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农村饮用水现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水源保护;措施
引言
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地域广袤,人口众多。近年,各级政府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农村饮水安全还面临很多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质问题,另一方面是水量问题。笔者从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角度,具体到对水源选择、水质处理,供水形式、水源点保护等方面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与同行探讨。
1 黑龙江省农村大部分地处偏远地区,饮用水水源主要来自于河流和地下水
影响水质的原因主要有:
(1)农村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生活垃圾和农业垃圾随地堆放,垃圾中常含有永久性污染物(如废旧电池),对生态环境造成永久性污染。
(2)农村生活污水、家禽牲畜养殖废水污染严重,人和牲畜的粪便处理不及时,造成有机物超标。这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影响水质。
(3)为了杀灭病虫害,促进农作物生长,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部分农药是持续污染物,不仅污染环境(土壤,河流等),而且危及食品安全。
(4)水源地附近有污染企业,农村的小化工,小作坊的污染排放危害水体环境质量,例如,不法分子利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薄弱环节,非法生产回收塑料制品,轮胎炼油等。
(5)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和水化学成分的影响,高氟水和苦咸水分布范围较广。地下水含铁、含锰和硬度过高,水中氟,砷等有害物质超标。
2 水量不足的原因
黑龙江省境内分布着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和众多的河流湖泊,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调节能力差,加上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致使人均占有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季节性、地域性缺水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严重,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环境。目前,黑龙江省水资源存在开发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同时,长期开采地下水,又造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表水下渗形成漏斗效应,进一步污染地下水。以地表水为水源的饮水工程,多数从河道,水库直接取水饮用;以地下水为水源的饮水工程,工程主要形式多为浅井、大口井等。从总体上说,工程数量多、规模小、设施简陋、报废率高,用水方便程度低,遇干旱季节保证率低。随着水质污染加重、降雨减少,相当数量的饮水工程已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3 采取的措施
3.1 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
3.1.1 水源点保护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以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水源保护工作力度。依法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合理确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饮水工程管护范围,制定保护办法。要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发展污染企业,放牧,严禁破坏涵养林和水源保护设施的行为。因地制宜地进行水源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水源保护必须与水质处理相结合,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要求,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a.水源地周围建立保护标志牌,种植水源保护林,派专人管理,保护区内不得种庄稼和堆放废弃物,严禁倾倒垃圾和从事一切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b.地下水源保护范围应根据水文地质、开采方式、污染源分布等条件确定,单井保护半径不小于50米。c.地表水源保护范围为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水域及两岸各100米,并严格控制上游污染物排放量。
3.1.2 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农村的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用作肥料。
3.1.3 逐步减少农药的使用数量,采用物理驱虫方法,提倡绿色种植,养殖理念。
3.2 建设集中饮水工程,提高自来水普及率
自来水是指原水(地表水或地下水)经过净化、消毒处理、加压,通过管网送到用水户。具有安全、方便等优点,是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而普遍采用的供水形式,应大力推广。根据各村水源、用水需求、地形、人口分布等特点,因地制宜,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设计。既要立足于当前的实际,也要兼顾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距城镇等现有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可以利用已有自来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或扩容改建已有水厂,延伸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人口稠密,水源水量充沛,地形、管理、制水成本等条件适宜时,结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区域供水整体发展,合理确定供水范围,兴建适度规模的跨村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水源规模较小、居民点分散时,适宜以村为单位,建设供水工程。在制水成本较高的地区,特别是高氟、高砷、苦咸等难以找到良好水源的地区,采取特殊水处理措施,兴建集中供水站分质供水。处理后的优质水用于饮用和做饭,洗涤、饲养牲畜以及其他生活用水可利用原有供水设施或其他水源。
3.3 加强水质净化和检验监测,确保水质达标
進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应将水质处理作为重要内容,当水源水质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时,采取必要的消毒净化措施,保证水质达到饮用标准。地表水因与外界接触,容易混入其他各种有害物质,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所以往往有色、嗅、味,水温变化较大,有的浑浊度很高,一般采用的处理方法是混凝一沉淀一过滤一消毒。一些地下水含盐量大、硬度偏高,有的含氟等有害物质,应视水质状况,进行适当净化处理。有的需采取特殊净化措施,如高氟水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电渗析或反渗透处理;苦咸水可采用电渗析或反渗透工艺处理;铁、锰可采用接触氧化或曝气法除去等。在进行水质处理的同时,加强对供水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工作。以规模较大的供水站为依托,分区域设立监测点,为小型供水站提供水质检验服务。对于分散供水工程,分区域定期进行水质监测。
3.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以村为单位,国家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并安排相应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技术审查、专题研究、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检查评估等项目管理工作,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引导和组织好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并自筹部分资金。
总之,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政治、经济、技术等措施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使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清洁、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维护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论文集.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2008,7.
[2]李丽,张震宇,杨金田.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现状分析及保护政策建议[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9).
[3]翟浩辉.农村供水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J].中国水利,2003.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水源保护;措施
引言
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地域广袤,人口众多。近年,各级政府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农村饮水安全还面临很多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质问题,另一方面是水量问题。笔者从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角度,具体到对水源选择、水质处理,供水形式、水源点保护等方面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与同行探讨。
1 黑龙江省农村大部分地处偏远地区,饮用水水源主要来自于河流和地下水
影响水质的原因主要有:
(1)农村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生活垃圾和农业垃圾随地堆放,垃圾中常含有永久性污染物(如废旧电池),对生态环境造成永久性污染。
(2)农村生活污水、家禽牲畜养殖废水污染严重,人和牲畜的粪便处理不及时,造成有机物超标。这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影响水质。
(3)为了杀灭病虫害,促进农作物生长,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部分农药是持续污染物,不仅污染环境(土壤,河流等),而且危及食品安全。
(4)水源地附近有污染企业,农村的小化工,小作坊的污染排放危害水体环境质量,例如,不法分子利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薄弱环节,非法生产回收塑料制品,轮胎炼油等。
(5)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和水化学成分的影响,高氟水和苦咸水分布范围较广。地下水含铁、含锰和硬度过高,水中氟,砷等有害物质超标。
2 水量不足的原因
黑龙江省境内分布着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和众多的河流湖泊,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调节能力差,加上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致使人均占有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季节性、地域性缺水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严重,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环境。目前,黑龙江省水资源存在开发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同时,长期开采地下水,又造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表水下渗形成漏斗效应,进一步污染地下水。以地表水为水源的饮水工程,多数从河道,水库直接取水饮用;以地下水为水源的饮水工程,工程主要形式多为浅井、大口井等。从总体上说,工程数量多、规模小、设施简陋、报废率高,用水方便程度低,遇干旱季节保证率低。随着水质污染加重、降雨减少,相当数量的饮水工程已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3 采取的措施
3.1 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
3.1.1 水源点保护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以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水源保护工作力度。依法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合理确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饮水工程管护范围,制定保护办法。要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发展污染企业,放牧,严禁破坏涵养林和水源保护设施的行为。因地制宜地进行水源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水源保护必须与水质处理相结合,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要求,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a.水源地周围建立保护标志牌,种植水源保护林,派专人管理,保护区内不得种庄稼和堆放废弃物,严禁倾倒垃圾和从事一切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b.地下水源保护范围应根据水文地质、开采方式、污染源分布等条件确定,单井保护半径不小于50米。c.地表水源保护范围为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水域及两岸各100米,并严格控制上游污染物排放量。
3.1.2 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农村的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用作肥料。
3.1.3 逐步减少农药的使用数量,采用物理驱虫方法,提倡绿色种植,养殖理念。
3.2 建设集中饮水工程,提高自来水普及率
自来水是指原水(地表水或地下水)经过净化、消毒处理、加压,通过管网送到用水户。具有安全、方便等优点,是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而普遍采用的供水形式,应大力推广。根据各村水源、用水需求、地形、人口分布等特点,因地制宜,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设计。既要立足于当前的实际,也要兼顾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距城镇等现有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可以利用已有自来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或扩容改建已有水厂,延伸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人口稠密,水源水量充沛,地形、管理、制水成本等条件适宜时,结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区域供水整体发展,合理确定供水范围,兴建适度规模的跨村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水源规模较小、居民点分散时,适宜以村为单位,建设供水工程。在制水成本较高的地区,特别是高氟、高砷、苦咸等难以找到良好水源的地区,采取特殊水处理措施,兴建集中供水站分质供水。处理后的优质水用于饮用和做饭,洗涤、饲养牲畜以及其他生活用水可利用原有供水设施或其他水源。
3.3 加强水质净化和检验监测,确保水质达标
進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应将水质处理作为重要内容,当水源水质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时,采取必要的消毒净化措施,保证水质达到饮用标准。地表水因与外界接触,容易混入其他各种有害物质,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所以往往有色、嗅、味,水温变化较大,有的浑浊度很高,一般采用的处理方法是混凝一沉淀一过滤一消毒。一些地下水含盐量大、硬度偏高,有的含氟等有害物质,应视水质状况,进行适当净化处理。有的需采取特殊净化措施,如高氟水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电渗析或反渗透处理;苦咸水可采用电渗析或反渗透工艺处理;铁、锰可采用接触氧化或曝气法除去等。在进行水质处理的同时,加强对供水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工作。以规模较大的供水站为依托,分区域设立监测点,为小型供水站提供水质检验服务。对于分散供水工程,分区域定期进行水质监测。
3.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以村为单位,国家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并安排相应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技术审查、专题研究、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检查评估等项目管理工作,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引导和组织好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并自筹部分资金。
总之,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政治、经济、技术等措施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使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清洁、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维护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论文集.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2008,7.
[2]李丽,张震宇,杨金田.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现状分析及保护政策建议[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9).
[3]翟浩辉.农村供水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J].中国水利,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