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足而不求齐全,甘守其半”是南半园取名的出处,南半园,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古代园林建筑。
方寸山水 人文意境
南半园原为一老宅,清乾隆年间为沈三白故居。咸丰、同治年间曾为苏州陶氏宗族所有,后经咸丰兵祸,陶家败落,将园宅租给俞樾居住。后俞樾在马医科购地建曲园,此处即于同治十二年转卖给溧阳人布政使史杰,改建东宅西园。
时西邻尚有隙地,但园主曾言:“吾谓事必求全,无适而非苦境,吾不为也。故以半名吾园也。”也有“乃甘守其半,不求其全”的意境,遂名“半园”。因此也称“史氏半园”,后来为与白塔东路陆氏半园区分,称为 “南半园”。
俞樾在《半园记》评此园“少少许胜人多多许”,“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柏之华,视吴下名园无多让焉。”
民国初年,该园率先于夏日开放,售茶及扬州点心,游人甚多。又有隐社、半园女诗社、女学研究会等再次吟咏集会。30年代,陆鸿仪居园内,设律师事务所多年,曾办理“七君子”案。民国29年,汪伪政府作名胜古迹调查时,半园虽由史氏后裔保管,但重楼已废,景观颓坏。
50年代实行私房改造后,南半园相继被有关单位使用。1964年起,花园为原第三光学仪器厂使用。在岁月的长河中,南半园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水池被填没,假山、花木及部分建筑被毁。1975年,园北部沿大石头巷建四层大楼,并辟厂门,仓米巷园门早被封闭,住宅厅堂充作车间、仓库,园中搭建简易车间。
至2016年启动修复前,对照陈从周先生的《苏州旧住宅图录》中对“仓米巷旧史宅半园”的记载,现场勘查,发现南半园仅有东、西路住宅部分建筑和花园部分风廊和半园草堂的建筑尚存 ,其余都已不复存在。
创元集团资产部南半园修复项目负责人周璟表示,南半园的修复,是在保留其原有修缮建筑的基础上,对景观进行梳理,拆除改建、搭建部分建筑。“依据《苏州旧住宅图录》记载的南半园平面图,力求还原南半园的精致、小巧和苏式庭院的韵味、方寸山水间的意境。”
风亭月榭 极柏之华
据俞樾的《半园记》、潘贞邦的《吴门逸乘》等史料记载和描述,曾作民居的南半园呈东宅西园格局。住宅分东西两路,西为正路,入口为今仓米巷,坐北朝南,有五进(全部尚存):门厅、轿厅、大厅、内厅、楼厅,均面阔五间。东路住宅也为五进(现存三进),正房面阔三间,包含两个花篮厅。花厅为主人平时顾曲会宾之处,建筑精致华丽。内部四开间,架构扁作雕花,柱头有斗拱,前轩廊,后双补,中有垂花柱,雕刻精美花篮头。
花园部分主厅“半园草堂”,堂中有“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海阔天空;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一联。
堂前多植花木,南向穿假山洞有水池石桥,波光粼粼,山石累累。堂东南临池有小屋,前荷后竹,名“君子居”。前有长廊,循廊而行可见挹爽亭、双荫轩、还读书斋、安乐窝及小亭、风廊、月榭等。俞樾在《半园记》中有言:“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柏之华。视吴下诸名园,无多让焉。”
1966年后,南半园中大部分建筑被毁,只存主厅“半园草堂”和一角亭,并都被改建、搭建过。双坡顶,粉墙黛瓦,西路住宅典型的苏式民居五进院落大致位置未变,东路住宅则五进仅存三进,原有的木构建筑也都变成了现代化混凝土形式。院落内为便于停车和管理,均铺就了水泥地路面,绿化景观较为稀少,且都种植在院落边角处。园内昔日风采不再,亟待修缮。
再现风华 未来可期
2016年,南半园修复项目启动。2019年春,该项目正式动工。期间,现场勘查、查阅典籍、规划方案等提前准备工作做的相当充分。
周璟介绍,根据《苏州旧住宅图录》,南半园修复项目分保留建筑的修缮和灭失建筑的恢复性重建两大部分。修复型修缮如东路住宅三进建筑,拆除园内加建建筑后,按原样修缮即可。恢复性重建型修缮如《吴门逸乘》卷二中所记:“半园在仓米巷中,系清咸同间溧阳史观察伟堂所筑,中有君子居、四宜楼、双荫轩,不系舟……”等建筑,多为重建。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南半园修复项目已完成后期搭建以及内部装修全部拆除等工作,“其余恢复性重建工作也在准备中,预计2020年秋季能完成南半园的整体修复工作。”周璟说。
周璟介绍,遵照修复方案,依据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和风格,园内所种植的植物也将有古木交柯、暗香疏影、玉兰春晖、松风敲竹、桃柳浮翠、松风梅香等不同区域,以呈现南半園“幽静人家、典雅花园”的风采。
从东路住宅去踏入,一砖一瓦,一梁一栋,一花一木,推开朱漆木门,踏着青石板往里走,苏式园林的美,令人身心舒畅。假以时日,待园内建筑疏朗,花草繁盛之际,再入南半园,定会令人耳目一新。
苏州古典园林遍布古城之中,全盛时期的明清两代,苏州的私家园林多达200处,“宅与园”的相互交融,使叠山理水的苏州城的各处园林交相辉映,彰显了苏州城市特色。
如今,在各有关单位的奋力推进下,正对部分代表性园林进行保护修复,不仅让更多的苏州园林流芳于世,全面彰显苏州园林的悠久历史、厚重文化和精湛技艺。更是让苏州这座“园林之城”有更多可游赏的园林实例,为更多人提供了品读园林文化的场所。
方寸山水 人文意境
南半园原为一老宅,清乾隆年间为沈三白故居。咸丰、同治年间曾为苏州陶氏宗族所有,后经咸丰兵祸,陶家败落,将园宅租给俞樾居住。后俞樾在马医科购地建曲园,此处即于同治十二年转卖给溧阳人布政使史杰,改建东宅西园。
时西邻尚有隙地,但园主曾言:“吾谓事必求全,无适而非苦境,吾不为也。故以半名吾园也。”也有“乃甘守其半,不求其全”的意境,遂名“半园”。因此也称“史氏半园”,后来为与白塔东路陆氏半园区分,称为 “南半园”。
俞樾在《半园记》评此园“少少许胜人多多许”,“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柏之华,视吴下名园无多让焉。”
民国初年,该园率先于夏日开放,售茶及扬州点心,游人甚多。又有隐社、半园女诗社、女学研究会等再次吟咏集会。30年代,陆鸿仪居园内,设律师事务所多年,曾办理“七君子”案。民国29年,汪伪政府作名胜古迹调查时,半园虽由史氏后裔保管,但重楼已废,景观颓坏。
50年代实行私房改造后,南半园相继被有关单位使用。1964年起,花园为原第三光学仪器厂使用。在岁月的长河中,南半园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水池被填没,假山、花木及部分建筑被毁。1975年,园北部沿大石头巷建四层大楼,并辟厂门,仓米巷园门早被封闭,住宅厅堂充作车间、仓库,园中搭建简易车间。
至2016年启动修复前,对照陈从周先生的《苏州旧住宅图录》中对“仓米巷旧史宅半园”的记载,现场勘查,发现南半园仅有东、西路住宅部分建筑和花园部分风廊和半园草堂的建筑尚存 ,其余都已不复存在。
创元集团资产部南半园修复项目负责人周璟表示,南半园的修复,是在保留其原有修缮建筑的基础上,对景观进行梳理,拆除改建、搭建部分建筑。“依据《苏州旧住宅图录》记载的南半园平面图,力求还原南半园的精致、小巧和苏式庭院的韵味、方寸山水间的意境。”
风亭月榭 极柏之华
据俞樾的《半园记》、潘贞邦的《吴门逸乘》等史料记载和描述,曾作民居的南半园呈东宅西园格局。住宅分东西两路,西为正路,入口为今仓米巷,坐北朝南,有五进(全部尚存):门厅、轿厅、大厅、内厅、楼厅,均面阔五间。东路住宅也为五进(现存三进),正房面阔三间,包含两个花篮厅。花厅为主人平时顾曲会宾之处,建筑精致华丽。内部四开间,架构扁作雕花,柱头有斗拱,前轩廊,后双补,中有垂花柱,雕刻精美花篮头。
花园部分主厅“半园草堂”,堂中有“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海阔天空;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一联。
堂前多植花木,南向穿假山洞有水池石桥,波光粼粼,山石累累。堂东南临池有小屋,前荷后竹,名“君子居”。前有长廊,循廊而行可见挹爽亭、双荫轩、还读书斋、安乐窝及小亭、风廊、月榭等。俞樾在《半园记》中有言:“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柏之华。视吴下诸名园,无多让焉。”
1966年后,南半园中大部分建筑被毁,只存主厅“半园草堂”和一角亭,并都被改建、搭建过。双坡顶,粉墙黛瓦,西路住宅典型的苏式民居五进院落大致位置未变,东路住宅则五进仅存三进,原有的木构建筑也都变成了现代化混凝土形式。院落内为便于停车和管理,均铺就了水泥地路面,绿化景观较为稀少,且都种植在院落边角处。园内昔日风采不再,亟待修缮。
再现风华 未来可期
2016年,南半园修复项目启动。2019年春,该项目正式动工。期间,现场勘查、查阅典籍、规划方案等提前准备工作做的相当充分。
周璟介绍,根据《苏州旧住宅图录》,南半园修复项目分保留建筑的修缮和灭失建筑的恢复性重建两大部分。修复型修缮如东路住宅三进建筑,拆除园内加建建筑后,按原样修缮即可。恢复性重建型修缮如《吴门逸乘》卷二中所记:“半园在仓米巷中,系清咸同间溧阳史观察伟堂所筑,中有君子居、四宜楼、双荫轩,不系舟……”等建筑,多为重建。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南半园修复项目已完成后期搭建以及内部装修全部拆除等工作,“其余恢复性重建工作也在准备中,预计2020年秋季能完成南半园的整体修复工作。”周璟说。
周璟介绍,遵照修复方案,依据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和风格,园内所种植的植物也将有古木交柯、暗香疏影、玉兰春晖、松风敲竹、桃柳浮翠、松风梅香等不同区域,以呈现南半園“幽静人家、典雅花园”的风采。
从东路住宅去踏入,一砖一瓦,一梁一栋,一花一木,推开朱漆木门,踏着青石板往里走,苏式园林的美,令人身心舒畅。假以时日,待园内建筑疏朗,花草繁盛之际,再入南半园,定会令人耳目一新。
苏州古典园林遍布古城之中,全盛时期的明清两代,苏州的私家园林多达200处,“宅与园”的相互交融,使叠山理水的苏州城的各处园林交相辉映,彰显了苏州城市特色。
如今,在各有关单位的奋力推进下,正对部分代表性园林进行保护修复,不仅让更多的苏州园林流芳于世,全面彰显苏州园林的悠久历史、厚重文化和精湛技艺。更是让苏州这座“园林之城”有更多可游赏的园林实例,为更多人提供了品读园林文化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