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电视荧屏上涌现出不少以狄仁杰为主人公的悬疑探案电视剧,引起了一阵阵“狄仁杰热”,网上甚至有人评价“西方有福尔摩斯,中国有狄仁杰”。那么,这位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神探”、后世尊称为“狄公”的历史人物,他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神判而非神探
狄仁杰,字怀英,唐贞观四年(630年)生于并州(今太原)的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显庆元年(656年),26岁的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的判官。
满腔热血的狄仁杰开始了他的工作,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次沉重打击——被胥吏诬告了一把。虽然不清楚诬告何事,但从狄仁杰后来刚直不阿的性格来看,估计多半是狄仁杰破坏了官场“潜规则”吧。幸运的是,这一状告到了阎立本那里。
阎立本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尤擅画人物。《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就是他的杰出作品。他的画名太大,以至于有人称他为“丹青宰相”。不过这时候他是“钦差大臣”,正好到汴州考察。接触到狄仁杰这个案子后,阎立本不仅弄清了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夸奖他是“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
可能因为狄仁杰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懇,特别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积累了将近20年的断案经验后,上元二年(675年),他被调到中央,当上了大理丞。这个官职品级不高,只是从六品,但地位重要,负责京师案件拘审判断罪,同时也复核全国各地的判案。
狄仁杰刚到大理寺上任的时候,积压的案件已经非常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就把积压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员达17000人之多,事后竟然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在今天看来也堪称神奇。
狄仁杰让皇帝印象深刻的事情,来自一次执法纠纷中的犯颜直谏。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左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卫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昭陵(唐太宗陵墓)中的柏树,唐高宗大怒,命令立即处死。狄仁杰却上奏为二人辩护,认为他们罪不当死。高宗疾言厉色地说:“权善才他们置我于不孝之地,必须处死。”皇帝盛怒,狄仁杰却神色不变,仍然振振有词:“现在依照法律,他俩罪不至死,而陛下坚持要杀,那么法律就无法取信于人,人们会很茫然失措,这样法律就失效了。现在陛下因为昭陵的一株柏树杀了一个大将军,千百年之后,人们会怎么评价陛下呢?如果我奉命杀了善才,那才是真正陷陛下于不道啊。”
后来高宗冷静下来,觉得狄仁杰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特别下令让史官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以便能流传后世。高宗有意识地强化这个案件,一来表彰狄仁杰,给大臣们树立一个榜样,二来也顺便提升一下自己,树立一个善于纳谏的皇帝形象。
不久,高宗就提拔他当了“侍御史”。侍御史是御史台官员,属于监察系统。此官的品级虽不高,和大理丞一样也是从六品,但属于“清望官”。这个官位对日后的仕途有很大帮助,一般来说,它的升迁速度比其他机构要快。可见,高宗虽是将他平级调动,实则把狄仁杰放入到“重点培养考察对象”中了。
狄仁杰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他非常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侍御史,也是负责审讯案件的,只不过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百官。可以说,御史就是官员中的“宪兵”,御史的别称就叫“宪衔”,有个成语叫“口衔天宪”,就是从这里来的。在任职期间,狄仁杰很不客气地弹劾了高宗的两个宠臣、权臣。一是司农卿韦弘机,此人为高宗修了很多宫殿,部特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因此被免职。另外左司郎中王本立因为受宠,恃恩用事,也被狄仁杰毫不留情地揭露弹劾,而且狄仁杰对皇帝的说情也一点不买账,最终将他拉下了马,“一时朝廷肃然”。从六品的狄仁杰,硬是为朝廷整了一回风。当然,这也仰赖高宗对他的支持和宽容。
这时期的狄仁杰,给世人的印象是能力超强,判案如神又铁面无私,很像后来人们心目中的包公形象。这大概就是狄仁杰会被认为是“神探”的重要原因。
武周宰相
唐高宗在位的晚期,狄仁杰先后任岐州、宁州、豫州刺史,主管地方的军政民财,他最拿手和最有兴趣的仍然是司法审判,常常为民请命而得罪一些权贵,所以久未回迁中央。也就是在这时候,高宗皇后武则天因为干练多才,逐渐掌握了最高权力,于684年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天授二年(691年)四月,武则天颁布法令,规定佛教优于道教之上(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在这年秋天,武则天升洛州司马狄仁杰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地官”、“凤阁”、“鸾台”,是武则天时期对“户部”、“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改称:所谓“同平章事”,即某官本来官阶不高,但皇帝授权他参与机要决策,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
历史上的武则天以爱才、惜才闻名,这一点也可从她对狄仁杰的赏识看出来。
狄仁杰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宰相生涯。因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但不失忠直本色。他刚到京城面圣,武则天就对狄仁杰说:“有人说你在地方上的坏话,你想不想知道?”狄仁杰坦然回答:“只要皇上您认为我有错我就改正,如果没有过错就是我的幸运,我不想知道谁说我的坏话。”武则天很是赞叹他为人的耿介与正直。
狄仁杰受到武则天的提拔,却没有因此被磨掉刚硬的风骨。他刚在中央当官不久,就得罪了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以及她宠信的酷吏来俊臣,被二人联合诬陷,以谋反罪关进监狱。当时谋反者被审时,如果马上承认罪行就可免去死罪,狄仁杰因此坦言:武周闹革命,我是唐朝的旧臣,谋反是实情。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便将狄仁杰收监,待日行刑,也放松了监视。后来狄仁杰写了一封密信缝在衣服中,对狱吏谎称天气太热,请狱吏交到他家里。拆去棉絮,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到密信马上向武则天报告,武则天得知实情后把他放了出来。不过狄仁杰为人太直,得罪人太多,武则天不得不把他贬为彭泽令,暂时避开风头。
狄仁杰也极其反对武则天的祟佛活动。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朝廷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一钱以助。狄仁杰当即上疏力谏,说佛教本以慈悲为主,怎么可劳民伤财。明确告诫武则天,当时最该做的事情是宽徭免 赋,才能开出万世太平。武则天被他说得心服口服。接受了他的建议。
再造唐朝
历史上的狄仁杰被“分割”成了两半,唐高宗时他是办事认真的能臣,武则天时是中枢决策的宰相。在小说和电视剧里,当上了丞相的狄仁杰还是每天忙着到处“微服私访”,没事就找案子来查。但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虽也是忙得到处跑,但他忙的不是查案,而是协助武则天处理政事。
狄仁杰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是兴复李唐皇室,要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设法对武则天施加影响,改变她对两个儿子的看法,使李显(唐中宗)与李旦(唐睿宗)兄弟能够摆脱被囚禁的处境。
有一次,武则天和近臣们谈起了她梦见一只大而美丽的鹦鹉,可是两个翅膀全折断了。狄仁杰便说:“臣以为,那只大而美丽的鹦鹉就是陛下自己,因为陛下姓武。”这个解释是有根据的,因为武则天常将鹦鹉来比拟自己。“两翅,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狄仁杰指的是李显与李旦。“现在,他们都处于被囚禁的处境,这就是两翅折断的意思。没有翅膀的鹦鹉不能飞翔,陛下起用王子,鹦鹉就能飞翔了。”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其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复立庐陵王李显。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劝说她:“儿子当了皇帝,母后千秋万岁后可配食太庙。享受后世的祭祀;若是侄儿当了皇帝,从没有听说将姑母附于庙堂的事情。”武则天说:“这是我的家事,你就不必掺和了。”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四海之内,孰非皇土?而我位极人臣,又怎么不帮着陛下分担?”武则天若有所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
后来也是狄仁杰举荐的张柬之,在武则天弥留之际发动“政变”,复大唐国号,唐朝复国。当然,狄仁杰已经没有机会看到这一幕,就在他上疏力阻武则天大造佛像的那年九月,狄仁杰去世。武则天亲自为他主持丧礼,废朝三日,这是当时人臣的最高待遇。
中国“福尔摩斯”
怎么诞生的?
清初的时候,已经有一本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风行于世,其主人公就是狄仁杰
虽然里面也有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但内容基本都是编出来的一个个破案故事。后来有所谓“四大公案”小说,即《狄公案》(狄仁杰)、《包公案》(包拯)、《海公案》(海瑞)、《施公案》(施仕纶),这一类的“侦探小说”。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这里面,包公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不过走出国门,名满全球的,还是狄仁杰。这得归功于一個荷兰人,他叫高罗佩。
高罗佩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1910年8月9日生于荷兰扎特芬,父亲是驻荷属东印度(夸印度尼西亚)殖民军队的一位军医。在莱顿大学学习期间,高罗佩选择汉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这注定他一辈子和中国文化结缘。高罗佩大学毕业后进人荷兰外交界,在长达30多年的外交官生涯里,曾经在重庆、南京等地担任外交秘书、参事等职。大学专业和职业上的训练包括15种文字,除了母语外,最好的就是汉语;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极富兴趣,棋琴书画样样在行。因此在工作之余,高罗佩并未停止自己的学术研究,也在这上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时,高罗佩读到了《武则天四大奇案》,他对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狄仁杰屡破奇案大为折服,继而把西方侦探小说和中国公案传奇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后,高罗佩认识到书中所描写的中国古代法官的刑事侦讯本领,无论在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侦破奇案的能力方面,还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素养方面,比起福尔摩斯、格雷警长等现代西洋大侦探来,均有过之而无不及。
于是,他想到了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国外的一个切入口,开始着手翻译《武则天四大奇案》——因为西方人特别喜欢侦探小说。高罗佩先是将之译为英文,又以狄仁杰为主角用英语创作了《铜钟案》。他原本准备在中国出版《铜钟案》的中文本,但由于中国出版商尚未意识到该作品的巨大价值,表现并不积极,高罗佩只好先出版英文本。
没想到《铜钟案》在西方大获成功,在出版商的一再催促下,高氏只能继续收集和组织当时中国民间流传着的狄仁杰断案故事。但写着写着,他感觉故事性太差。于是干脆自己来编,这下一发不可收,一口气写了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所『以有了《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四漆屏》、《湖中案》等。高罗佩将这些故事集在一起,统称《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即《狄公案》它们在西方引起了轰动,狄仁杰遂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上世纪80年代翻译成中文回到中国,成为“出口转内销”的经典产品。
神判而非神探
狄仁杰,字怀英,唐贞观四年(630年)生于并州(今太原)的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显庆元年(656年),26岁的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的判官。
满腔热血的狄仁杰开始了他的工作,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次沉重打击——被胥吏诬告了一把。虽然不清楚诬告何事,但从狄仁杰后来刚直不阿的性格来看,估计多半是狄仁杰破坏了官场“潜规则”吧。幸运的是,这一状告到了阎立本那里。
阎立本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尤擅画人物。《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就是他的杰出作品。他的画名太大,以至于有人称他为“丹青宰相”。不过这时候他是“钦差大臣”,正好到汴州考察。接触到狄仁杰这个案子后,阎立本不仅弄清了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夸奖他是“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
可能因为狄仁杰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懇,特别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积累了将近20年的断案经验后,上元二年(675年),他被调到中央,当上了大理丞。这个官职品级不高,只是从六品,但地位重要,负责京师案件拘审判断罪,同时也复核全国各地的判案。
狄仁杰刚到大理寺上任的时候,积压的案件已经非常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就把积压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员达17000人之多,事后竟然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在今天看来也堪称神奇。
狄仁杰让皇帝印象深刻的事情,来自一次执法纠纷中的犯颜直谏。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左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卫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昭陵(唐太宗陵墓)中的柏树,唐高宗大怒,命令立即处死。狄仁杰却上奏为二人辩护,认为他们罪不当死。高宗疾言厉色地说:“权善才他们置我于不孝之地,必须处死。”皇帝盛怒,狄仁杰却神色不变,仍然振振有词:“现在依照法律,他俩罪不至死,而陛下坚持要杀,那么法律就无法取信于人,人们会很茫然失措,这样法律就失效了。现在陛下因为昭陵的一株柏树杀了一个大将军,千百年之后,人们会怎么评价陛下呢?如果我奉命杀了善才,那才是真正陷陛下于不道啊。”
后来高宗冷静下来,觉得狄仁杰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特别下令让史官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以便能流传后世。高宗有意识地强化这个案件,一来表彰狄仁杰,给大臣们树立一个榜样,二来也顺便提升一下自己,树立一个善于纳谏的皇帝形象。
不久,高宗就提拔他当了“侍御史”。侍御史是御史台官员,属于监察系统。此官的品级虽不高,和大理丞一样也是从六品,但属于“清望官”。这个官位对日后的仕途有很大帮助,一般来说,它的升迁速度比其他机构要快。可见,高宗虽是将他平级调动,实则把狄仁杰放入到“重点培养考察对象”中了。
狄仁杰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他非常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侍御史,也是负责审讯案件的,只不过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百官。可以说,御史就是官员中的“宪兵”,御史的别称就叫“宪衔”,有个成语叫“口衔天宪”,就是从这里来的。在任职期间,狄仁杰很不客气地弹劾了高宗的两个宠臣、权臣。一是司农卿韦弘机,此人为高宗修了很多宫殿,部特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因此被免职。另外左司郎中王本立因为受宠,恃恩用事,也被狄仁杰毫不留情地揭露弹劾,而且狄仁杰对皇帝的说情也一点不买账,最终将他拉下了马,“一时朝廷肃然”。从六品的狄仁杰,硬是为朝廷整了一回风。当然,这也仰赖高宗对他的支持和宽容。
这时期的狄仁杰,给世人的印象是能力超强,判案如神又铁面无私,很像后来人们心目中的包公形象。这大概就是狄仁杰会被认为是“神探”的重要原因。
武周宰相
唐高宗在位的晚期,狄仁杰先后任岐州、宁州、豫州刺史,主管地方的军政民财,他最拿手和最有兴趣的仍然是司法审判,常常为民请命而得罪一些权贵,所以久未回迁中央。也就是在这时候,高宗皇后武则天因为干练多才,逐渐掌握了最高权力,于684年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天授二年(691年)四月,武则天颁布法令,规定佛教优于道教之上(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在这年秋天,武则天升洛州司马狄仁杰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地官”、“凤阁”、“鸾台”,是武则天时期对“户部”、“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改称:所谓“同平章事”,即某官本来官阶不高,但皇帝授权他参与机要决策,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
历史上的武则天以爱才、惜才闻名,这一点也可从她对狄仁杰的赏识看出来。
狄仁杰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宰相生涯。因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但不失忠直本色。他刚到京城面圣,武则天就对狄仁杰说:“有人说你在地方上的坏话,你想不想知道?”狄仁杰坦然回答:“只要皇上您认为我有错我就改正,如果没有过错就是我的幸运,我不想知道谁说我的坏话。”武则天很是赞叹他为人的耿介与正直。
狄仁杰受到武则天的提拔,却没有因此被磨掉刚硬的风骨。他刚在中央当官不久,就得罪了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以及她宠信的酷吏来俊臣,被二人联合诬陷,以谋反罪关进监狱。当时谋反者被审时,如果马上承认罪行就可免去死罪,狄仁杰因此坦言:武周闹革命,我是唐朝的旧臣,谋反是实情。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便将狄仁杰收监,待日行刑,也放松了监视。后来狄仁杰写了一封密信缝在衣服中,对狱吏谎称天气太热,请狱吏交到他家里。拆去棉絮,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到密信马上向武则天报告,武则天得知实情后把他放了出来。不过狄仁杰为人太直,得罪人太多,武则天不得不把他贬为彭泽令,暂时避开风头。
狄仁杰也极其反对武则天的祟佛活动。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朝廷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一钱以助。狄仁杰当即上疏力谏,说佛教本以慈悲为主,怎么可劳民伤财。明确告诫武则天,当时最该做的事情是宽徭免 赋,才能开出万世太平。武则天被他说得心服口服。接受了他的建议。
再造唐朝
历史上的狄仁杰被“分割”成了两半,唐高宗时他是办事认真的能臣,武则天时是中枢决策的宰相。在小说和电视剧里,当上了丞相的狄仁杰还是每天忙着到处“微服私访”,没事就找案子来查。但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虽也是忙得到处跑,但他忙的不是查案,而是协助武则天处理政事。
狄仁杰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是兴复李唐皇室,要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设法对武则天施加影响,改变她对两个儿子的看法,使李显(唐中宗)与李旦(唐睿宗)兄弟能够摆脱被囚禁的处境。
有一次,武则天和近臣们谈起了她梦见一只大而美丽的鹦鹉,可是两个翅膀全折断了。狄仁杰便说:“臣以为,那只大而美丽的鹦鹉就是陛下自己,因为陛下姓武。”这个解释是有根据的,因为武则天常将鹦鹉来比拟自己。“两翅,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狄仁杰指的是李显与李旦。“现在,他们都处于被囚禁的处境,这就是两翅折断的意思。没有翅膀的鹦鹉不能飞翔,陛下起用王子,鹦鹉就能飞翔了。”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其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复立庐陵王李显。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劝说她:“儿子当了皇帝,母后千秋万岁后可配食太庙。享受后世的祭祀;若是侄儿当了皇帝,从没有听说将姑母附于庙堂的事情。”武则天说:“这是我的家事,你就不必掺和了。”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四海之内,孰非皇土?而我位极人臣,又怎么不帮着陛下分担?”武则天若有所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
后来也是狄仁杰举荐的张柬之,在武则天弥留之际发动“政变”,复大唐国号,唐朝复国。当然,狄仁杰已经没有机会看到这一幕,就在他上疏力阻武则天大造佛像的那年九月,狄仁杰去世。武则天亲自为他主持丧礼,废朝三日,这是当时人臣的最高待遇。
中国“福尔摩斯”
怎么诞生的?
清初的时候,已经有一本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风行于世,其主人公就是狄仁杰
虽然里面也有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但内容基本都是编出来的一个个破案故事。后来有所谓“四大公案”小说,即《狄公案》(狄仁杰)、《包公案》(包拯)、《海公案》(海瑞)、《施公案》(施仕纶),这一类的“侦探小说”。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这里面,包公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不过走出国门,名满全球的,还是狄仁杰。这得归功于一個荷兰人,他叫高罗佩。
高罗佩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1910年8月9日生于荷兰扎特芬,父亲是驻荷属东印度(夸印度尼西亚)殖民军队的一位军医。在莱顿大学学习期间,高罗佩选择汉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这注定他一辈子和中国文化结缘。高罗佩大学毕业后进人荷兰外交界,在长达30多年的外交官生涯里,曾经在重庆、南京等地担任外交秘书、参事等职。大学专业和职业上的训练包括15种文字,除了母语外,最好的就是汉语;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极富兴趣,棋琴书画样样在行。因此在工作之余,高罗佩并未停止自己的学术研究,也在这上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时,高罗佩读到了《武则天四大奇案》,他对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狄仁杰屡破奇案大为折服,继而把西方侦探小说和中国公案传奇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后,高罗佩认识到书中所描写的中国古代法官的刑事侦讯本领,无论在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侦破奇案的能力方面,还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素养方面,比起福尔摩斯、格雷警长等现代西洋大侦探来,均有过之而无不及。
于是,他想到了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国外的一个切入口,开始着手翻译《武则天四大奇案》——因为西方人特别喜欢侦探小说。高罗佩先是将之译为英文,又以狄仁杰为主角用英语创作了《铜钟案》。他原本准备在中国出版《铜钟案》的中文本,但由于中国出版商尚未意识到该作品的巨大价值,表现并不积极,高罗佩只好先出版英文本。
没想到《铜钟案》在西方大获成功,在出版商的一再催促下,高氏只能继续收集和组织当时中国民间流传着的狄仁杰断案故事。但写着写着,他感觉故事性太差。于是干脆自己来编,这下一发不可收,一口气写了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所『以有了《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四漆屏》、《湖中案》等。高罗佩将这些故事集在一起,统称《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即《狄公案》它们在西方引起了轰动,狄仁杰遂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上世纪80年代翻译成中文回到中国,成为“出口转内销”的经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