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守其半”,南半园修复进行时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kuhen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足而不求齐全,甘守其半”是南半园取名的出处,南半园,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古代园林建筑。
  方寸山水 人文意境
  南半园原为一老宅,清乾隆年间为沈三白故居。咸丰、同治年间曾为苏州陶氏宗族所有,后经咸丰兵祸,陶家败落,将园宅租给俞樾居住。后俞樾在马医科购地建曲园,此处即于同治十二年转卖给溧阳人布政使史杰,改建东宅西园。
  时西邻尚有隙地,但园主曾言:“吾谓事必求全,无适而非苦境,吾不为也。故以半名吾园也。”也有“乃甘守其半,不求其全”的意境,遂名“半园”。因此也称“史氏半园”,后来为与白塔东路陆氏半园区分,称为 “南半园”。
  俞樾在《半园记》评此园“少少许胜人多多许”,“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柏之华,视吴下名园无多让焉。”
  民国初年,该园率先于夏日开放,售茶及扬州点心,游人甚多。又有隐社、半园女诗社、女学研究会等再次吟咏集会。30年代,陆鸿仪居园内,设律师事务所多年,曾办理“七君子”案。民国29年,汪伪政府作名胜古迹调查时,半园虽由史氏后裔保管,但重楼已废,景观颓坏。
  50年代实行私房改造后,南半园相继被有关单位使用。1964年起,花园为原第三光学仪器厂使用。在岁月的长河中,南半园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水池被填没,假山、花木及部分建筑被毁。1975年,园北部沿大石头巷建四层大楼,并辟厂门,仓米巷园门早被封闭,住宅厅堂充作车间、仓库,园中搭建简易车间。
  至2016年启动修复前,对照陈从周先生的《苏州旧住宅图录》中对“仓米巷旧史宅半园”的记载,现场勘查,发现南半园仅有东、西路住宅部分建筑和花园部分风廊和半园草堂的建筑尚存 ,其余都已不复存在。
  创元集团资产部南半园修复项目负责人周璟表示,南半园的修复,是在保留其原有修缮建筑的基础上,对景观进行梳理,拆除改建、搭建部分建筑。“依据《苏州旧住宅图录》记载的南半园平面图,力求还原南半园的精致、小巧和苏式庭院的韵味、方寸山水间的意境。”
  风亭月榭 极柏之华
  据俞樾的《半园记》、潘贞邦的《吴门逸乘》等史料记载和描述,曾作民居的南半园呈东宅西园格局。住宅分东西两路,西为正路,入口为今仓米巷,坐北朝南,有五进(全部尚存):门厅、轿厅、大厅、内厅、楼厅,均面阔五间。东路住宅也为五进(现存三进),正房面阔三间,包含两个花篮厅。花厅为主人平时顾曲会宾之处,建筑精致华丽。内部四开间,架构扁作雕花,柱头有斗拱,前轩廊,后双补,中有垂花柱,雕刻精美花篮头。
  花园部分主厅“半园草堂”,堂中有“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海阔天空;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一联。
  堂前多植花木,南向穿假山洞有水池石桥,波光粼粼,山石累累。堂东南临池有小屋,前荷后竹,名“君子居”。前有长廊,循廊而行可见挹爽亭、双荫轩、还读书斋、安乐窝及小亭、风廊、月榭等。俞樾在《半园记》中有言:“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柏之华。视吴下诸名园,无多让焉。”
  1966年后,南半园中大部分建筑被毁,只存主厅“半园草堂”和一角亭,并都被改建、搭建过。双坡顶,粉墙黛瓦,西路住宅典型的苏式民居五进院落大致位置未变,东路住宅则五进仅存三进,原有的木构建筑也都变成了现代化混凝土形式。院落内为便于停车和管理,均铺就了水泥地路面,绿化景观较为稀少,且都种植在院落边角处。园内昔日风采不再,亟待修缮。
  再现风华 未来可期
  2016年,南半园修复项目启动。2019年春,该项目正式动工。期间,现场勘查、查阅典籍、规划方案等提前准备工作做的相当充分。
  周璟介绍,根据《苏州旧住宅图录》,南半园修复项目分保留建筑的修缮和灭失建筑的恢复性重建两大部分。修复型修缮如东路住宅三进建筑,拆除园内加建建筑后,按原样修缮即可。恢复性重建型修缮如《吴门逸乘》卷二中所记:“半园在仓米巷中,系清咸同间溧阳史观察伟堂所筑,中有君子居、四宜楼、双荫轩,不系舟……”等建筑,多为重建。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南半园修复项目已完成后期搭建以及内部装修全部拆除等工作,“其余恢复性重建工作也在准备中,预计2020年秋季能完成南半园的整体修复工作。”周璟说。
  周璟介绍,遵照修复方案,依据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和风格,园内所种植的植物也将有古木交柯、暗香疏影、玉兰春晖、松风敲竹、桃柳浮翠、松风梅香等不同区域,以呈现南半園“幽静人家、典雅花园”的风采。
  从东路住宅去踏入,一砖一瓦,一梁一栋,一花一木,推开朱漆木门,踏着青石板往里走,苏式园林的美,令人身心舒畅。假以时日,待园内建筑疏朗,花草繁盛之际,再入南半园,定会令人耳目一新。
  苏州古典园林遍布古城之中,全盛时期的明清两代,苏州的私家园林多达200处,“宅与园”的相互交融,使叠山理水的苏州城的各处园林交相辉映,彰显了苏州城市特色。
  如今,在各有关单位的奋力推进下,正对部分代表性园林进行保护修复,不仅让更多的苏州园林流芳于世,全面彰显苏州园林的悠久历史、厚重文化和精湛技艺。更是让苏州这座“园林之城”有更多可游赏的园林实例,为更多人提供了品读园林文化的场所。
其他文献
12月26日,中國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阅文集团举办年度大奖颁奖活动,苏州高新区作家谢华伟与著名作家麦家同获“特别合作奖”,并得到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阿来的现场颁奖,以表彰2人对网络文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谢华伟曾以“李达”等笔名,在网上发布并结集出版了《黄河古道》《诡秘档案》《鬼藏人》《憋宝人》等系列作品数十部,出版总量达到100多万册。近两年,他又以“一只鱼的传说”为微信公众号,专门创作发表
期刊
日前,一个来自澳大利亚、加纳、斯里兰卡等国的苏大国际大学生茶文化研学团,走进了创始于1953年,专业生产碧螺春茶的老字号企业苏州东山茶厂股份有限公司。  东山茶厂董事长、中国制茶大师柳荣伟向学员们祥细介绍了碧螺春茶制作技艺及企业如何用创新理念做强传统茶产业,如何将“碧螺”小茶包打进了国际大市场等情况。学员们就苏州碧螺春茶独特的种植方式、制茶技艺、传统茶产业发展等表现出浓厚兴趣。大家还品尝了茶厂生产
期刊
第四屆姑苏区“腊八”民俗文化节于12月10日正式开幕。二十多天时间里,陆续推出了大咖访谈、惊喜专车、创意施粥等56项特色节庆活动。“腊八”民俗文化节送上的第一个“惊喜礼包”是给予旅人的温情。由虎丘街道联合曹操专车,为乘坐“惊喜专车”的乘客赠送总数为3000份的定制款腊八“暖心粥”。  苏州“腊八”民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承载着众多市民的民俗记忆,是活态传承至今的独具辖区特色的民俗文化。“
期刊
2019年12月18日至20日,双塔街道横街商会、横街社区联合苏州广电总台举办了橫街年货节活动。本次年货节活动汇聚了横街沿线的五十余户商家共同参与,提供的年货品质优良、种类齐全,涵盖粮油、海鲜、蔬果、卤菜、糕团、爆鱼、炒货等过年必备的商品,为广大市民营造了品种齐全、质优价廉、安全可靠的一站式狂欢购物氛围。活动当天,双塔街道横街商会还组织会员单位推出了集体让利,并将让利活动印制在横街美食地图上,十几
期刊
近日,高新区镇湖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邹英姿向敦煌研究院捐赠一幅刺绣作品《凉州瑞像图》,架起了连接苏绣艺术和敦煌艺术的沟通桥梁,对苏绣艺术和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弘揚都具有重要意义。  112年前王道士打开莫高窟的一个“藏经洞”,《凉州瑞像图》被斯坦因带到了英国。偶然机会,邹英姿在日本讲谈社和大英博物馆合作出版的《西域美术》织绣卷中发现了《凉州瑞像图》这幅刺绣,历经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完成了高240厘米
期刊
2020年1月1日,“吴门艺彩 姑苏之韵——吴门画院师生书画作品联展”在吴门美术馆拉开帷幕,通过书画诠释苏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积淀,展示新时代的新气象。 本次展览由吴门画院、吴门画苑主办,共展出吴门画院及美术教育中心师生创作的画作409件,形式包括书法、国画、儿童画、漫画 、油画、素描、速写等。这些作品中,国画充满诗意,儿童画色彩鲜亮,书法笔精妙墨,素描层次分明。孩子们通过画作,在展现吴地文化自
期刊
为唤起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12月7日-8日下午,苏州工业园区星湖社区联合探秘王国举办了手绘环保壁画宣传垃圾分类的活动。在探秘王国老师们的指导下,星湖社區居民完成了清新可爱的环保壁画。一副副美丽的画面和社区垃圾四分类宣传画,都在倡导居民们认真践行垃圾分类,保护环境。
期刊
2500年的姑苏城,又长了一岁;而怀着开放包容气魄的她,实则却更“年轻”了。面对世界风云变幻,苏州正致力开拓城市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打造激情燃烧的“开放之城”。  城市发展,教育助力。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2020年,苏州教育也将开启新一轮的“开放再出发”旅程,将开放办学再深化,让学生就读更多好学校;师资培育再拓展,让学生遇到更多好老师;人才培养再开放,让学生养成更多好素养;教育实事再用心,让学生享受
期刊
说到园林,人们总是会想到苏州。都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作为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影响到整座江南之城的建筑格调,带动着后人对生活要素的设计、构思、布局以及审美。它是极高的艺术成就,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世人的心中,园林遍布于苏州,苏州更代表着园林。我们的城市,因为园林这最具文化价值的品牌,走上了国际舞台,在世界上有了更响亮
期刊
柴园,应该是近年来苏州修复并开放的园林中最受瞩目的一个。它原为苏州盲聋哑学校使用,经过修缮、扩建,变身成为了苏州教育博物馆,不仅彰显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风貌,也浓缩了一部活态的苏州教育史。  旧时柴园“堂前燕”  相关资料记载,柴园是浙江上虞人柴安圃的宅园。光绪年间,他在吴江同里主管江震盐公堂,退居苏州后,购了此处的潘曾琦宅院,筑宅建园。光绪九年(1883年),柴园落成。  作为晚清的古典园林,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