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楼市走向何处?

来源 :投资有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f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的楼市可谓风不平、浪不静,在调控政策持续收紧的背景下,低迷了一年的楼市在年底翘起了尾巴。在这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未来的楼市行情该往何处走?
  2012年的楼市,政策层面由2011年的坚持调控政策不动摇的从紧基调转为“外紧内松”的市场特征,主要表现在政策层面“微调”与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的“双重标准”同时在执行。2012年1~8月,全国的房地产投资同比2011年同期出现首次回升的迹象,开发企业拿地规模和整个商品住宅市场的销售面积及金额增速下滑幅度缩小。此外,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首次出现同比转正,这就促使整个市场“基本面”继续向利好方向发展。
  从价格变化情况来看,截止2012年12月,全国房价已连续7个月上涨,这个现象表明当前价格已经接近“市场底”,在政策“微调”定向宽松及成交量持续回升的背景下,房价不可能出现大幅降价。从开发商定价角度来讲,下半年以来,无论是全国还是上海市场,当前小幅优惠、小幅促销的“平价”策略成为市场主流和趋势。另一方面,企业利润率状况持续恶化,企业或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研发能力、涨价等手段缓解利润率下滑局面,或开始谋求转型养老地产、商业地产、产业地产等,通过业务多元化规避未来住宅市场调控的风险。
  市场基本面的好转
  “暖冬”与“翘尾”行情局面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在政策“微调”之下,各大房企抓紧政策定向宽松“微调”释放刚需的“时间窗”,采取高速周转的市场策略,快速回笼资金,以“现金为王”,甚至积极拿地“换仓”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房企年底销售业绩指标、财务报表等要求,年底开始冲量导致的销售量回升的现象。
  总体来讲,2012年“暖冬”与“翘尾”行情导致局部市场惶恐入市的出现,与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呈现出“外紧内松”的市场特征,政策层面“微调”与坚持房地产调控的不动摇的“双重标准”密切相关。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政策层面“微调”刺激自住需求大量入市,从而导致市场基本面逐渐好转,出现价格降幅收窄,甚至产生小幅涨价、“日光盘”等热销现象。
  楼市“暖冬”背后的矛盾点
  “暖冬”与“翘尾”行情对于低迷的楼市来讲是一件利好的事情,但是在这个特殊的市场阶段表现出来的房价上涨和惶恐入市的现象却不合常理。楼市“暖冬”背后集聚着多重矛盾,这些矛盾多数与开发企业博弈调控政策以及未来政策面的走势密切相关。
  首先,在2012年楼市调控政策“外紧内松”的市场特征之下“基本面”逐渐好转,此时,全国百城房价自2012年6月止跌后连续第7个月环比上涨,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基调与房价降幅收窄,甚至出现涨价现象的矛盾日益突出。其次,调控政策与企业利润率下滑之间的矛盾。在调控已成常态的市场背景下,开发企业采取何种方式缓解利润率下滑的局面变得至为重要。再次,地方政府政策微调,政策层面的阶段性的定向松动与经济发展、财政收支之间的矛盾也表现的相当突出,尤其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的推地潮以及各类优质地块“地王”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与经济发展、财政收支之间权衡做出的抉择。
  持续限购下,楼市何去何从
  2012年,楼市整体信心的复苏,使得很多开发商在年末冲刺的欲望有增无减,短期的成交热潮也使他们对未来市场充满预期,但民众却更加惶恐和迷茫。
  住建部2012年12月25日表示,2013年将继续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限购措施,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住房需求,支持合理自住和改善性需求,继续推进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那么在限购政策继续执行的市场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2012年“暖冬”之后,是否会迎来自己的下一个春天?
  从未来政策及市场面走势来看,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3年货币政策仍以稳健为特征,还要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但是相比前两年,调控政策的基调已发生微妙变化,即政策层面“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使房价合理回归”的基调已不再突出,并且明确提出鼓励改善型需求入市。
  尽管短期内市场不会出现大起大落,但是政策层面基调的变化,促使一些企业在年底这个阶段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管是开发企业通过营销手段炒作未来市场预期,还是企业自身为了提高利润率而表现出来的涨价动作,或者年底跑量冲刺年度业绩销售指标,“暖冬”与“翘尾”行情局部市场惶恐入市的出现,不可避免让当前市场走势更加扑朔迷离。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整个宏观经济周期将会逐渐发生逆转,房地产市场在城镇化过程中拉动内需的地位也会日益凸显出来,这将助推房地产市场“基本面”持续回升、回暖,也可能会使房价继续坚挺,甚至出现小幅上涨的现象。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仍会有各类炒作未来市场预期的动作和言论。同时,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旦房价出现报复性反弹风险,政策层面尽管在执行力度上还有可能再度有所收紧,但是,上述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企业利润率增长与调控政策走向、市场供求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矛盾有可能会进一步突出。
其他文献
天闻艺库基金的操作模式看上去并不复杂。他们向艺术家提供创作经费,然后为其量身打造媒体整合方案、市场营销方案等一系列推广计划,并帮助打理在画廊、拍卖行中的运营办法。  2012年的艺术界,在艺术与金融的紧密结合之下,青年艺术家们开始崭露头角。在资本运作下,他们的作品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同时也增加了一夜成名的机会。  “我们是同这些青年艺术家一起成长的。”天闻艺库基金运营总监朱小钧告诉记者,“我们希望
期刊
北京华辰拍卖董事长甘学军认为,虽然目前看,国内艺术品基金在短期内运作的效果不是很好,但长线的设计仍然拥有市场。  2011年,北京华辰拍卖董事长甘学军曾出任龙藏天下艺术品投资基金出品的“中信-龙藏1号”的负责人,单意识到市场风险后,他们最终并没有真正启动这支基金。  他告诉记者,虽然艺术品基金在短期内运作的效果不是很好,但长线的设计仍然拥有市场。  艺术品投资不能简单运作  “艺术品金融化的概念是
期刊
货币动荡可能导致全球性通胀再起  馨月V 资深财经媒体人  馨月V:对于大宗商品来说,2013年有很多不可测性,世界火药味很浓,中东以及中国周边擦枪走火因素增加,不排除引发商品暴涨的可能,世界经济上半年至少不应该比2012年坏,所以2013年上半年,商品跌幅空间有限,做空风险较大。  01月15日 转发|收藏|评论  馨月V: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7.5%左右,消费者价格
期刊
作为艺术品基金行业最早一批探索者之一,深圳杏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永斌表示,未来杏石投资将减少艺术品基金比重,更多精力关注资产配置。  “中国艺术品基金在不同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功能,走得过早容易成为烈士。”作为艺术品基金行业最早一批探索者之一,深圳杏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永斌认为,当下中国艺术品基金确实处于两难处境,未来中长期投资型基金可能会成为市场主流。  杏石试水  杏石投资成立于20
期刊
大多数艺术品基金都是被动坐等升值的“囤货”性投资。为了降低风险,鼎艺决定主动出击,采取兼具画廊经纪和艺术品基金双重角色的模式,像画廊一样去运作和推广签约艺术家。  “不好意思,我先接个电话。”用“忙”字来作为上海鼎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委员会主席陈波的标签无疑非常贴切。“刚才来电的是一家西部地区的煤矿企业,咨询基金的情况。”  放下电话,陈波笑着说,“中国日渐扩大的收藏群体使得艺术品作为投资品种得
期刊
当传统的销售模式不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会有新的模式应运而生。房地产与电商联姻,摆开了一场活色生香的筵席,而地产商、第三方平台和电商大佬们也都各自垂涎,想要多分一杯羹。  2012年11月11日购物狂欢节,中国电子商务出现了爆棚式发展:阿里巴巴宣称支付宝总销售额达到191亿元,其中天猫132亿元,淘宝59亿元。  这个神奇的数字又将电商的魅力提升到另一个高度,使得早在2011年开始试水电商的房地产商
期刊
EMBA教育究竟属于事业还是产业,在我国还较难定位,目前只能在事业单位体制层面上运用近似市场化的运作、在较为有限的条件下去尽量做一些工作,而未来我国EMBA教育发展所要避免走入的误区是“三俗”,即庸俗、低俗、媚俗。  “最近我已经主持了好几次EMBA十周年的庆典了。”零点咨询董事长袁岳在一次公开场合打趣说。乌踆兔走,自2002年教育部批准30所院校试点举办直至2010年初教育部批准第二批新增32所
期刊
中国的艺术品基金远未到崩盘的程度。尽管2013年的市场存在着很多隐忧,但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将会有更多的钱流向这个产业,这块蛋糕将会越做越大。  “艺术品基金在中国比较散乱,没有整体性,发行的渠道‘鱼有鱼路、虾有虾路’。处在一种非常不规范与无序的状态,从整体上确实很难判断。”这是上海证大集团文化事业总监、艺术家、著名的策展人、批评家沈其斌对当下中国艺术品基金的评价。  但他表示,中国的艺术品
期刊
美国硅谷的“创业狂人”吉姆·克拉克曾经连续创立三家企业,并全部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商界传奇。在中国也有这样一位“创业狂人”,他就是先后创立了携程旅行网、如家和华住酒店集团(前身为汉庭)的季琦。  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能做成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是事业成功的重大标志。不过在汉庭创始人季琦面前,那似乎算不上什么。在中国连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中,季琦用了10年时间接连以CEO的身份创立携程、如家和汉庭三
期刊
抛开互联网企业以广告为主要盈利模式的惯性,YY采用了与腾讯极为相似的收入结构,即“游戏+增值服务+即时通讯”的模式。这个4亿用户的语音即时通讯平台,将是最有可能与腾讯进行终极PK的社交网站。  似乎每一个功成名就的互联网公司都有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欢聚时代(以下简称YY)也不例外。这家以“浣熊”为标志的公司用7年时间谱写了在“企鹅”腾讯眼皮下上市的“互联网神话”。  最初以游戏资讯起家,如今已拓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