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儿童的发展与教育的问题上,历来就有“内发论”与“外铄论”两种观点。内发论者主要持一种自然主义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为儿童的发展是自然生长的结果,其发展的历程是自然早已预先设定的,教育的作用在于为儿童的自然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就像园丁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一样。外铄论者则主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是儿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洛克的“白板说”就是将儿童看作是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在白板上随意描绘,使儿童发展成教育者想要塑造的样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内发论”还是“外铄论”,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各有其局限性和明显的缺憾。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内发论”强调遗传和自然成熟的作用,在教育的估价上却是悲观主义的;“外铄论”能够充分认识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巨大作用,却对儿童这一发展主体的内在规定性视而不见。要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儿童的发展和教育问题,就必须摒弃传统的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习惯,整合二者的合理因素,建立一种完整全面的儿童发展观。
儿童的艺术发展也是如此。一方面受到环境、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儿童心智的自然成熟和展开。从根本上说,儿童的艺术生发是一种随心智的成长而自然萌发的过程,教育者如果不顾儿童艺术发展的先在法则而过早地试图用一种外力人为地加以推动,则很可能形成一种揠苗助长的局面,即使有所收获,收获的也只能是卢梭所说的那种“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的“早熟的果实”。当然,在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适度的环境刺激和教育的引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每个儿童都先天地具有艺术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只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以适宜的刺激和引导,儿童的艺术能力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一点也已被有关儿童艺术发展的关键期的研究所证明。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儿童艺术教育大致分为“可以教的领域”和“不可以教的领域”两部分。“可以教的领域”是指能够外在传授的部分,如一些知识、技能和一定习惯等,成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传递给儿童,也比较容易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这些可以外在传授的东西要想被孩子内化为个人的经验,又要以一定的生理成熟度和心智发展水平是不可人为超越的,可以归入“不可以教的领域”之列。另外,儿童在接受艺术教育和进行艺术活动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充分的想像、个人独特的表现语言,他们在艺术活动中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法则和内容,更是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这个内心世界是儿童的游戏及造型活动、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的核心。在这个内心世界中,无论传授还是评价都是困难的,这也构成了艺术教育中“不可教的领域”。教师必须顺应儿童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观察幼儿的作品或活动过程,感受幼儿的欲望和情感表现,慢慢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以引发他们内心世界的不断展开,使他们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再进一步说,在儿童的艺术活动中,儿童对艺术的感觉,儿童的感受性和情感体验,儿童的形象思维和想像、创造能力,教师是无法直接传授的,而只能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的确,艺术的东西很多都是靠感悟的,艺术的创造和欣赏的主体必须有深切的内在体验,有充分的想像空间,才能进入艺术之中,找到艺术的感觉。
对于那些“不可以教的领域”,引导和内在的培养本身也就是一种教的方式。即使是那些“可以教的领域”,直接的讲授和告诉也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应尽量避免。如一些关于艺术的知识可以在师幼对话、讨论中使幼儿了解,一些幼儿阶段应该掌握的简单技巧可以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己探索习得。
以幼儿在美术欣赏中知识和艺术经验的获得为例,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是一幅色彩明快、冷暖色搭配和谐、构图均衡平稳的抽象作品,在对大班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时,教师首先让儿童自由说出红黄蓝三色使人联想到的不同事物和给人的不同感觉。在儿童对这三种颜色有了直接感受的基础上,给出冷暖色的概念便成了一种顺理成章的事。儿童的均衡概念的获得也是一样,教师采用白纸依次遮盖画面上的某一色块或某一部分的方法,使儿童在与原画的比较中,感受到作品的每一部分都是恰到好处、不可缺少的,不管缺少哪一块,画面都会变得“不稳了”,“好像要倒了一样”,“感觉空了一块,好像没画完似的”,等等。教师用这种直观的方式,已使儿童对画面的均衡与和谐产生了深刻的体验。本来,冷暖色、对比色、对称、均衡、和谐等都是一些专业的美术概念,并不要求儿童一定要掌握,但在教师与幼儿这种卓有成效的对话、讨论中,教师的引导与儿童的自我体验、感受密切结合,结果是既没有增加儿童的负担,又使儿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可以说是儿童艺术中外在传授与内在引导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再以儿童的美术创作为例,培养儿童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儿童加以指导,为儿童的想象和创造提供尽可能的机会。在诸多培养儿童自由想象和创造能力的方式中,意愿画是一种有效形式,它既不是以教师的意志规范儿童作画的压制教育方式,也不是一种教师不加指导的放羊式教育方式。教师的激励和启发对儿童来说是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可以使儿童提高创作兴趣,打开思路。例如,在一次意愿画创作前教师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孩子在森林里迷了路,后来,他碰到了森林魔女,森林魔女给了他一支笛子,他吹着这支笛子,就找到了回家的路。此后,这个孩子一吹笛子,眼前就会出现一片谁也没有见过的美妙风景。现在你就是那个孩子,你吹起那支笛子,你的眼前出现了谁也没有见过的美妙风景,请你把它画出来好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既激发了儿童的创作热情,又没有限制儿童的思维,答案显然不止一个,孩子们可以自由描绘想象中的世界。此时,教师指导的重点放在帮助幼儿充分想象,打开思路。保证他们形象思维的流畅性、多样性上。而儿童所描绘的东西,既有赖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意象的积累,也得益于他们自由的想象和大胆、无拘束的表达。至于技巧方面,教师虽没有刻意去教,但儿童在每次的创作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地积累并形成了必要的技巧。这便是儿童艺术教育中注重内在引导的典型一例。
安徽省舒城縣县直机关幼儿园
儿童的艺术发展也是如此。一方面受到环境、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儿童心智的自然成熟和展开。从根本上说,儿童的艺术生发是一种随心智的成长而自然萌发的过程,教育者如果不顾儿童艺术发展的先在法则而过早地试图用一种外力人为地加以推动,则很可能形成一种揠苗助长的局面,即使有所收获,收获的也只能是卢梭所说的那种“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的“早熟的果实”。当然,在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适度的环境刺激和教育的引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每个儿童都先天地具有艺术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只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以适宜的刺激和引导,儿童的艺术能力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一点也已被有关儿童艺术发展的关键期的研究所证明。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儿童艺术教育大致分为“可以教的领域”和“不可以教的领域”两部分。“可以教的领域”是指能够外在传授的部分,如一些知识、技能和一定习惯等,成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传递给儿童,也比较容易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这些可以外在传授的东西要想被孩子内化为个人的经验,又要以一定的生理成熟度和心智发展水平是不可人为超越的,可以归入“不可以教的领域”之列。另外,儿童在接受艺术教育和进行艺术活动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充分的想像、个人独特的表现语言,他们在艺术活动中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法则和内容,更是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这个内心世界是儿童的游戏及造型活动、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的核心。在这个内心世界中,无论传授还是评价都是困难的,这也构成了艺术教育中“不可教的领域”。教师必须顺应儿童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观察幼儿的作品或活动过程,感受幼儿的欲望和情感表现,慢慢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以引发他们内心世界的不断展开,使他们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再进一步说,在儿童的艺术活动中,儿童对艺术的感觉,儿童的感受性和情感体验,儿童的形象思维和想像、创造能力,教师是无法直接传授的,而只能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的确,艺术的东西很多都是靠感悟的,艺术的创造和欣赏的主体必须有深切的内在体验,有充分的想像空间,才能进入艺术之中,找到艺术的感觉。
对于那些“不可以教的领域”,引导和内在的培养本身也就是一种教的方式。即使是那些“可以教的领域”,直接的讲授和告诉也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应尽量避免。如一些关于艺术的知识可以在师幼对话、讨论中使幼儿了解,一些幼儿阶段应该掌握的简单技巧可以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己探索习得。
以幼儿在美术欣赏中知识和艺术经验的获得为例,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是一幅色彩明快、冷暖色搭配和谐、构图均衡平稳的抽象作品,在对大班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时,教师首先让儿童自由说出红黄蓝三色使人联想到的不同事物和给人的不同感觉。在儿童对这三种颜色有了直接感受的基础上,给出冷暖色的概念便成了一种顺理成章的事。儿童的均衡概念的获得也是一样,教师采用白纸依次遮盖画面上的某一色块或某一部分的方法,使儿童在与原画的比较中,感受到作品的每一部分都是恰到好处、不可缺少的,不管缺少哪一块,画面都会变得“不稳了”,“好像要倒了一样”,“感觉空了一块,好像没画完似的”,等等。教师用这种直观的方式,已使儿童对画面的均衡与和谐产生了深刻的体验。本来,冷暖色、对比色、对称、均衡、和谐等都是一些专业的美术概念,并不要求儿童一定要掌握,但在教师与幼儿这种卓有成效的对话、讨论中,教师的引导与儿童的自我体验、感受密切结合,结果是既没有增加儿童的负担,又使儿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可以说是儿童艺术中外在传授与内在引导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再以儿童的美术创作为例,培养儿童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儿童加以指导,为儿童的想象和创造提供尽可能的机会。在诸多培养儿童自由想象和创造能力的方式中,意愿画是一种有效形式,它既不是以教师的意志规范儿童作画的压制教育方式,也不是一种教师不加指导的放羊式教育方式。教师的激励和启发对儿童来说是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可以使儿童提高创作兴趣,打开思路。例如,在一次意愿画创作前教师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孩子在森林里迷了路,后来,他碰到了森林魔女,森林魔女给了他一支笛子,他吹着这支笛子,就找到了回家的路。此后,这个孩子一吹笛子,眼前就会出现一片谁也没有见过的美妙风景。现在你就是那个孩子,你吹起那支笛子,你的眼前出现了谁也没有见过的美妙风景,请你把它画出来好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既激发了儿童的创作热情,又没有限制儿童的思维,答案显然不止一个,孩子们可以自由描绘想象中的世界。此时,教师指导的重点放在帮助幼儿充分想象,打开思路。保证他们形象思维的流畅性、多样性上。而儿童所描绘的东西,既有赖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意象的积累,也得益于他们自由的想象和大胆、无拘束的表达。至于技巧方面,教师虽没有刻意去教,但儿童在每次的创作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地积累并形成了必要的技巧。这便是儿童艺术教育中注重内在引导的典型一例。
安徽省舒城縣县直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