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复闲适 墨香清远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756_34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素以徽州文书及书画庋藏立于国内,尤其是馆藏的新安画派作品颇具特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近代书画家黄宾虹、汪采白、许承尧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精湛的艺术品,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们当中大多流传有序,保存完好,为新安画派传承体系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许承尧是里面颇有建树的书法家之一,同时更是徽州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收藏家。从馆藏许氏相关的藏品来看,许承尧书法作品和题跋藏品数量相当。书法作品为晚清至民国时期,包括许氏书法、日记、印章等类别。题跋的藏品时代则跨越明清,有中堂、小品、镜片、卷轴、扇面、册页、斗方等多种形式。其中书法作品以隶书为主,间有楷书与篆书,草书及行书未见。作品深受汉简和唐人写经的影响,风姿绰约,流畅大方,金石味颇浓,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通过对这些馆藏品的梳理,其作品可从三个层面来归类,本刊前两期已经刊登了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的部分许承尧作品,本期将继续介绍。
  第三,具有极高的鉴赏能力。许承尧以一介文人从政,与民国时期的文人雅士也多有交往,加上小时就曾受到家庭的着力培养,31岁考中进士,点了翰林。然而受新潮影响,他旋即回到家乡,与志同道合者黄宾虹、汪鞠卣等一起兴办学校,秘密结社。与此同时,民族危急的严峻形势引发了他们对明末遗民的研究兴趣和感情共鸣,由此开始了对明末乡贤手迹的收藏,并成为生平雅好。
  据鲍义来先生云:许氏后人保管有一册许承尧的收藏笔记,虽然不是全本,但收藏之富足以让人瞠目结舌。除敦煌写经一项外,接着记下的是大堂幅、中堂幅、立幅、横幅、屏幅、对联、册页、扇面,大概有上万件之多,还有金石拓碑和近人书画等门类以及珍贵的典籍善本。这些藏品,基本都有许氏的亲手题跋。
  许承尧题跋,可谓随手写来,不仅文字隽永,考证严谨,书法拙朴,布局恰当,清新雅丽,而且与所题作品相映成辉。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所藏的几件许氏题跋藏品,便是如此。如黄宾虹《桂林山水图》立轴,诗塘就有许承尧小楷题跋:“吾郡画家昔有派,笔墨简淡师倪迂,流传既久习气重,韵致渐失存形模,秃树茅亭间以石,开帧一览了无余。歙浦冯君今作者,驱烟染翰格特殊,小李金碧眼花炫,大米游戏云叶粗,拂拭绢素高一丈,扫出雁宕衡匡庐,国初以上元明下,每遇真迹精临摹,去年蜡屐编黄海,为我拟作龙峰图,持归展挂草堂壁,烦热一洗神遽遽。”款署“胡雪眉成浚赠冯菽塘诗 辛巳春芚翁录”。(图18、图19)小楷写得十分高古精到,堪称与黄宾虹书画合璧之神品。
  清代画家童钰的《梅花轴》(图20),纸本水墨,纵129.5厘米,横46.5厘米。童钰(1721-1782年),字璞岩、二树、二如,号借庵、树道人、二树山人等。浙江绍兴人。善山水,以草隶法写兰、竹、木石,尤善写梅,宗扬无咎法,生平画梅不下万本,每画必题诗,故有“万幅梅花万首诗”印。工诗,精篆刻。此画为纸本水墨梅花轴,梅花苍劲古朴,墨气雄厚。左上草书题“空林留得……壬辰春正写意二树”,钤“玉液金浆”“二树”印,右下钤“不知是我是梅花”印。诗堂有张大观跋,裱边也有许承尧题跋“此童二树真迹且甚精,二树工诗兼工书,每画必题诗……是幅余游陇所得,在寒斋二十年,庚辰冬以归侠奇□为题记芚翁”。钤“许承尧印”。此画作于1772年。后为许氏所藏。
  清代休宁画家汪恭的《墨竹轴》(图21),纸本水墨,纵132厘米,横62厘米。此轴绘墨竹几支,夹杂一株百合,竹叶用墨浓淡适宜。左题:“潜溪大兄属临,时嘉庆庚辰七月之望同客常州寿源,逸人恭。”钤有“竹坪居士”印。右下题:“子纯赠余诗有帘静竹声多,秋风雁渡河之句,戏作竹雁来红报之,己酉重九日后二日南田草衣客寿平。”钤“汪恭私印”“恭寿氏”“寿源画逸”“简堂珍藏”印。右裱边有许承尧题跋:“着墨不多而遐情逸致,翛然迹象之外,学南田即神似南田,竹坪先生神通不小,侠奇得之属为题记,庚辰承尧。”钤“疑庵”印一方。此画作于1820年,是为潜溪先生所画,可见是许承尧为友人所题。
  此外,除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收藏许氏题跋藏品外,还有很多绘画珍品分别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和歙县博物馆。如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的明代吴门著名花鸟画家陈淳所绘《山茶花图》。清初四僧之一、新安画派代表人物弘仁的《晓江风便图》卷,也曾为许氏旧藏。收藏于歙县博物馆的明末“云间派”首领董其昌的代笔人之一,沈士充的《山水册页》封面就是许承尧亲手题签并藏,笔墨疏秀娴熟,境界清旷雅逸。然而,这对于许氏一生的收藏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
  总之,从馆藏的这些许承尧书法及题跋里,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许氏在得到这些古人遗墨后的欣喜与珍视,并能够将其中的精华融入自己的书法当中,从而最终成就了其一生的书法艺术。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墓壁画为中心,尤以墓主、部曲和人物服饰为重点研究对象,尝试分析壁画所反映的墓葬文化因素结构。通过研究发现该壁画文化面貌以汉族文化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南地区夷族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魏晋时期,南中大姓普遍具有“夷化”的趋势,霍承嗣墓葬也具有这种“夷化”趋向。  关键词: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墓葬;壁画;文化因素  1963年在云南昭通地区发现一座东晋太元年间的壁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经历了起步时期、发展时期、开放与改革时期三个不同时期,并早已成长为全球知名博物馆。时至今日,在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旺盛,博物馆在下一个十年里将迎来自身的大发展时期。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更需要思考进入新时期的发展道路,以推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秦始皇帝陵
期刊
2006年,国家重点工程合(肥)—武(汉)高速铁路动工,为配合该工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六安市文物局联合组队对铁路沿线进行考古钻探,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就是在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双墩村发现的。同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双墩一号墓进行了考古发掘,确定了墓主人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任国王刘庆,出土了保存完整的“黄肠题凑”葬具和500多件(套)精美文物,这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
期刊
青铜器修复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古已有之,经过历代发展已成为集焊接、整形、补配、作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形成了以北京派(北派)和苏州派(南派)为代表的两大技术派别。北派以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为中心,南派以安徽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为中心。南北两派在修复技法上既有共通之处,也兼有各自特色,涌现出金云松、金润生、金满生、张泰恩等一批青铜器修复大师,在我国文物保护修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期刊
摘 要: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藏有一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红陶钱纹壶。该壶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其器身饰有一圈钱形纹。近些年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彩陶并不算少,但像这样绘有钱形纹的陶器前所未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钱纹壶是一件孤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钱纹壶;天圆地方;纺轮;玉璧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红陶钱纹壶,该壶出土于茌平尚庄遗址,高15.
期刊
摘 要:文章以顺德区博物馆教育项目“顺博工坊”文博互动体验活动为例,剖析互动活动在宣教工作中的作用,继而进一步探讨优化互动活动、推进宣教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互动活动;宣教;思考  做好宣教工作是博物馆的重要任务,如何整合馆内外资源设计出适宜的项目,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益,是博物馆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顺博工坊”文博互动体验活动是顺德区博物馆解答这个问题的成功尝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兴起,博物馆从代表权威的“神坛”角色逐渐转向反映和培养公众意识的“论坛”,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博物馆开始注重与所在地社区的互动连结。英美国家早在20世纪中后期已开始探索博物馆与社区的连结方式。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虽然起步晚,但近年来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国家文物局在近期的工作规划中也强调要加强社区博物馆建设。2011年中国第一间社区博物馆“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成立,引来业界学
期刊
佳士得“非凡精品”专场拍卖9月3日举槌  伦敦佳士得“非凡精品”拍卖会将在伦敦南肯辛顿于9月3日举槌,本场拍卖涵盖185件拍品,种类众多。其中Adolf Henze的《A 42-Inch German Globe》《A three-rotor Enigma Cipher Machine》等成为本场的亮点拍品。  中国嘉德香港2014秋季拍卖首次推出古代书画专场  中国嘉德香港2014年秋季拍卖会将
期刊
由于我的职业偏好,对我们安徽的文房四宝一直比较关注和钟爱。一次,听一位友人介绍说,徽墨的发源地其实是在绩溪县仁里村,那里有一位徽墨传承人,不仅至今仍在传承徽墨文化,还自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手型墨”。为此,我特意专程去了一趟绩溪的千年古镇仁里村,拜访了这位徽墨文化的传承人。  在春光明媚的四月的一天,一大早,我兴致冲冲地从合肥乘上旅游大巴,经由合黄高速约五个小时到达绩溪仁里。仁里村距绩溪县城约三公里
期刊
摘 要:文章介绍了甘肃省陇西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汉代绿釉熊形陶灯,并从灯的源头豆开始说起,赏析了这件陶灯的艺术魅力。重点阐述了熊形特征,收集了部分关于熊形器物出土的实例,并就熊形为何作为灯柱出现的熊崇拜问题做了简单的延伸,以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件陶灯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汉代;绿釉;熊形陶灯  陇西县博物馆成立于1996年,现有馆藏文物6244件,藏品种类繁多,包含有书画、石器、陶器、瓷器、铜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