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基于生产过程的“乳品生产及检验”课程改革思路和教学设计,阐述了课程设计方案,包括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关键词:工作过程;乳品生产及检验;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96-03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已经进入了模式探索和转换的关键时期。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引进“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以期最终改变长期以来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二元割裂的状态,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工作”。“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
一般高职院校的食品类专业都设有《乳品生产工艺》或《乳品生产技术》等课程,但没有相关独立的乳品检验课程,而且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过程的融合度不高。我们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情况发现,食品类专业的学生在乳品企业从事的工作岗位除了生产管理、营销岗位之外,还有检验岗位。乳品的生产及质量检验能力是从事这些岗位的基础。我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结合企业、行业的发展形势,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与企业共建基于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乳品生产及检验》课程。
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乳品生产及检验》课程设计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课程架构,围绕乳制品产品“生产”及“检验”重组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任务化”、实践实训“实战化”。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乳品生产原料的特性和乳制品的生产工艺,掌握乳原料及半成品、成品乳制品的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及检验技能,并能根据检验结果分析评价乳品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围绕乳品生产及检验的“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项目,以任务的形式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具体教学执行中主要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结合讲授与小组讨论、问题驱动、案例说明、多媒体等方法,使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课程设计方案
(一)课程整体设计
通过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调查与分析,毕业生在企业中主要从事的岗位有鲜奶验收员、生产操作员、品质控制员、生产技术员。分解各岗位能力,明确相应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要求和理论知识要求,然后围绕实际工作任务设计为8个典型项目,共20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项目又包括1个或2个具体的任务单,确定每个任务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训练要求,设计教学方法(见表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实行组长负责制。教师设计任务单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完成任务,过程中结合使用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教师点评以及企业参观学习、视频等教学方法。学习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单元设计
《乳品生产及检验》课程围绕乳品生产及检验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设计了8个典型项目,同样基于工作过程,针对每个典型项目设计典型任务,对每项典型任务进行分解,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易于执行的任务单。下面以项目一为例,详细介绍课程设计以及组织方法。
项目一:认识乳品生产原料及检验(14学时,目前原料乳问题频发,且本章是乳品质量优劣之根本,故为重点)。
对应岗位:鲜奶验收员。
典型任务:如表2所示。
知识要求:了解牛乳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知道牛乳中的微生物,知道异常乳的特征。
能力训练:生鲜乳感官检验(掺假、色香味形等)、理化检验(脂肪、蛋白质、酸度、干物质、固形物、冰点、抗生素、滴定酸度、酒精试验、黄曲霉毒素M1、三聚氰胺)、微生物(菌落总数)测定。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3个任务单(见表3)。
难点分析:本部分难点是任务2。学生虽然已经知道检验程序,但作为一名专业的乳品检验员,对检验过程的严谨性、科学性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学生执行任务中,教师必须给予及时监督、指导和修正。另外,任务3的完成需要结合一定的实践经验,要求教师给予引导,同时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积累经验。
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学习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最终课程考核成绩由期末理论基础考核(占40%)和任务考核(占60%)组成,任务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任务前期准备是否充分(占20%)、任务单设计是否合理(占20%)、执行任务的过程是否科学严谨(占20%)、是否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占20%)以及专业素质表现(是否迟到、早退,打扫卫生是否认真负责、是否能团结协作等占20%)等几项组成。并由过去单一的教师评价改为教师评价(占40%)、组长评价(占30%)和组员互评(占30%)。
课程设计特色
基于生产过程的《乳品生产及检验》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与以往乳品生产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色:(1)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将“乳品生产”与“乳品检验”有机融合,融理论于实践,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实现“生产”与“检验”、“知”与“会”的一体化。(2)教学内容项目化,项目内容一体化。围绕典型乳制品设计教学项目,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任务;将生产工艺、产品检验、品质控制有机结合。(3)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相结合。
以实践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紧密集合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不仅可以推动以课程开发为载体的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还可以带动青年教师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提高“双师”素质和能力;促进同类学校、同类课程的建设,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4]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5]刘巍巍,翟立普,王丹炜.浅谈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0(S1).
[6]孙慧平,余丽萍,柯春松,薄纪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36).
[7]李晓红.基于工作过程的《乳制品加工与检测技术》课程开发的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0(6).
作者简介:
刘桂香(1976—),女,山东日照人,硕士,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夏红(1965—),女,上海市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关键词:工作过程;乳品生产及检验;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96-03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已经进入了模式探索和转换的关键时期。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引进“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以期最终改变长期以来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二元割裂的状态,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工作”。“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
一般高职院校的食品类专业都设有《乳品生产工艺》或《乳品生产技术》等课程,但没有相关独立的乳品检验课程,而且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过程的融合度不高。我们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情况发现,食品类专业的学生在乳品企业从事的工作岗位除了生产管理、营销岗位之外,还有检验岗位。乳品的生产及质量检验能力是从事这些岗位的基础。我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结合企业、行业的发展形势,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与企业共建基于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乳品生产及检验》课程。
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乳品生产及检验》课程设计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课程架构,围绕乳制品产品“生产”及“检验”重组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任务化”、实践实训“实战化”。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乳品生产原料的特性和乳制品的生产工艺,掌握乳原料及半成品、成品乳制品的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及检验技能,并能根据检验结果分析评价乳品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围绕乳品生产及检验的“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项目,以任务的形式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具体教学执行中主要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结合讲授与小组讨论、问题驱动、案例说明、多媒体等方法,使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课程设计方案
(一)课程整体设计
通过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调查与分析,毕业生在企业中主要从事的岗位有鲜奶验收员、生产操作员、品质控制员、生产技术员。分解各岗位能力,明确相应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要求和理论知识要求,然后围绕实际工作任务设计为8个典型项目,共20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项目又包括1个或2个具体的任务单,确定每个任务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训练要求,设计教学方法(见表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实行组长负责制。教师设计任务单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完成任务,过程中结合使用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教师点评以及企业参观学习、视频等教学方法。学习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单元设计
《乳品生产及检验》课程围绕乳品生产及检验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设计了8个典型项目,同样基于工作过程,针对每个典型项目设计典型任务,对每项典型任务进行分解,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易于执行的任务单。下面以项目一为例,详细介绍课程设计以及组织方法。
项目一:认识乳品生产原料及检验(14学时,目前原料乳问题频发,且本章是乳品质量优劣之根本,故为重点)。
对应岗位:鲜奶验收员。
典型任务:如表2所示。
知识要求:了解牛乳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知道牛乳中的微生物,知道异常乳的特征。
能力训练:生鲜乳感官检验(掺假、色香味形等)、理化检验(脂肪、蛋白质、酸度、干物质、固形物、冰点、抗生素、滴定酸度、酒精试验、黄曲霉毒素M1、三聚氰胺)、微生物(菌落总数)测定。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3个任务单(见表3)。
难点分析:本部分难点是任务2。学生虽然已经知道检验程序,但作为一名专业的乳品检验员,对检验过程的严谨性、科学性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学生执行任务中,教师必须给予及时监督、指导和修正。另外,任务3的完成需要结合一定的实践经验,要求教师给予引导,同时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积累经验。
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学习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最终课程考核成绩由期末理论基础考核(占40%)和任务考核(占60%)组成,任务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任务前期准备是否充分(占20%)、任务单设计是否合理(占20%)、执行任务的过程是否科学严谨(占20%)、是否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占20%)以及专业素质表现(是否迟到、早退,打扫卫生是否认真负责、是否能团结协作等占20%)等几项组成。并由过去单一的教师评价改为教师评价(占40%)、组长评价(占30%)和组员互评(占30%)。
课程设计特色
基于生产过程的《乳品生产及检验》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与以往乳品生产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色:(1)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将“乳品生产”与“乳品检验”有机融合,融理论于实践,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实现“生产”与“检验”、“知”与“会”的一体化。(2)教学内容项目化,项目内容一体化。围绕典型乳制品设计教学项目,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任务;将生产工艺、产品检验、品质控制有机结合。(3)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相结合。
以实践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紧密集合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不仅可以推动以课程开发为载体的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还可以带动青年教师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提高“双师”素质和能力;促进同类学校、同类课程的建设,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4]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5]刘巍巍,翟立普,王丹炜.浅谈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0(S1).
[6]孙慧平,余丽萍,柯春松,薄纪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36).
[7]李晓红.基于工作过程的《乳制品加工与检测技术》课程开发的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0(6).
作者简介:
刘桂香(1976—),女,山东日照人,硕士,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夏红(1965—),女,上海市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