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拜读了《中国教育报》刊登傅元根老师的文章——磨课,深有感触。磨课是一种创造、开放、活泼、互动交流的教研氛围,积极开展不受客观条件限制,人人皆可参与的校本教研。磨课是另一种形式的备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可见,用心“磨课”的重要性。但是,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个思维定式,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越来越多的教师也为了这个“完美”,使公开课变成“无懈可击”的表演。然而真正的好课的确需要“精雕细刻”、“千锤百炼”,期望教师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真正地“磨”出一堂又一堂好课。
“磨”出教师间的沟通交谊舞曲
磨课在于沟通,沟通是一曲交谊舞,是一个人一辈子都应该去学的一件事。个体带动群体互磨。整个教研组的教师 “捆绑”在一起,群策群力,共同为一堂好课的诞生出谋划策。每一轮课尝试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多一双眼睛自己会多看出一些问题,多一把尺子自己总能量出长短,同伴从不同视角提出不同的建议,有的可以直接为己所用,有的可能触发自己的教学灵感。还可以主题引领研讨。学期初,教研组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确立相关主题,作为一学期磨课活动的主题。教师自定基本目标,可以选择一到二个自己比较喜欢又感到不好上的课进行“磨”,磨课不要过于追求形式和规模,个人内省,同伴交流共同进步就达到目的了。
“磨”出校本教研的和谐共生
“磨课”中还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磨课”者和任教者通过反复观察,甚至量化地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大大地提高“磨课”的针对性。“磨课”本质上是一种校本教研活动,只有形成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研究氛围,才能真正实现“磨课”过程中的“百家争鸣”和知无不言,也才有所创新。现实中由所有“磨课”者组成的群体中,总有职务的高低,总有年龄的差异,也总有能力的大小,但所有参与者必须充分发扬从事学术研究所需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助;“磨课”的召集人要力求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力避成为最后关头“拍板成交”者,充分发挥问题的提炼者、讨论的引领者、方案对比的引发者的作用,善于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任教者和其他参与者,有意识地避免出现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这样“磨课”群体中的所有人都充分参与了,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相互交流与对话,不仅使教学设计的优化有了更大的保证,也使共同成长的理念得到有效的落实。
执教者写出教案后,一般要经过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一次次反复,看似反复的每一次却都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在集体反复观摩、反复修改中找出优点和不足,既促进执教者进行反思,又会让其他参与教师从中获益。通过这样的“磨课”过程,教师间的合作逐渐走向默契。磨课同时也是集众人教学智慧,共同进步的良好平台。磨课第一步先从模课开始(模仿名家、大家的课);第二步:个体研究,设计教案,尝试教学;第三步:小组研究,完善设计,再次实践;第四步:群体总结,资源共享,个体提升。在这种“四步走”的教研活动中,可就会越磨越好越磨越精越磨越有新亮点。
“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
备课,教师考虑比较多的是怎样设计能使自己在一节课上畅通无阻,直至课堂结束。往往忽略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学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学生才是主体。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产生时,会有怎样的求知需求,围绕学生的这种需求再去设计教案。因为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该是一种生生、师生间不断互动的过程。
“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
磨课出来的教学设计都会有所创新。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不直接出示新的教学内容,而是让学生在闯关中,探究什么是单位“1”,懂得一个分数代表什么意义?在此基础上去总结分数的意义。一次好的磨课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研究中教师同伴互助的作用,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教学智慧的提升。有的老师认为,磨出来的课就是作秀。但我认为,磨课“磨”的是老师,不是学生。在老师正式上这堂课的时候,所面对的学生仍然是第一次接触这个课题,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课堂上仍然会有新的动态生成,教师仍然需要来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所以它仍然是一节活生生的课。教师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演员,要把预设的课堂设计“演”出来。有的老师认为,磨课的过程中被“磨”的老师可能收获没有付出多,自己的风格少而受别人的影响多。我认为不然。磨课首先是被磨的教师自己的一次钻研、二次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备课授课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而不是别人备好课,强加给老师上。还有的老师认为,磨出来的课对于听课的老师来说可能是一种欺骗,因为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才把课上出来而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这样精心打磨的课并不多,所以感觉不真实,也不实用。但我一直认为,公开课是我们能把平时的一些想法和理念展示的机会,本来就应该高于平时的常态课,应该起到展示的作用,让听课的人有触动,发现这一类课可以这样上或是可以那样上。
“磨”出点亮教师互生共长的灯
事实上“磨课”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包括“磨课”在内的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成为学校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从这个意义讲,在保证“磨课”效率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机动的组织形式,让更多的老师参与“磨课”活动,这甚至比上课获奖更具有长远意义和全局价值。
经过磨课,促进了教师互动,从而达到了教师之间的共识、共享、共进。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仅增进了同事彼此间的情感与交往,而且能够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以及自身的专业素养。在磨课中,磨理念、磨教法、磨学法、磨学情……赋予课堂二次生命。通过磨课,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磨课是一种历练,正所谓人磨课,课炼人。要想磨好课,磨出一堂精品课,我们必须层层深入,夯实每一个脚步。
【作者单位:句容市春城中心小学 江苏】
“磨”出教师间的沟通交谊舞曲
磨课在于沟通,沟通是一曲交谊舞,是一个人一辈子都应该去学的一件事。个体带动群体互磨。整个教研组的教师 “捆绑”在一起,群策群力,共同为一堂好课的诞生出谋划策。每一轮课尝试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多一双眼睛自己会多看出一些问题,多一把尺子自己总能量出长短,同伴从不同视角提出不同的建议,有的可以直接为己所用,有的可能触发自己的教学灵感。还可以主题引领研讨。学期初,教研组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确立相关主题,作为一学期磨课活动的主题。教师自定基本目标,可以选择一到二个自己比较喜欢又感到不好上的课进行“磨”,磨课不要过于追求形式和规模,个人内省,同伴交流共同进步就达到目的了。
“磨”出校本教研的和谐共生
“磨课”中还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磨课”者和任教者通过反复观察,甚至量化地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大大地提高“磨课”的针对性。“磨课”本质上是一种校本教研活动,只有形成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研究氛围,才能真正实现“磨课”过程中的“百家争鸣”和知无不言,也才有所创新。现实中由所有“磨课”者组成的群体中,总有职务的高低,总有年龄的差异,也总有能力的大小,但所有参与者必须充分发扬从事学术研究所需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助;“磨课”的召集人要力求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力避成为最后关头“拍板成交”者,充分发挥问题的提炼者、讨论的引领者、方案对比的引发者的作用,善于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任教者和其他参与者,有意识地避免出现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这样“磨课”群体中的所有人都充分参与了,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相互交流与对话,不仅使教学设计的优化有了更大的保证,也使共同成长的理念得到有效的落实。
执教者写出教案后,一般要经过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一次次反复,看似反复的每一次却都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在集体反复观摩、反复修改中找出优点和不足,既促进执教者进行反思,又会让其他参与教师从中获益。通过这样的“磨课”过程,教师间的合作逐渐走向默契。磨课同时也是集众人教学智慧,共同进步的良好平台。磨课第一步先从模课开始(模仿名家、大家的课);第二步:个体研究,设计教案,尝试教学;第三步:小组研究,完善设计,再次实践;第四步:群体总结,资源共享,个体提升。在这种“四步走”的教研活动中,可就会越磨越好越磨越精越磨越有新亮点。
“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
备课,教师考虑比较多的是怎样设计能使自己在一节课上畅通无阻,直至课堂结束。往往忽略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学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学生才是主体。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产生时,会有怎样的求知需求,围绕学生的这种需求再去设计教案。因为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该是一种生生、师生间不断互动的过程。
“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
磨课出来的教学设计都会有所创新。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不直接出示新的教学内容,而是让学生在闯关中,探究什么是单位“1”,懂得一个分数代表什么意义?在此基础上去总结分数的意义。一次好的磨课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研究中教师同伴互助的作用,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教学智慧的提升。有的老师认为,磨出来的课就是作秀。但我认为,磨课“磨”的是老师,不是学生。在老师正式上这堂课的时候,所面对的学生仍然是第一次接触这个课题,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课堂上仍然会有新的动态生成,教师仍然需要来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所以它仍然是一节活生生的课。教师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演员,要把预设的课堂设计“演”出来。有的老师认为,磨课的过程中被“磨”的老师可能收获没有付出多,自己的风格少而受别人的影响多。我认为不然。磨课首先是被磨的教师自己的一次钻研、二次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备课授课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而不是别人备好课,强加给老师上。还有的老师认为,磨出来的课对于听课的老师来说可能是一种欺骗,因为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才把课上出来而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这样精心打磨的课并不多,所以感觉不真实,也不实用。但我一直认为,公开课是我们能把平时的一些想法和理念展示的机会,本来就应该高于平时的常态课,应该起到展示的作用,让听课的人有触动,发现这一类课可以这样上或是可以那样上。
“磨”出点亮教师互生共长的灯
事实上“磨课”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包括“磨课”在内的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成为学校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从这个意义讲,在保证“磨课”效率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机动的组织形式,让更多的老师参与“磨课”活动,这甚至比上课获奖更具有长远意义和全局价值。
经过磨课,促进了教师互动,从而达到了教师之间的共识、共享、共进。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仅增进了同事彼此间的情感与交往,而且能够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以及自身的专业素养。在磨课中,磨理念、磨教法、磨学法、磨学情……赋予课堂二次生命。通过磨课,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磨课是一种历练,正所谓人磨课,课炼人。要想磨好课,磨出一堂精品课,我们必须层层深入,夯实每一个脚步。
【作者单位:句容市春城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