商榷》一文中提出:“人类历史的发展,绝无例外的要经过原始公社、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而后达到社会主义的社会。”范文澜在文中按《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商周的社会性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指出,奴隶制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生产部门“已被畜牧业、农业、手工业以及这些生产部门之间的分工所代替”。范文澜认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指出奴隶社会的基本条件,考之殷代盘庚以后,无不具备,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殷代是奴隶社会。”西周虽然仍有奴隶,“但主要的却是农奴”,从有关材料看,“西周文王时代,农奴已是主要的生产者”。范文澜主张殷代是奴隶社会,西周是封建社会,对郭沫若“西周奴隶社会说”的观点提出质疑。
  1940年9月考古学者出身的尹达发表《关于殷商社会性质争论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赞同郭沫若的意见,批驳范文澜的观点,从生产力方面认为殷代后期是正在崩溃过程中的氏族社会。文中指出,后世文献有关殷代历史的记载,大多出自后世文人之手,其中有不少“修饰和重编”的成份,因而不足为据。他批评范文澜“以后代史料移置于前代”,以致对殷商社会性质判断有误,高估了殷、周社会的发展程度。并认为,从考古材料看,殷代“社会组织结构基本上还是以血缘关系为其纽带之氏族社会的组织”,即处于氏族社会的崩溃阶段。与此同时,《关于上古历史阶段的商榷》在重庆《群众》周刊转载,郭沫若并未予以直接的正面回答,而是对殷代的社会性质问题展开了新的论证。他在1941年12月发表的《由诗剧说到奴隶制度》中正式修正了殷代处于氏族社会末期的旧说,次年2月在《屈原研究》一文中明确表示:“关于殷代是奴隶社会这一层,近来已得到一般公认。”可见,范文澜的商榷文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既引发尹达与之疑义相析,又促使郭沫若正式抛弃旧说,重新认识殷代社会性质。
  尹达文章的发表,又引发第二回合的争论。谢华和叶蠖生分别撰文提出相左意见。谢华在《略论殷代奴隶制度》中认为《尚书》、《诗经·商颂》、《史记》等记载“是殷代最宝贵的直接史料”,片面地用甲骨文来反对古书是“一种很幼稚的办法”。根据“最可靠的纸上材料和地下材料”,谢华对殷代奴隶国家提出三个论据,进而强调“在某种程度的生产力之下,必然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工具之存在的”。紧随其后发表《从安阳发掘成果中所见殷墟时代社会形态之研究》的叶蠖生更是紧扣地下史料指出:“研究这些史料必须注意到材料的缺陷性,即是发掘成果还很小,所发掘的遗址半在盗掘破坏之后。”从殷墟发掘的考古史料中,完全可以找到“奴隶与奴隶主、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对外贸易、贫富之差、强迫劳动、金属制的生产工具”,“因此,我们说它不是原始公社,而是奴隶占有制”。此后,争论还在环环相扣中进行着。尹达在《关于殷商史料问题——兼论殷商社会性质》一文中重申自己的观点,并认为,意见之所以分歧的中心环节,在于对殷代史料的看法或多或少有些出入。
  在争论中,范文澜主要依《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关于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界定,侧重从生产关系方面阐述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尹达则侧重从生产力方面,依据生产工具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作用来判定古代社会性质。从史料方面来说,谢华和叶蠖生主要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主定殷代是青铜器时代,然后据此认为殷代是奴隶制社会。尹达则主张运用考古学的材料、旧有文献中所记载的传说中的史料等多方面的材料研究殷商社会性质。在这场争鸣中,各家的观点虽相持不下,但学术方法论上却日趋于一致,认识到:“如果想正确地把握社会 的本质,必需依据正确的史料,必需正确地分析史料本身的可靠程度,才可能得到有相当安定性的结论。”
  
  三、评价
  
  延安学者关于古史分期问题的争鸣虽然没有最后的结论,但意义却不可低估。一方面论战者都在具体的史料中寻找中国历史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促进了问题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这都表明延安史学绝不是纯粹的“政治史学”,仍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从这场学术争鸣的主要人物来看,也不乏名家大师。大都有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学术传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要解决的不是史学(学术)该不该为政治服务的问题,而是史学如何为政治服务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理解和评价这场学术争鸣不容忽视的视角。
  从这场学术争鸣的效果来看,延安学者秉持着其学术敏感性,并以非常有限的报纸期刊作为传播载体,表达自己的理论见解和研究成果,向全国学术界发出了不同凡响的声音。据林默涵回忆:“艾思奇同志主张,在学术问题上应当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当时,关于中国历史问题,尹达同志写了几篇不同意范文澜同志的观点的文章,艾思奇同志也不完全同意尹达同志的意见,但尹达同志的文章都在《中国文化》上发表了。”延安史学的影响还跨越了地域,如前所述,延安关于古史分期的争论成果在重庆《群众》周刊转载,促进了这一问题在全国的扩展。
  从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进程来看,抗战时期的延安史学研究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尝试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首创性意义。唯物史观给史学增加了什么新内容呢?一是在承认历史是进步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同时,明确提出客观世界是被规律所制约的,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二是承认历史是前进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发展,是经济因素。三是把阶级斗争看作阶级社会前进的动力。在20世纪,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对中国学术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唯物史观与传统史学及进化史观虽然不同,但并非绝对对立。大革命失败至抗战前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大贡献在于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规律适用于中国,在这一阶段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学者指出中国社会与人类发展的一致性,但其对于中国的特点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具体规律,关注较少。在社会史论战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者偏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因而存在教条化、公式化的倾向。抗战的爆发,史学宣传抗战与唤醒爱国心的作用得到高度重视。延安史学工作者开始较成熟地运用唯物史观理论揭示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具体规律,将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方法与史料的关系上,在继续强调方法的同时,已开始肯定和提高史料在治史过程中的相对地位;在治史旨趣上,在继续强调“致用”的同时,开始推崇“求真”;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道路的关系问题上,在继续强调“一般”的同时,更加突出“特殊”;在历史理论研究中,重点由接受社会经济理论转向阶级斗争理论。延安古史分期的争鸣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其学术意义不容低估。
  
  责任编辑:何 参
其他文献
人货两用施工或降机是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垂直运输机械。施工人员与升降机司机经常需要进行联络,但由于许多人货两用升降机中没有安装通信联络装置,当作业层
摘 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项目管理的国际化趋向,工程项目管理只有突破传统的观念,创新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模式,才能在建筑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理念;创新  新形势下的项目管理面临着五大挑战:经济全球化、竞争市场化、承包综合化、技术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等五大问题。传统管理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创新与现代市场经济相
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差较大的情况,所以,采用分层教学是最好的教学选择。主要以分层教学实施的必要性为出发点,主要探讨了分层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JQL90/40型分路架桥机是我处“九五”期间自行开发生产的一种兼备尾部的和侧向取梁的轮轨式新型公路架梁设备,1998年开始研制生产,2000年4月投入使用。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
摘 要:小学中年级阶段是小学生思维由具体转向抽象的关键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拓展学生思维,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成绩。尽管在教学过程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在数学教师的不斷努力下,创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促进小学生全方面和谐发展,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