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锤子”“电视”:现象学视野中的教育技术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a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现象学方法观照教育技术,摆脱单一本质主义方法论的局限,面向教育技术"事实"本身,进入到技术增强教育的真实现场,从"定义"的他者转变为"是其所是"的自身,对教育技术深描、解构与建构.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展开的方式,使人的近期利好得到满足,当技术与教育相遇,技术的近利性与教育终极价值之间的矛盾凸显.教育技术以教育性作为自身存在之要义,技术对教育的增强存在三种形态:眼镜模式、锤子模式、电视模式.教育技术作为教育场域的解蔽方式,其源始意义在于使教育世界如其所是的那样展示;技术具有积蓄力量、加载时间的属性,在特定的时空转化或释放;技术之于教育并非总是补偿和增强,其娱乐性特征在满足着人们"活得好"之欲望.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病毒以其极强的传染力和杀伤性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灾难.面对共同的威胁,世界各国理应团结合作、共同抗疫,但西方一些国家却对中国人民和社会发动了猛烈的舆论攻击,试图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无论从国家组织还是个体层面,污名化对被污名者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会导致其生存与发展受到阻碍.因此,了解污名化过程并寻找有效去污名化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聚焦于污名过程以及中国政府对应的话语分析视角可以发现中国政府应对污名化所采取的外交行动步骤和话语策略,从而揭示去污名化和维护管理组织合法性的过程特点与行动模型.污名情景
电影被视作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媒介载体,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一带一路"电影的传播,不同于单纯的文化"走出去",在区域性的共同目标指导之下凸显出自身的"建构性"特点.建构性意味着主体性,"一带一路"国家主体的多元性形成了电影生产传播主体的多元性.通过经济的区域性建构文化的共性,从而形成"一带一路"电影的共性,有意识地营造"一带一路"国家的区域归属感,兼顾文化差异与包容;同时还体现出多向互动性,通过电影对话机制,建构属于"一带一路"文化的交流互鉴,赋予更高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电影形态与文化价值观,从
跨媒体叙事从来都不只是叙事领域自觉的创新实践,而是一开始就依靠着深刻的文化工业背景.究其实质,跨媒体叙事是资本用以刺激需求,抵挡文化领域的"产能过剩",进而维持文化产品"再生产"的优化策略.为此,来自资本和权力的双重主体发挥出了作用:资本主体发现了"通俗小说"的批量生产和分销模式所释放出的商业潜力,并将其成功挪用到了跨媒体平台上.随后,跨媒体叙事愈发膨胀的影响力又使其引起了政治权力的重视,成为战争期间执政者推进意识形态的工具,而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加速了跨媒体叙事的推广.然而这种用以自我拯救的方式在暂缓产能危
彼得·海斯勒"中国三部曲"在中外皆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其获得广泛认同的深层机制值得探析.从读者评论出发,究其深层原因可知,其故事文本中有很多引发认同的机制设置:首先,作为外国人,其题材选取和视角呈现上的组合,恰好对国内外不同的读者构成了一种认知差,使得讲述的共通话题"既熟悉又陌生";其次,叙述方式上采取的"第一人称叙述"普通人生活所带来的浸入式体验,能够更加贴近中国日常生活;最后,作者对讲述事件探究式的评价建立在同理心的基础之上,由此故事得以冲破文化的藩篱最终获得较为普遍的认同.这些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良
学位
智能媒体具有智能化、强连通性和强交互性等特征.其是以人类真实需求为导向,依托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区块链等多种智能技术而不断发展的新型媒体系统.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是智能媒体的核心.随着5G技术与上述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未来智能媒体将呈现融合化的发展态势,其主要表现为技术融合、跨场景数据贯通、需求—服务连通、机器与智能的协同以及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的深度融合,人媒合一将成为未来智能媒体的新形态.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率在上升,每一个人都会亲身接触到一些互联网产品,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会直接产生大量的行为日志,互联网从业者和技术人员通过对这些行为日志信息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用户的兴趣和偏好,从而大大提升了日志推荐效果,但是用户在互联网系统上的每一次操作中都会直接产生一行行为日志,导致行为日志在数据规模上增长太快,数据不能及时收集和处理,在早期的一种个性化推荐系统中,首先要通过离线方式收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