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逆向思维法的应用对老师的语言和音乐素养都有严格要求。在声乐教学中,逆向思维体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和探索问题,最终使学生更灵活、更快速地解决声乐学习中问题。
关键词:逆向思维 音乐语言 歌唱思维
声乐教学是一门繁杂的科学,声乐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音区不同、个人音乐素养不同、学习认真与否,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声乐教学所接触的学科和领域比较广泛,涉及声乐发声的技巧训练、音乐风格及艺术表现的训练,还有教育学、心理学、解剖学、音响学等等各方面的影响。所谓教学,是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需要相互了解与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歌唱者或声乐教学者,要想唱好歌或搞好声乐教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如何树立歌唱者的逆向思维意识才是解决歌唱问题的关键。下面让我们结合歌唱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来共同探讨一下这一观点。
一、气息训练中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气息是歌唱的基础,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训练气息的同时,教师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比如:打哈欠、闻花香或者深呼吸等动作,让歌唱者将气吸得既深又饱满。还要求歌唱者用气把声音拉住,以吸气来把牙关打开,用气把声音的位置吸高,歌唱时腰部力量要向外扩张,全身部位的配合来律动气息等等。这些都是逆向思维法的重要体现。教师说的这些所谓的技巧就是让学生感受到与本身自然呼吸状态相反的呼吸方式。如一般的呼吸很浅,会往上吸,歌唱的呼吸就是要往下走,气息要上下通,但往往刚开始进行声乐学习的人较难掌握这一技巧,有的人把气吸得太撑然后就僵了,有的人把气吸在胸口上就特别浅,体现不出逆向的气息控制,使声音往喉头上窜,声音也都往喉咙挤了。其实歌唱的呼吸方法很简单,就是像打开牙关那样把气吸到上至头腔下至腰腹部,使上下贯通形成一个反向的发声与气息的管道,让歌唱者感觉声音和气息是反向走的,自然气息问题也就解决了。因此逆向思维在气息训练中是很重要的。
二、腔体共鸣训练中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从歌唱中,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是非常重要的。美声唱法更注重声音的共鸣,会更多地要求声音的柱状共鸣,它要求歌唱者的声音像一个“音柱”一样,能够上下贯通,声音圆润饱满,有穿透力。要想在歌唱中有一个很好的共鸣腔体发出高质量的声音,就必须让身体在歌唱中建立起一整比较科学的共鸣方法。好的头腔共鸣是要有好的胸腹腔的共鸣来支撑的。高音区不能忘了反向的胸腹共鸣腔,低音区不能忘了头腔、面罩的共鸣,必须用逆向思维来思考。这就要求歌唱者按照歌曲的起音高低调整共鸣腔的使用方式,让声音与气息形成对抗,形成一种反向的力,充分利用共鸣腔。因此,逆向思维在腔体共鸣的训练中是很重要的。
三、高音区和低音区训练中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高音训练中声音的位置一定要高,在高位置才能使声音集中,但是有时候歌唱者为了找高位置气息和力量就更着往上窜了,导致了声音浮、短、浅,同样在低音区的训练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音区低位置还要往上挂,腰腹部这块就虚,所以在高音区和低音区的训练中也要充分发挥逆向思维的意识作用,让气息、腰腹部的力量往下走,声音的位置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点”往上走,形成反向的力,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形成了上下对抗的管道,声音就不会浮在喉咙口,共鸣也没有了。相反音色就通透,质感就出来了。所以说在高音区和低音区的训练中逆向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从歌唱的咬字体现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演唱中的咬字是非常重要的,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咬字跟中国的美声唱法又不一样,关键点就是因为“字”不一样,相对来说笔者认为意大利语的发音咬字要比中国字简单得多,中国的文字有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平舌音、辅音等,要想把一首歌里的所有歌词咬的到位是非常不容易的。很多人说咬字要在牙关,要靠后咬,要立在咽部,口腔要给咬字有一个空间。确实,咬字问题在整个声乐学习过程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每一首作品对于咬字的处理要求也不太相同。要上下通透还要往相反方向走动,这样出来的咬字音色是活的。要想达到这一效果,就要求歌唱者首先不能气息上浮,把气完全控制在腰部,这样才能避免嘴巴用力和胸部的紧张,逆向往腰腹部发力。用腰部的支撑来控制口腔的咬字。有些教师就会要求把嘴巴放在胸口甚至腰上咬字或者说放在头顶咬字,都是在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让学生领悟。
纵观上面所述,在声乐教学与学习中建立起歌唱声音的逆向思维意识是很重要的,是解决歌唱声音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歌唱者在歌唱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才能沿着正确的声乐道路越走越远,用上下对抗、上通下达的逆向思维去学习去感觉去歌唱,才能达到理想的声音要求,真正做到事半功倍,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较好的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一定会使教学变得更有成效。
关键词:逆向思维 音乐语言 歌唱思维
声乐教学是一门繁杂的科学,声乐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音区不同、个人音乐素养不同、学习认真与否,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声乐教学所接触的学科和领域比较广泛,涉及声乐发声的技巧训练、音乐风格及艺术表现的训练,还有教育学、心理学、解剖学、音响学等等各方面的影响。所谓教学,是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需要相互了解与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歌唱者或声乐教学者,要想唱好歌或搞好声乐教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如何树立歌唱者的逆向思维意识才是解决歌唱问题的关键。下面让我们结合歌唱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来共同探讨一下这一观点。
一、气息训练中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气息是歌唱的基础,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训练气息的同时,教师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比如:打哈欠、闻花香或者深呼吸等动作,让歌唱者将气吸得既深又饱满。还要求歌唱者用气把声音拉住,以吸气来把牙关打开,用气把声音的位置吸高,歌唱时腰部力量要向外扩张,全身部位的配合来律动气息等等。这些都是逆向思维法的重要体现。教师说的这些所谓的技巧就是让学生感受到与本身自然呼吸状态相反的呼吸方式。如一般的呼吸很浅,会往上吸,歌唱的呼吸就是要往下走,气息要上下通,但往往刚开始进行声乐学习的人较难掌握这一技巧,有的人把气吸得太撑然后就僵了,有的人把气吸在胸口上就特别浅,体现不出逆向的气息控制,使声音往喉头上窜,声音也都往喉咙挤了。其实歌唱的呼吸方法很简单,就是像打开牙关那样把气吸到上至头腔下至腰腹部,使上下贯通形成一个反向的发声与气息的管道,让歌唱者感觉声音和气息是反向走的,自然气息问题也就解决了。因此逆向思维在气息训练中是很重要的。
二、腔体共鸣训练中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从歌唱中,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是非常重要的。美声唱法更注重声音的共鸣,会更多地要求声音的柱状共鸣,它要求歌唱者的声音像一个“音柱”一样,能够上下贯通,声音圆润饱满,有穿透力。要想在歌唱中有一个很好的共鸣腔体发出高质量的声音,就必须让身体在歌唱中建立起一整比较科学的共鸣方法。好的头腔共鸣是要有好的胸腹腔的共鸣来支撑的。高音区不能忘了反向的胸腹共鸣腔,低音区不能忘了头腔、面罩的共鸣,必须用逆向思维来思考。这就要求歌唱者按照歌曲的起音高低调整共鸣腔的使用方式,让声音与气息形成对抗,形成一种反向的力,充分利用共鸣腔。因此,逆向思维在腔体共鸣的训练中是很重要的。
三、高音区和低音区训练中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高音训练中声音的位置一定要高,在高位置才能使声音集中,但是有时候歌唱者为了找高位置气息和力量就更着往上窜了,导致了声音浮、短、浅,同样在低音区的训练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音区低位置还要往上挂,腰腹部这块就虚,所以在高音区和低音区的训练中也要充分发挥逆向思维的意识作用,让气息、腰腹部的力量往下走,声音的位置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点”往上走,形成反向的力,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形成了上下对抗的管道,声音就不会浮在喉咙口,共鸣也没有了。相反音色就通透,质感就出来了。所以说在高音区和低音区的训练中逆向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从歌唱的咬字体现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演唱中的咬字是非常重要的,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咬字跟中国的美声唱法又不一样,关键点就是因为“字”不一样,相对来说笔者认为意大利语的发音咬字要比中国字简单得多,中国的文字有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平舌音、辅音等,要想把一首歌里的所有歌词咬的到位是非常不容易的。很多人说咬字要在牙关,要靠后咬,要立在咽部,口腔要给咬字有一个空间。确实,咬字问题在整个声乐学习过程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每一首作品对于咬字的处理要求也不太相同。要上下通透还要往相反方向走动,这样出来的咬字音色是活的。要想达到这一效果,就要求歌唱者首先不能气息上浮,把气完全控制在腰部,这样才能避免嘴巴用力和胸部的紧张,逆向往腰腹部发力。用腰部的支撑来控制口腔的咬字。有些教师就会要求把嘴巴放在胸口甚至腰上咬字或者说放在头顶咬字,都是在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让学生领悟。
纵观上面所述,在声乐教学与学习中建立起歌唱声音的逆向思维意识是很重要的,是解决歌唱声音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歌唱者在歌唱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才能沿着正确的声乐道路越走越远,用上下对抗、上通下达的逆向思维去学习去感觉去歌唱,才能达到理想的声音要求,真正做到事半功倍,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较好的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一定会使教学变得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