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恶心”的美食

来源 :中学生百科·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unchi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发布了一个“世界最恶心食物”的文章,排名第一的是中国的皮蛋。这一结果让许多中国网友无法接受,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反对,以至于评论皮蛋的原文作者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致歉声明,表示“虽然我没有享受过皮蛋的味道,但是我对你们的文化并无冒犯之意”。
  其实这个“评选”结果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它并非一个真正的评选——要是靠网民投票,易建联都差点成为全明星首发。实际上,它只是作者的“个人意见”而已。
  皮蛋之所以排名榜首,大概是那位作者没有见过臭豆腐。在我工作的公司里,曾经有各国员工介绍本国特色食品的活动。一位台湾来的同事介绍了臭豆腐,还带了一些给大家品尝。结果,没有一个外国同事能够放进嘴里,而此后“stinky tofu”成为了那位同事的一个标签。当谈起中餐,外国同事经常说“nostinky tofu”,而中国同事则调侃“我请你吃臭豆腐吧”。有一次我介绍中国的各种豆制品,说腐乳和臭豆腐都是豆腐发酵的产物,有各种不同的风味,类似于国外的奶酪。一位同事说,自从见识过了那位台湾同事的臭豆腐,她再也无法接受“发酵的豆腐跟奶酪一样”的说法。
  从化学角度来看,腐乳和臭豆腐都是豆腐发酵得到的。腐乳只是在菌种和发酵条件上有更好的控制,而臭豆腐的发酵基本上是各种乱七八糟的细菌碰上什么就用什么。它们就像两兄弟,一个衣食无忧并且受了良好的教育,而另一个四处流浪并且乞讨为生。二者都是靠细菌分解其中的蛋白质,释放出一些有香味的氯基酸,从而使之“吃起来香”:同时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一些诸如硫化氢之类的化合物从而使之“闻起来臭”。不同的菌种和发酵条件,导致这些“香”与“臭”的物质组成与含量各不相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风味。
  奶酪的情况其实大抵如此。牛奶中也有大量蛋白,发酵过程中也能产生各种香与臭的物质。味道纯正的奶酪相当于味道纯正的腐乳,而“臭奶酪”的风格就跟“臭豆腐”如出一辙。
  但是有很多外国人喜爱臭奶酪,不会接受臭豆腐;就像许多中国人喜爱臭豆腐,但是很难接受臭奶酪。一种食物是“恶心”还是“美味”,更多的是“审美”的范畴,而不是“科学判断”。就像一幅名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人们对食物的看法,同样深受文化传统和后天习惯的影响。比如西方人从小喝奶,会把“奶味”当成一种好的味道。但是他们不习惯吃豆制品,往往把“豆味”当作不好的味道。在美国,很多人认为豆奶比牛奶更健康更环保,但是因为“豆昧”,他们中愿意吃的豆制品就相当有限。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情况似乎相反——很少有人把“豆味”当作问题,但是有不少人反感“奶味”。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美国有个电视节目叫“冒险极限”,胜利者会获得巨额奖金。而比赛中有一些项目就是吃各种恶心食物,比如虫子、蚯蚓、长了蛆的面包等。有趣的是,许多中国人视为美味的某些食物,比如大肠、脑花等,也经常被用来作为“对勇敢者的挑战”。许多中国人认为“恶心”的半生牛排,则是西方人的平常食物。
  在一个地区被当作“美食”,而另一个地区被认为“恶心”的食物,并不仅仅发生在国家或者文化圈之间。即使在中国之内,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北京的豆汁是一种发酵的绿豆制品,据说几乎只有“地道的北京人”才能够消受。以至于有人说,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北京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他一碗豆汁。不能欣然喝下的,肯定是外地人。
  四川有道名莱叫“侧耳根”,植物学名称鱼腥草,是四川最有号召力的野菜之一。据第一次品尝这种野菜的人描述,就像是直接吞下了一条生鱼——浓烈的鱼腥味从口腔一直下到胃里。不过从小就吃的四川人从来都甘之如饴。
  曾有人鼓吹“生泥鳅”治病,于是许多病人只能当作“良药苦口”来勉强吃下。可能这一障碍在吃惯了“侧耳根”的四川人中并不存在,所以在四川尝试“生泥鳅疗法”的人比较多。因此,被寄生虫感染的人也就比较多。用这种“亲身受害”的方式去证明“泥鳅养生法”的危险,大概也可以算不怕鱼腥味的四川人为全国人民所作的一大贡献。
  所以,当看到外国人对我们的某种“美食”感到“恶心”,完全没有必要不满。食物是否“美味”,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具体人群而言的。就像我们,同样会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一些美食感到“恶心”一样。
  编辑/梁字清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