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党性光辉弘扬中华美学传统的现实题材佳作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y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由衷的崇敬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
  中篇苏州弹词《焦裕禄》叙述了焦裕禄到兰考就任县委书记,上任到离世的这段时间为人民所做的功绩,展现了一颗为民的赤子之心。中篇共分三回,第一回《雪中送炭》、第二回《焦门家风》、第三回《情在深处》,截取了焦裕禄生命历程中最具闪光点、最具故事冲突以及流传最广的几个片段,不断变化视角,聚焦焦裕禄初来兰考、为群众办实事赢得口碑、病重住院心系群众等几个时期,描摹出群眾眼中的焦裕禄、家庭生活中的焦裕禄以及弥留之际的焦裕禄。采用了苏州弹词表演形式,情真意切、感人肺腑,避免了口号式的宣传,从细节着手,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构筑了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让焦裕禄鲜活地呈现到群众面前。
  张家港市评弹艺术中心在20世纪60年代已推出过评弹作品《焦裕禄》,并在当地影响深远,可惜由于历史原因未得流传。为响应时代号召和群众呼吁,在中国曲协主席姜昆的点拨下,张家港市评弹艺术界重新审视焦裕禄精神,结合新时代新思想,沿袭中华美学传统,用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重新推出了中篇评弹《焦裕禄》。为了增强作品的现实性与感染力,创作团队还专程赴河南兰考实地考察深入采风,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并与当地艺术工作者和普通群众座谈研讨,以加深对角色的理解。
  1966年2月,新华社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人们感动于焦裕禄的事迹,在阅读与聆听中潸然泪下。
  1990年12月,峨嵋电影制片厂推出故事片《焦裕禄》,场场爆满,反响强烈。《大众电影》载文称:“《焦裕禄》赢得电影评论界的普遍赞扬,此片生动感人地塑造了一位令人敬仰、可歌可泣的优秀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为我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12年10月,主旋律电视连续剧《焦裕禄》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该剧首播当日便获得了超过1%的收视率,收视率一路飙升,该剧的剧情也引发了广大观众的热议,电视剧收获了良好的口碑。
  焦裕禄,一个光辉的名字,引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岁月,揭示了一个动人心扉的故事。他是人民的儿子、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的事迹家喻户晓,传遍了大江南北,感动了千家万户。可以说,描绘焦裕禄的艺术作品早已是珠玉在前、量质并举,张家港市评弹艺术传承中心的中篇弹词《焦裕禄》要想推陈出新、与众不同,就得全面增强作品的文学性,以特别生动的细节、个性突出的人物、不落俗套的故事,充分依托弹词的优势,设置出巧妙的情节,演绎出不一样的精彩,从而表现习近平同志特别要求学习的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朴实作风,“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纵观全篇,作者截取了焦裕禄生命中独具特点的三个片段构成了本书的三回,既相互独立,又靠着隐藏的线索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圆融的整体。《雪中送炭》讲述的是焦裕禄冒雪探望贫病农户,并为其送去生的希望的故事。这一回书首先侧重描绘了梁俊才夫妇的贫困,特别不惜笔墨地铺陈了这对相依为命的老夫妇即将在雪夜冻饿至死的绝望。在这样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焦裕禄带着生的希望出现,对梁老伯冲口而出:“我是你儿子!”让听众紧张的情绪得到了舒缓,焦裕禄心系群众的感人形象就一下子立起来了。《焦门家风》通过家庭生活画面的展示,描绘了焦裕禄严以律己、严守纪律的好作风,焦裕禄让女儿和妻子把别人送来的食物送回去,对看白戏的儿子大发雷霆,凸显了一家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占公家便宜的好家风。《情在深处》是一枚“催泪弹”,描绘了焦裕禄弥留之际的感人故事。故事从“外人”的视角切入,通过林小妹之口叙述了焦裕禄精神的感染力,越来越多的共产党员(例如林小妹的丈夫秦有为)继承了主人公的衣钵,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奔波在防沙治沙第一线,可以说一个焦裕禄倒下了,千千万万的焦裕禄将会站起来。这一回书在更高层次、更大格局、更广视域中展现出焦裕禄精神的伟大。回归到书情中来,肝病晚期的主人公却在妻子的恋恋不舍、群众的万分悲怆中撒手人寰,在最后时刻,焦裕禄希望能埋骨兰考,“我将在堤岸边上一直看着你们,相信兰考一定会建设好的!”令人印象深刻,不禁扼腕叹息。
  三回书除了通过思想意蕴的层层递进营造出丰满立体的焦裕禄英雄形象外,从作品本体论的角度说,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而不仅仅是细枝末节上的相似。它们依靠时间、空间的顺次转移粘连在一起,形成了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又独具特色的多声部合奏。跳跃而不断裂,丰富而不繁冗,情感上具有关联性,情节上具有递进性,很容易被现代的受众接受,使得古老的评弹艺术也呈现出现代性与传统性融为一体的意味。
  有三个细节在三回书中多次出现,即焦裕禄的身体状况、能够治沙的泡桐树和贫困年代的食物,三个细节或明或暗,分量轻重不一,却使三回书。焦裕禄的肝病在《雪中送炭》中并没有表现,创作者只是以焦裕禄向贫困夫妇赠予晚饭的细节暗示他不顾自身的健康,在《焦门家风》妻子的唱词中更明白地揭露了这一点,“夜来筹良策,挑尽一灯红,积劳已成疾,渐入膏肓中,肝病频频发,汗湿衣几重,几番昏迷病势凶,你哪有时间就医请郎中。用钢笔顶,止疼痛,竟把藤椅顶出一个大窟窿,我是忧急交加愁满胸。”一心扑在事业上,没有时间注重健康,在肝病初露端倪时“用钢笔顶,止疼痛”这是一个真实的细节,暗示了焦裕禄身体的每况愈下,也凸显了他意志坚强。《情在深处》中,焦裕禄的肝病已经到了晚期,在这一回书中初始,他的健康状况代替了兰考的治沙形势暂时构成主要矛盾,日积月累、积劳成疾,成为整个作品一条由隐藏到爆发的线索。然而他不关心自己,恰恰是因为太过关心群众、关心党的事业。能够治沙的泡桐主要出现在第一回与第三回书中,治沙构成了大部分描绘焦裕禄的艺术作品的重要情节,在焦裕禄珍贵的照片资料中,泡桐树也常常作为重要的背景而出现,泡桐树的防沙林寄托了焦裕禄的心血与希望,也是他生命的延续。因此在第三回书焦裕禄弥留之际,他要求家人将他埋在沙丘上,他要在堤岸边一直看到人们,看到兰考建设好,这个“堤岸”就是种满了泡桐树的防沙林。这个情节的设计既巧妙又自然,既感性又合情合理。焦裕禄作为一个来自山东的外乡人,起初并不清楚泡桐防沙的道理,他是在雪夜拜访时,梁老伯夫妇无意中的对话启发了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一回书不仅表现“焦裕禄心系群众”这个重要思想内涵,也引出了一条治沙良策。我们知道史实中梁老伯并没有做出这一重要提示,这是评弹创作者灵光一闪的结果。这个小小的线索让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而生动。第三个串联全篇的细节,是食物匮乏年代的珍贵口粮。第一回书自然不必说,正是焦裕禄怀中的馒头,让梁老伯夫妇绝处逢生。在食物紧缺的饥荒年代,两个馒头所代表的价值以及出让食物这一行为中蕴藏的人性光辉,绝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简单的日常食物,在特殊年代代表了生的希望,代表了党员干部对群众无私的关怀,也代表了群众对于党员干部的尊敬与爱戴。细数作品中出现的食物,有第一回书中焦裕禄让给老伯的馒头,第二回书展示的是焦家简朴的晚餐(炒白菜)、公家鱼塘的鲜鱼、组织为了照顾焦裕禄而送来的20斤粮米,以及第三回书中林小妹“受丈夫嘱托,煮了十只鸡蛋,还有平时节省下来的大米”。这些简朴的食物或者构成了故事背景的一部分,或者展现出人物之间的脉脉温情,为整部作品罩上了柔和的光晕,依据深埋在故事中的细节、环环相扣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整部作品的时代氛围与艺术特质是一致的,党性光辉闪烁在时光长河中,历久弥新而熠熠生辉。这样的艺术氛围贯穿于三回书中,让整部书更加统一,也让受众有了持续不断的审美快感。   为了能在较短的篇幅内让受众有更多的感悟,作品使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事实上,在传统曲艺中,老艺术家们在无意识中也使用这一技法。所谓无巧不成书,就是传统曲艺惯用的剪裁手法之一。传统长篇曲艺作品中往往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线索多元、头绪纷繁,所以常用巧合的方法来安置情节,而一旦所有偶然性的因素编制在一起,所构成的巧合环境往往会成为最能凸显人物性格的典型环境。就像《雪中送炭》所依据的史实并没有作品中那么艰险。按照记载,焦裕禄探访村民梁俊才并不是发生在初上任时,由于党员干部们领导得当,梁俊才家尽管贫寒,也没有到揭不开锅的地步。按照焦裕禄干部学院编著的书籍所载,梁老伯甚至表示“……我们村遭了水灾,可副业搞得不错,社员们有吃有喝。别看我一家没有劳动力,可有了社会主义,我就不作难。”焦裕禄通过一个馒头挽救贫农性命的感人情节自然也是创作者自己的设计。但所谓诗比现实更真实,说的就是艺术揭示的不是历史真实,它不做现实生活的镜面反射,却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在逻辑。创作者把老人夫妇置于天寒地冻的极端环境中,让焦裕禄如天降神兵般出现在他们面前,将原来的走訪慰问改编成生死攸关的拯救,用一个简单的改变就使得焦裕禄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在焦家吃晚饭这一温情环境中,插入了要求女儿送鱼、批评儿子看白戏、与妻子商量送米这样的三段曲折的片段,三个小故事并非作者生造,但零散地分布于焦裕禄生命的不同时刻,所涉人物也不尽是妻儿。创作者将这三个片段集中在短暂的晚饭时间中,让人物相互映衬、相互凸显,围绕“好干部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管好自己妻儿、家小”这样的中心思想凝聚在一起,让原本单一的情节变得更加凝练波折,在温馨的家庭场景中彰显党员的光辉。
  曲艺文本不仅要故事跌宕、情节生动,还需要在唱词和说表上精雕细琢方能展现传统艺术的独特美感。细细品味曲本,有许多读起来唇齿生香的词句。
  唱:细望河南天空云,
  徐徐飘来许一愿,
  谁能救助谁能圆,
  彩虹高挂在云端,
  只望老焦转平安。
  兰考的水,兰考的船,
  兰考的沙,兰考的岸,
  只望老焦转平安。
  这一段唱词出现在主人公病重时,创作者利用主客体情感移位的方式,巧妙地运用了曲笔,明明是兰考人民思念老焦,却说成兰考的云朵、彩虹、水、船、沙、岸在盼望“老焦转平安”,一切景语皆情语,用这个传统诗文中经常出现的表现手法,让作品的情感流露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深远。
  妻表:今天已约定,我们这一家的大男人要回来一起吃夜饭,所以早就准备好一搪瓷盆的窝窝头,估计十来只,一盆咸菜豆腐汤,还有一盆白菜加酱油略漂几滴油花的炒白菜。(为什么讲得这样复杂,因为菜简单,说书人只能嘴上闹猛点,让你们听的人有劲点,其实就是一盆炒白菜。)
  多么妙趣横生,“说书人只能嘴上闹猛点,让你们听的人有劲点,其实就是一盆炒白菜。”演员抽离了原先的视角,站在叙事者的角度对前文进行解释,逗听众一乐,与焦家温馨欢快的氛围不谋而合,悄然展现出传统弹词“说、噱、弹、唱”技巧中幽默滑稽的一面。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可以说在作品中俯拾皆是,无论是精雕细琢也好,妙句偶得也罢,它们都服务于整部作品的艺术呈现,而不是各自为政、相互矛盾的,这一点尤为可贵。
  多年来,习近平始终强调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他曾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全面发展,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为载体、以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为蓝本,创作中篇评弹《焦裕禄》,旨在弘扬共产党人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时刻牢记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让听众在高雅艺术的熏陶渐染和高尚情操的潜移默化中激发情感的共鸣,获得思想的升华,汲取精神的力量。
  谋篇布局有趣味,精雕细琢见真章。《焦裕禄》自2014年创作以来,其曲本十易其稿。改定的作品经创作者演员们的辛勤创排,2018年已在江浙沪县市的企业、社区、书场等开展了二轮巡演,好评如潮。作为一部闪耀党性光辉、弘扬中华美学传统的现实题材作品,2018年10月原创中篇弹词《焦裕禄》喜获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评弹艺术传承中心)
其他文献
1988年6月30日,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阎秋霞走完了她62年的人生。30年后的今天,阎秋霞的演唱依然为万千顾曲者倾倒,人们在称赞她艺术造诣的同时更传颂着她为“白派”京韵大鼓做出的伟大功绩。  阎秋霞生于1927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陆家庄人,原名陆淑兰,幼年因家贫被卖为阎宇恒养女,改名阎秋霞(另有一同为养女的姐妹阎春霞,也为京韵大鼓演员)从此开始了演唱生涯。彼時唱京韵大鼓的女艺人多宗“刘(宝全)派
期刊
9月20日,第11届巴黎中国曲艺节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幕。连续5天的4场演出为法国观众送去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盛宴。  与往届巴黎中国曲艺节所不同的是,主办方为本届曲艺节设计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展演模式。以往的曲艺节通常会有6~9个参演曲种和节目,节目内容或讲一个短小的故事,或是一个传统故事中的经典段落,亦或是介绍一个中国的地方风景或文化;而本届曲艺节,主办方经过长达3个多月的方案设计与节
期刊
惊闻胜杰同志病逝,如雳震天,如飙扫地,心颤神失,恸然垂泪,往事如昨,跃然出现:  巡演道路万年长,  音容笑貌驻心房,  台风潇洒声韵美,  庄重表相幽默藏。  言派京劇模仿像,  相声界中可称王,  天公因何摧灵秀,  致使艺坛失栋梁,  天意无情人难忘。  愿胜杰,步天堂,问上苍,何故催人忙?  来世再创新辉煌!  向胜杰家属深表慰问。
期刊
九州同悲送笑神,最痛莫属是姜昆,  泪沁祭文字字血,真情点点感人心。  曲坛不乏真君子,重情重義自有人。  当代双星好人品,可叹如今少一人。
期刊
王宏,中国曲艺、戏剧文学创作“两门抱”。依我个人判断,说是“两门抱”,却“合二为一”:没有曲艺给他打下的底子,他的剧作不可能具备“悬念”“趣味”信手拈来、交相辉映的品质;若无戏剧创作的实践,他笔下的曲艺作品亦不会富有由浅及深、循循善诱的哲思与诗意。  其实,曲艺、戏剧的“合二为一”,不过是学习与实践的艺术经历赐予王宏的一种“神力”而已。联系、梳理王宏具体的曲艺、戏剧作品,我们会发现“每一件”都有清
期刊
听着师胜杰先生的相声长大,尤其是您那种不动声色的冷幽默,看着特好玩。唉,童年的美好回忆,谢谢您带给我的欢乐。先生一路走好!  —— 徐火山  胜杰老师是我非常尊重的相声演员,很喜欢老师的作品。不敢相信老师去世这个突然的噩耗,多希望消息是误传,沉痛悼念您!老师虽离去,可您的段子和音容永留人间!  —— 张宁涛  听到师胜杰先生去世的消息心头一紧,打死都不愿相信这个事实,前年在《星光大道》与您的一别没
期刊
师父仙逝一月整,四十三載父子情,  培养之恩泰山重,临终嘱托记心中。  想见音容空有影,欲听教诲杳无声,  龙江相声您引领,奋力发展与传承。
期刊
曲艺,它生于民间,长于庙堂,它孕育于先秦,萌芽于汉,兴盛于唐宋,发展于元明清,在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曲艺艺术一直在努力发展和呈现这门艺术的魅力与辉煌。它的对象就是老百姓。曲艺与中国的老百姓有着天然的联系,长时期的撂地演出,观众来与去,付费的多与寡,甚至付不付费的随意性,使曲艺娱乐性强,收费低廉。古诗中描写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从古时起,大地就是舞
期刊
2018年10月,38岁的庄丽芬荣获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这是她继2014年获得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之后第二次荣膺牡丹奖,4年间从“新人奖”到“表演奖”,这标志着这朵绽放在泉州这个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八〇后“牡丹”,也是福建省最年轻的“牡丹”的表演技艺日臻圆熟。  4年时间里,牡丹重芳,国色迭艳,也有人猜测:或许是庄丽芬天资过人?其实并没有,她也只是个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人,但她有着比任何
期刊
近年来,文化市场快速发展,小剧场演出及各类电视广播文艺节目蜂拥而起,尤其是多档喜剧类综艺节目的兴起,为相声表演艺术吸引了大量青年观众,使更多的相声演员、相声作品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通过这些渠道展现相声艺术具有传播量大、传播面广等诸多优点,但同时也对当代相声表演提出一定要求:一方面,要求表演者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表演模式,而是要在表演方式和内容上作适当调整,以适应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另一方面,现代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