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愁多病身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杜甫三十多岁就患了风痹症。长期的流亡和水上漂泊的舟居生涯,使他的疾病不断加重,四肢麻木疼痛,关节难屈。到了晚年,“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诗人备尝风寒湿三气杂而致疾、痛着不舒、行走不便的痛苦。他的诗作中,有诸多关于自己患风痹病的描写。
公元751年,杜甫滞居长安,病卧客舍。当时长安阴雨连绵,积水生鱼,青苔连榻,蚊虫叮咬,他不幸又染上了疟疾。友人王倚见他形容瘦削,体力不支,忙馈美馔以解饥救病。杜甫后来写诗酬谢,叙述了自己的病况:“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八年之后,他在给诗人高适的诗中也写道:“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寥寥数语,便将疟疾的发病症状准确地记录下来。疟疾的临床特点为周期性定期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后期多伴有贫血和脾肿大。从杜诗中的描写来分析,诗圣患的是隔日而发的“间日疟”。
杜甫的诗歌中,有许多言及他向朋友乞食求馔的句子,这除了生计穷困以外,还因为诗圣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杜甫在给文学家元结的诗中说:“我如长卿病,日夕思朝庭。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长卿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字,他也是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症状。这样一位大诗人,为疾病所困,饮食生活又得不到保障,加上糖尿病的原因,多食而不得,经常处在食不果腹的状态中,这就不难理解诗人笔下惨然呈现的饥饿感了。尽管如此,杜甫仍以“我虽消渴甚,敢忘帝力勤”的胸怀,时时关心人民的饥寒交迫,祈求天子给百姓一个安定富足的社会环境。
杜甫晚年的诗歌中,屡屡言及自己的肺病,如“肺病久衰翁”“高秋疏肺气”“衰年肺病惟高枕”,说明他已患了肺结核。56岁时他便失聪,《耳聋》诗中说:“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另外,从他在临终前一年写的“右臂偏枯半耳聋”“老年花似雾中看”,以及记叙金篦刮眼等诗句来分析,说明杜甫因糖尿病已并发了白内障、耳聋、中风、偏枯、足痿等症。
试想,一位“窃比稷与契”,原想“立登要中津”,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宏伟抱负的诗人,后来百病缠身,落到如此境地,又独自登台,面对苍凉萧条的秋景,其感慨若何!
几人话“登高”
古人以農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这一天,偕家人或友人登高,是一种避邪气、赏风景的风俗。以此为题,古往今来成就了不少诗作。
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其二)》: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崔涂《送友人》: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
申欢《兜玄国怀归诗》: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
张谔《九日宴》: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崔国辅《九日》: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缙《九日作》: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七言律第一
《登高》一诗历来为人称道,一直脍炙人口。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应麟也在《诗薮》中提及:“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登高》前两联写江边秋景。诗人大笔勾勒,写出了天高风急,飞鸟回旋,高猿长啸,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这气势恢宏的秋景,但,笔在景上,情寓景中,在这合于节令,谐于情绪的景物描摹的基础上,诗人那苍凉、悲苦的身世之感流于笔端,写出了直抒胸臆的颈联、尾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由上联的写眼前景转入抒胸中情,写得凝练而深沉。这短短十四字中含有九层可悲的意思: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不在,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六可悲;身体健康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而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这一联真是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感慨!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杜甫三十多岁就患了风痹症。长期的流亡和水上漂泊的舟居生涯,使他的疾病不断加重,四肢麻木疼痛,关节难屈。到了晚年,“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诗人备尝风寒湿三气杂而致疾、痛着不舒、行走不便的痛苦。他的诗作中,有诸多关于自己患风痹病的描写。
公元751年,杜甫滞居长安,病卧客舍。当时长安阴雨连绵,积水生鱼,青苔连榻,蚊虫叮咬,他不幸又染上了疟疾。友人王倚见他形容瘦削,体力不支,忙馈美馔以解饥救病。杜甫后来写诗酬谢,叙述了自己的病况:“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八年之后,他在给诗人高适的诗中也写道:“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寥寥数语,便将疟疾的发病症状准确地记录下来。疟疾的临床特点为周期性定期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后期多伴有贫血和脾肿大。从杜诗中的描写来分析,诗圣患的是隔日而发的“间日疟”。
杜甫的诗歌中,有许多言及他向朋友乞食求馔的句子,这除了生计穷困以外,还因为诗圣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杜甫在给文学家元结的诗中说:“我如长卿病,日夕思朝庭。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长卿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字,他也是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症状。这样一位大诗人,为疾病所困,饮食生活又得不到保障,加上糖尿病的原因,多食而不得,经常处在食不果腹的状态中,这就不难理解诗人笔下惨然呈现的饥饿感了。尽管如此,杜甫仍以“我虽消渴甚,敢忘帝力勤”的胸怀,时时关心人民的饥寒交迫,祈求天子给百姓一个安定富足的社会环境。
杜甫晚年的诗歌中,屡屡言及自己的肺病,如“肺病久衰翁”“高秋疏肺气”“衰年肺病惟高枕”,说明他已患了肺结核。56岁时他便失聪,《耳聋》诗中说:“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另外,从他在临终前一年写的“右臂偏枯半耳聋”“老年花似雾中看”,以及记叙金篦刮眼等诗句来分析,说明杜甫因糖尿病已并发了白内障、耳聋、中风、偏枯、足痿等症。
试想,一位“窃比稷与契”,原想“立登要中津”,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宏伟抱负的诗人,后来百病缠身,落到如此境地,又独自登台,面对苍凉萧条的秋景,其感慨若何!
几人话“登高”
古人以農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这一天,偕家人或友人登高,是一种避邪气、赏风景的风俗。以此为题,古往今来成就了不少诗作。
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其二)》: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崔涂《送友人》: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
申欢《兜玄国怀归诗》: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
张谔《九日宴》: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崔国辅《九日》: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缙《九日作》: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七言律第一
《登高》一诗历来为人称道,一直脍炙人口。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应麟也在《诗薮》中提及:“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登高》前两联写江边秋景。诗人大笔勾勒,写出了天高风急,飞鸟回旋,高猿长啸,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这气势恢宏的秋景,但,笔在景上,情寓景中,在这合于节令,谐于情绪的景物描摹的基础上,诗人那苍凉、悲苦的身世之感流于笔端,写出了直抒胸臆的颈联、尾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由上联的写眼前景转入抒胸中情,写得凝练而深沉。这短短十四字中含有九层可悲的意思: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不在,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六可悲;身体健康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而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这一联真是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