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泵蜗壳铸件的V法生产工艺

来源 :现代铸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pw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脱硫泵蜗壳的铸件结构,详细阐述了该铸件的生产工艺:采用V法铸造(负压铸造)+实型铸造工艺,用树脂砂制作砂芯,用消失模实型铸出各种孔洞;采用陶瓷浇道和蜂窝状过滤片,对紊乱铁液进行整流过滤,净化铁液,平稳充型;法兰后设置2处冒口,并在蜗壳铸件顶部设置4个明冒口对铸件进行补缩;在蜗壳底脚、隔舌处设置外冷铁,以消除缩松。利用CASTsoft软件对蜗壳工艺进行模拟分析,调整优化各种工艺参数,严格控制生产过程关键节点,实现了脱硫泵蜗壳的量化生产。
其他文献
分析Shell煤气化炉渣屏结渣原因,发现煤种的黏温特性较差是导致渣屏结渣的主要原因,对此提出相应的优化操作建议。
根据多年来采用中频感应电炉生产机床灰铸铁件的实际情况,总结了中频感应电炉熔化铁液过程中化学成分对硬度的影响,提出了提高机床灰铸铁件硬度的控制措施,得出以下结论:(1)增加废钢使用量,改变炉料配比对机床灰铸铁件的硬度有直接影响,是熔炼控制的重要方向;(2)多元、复合合金化处理是提高电炉熔化机床灰铸铁件硬度的重要途径;(3)采用中频炉熔化出合格的原铁液,选用简单、长效的孕育剂对其进行孕育处理,是保证机床灰铸铁件获得良好抗拉强度和硬度的关键。
针对球墨铸铁端盖铸件易出现的缺陷外露问题,在特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缺陷部位采用手工电弧冷焊方式进行焊补。通过对焊补工艺WPS确定、WPQR焊接工艺认定和焊接过程相关参数选择进行确定,规范了焊接过程控制流程和要求,明确了焊接过程的控制要点和注意事项,提高了球墨铸铁件一次焊补合格率,降低了焊接过程的风险,提高了焊补可靠性,使得焊补后的端盖铸件能够达到最终装配和使用要求。通过试验得出结论:采用镍铁合金焊条进行球墨铸铁焊补时,在焊接后采用磁粉探伤方法将会导致错判,焊补完成后采用渗透探伤可以避免类似问题。
介绍了某球墨铸铁件在冒口颈处出现的较为严重的渣眼缺陷,分析了球墨铸铁件冒口颈处产生渣眼的主要原因,认为铁液在内浇道处因流速较快,喷溅形成的二次氧化渣聚集在铸件冒口颈处形成渣眼缺陷,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优化浇注系统,将封闭式改为半开放式浇注系统,确定了合适的浇注系统分配比例,更改内浇道的主入水位置,将冒口颈处的入铁速度由原来的63 cm/s降至41 cm/s。生产结果显示:累计生产的4 000多件铸件表面光滑,未发现铸件冒口颈附近的渣眼问题。
针对识别树种时,过程繁琐、识别准确率低等问题,考虑到树皮在树木生命周期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oog Le Net的树皮识别方法。搭建树皮图像识别模型,利用该模型训练识别Trunk12数据集,验证了该模型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并在扩增7倍的Trunk12数据集上充分验证了该模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数据集的识别准确率为98.1%,比文献[5]、文献[15]、文献[16]所用方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程类专业,分析了传统电气专业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方式教学,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由此提出设计电气专业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的主要改革内容,包括应用型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型教学项目式教学模式等内容,着力探索出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电气专业应用型教学模式。
以185/75R14电动汽车半钢子午线轮胎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含纵沟花纹和含复杂花纹轮胎的有限元模型.利用磨耗后处理法的数值求解策略,研究在制动工况下滑移率对轮胎胎面磨耗行
介绍了公司的生产条件及各种球墨铸铁件的熔炼控制参数,通过对传统球墨铸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引出使用球墨铸铁智能调控系统的必要性。该调控系统突破了传统冶金质量和CE的概念,通过热分析曲线计算w(C)、w(Si)量,并能够较准确地预测球墨铸铁铁液的球化率、孕育指数、共晶指数、收缩倾向、共晶点CE等熔炼质量参数,辅助指导技术人员快速有效地优化熔炼工艺,提升铁液熔炼质量。最后指出:利用球墨铸铁智能测控设备可实现球墨铸铁铁液化学成分的精准设计与测控,为企业的精益化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介绍了后板簧座铸件的结构及技术要求,针对采用垂直造型线生产的球墨铸铁后板簧座铸件出现的变形和硬度偏高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通过在两侧板中间增设加强筋、延长浇注后开箱时间,解决了铸件变形及硬度偏高问题。最后指出:(1)在生产壁厚差异较大的铸件时,工艺设计应充分考虑应力变形对铸件尺寸的影响,合理增设反变形量或增加筋条防止变形;(2)对于结构相对厚大的铸件,浇注后要有足够长的冷却时间,适当延长开箱时间,防止铸件硬度偏高。
针对《单片机》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分析如何提高《单片机》课程教学效率;通过“项目驱动”+“口袋式”实验平台,短时高效地让学生们对51单片机有了深刻的理解;在51单片机的理论与实操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STM32单片机的入门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