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情爱原型与现代判定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认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间是两情相悦的浪漫爱情;有人认为是劫色劫财的骗局。现就其情爱原型与现代判定,试作初步辨析。
  
  一、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情爱原型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惠王来朝……相如见而说(悦)之,因病免,客游梁……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日:‘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假装)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日:‘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日:‘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假装)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很漂亮);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相称)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口:‘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汉书》的记载与《史记》基本相同。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卓王孙慕相如声名。将他与县令请到家做客,相如弹琴(以琴心挑逗文君)。卓文君偷听偷看,“心悦而好之”。便与相如私奔至成都。此记载应是两情相悦走到一起的情爱原型。
  
  二、卓文君面对的汉代婚制与婚俗
  
  相如与文君两情相悦,就应谈婚论嫁,通过正式媒聘成婚;但是,卓文君其时“新寡”,是个寡妇,按汉代礼仪、风俗,这显然不成。《西京杂记》载“文君十七而寡”,如果她十五岁出嫁,结婚约2年成为寡妇。史籍未载她生子与否。看来没有生育。《札记·郊特牲》载:“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又载:“信,妇德也。壹之与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按照《札记》的规定,死去丈夫的妇人不能再嫁。西汉是礼教形成的重要时期。汉高祖(刘邦)登基后。命叔孙通制作礼法。汉武帝采纳博士董仲舒(前179~前10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西汉刘向(前77~前6)撰成《列女传》,用以进行妇教,宣传女德。《列女传·贞顺》有:“修道正进,避嫌远别,为必可信,终不更二……”,也说女子丧夫终身不能再嫁。《史记,货殖列传》载:“巴寡妇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汉书·货殖传》也载:“巴寡妇清……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寡妇清能遵守当时的礼制,守寡守业而显天下,俨然是一个贞妇的典型。
  汉朝的礼制基本承袭秦制。班昭(约49~120)是《汉书》作者班固之妹,14岁嫁给曹世叔,丈夫早逝,班昭守寡,继父兄续作《汉书》的编修工作。《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载有班昭的《女诫》,其中有“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义”。汪玢玲《中国婚姻史》说:“班昭自己的寡妇身份……如此安份,著书立说,与卓文君的私奔相如迥然不同,一切均按照统治阶级的意愿行事,自然备受皇家重视。推为女圣。”
  
  三、卓文君再嫁只有一条路:私奔
  
  《史记》说“文君新寡”,《西京杂记》说“文君十七而寡。”按《札记》所言,这时,她应是丈夫家的人,要为丈夫服丧三年。《史记》、《汉书》都没有说文君已经“来归”(来归,指被夫家遗弃的妇女返回娘家),所以她实际还是夫家的人,只是在娘家住着罢了。卓王孙是临邛首富,夫家也不敢把新寡的文君“遗弃”。夫家没有遗弃,文君想“来归”也不行。
  守丧期间的文君若要改嫁。夫家会竭力反对;也不会有人家敢娶;更不会有人敢作媒。丈夫尸骨未寒,不服丧、不守寡。却要改嫁,即使是县令王吉,也不敢作媒。因此,新寡的文君要通过正式媒聘再嫁,此路不通。卓文君出嫁后一年或二年,丈夫死去,她会背上“克夫”的骂名;嫁后没有生子,她有不会生育的嫌疑。《孟子·离娄》载: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有“七出”或“七去”的规定,即有七种遗弃妻子的规定。《大戴札记·本命》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名门望族的强势男子,不会选娶卓文君:贫寒百姓,卓文君也不会屈就。因此,在等待再婚的环境中,卓文君应处于绝对的劣势。
  处于新寡的卓文君再婚的唯一的路,只有私奔。但是,选谁私奔,谁愿和她私奔,又如何实施私奔?看来,光靠卓王孙与卓文君,都极为困难。
  
  四、司马相如在婚姻场上具有明显强势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其故里为四川蓬安,这已渐成定论。曹学俭《蜀中广记·蜀郡县古今通释》说:“梁天监中置相如县,长卿桑梓也。”王培苟《听雨楼笔记》说:“人皆以相如成都人,实今之蓬安人,后迁成都,又居临邛,三处皆有琴台。蓬州隋之相如县,以相如所居之地命名。”徐才安《司马相如三论》认为:《史记》所述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史记》说: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以赞为郎(用出资金方法得到“郎”的官职)”,可能都在蓬安,说明他在蓬安有相当殷实的家业。“郎”是战国、秦汉时帝王侍从官的通称。相如的具体职务是“武骑常侍”,《史记》“索隐”说:“秩(俸禄)六百石,常侍从格猛兽。”买得这样的官职花钱不会太少,说明相如家有极强经济实力。
  《史记》载:“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相如在临邛是“舍都亭”(不住县令家);相如出行车骑可谓豪华气派,对文君侍者“重赐”可谓出手阔绰,所有这些似乎与“穷”联系不到一起。至于文君私奔到成都,有“家居徒四壁立”的记述。也不能说相如家穷,因为他在蓬安还有家。相如离成都去长安等地做官,成都的家无人居,自然是“徒四壁”;返甸成都自然还是“徒四壁”。
  从才干方面看,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担任过孝景帝的“武骑常侍”。到临邛前已写出《子虚赋》,可称百分之百的“文武双全”。“武骑常侍”是常常陪侍皇帝身边,应是万人艳羡的官职。但是他离开了这个官职,不是不称职,不是他做得不好,因为他不喜欢(“非其好也”)。于是相如“客游梁”,与游说名士邹阳、枚乘、庄忌同舍,“居数岁”即撰成《子虚赋》。他在梁也不是没有干好,不是受到挫折,而是“梁孝王卒”。才暂回成都。在此当口,相如35岁, 处于人生的盛期,事业的上升空间极大。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相如(43岁)又入京为郎,备皇帝顾问和差遣:48岁升为中郎将,出使南夷。这可以说登上了人生的顶峰,风光极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相如“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而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同。”以后,相如叉升为孝园令。35岁时相如的才干与上升空间,应该被县令王吉与卓王孙及众多有识之士所料到。
  从相貌方面看,相如担任“武骑常侍”,侍奉皇帝打猎,格斗猛兽。必须保证皇帝的绝对安全。因此,相如应是相貌堂堂、魁梧有力、机智舅敢、动作灵敏、做事千练的人。相如去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他到卓王孙家赴宴,上百人。一坐尽倾”,可说明相如仪表非凡。“都”是美、漂亮的意思。相如不是一般的“都”。是“甚都”(非常美)。因此,当文君偷“窥”,便“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是说恐怕自己配不上(相如)。应该说,相如的俊美丰采征服了文君,使她为之心动、倾倒。文君是美是丑,《史记》《汉书》都未述及。连一般的漂亮都没说。《西京杂记》卷二说:“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美蓉,肌肤柔滑如脂。”或属粉饰之词,不可全信。
  综上所述,从相如的经济力、才干、相貌及上升空间而言。在婚姻场上具有明显的强势。汉代倡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义”。此时的相如孑然一身,随时可以娶妇成婚,应是许多名门望族小姐青睐的人选。这是新寡的卓文君无法相比的。
  
  五、县令应是相如与文君婚姻的撮合人
  
  按照汉代的婚姻制度与婚俗,丧夫的文君不能“二适”(再嫁),要服丧、守寡,至少要三年。新寡的文君要再嫁,只有采用“私奔”方式;而相如应是文君私奔所圈定的对象。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卓老太爷也是支持女儿私奔,重寻归宿的。可是,卓家却不能直接、正面接触相如,因此,县令王吉的搭桥与撮合便应运而生了。
  临邛县令王吉与临邛首富卓王孙应过从甚密,是宴席嘉宾。关系之深应超过王吉与相如的关系。但要相如去娶文君,则首先要说服相如;其次也要让文君对相如的相貌与风度满意。此外。更重要的还须瞒住世人的耳目才行。王吉先是利用素与相如“相善”的关系,主动向相如发出邀请:“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按理说,王吉邀相如做客,安排在家居住最好。可是,相如是“舍都亭”,王吉是“日往朝相如”。县令朝见相如,一路车马喧喧。而“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王)吉愈益谨肃”。这些违背人情的举动,应是造势,能达到抬高相如声望的目的。
  造势的结果是使临邛富人都知道“(县)令有贵客”,争相设宴请客结交。卓王孙请客就显得很自然了,可是“长卿称病不能往”。三十多岁,年富力强,有那么多病吗?这是在卖关子。结果是“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使上百赴宴者望眼欲穿。相如赴宴,姗姗来迟,却获得“一坐尽倾”的效果。这应是王吉导演的效果。
  相如赴宴、王吉安排他弹琴,文君得到了“从户窥之”的机会,顿时“心悦而好之”。事件演变到这时,相如这个“私奔”对象,经文君亲眼审核。被最后确认。接下来就是“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文君深夜逃出家门。卓家的门卫却不知:相如带着文君驾着车队驰归成都、临邛城门竟畅通无阻。第二天清晨,卓王孙发现人去楼空,派轻骑追截,定可追回。可是,他没这么做。待私奔成为既成事实之后,“卓王孙大怒日:‘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意思是女儿违反礼教,该杀。只是“不忍杀”,而实行经济制裁。(是否私下资助?无人得知。)卓王孙大怒。应是瞒天过海策略的一部分:既为掩世人耳目,也为堵塞文君夫家的追责与诟病。
  文君与相如私奔成都。居约两年。如果相如真穷,卓王孙真的“不分一钱”,实难生存。约两年后,时过境迁,舆论转淡。两人方到临邛,“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杂作”。仍然应属“做秀”,同时观察当地民众的反应。当反应不大时,“卓王孙不得已,分子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算是认可了两人的姻缘。曾要被怒杀的女儿,相隔两年就分钱百万,这里面的蹊跷,明眼人一看便知。我们可以设想,就文君而言,其父是赞同私奔的,私奔后的婚姻需要父亲的公开认可,需要社会的认可。她需要“合法性”,这对她的社会生存非常重要:就卓王孙而言,需要改变女儿“妾身未分明”的尴尬处境,需要恢复父女、母女的亲情关系,在日后相如升迁后可分享荣耀。因此。这是必须走的一步,只是应选择恰当的时机而已。
  
  六、司马相如不是利用婚姻而窃赀或劫色劫财
  
  在古代上流社会,不带功利色彩的纯感情婚姻应属少数,大多数婚姻会受到政治、军事或经济的影响。秦始皇把自己的十五六岁的女儿华阳公主许配给七十岁的将军王翦,目的是要王翦好好带兵打仗。汉武帝时,将细君公主嫁给乌孙国昆莫猎骄靡为妻,是为了“和亲”。只要条件许可,谁都想找经济条件更好,才干更强,外表更美的配偶,而不是相反。
  杨雄《解嘲》说“司马长卿窃赀于卓氏”。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说:“司马长卿,窃赀无操。”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说:“相如纵涎,窃赀卓氏。”“窃”就是偷。“窃赀卓氏”是说偷窃卓王孙的钱财。其实相如没有偷窃任何钱财,是卓王孙自己“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窃赀”说应属不当。
  王立群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口述、收录于《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说:“琴挑文君:千年一骗局,劫色劫财”,“这个流传千古的爱情传说原来是一个先劫色后劫财的骗局。”“劫”是抢劫、强夺。事实是“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文君)驰归成都”,是文君自愿,自己先跑到相如住处,再一起跑到成都的。相如没有“劫色”,更没有“劫财”。他与文君是两情两悦,私奔联姻,而且相爱相守一辈子,也证明不是“劫”。
  从文献记载看,相如不是好色好财之徒。在35岁前,没有好色行为,更无“劫色”前科。他钟爱辞赋重于财色。他任“武骑常侍”,侍奉皇帝打猎,这样的美差“非其好”;转身到梁孝王处。结交文人,写出了《子虚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又载:“(相如)时时著书……未死时,为一卷书。”临死前写成一卷《封禅书》。相如的价值取向,与劫色劫财似无关联。
  
  七、班固没有揭示相如与县令策划阴谋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与《汉书·司马相如传》基本相同。在卓王孙请相如赴宴时,《史记》载:“相如不得已,强往”。《汉书》载:“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王立群发现《汉书》比《史记》多一个“为”字,并说:“‘为’者‘伪’也,即司马相如故作清高,假装不愿赴宴。班固写得比司马迁更透彻,他揭示了司马相如和密友王县令的确策划了一个大阴谋。”
  其实,司马迁已揭露了王县令与相如的“假装”,如:县令将相如请到临邛。“临邛令缪为恭敬”;相如在卓家弹琴时“相如缪与令(县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挑文君)”。《汉书》上这两旬也一样。其中的“缪”即假装,而“为”不是“伪”,不是假装的意思。如“为”是假装,班固会写成“相如缪不得已而强往”。
  “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的“为”是介词,可译为“由于”。何乐士《(史记)语法特点研究》认为:从《左传》与《史记》的对比研究发现,介宾状语大量出现,在《“为”,宾,动》一节里,增加“为”的一项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举例有:《高祖本纪》“睢水为之不流”;《秦始皇本纪》“先帝为咸阳朝廷小”;《孝武本纪》“为且用事泰山”等。在《左传》里,上述“为”多被省略。《史记》“相如不得已,强往”应是《左传》遗风的影响,《汉书》则增加了“为”(介词),但两句含义绝对相同。
  由陶懋炳写的《汉书》的《前言》说:“《汉书》之成,历时二十五年,由四人完成……女史学家班昭受命完成其兄未竟之业”。前已说及,班昭14岁嫁给曹世叔,丈夫早逝,便终身守寡,主张“妇无二适(再嫁)之义”。《汉书》的最后定稿人应是班昭。她绝不会揭露相如(所谓策划阴谋)而褒扬改嫁的文君。王教授的上述观点似乎欠妥。另外,汉代的俸禄以谷物(实物)计发,单位是石),十斗为一石,一石重120市斤。王教授口述“一千二百石”,将“石”读作古音,不好。
其他文献
在抗日战争及其以后那烽火连天的特殊岁月,我们这些来自四方的莘莘学子,能够顺利地在西南联大和清华完成大学学业,奠定人生的基础,是一种机遇,一种缘分,一种幸福,是终身难忘的美好回忆。而回忆似乎也是一种享受,一笔财富。下面就是我们仨的一些回忆记录,兹贡献出来与大家分享。    泱泱大系 名师荟萃    我们经济系是个大系,60年前毕业时,同级同学有50多人,为全校各系之冠。名师云集,教授都是从英美留学归
期刊
近些年关于儒墨关系的研究的深入,很重要的表现是不仅仅注意两者的对立,还注意到两者的会通,由此呈现了先秦诸子更为丰富复杂的思想图景。论及儒墨会通,往往想到两者的相类之处。其实,两者的会通还有另外方面:孟子在拒墨学的同时,又吸取了墨学,化解了墨子对孔子的质疑和挑战,从而深化发展了孔子开创的儒学,实现了“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史记·儒林列传》)。自汉代以来,已有学者对此有所提及,但大多语
期刊
摘 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既是其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又是他对人类文明之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的主观构想。他一再断言:中国现代化不能走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也不能复制西方文明的模式,只有认取自家的根本精神即儒家的精神,结合西洋文化的优点,走出自己的路。这个路就是以农业现代化引发工业现代化,以乡村情谊文明滋润都市文明,再建中国社会“新礼俗”的路。他力图以乡村的现代化撬动整个中国的现代化,以“改良
期刊
摘 要:基于宗教是一种前科学世界观,自启蒙运动以来,诸多著名社会科学家纷纷预言: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宗教会逐渐消失,人类将进入世俗化社会。这一经典世俗化理论目前正在遭遇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挑战。宗教市场理论认为,对宗教的需求是永恒存在的;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回应,宗教机构与宗教活动也就不会消亡。现实情况是,尽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宗教信仰日渐式微,从绝对人口看,当今世界持有明确宗教信仰者却反而比30年前更
期刊
摘 要:“性朴论”针对传统“性恶论”的理解,为荀子“性论”赋予新的内容,并由此为荀子作为儒家正统正名。然而“性朴论”的相关论证始终建立在对《性恶》文本质疑的基础上,这就造成了《性恶》与《荀子》在文本整体性上的内在紧张感。实际上,通过对《性恶》文本展开结构的划分,认真分疏其对“性善”的诘辩方式,可以发现荀、孟“性论”内涵并不一致。荀子的“性论”在“涂人成圣”的理论框架下,并不具备孟子“性论”的价值根
期刊
摘 要:《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为中国文艺理论界及海外汉学界所重视,由《文心雕龙》研究而形成的“龙学”也成为中外文化学术交流的一个引人瞩目的学科。1949年后在致力于“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与批评”过程中,《文心雕龙》成为溯源样本,并形成以山东大学、上海文学研究所等为主的“龙学”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为海外汉学界重视。1980年代初
期刊
摘 要:唐代小说开始出现有意使用虚构手法的现象。其虚构手法可分成两类:第一种是为了将故事情节趣味化的虚构手法,第二种是作者将心中所思所想具象化而使用的虚构手法。唐代小说可区分为三类:一是继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作品,二是盛行于中唐时期以男女恋爱为主题的小说作品,三是汇整于中后唐时期的一系列小说、笔记作品。裴铏《传奇》大体属于第三类,是以展现诗才、史才、议论之才为目的而编写的,它所运用的是单纯的第一
期刊
摘 要:人们通常所谓的“大历史”大致有History,macro-history和big history三种含义。这三种“大历史”,不仅表露了人们试图从宏观上辨明历史运动方向以掌握人类命运的雄心,还深刻地反映了近代以来历史思想的变迁以及历史研究范式的更嬗。自20世纪80年代始,世界史学开始文化转向,宏大叙事备受冷落,历史学进入小叙事时代。当历史学家瑟缩于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淫威而自罪似的躲避宏大叙事
期刊
摘 要:诗教与美关系密切。绘事后素、辨声之邪正均源于诗教,其尽善尽美的论述更是孔门儒学的最高境界。孔子以无言之教激发人们投身于宇宙自然之运行,从涓滴之中发现天地和人生的奥秘,从而实现美与善之境界的达成。审美不但内在于他对宇宙、自然、生命的观照与理解,也成为表达道德理想的方式与途径。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观者的目光与境界,而以物观的独特方式实现物我两忘的认知—审美—道德境界则为观者提供了路径。美育的范
期刊
摘 要:宋词在唐末宋初悄然兴起,蔚然成风,成为与唐诗比肩的艺术形式。王国维与叶嘉莹对其研究多有建树。宋词具有区别于唐诗“言志”的抒发“幽隐之情”的美学特质,即生命情感“要眇宜修”的境界之美,是一种特有的“弱德之美”。宋词的境界之美呈现为婉约与豪放两种基本形态。  关键词:宋词;境界之美;要眇宜修;婉约;豪放  DOI:10.16346/j.cnki.37-1101/c.2021.03.10  唐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