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糧食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首要民生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即: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的矛盾;人们消费食品品质的提高必然会引发粮食生产新的量的问题;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市场风险大;粮食价格过低;经济作物收益高于粮食作物;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关键词】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严峻挑战 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历来是事关一国政治、经济全局的重要问题,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粮食安全与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耕地面积0.0953hm2,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2014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要依靠自己保口粮”和“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不仅重申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而且具体要求“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在解决温饱之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我国朝着第三步发展目标迈进时,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粮食生产确实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今后二、三十年中,中国将会面临“人口增多、耕地减少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三大趋势,并形成矛盾。面对人口增加,耕地资源减少,产量降低,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首要战略问题。人均粮食占有量维持在350—370公斤之间,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减少较多,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这其中也有不少政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和严重的有五点:
一、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使我国人多耕地少的矛盾趋向尖锐.必须采取对策缓解这个矛盾,以免若干年后我国耕地将不足以维持我国人民的温饱生活。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必须要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才能满足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大量耕地转为非农用途,加上生态退耕、灾害毁地,结构调整等,数量急剧下降,粮播面积自1999年也开始下降,以至2003年已减到9941万公顷,粮食总产也由1998年的5.12亿吨下降至2003年的4.31亿吨,表1耕地变化率与粮食总产变化率的对比关系可以看出耕地数量对粮食总量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粮食减产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粮食消费需求大致在4.8-4.9亿吨之间,而粮食产量已连续三年徘徊在4.55亿吨左右,粮食连续四年需求大于产出,这几年粮食年产需缺口在250-350亿公斤之间,直接导致2003、2007年粮价上涨,同时饲料、肉类这些产业也连锁上涨。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资料,而耕地面积的大小和等级结构直接决定了粮食的产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耕地总量、人均量和耕地的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些因素使耕地的承载力大打了折扣。
通过2002 年变更调查得知,我国耕地总面积12593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0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在世界26 个人口5000 万以上的国家中处于倒数第3 位。据统计,2002 年底,全国城市660个,城市面积46.48 万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5.97平方公里。近几年乱征滥占耕地,大搞各种开发区、园区,这既侵害了农民利益,又损害了粮食生产能力;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耕地被侵占现象日益严重(表2)与此同时,大量土地被粗放利用,甚至浪费。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宅基地占用耕地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2000年农业居民点用地规模为1366.6 万公顷,1996 年实际占地规模已达到1646.7 万公顷,农村居民点实际人均用地190平方米,超过规定最高标准150m227%,形成大量的“空心村”。水土流失加重。水土流失遍布于各省(区) , 不论是山区、丘陵区、平原区, 还是农村、工矿、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三大流域及内陆河流域水土流失分布(见表3)。据国家水利部第二次遥感调查(2002 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有4866.67 万公顷,耕地存在水土流失的约占38%,较为严重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水土面积分别达到54 万平方公里 和74 万平方公里,全国平均每年水土流失面积达1 万平方公里。随着中国粮食单产逐步接近甚至超出产出边界,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变得强烈起来。如果没有新技术尤其是品种技术的突破,中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将会愈来愈慢,其艰巨程度也会愈来愈大。
二、人们消费食品品质的提高必然会引发粮食生产新的量的问题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未来几年、十几年,我国肉类和禽蛋产品将长期保持消费量增大的格局。我国五类主要粮食作物1978—2002年在粮食总产量中的变化情况如表4所示。1978—2002年间粮食品种产量组成结构的变化反映出居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型转变的特点。粮食品种组成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发展畜牧业,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粮食转化增值,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增加肉、蛋、奶的生产量,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以增加农民创收空间。满足中国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为高品质食品需要更多的粮食来转化和加工。随着人们消费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的营养、方便、多样化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愈来愈高,也日益关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食用的安全性。食品添加剂毕竟不是天然成分,在规定的剂量范围内使用对人无害,假如无限制地使用,也可能引起各种形式的毒性表现。因此必须对食品添加剂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发挥其有利作用,防止不利影响。 三、地方片面理解農业结构调整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农业结构调整以来,我国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入手,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有效地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使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远,主要表现在: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比较缓慢,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产品的商品率不高,区域特色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低,农业信息化程度低,资金短缺。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当前需要纠正对农业结构调整认识上的偏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但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这项工作,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化为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把不少高产稳产的良田转产为养殖业或经济作物,出现了“家家户户都抓‘多’(多种经营),粮食生产走下坡”的现象。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把调整结构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以为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甚至把压缩多少种粮面积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致使一些地方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把调整结构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一时间,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成了农业结构调整的代名词,以为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致使一些地方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2003年10月起,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在近10个村“压粮扩经”,强迫农民种植林果或烟叶。为保证镇里“连片种植”规划的落实,一些村强行收回农民承包地,将土地分为口粮田、经济田,规定凡种口粮田的农民,免缴农业税;经济田则以600元至1950元/公顷的价格竞包。当地一位农民气愤地说:“动地搞结构调整,剜了农民命根子;说是富民,实际上是害民。”
四、农业市场风险大
在市场总体继续保持平稳运行、市场化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的同时,市场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风险有所积聚;市场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趋于复杂;违法违规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部分投资者风险意识薄弱等。农业是高风险行业,我国每年都有自然灾害发生,如台风、洪水、干旱、咸潮、霜冻等。如果再加上病虫害及食品安全事件,农民因灾害遭受的损失巨大。无论现代科学如何发达,农业至今还属于靠天吃饭的产业,是一个高风险产业,农业生产风险大。农业生产周期长,不仅受市场风险的制约,而且受到种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生产风险相当大。2006年,我国粮食丰收。黑龙江省做为产粮大省,水稻也获得了好收成,然而,丰产的粮食出现了滞销现象,特别是周边农村(农场),水稻有价无市或无市无价。随着天气的转暖,水稻将霉烂变质,后果可想而知。农业遭遇自然风险,粮食减产,损失的是农民。粮食多了无人收购,叫苦的还是农民。目前部分地方形成了“农民不愿卖、银行不敢贷、企业不想收”的局面。政府以保护价收购,政府财政负担十分沉重。“谷贱伤农”,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受伤害,中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减产。2004年,“粮食安全”问题又成为全国上下最为关心的大事。
五、粮食价格过低
从现阶段粮食生产能力而言,我国完全有能力维持粮食产需平衡。近年出现的粮食面积大幅下滑导致产不足需现状,主要是由粮价过低造成。粮价过低成了现阶段粮食安全的第一杀手。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是价格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事实证明,凡是按价格规律办事,我们就顺利发展;违背了价值规律,我们就会受到惩罚。据了解,在1996年至1997年期间,市场上原粮的价格每斤曾高达1元多,此后逐年回落。到本次涨价之前,市场上夏粮的最低收购价格一度只有每斤0.48-0.49元。如果继续这样的价位,农民种粮是要赔本的。2003年下半年以来,粮价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但这种上涨是恢复性上涨,不仅粮食收购价还未达到1995年的水平,而且考虑到粮食生产成本上涨的因素,种粮实际效益还未达到1995年的水平,种粮比较效益低的现状至今仍未改变。随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近五年来尿素、柴油、农膜价格分别上涨26.6%、64.4%和60%,农民现金收入增加55%带动农村用工价格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成本上升23.9%。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来源多元化,造成种植业和养殖业比较效益下降。
现阶段政府应该担心粮价依然过低的问题,而不应担心粮价上涨过快的问题。政府对粮价恢复性上涨的势头应该加以呵护,不应采取抛售储备粮等措施来平抑粮价。粮价过低导致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降低,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种啥都比种粮强”正在成为农民的口头禅。粮价长时期过低,种粮无效益,不仅使农民种粮积极性丧失殆尽,导致大面积减种,而且会使一些地方政府也随着效益指挥棒的导向,轻视粮食生产,对粮食生产减少投入和扶持。这样,不仅使眼前的粮食生产减下来了,而且从长远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必将被削弱,必将给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如今农民种四年小麦大致有两年是亏的。只是在品种改良、单产提高,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及外出务工的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收入才得以维持低水平增长。“由于农民从种粮特别是种小麦上基本上没收益,所以粮价适度反弹是正常的,否则就会继续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前几年全国粮食面积大滑坡的主要原因就是“谷贱伤农”所致。
六、经济作物收益高于粮食作物
据国家发改委消息,近期,成本调查机构对30个省881个县16870户农调户的种植意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经济作物中,棉花、蔬菜、糖料播种面积增加,烤烟、油料播种面积有所减少。棉花户均播种面积0.058公顷,比2006年增加1.5%。主要原因:一是优质抗虫棉的推广减小了棉花种植的劳动强度,妇女、老人也能种植;二是棉花的收益高于两季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2006年棉花现金收益12000多元/公顷,而小麦和玉米的现金收益仅为8850多元/公顷;三是种植棉花的地区,土地或灌溉用水多为偏碱性,改种其他农作物的风险较大。 在种植业内部,按平均收益来看,棉花的收益高于小麦和玉米,棉花作物平均纯收益为746.92元,玉米作物52.32元。二者收益比为14.28:1(表10)。收益最低的还是粮食作物,种粮食每年只能获得750—3000元/公顷的收入。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蔬菜、瓜果、花卉、中药材等比较效益高、市场销路好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持续增加趋势。 七、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在全国367000万公顷的水土流失面积中,耕地面积就占了45.4万公顷;在26200万公顷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中,耕地的沙化面积也已达256万公顷;发生盐渍化的耕地面积超过800万公顷,耕地质量明显下降。北方干旱持续,缺水形势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黄河冲沙水被挤占,断流加剧。2001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26亿吨,全国评价河长中,Ⅳ类以上污染河长占38.6%,大部份地区供水安全得不到保证。西部民族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西部大開发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边疆地区的稳定。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干旱少雨,沙尘暴频频发生,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不断增加;西南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更是如此,土地贫瘠,深林大面积消失,这些自然灾害、人为浪费、土壤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再次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历史上,陕西省曾经是水草肥美、气候温和、深林茂密和丰腆之地,但是战争等人为因素的破坏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全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0.75万平方公里占到国土面积的52.3%,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到8亿吨,占三门峡以上地区输沙量的一半;省内长江流域面积占长江流域面积的4%,年输沙量却高达1.2亿吨,占长江输沙量的12%。
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从长期看,巨量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农业资源紧张的约束问题都对我国形成严峻考验。今后中国粮食供给的增长是在粮食单产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础上的再提高,这其中的难度会愈来愈大。
参考文献:
[1]王泽填,林擎国.工业化中的中国粮食安全[J].宏观经济管理,2005(8):31—32
[2]刘晓梅.关于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财贸经济,2004(9):58—63+98
[3]孙小芳.福建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及其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4]孙复兴,黎志成.关于构建我国粮食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5(3):182—183
[5]朱彬.粮食安全目标下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结构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田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31B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黄土高原区域水土保持效应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KZCX1-10-4);新疆维尔族自治区水利厅科研计划重点项目“新疆维尔族自治区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机制研究” (2011XJWP0628)资助.
作者简介:申来明(1969—),男,汉,陕西咸阳市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严峻挑战 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历来是事关一国政治、经济全局的重要问题,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粮食安全与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耕地面积0.0953hm2,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2014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要依靠自己保口粮”和“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不仅重申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而且具体要求“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在解决温饱之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我国朝着第三步发展目标迈进时,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粮食生产确实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今后二、三十年中,中国将会面临“人口增多、耕地减少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三大趋势,并形成矛盾。面对人口增加,耕地资源减少,产量降低,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首要战略问题。人均粮食占有量维持在350—370公斤之间,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减少较多,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这其中也有不少政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和严重的有五点:
一、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使我国人多耕地少的矛盾趋向尖锐.必须采取对策缓解这个矛盾,以免若干年后我国耕地将不足以维持我国人民的温饱生活。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必须要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才能满足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大量耕地转为非农用途,加上生态退耕、灾害毁地,结构调整等,数量急剧下降,粮播面积自1999年也开始下降,以至2003年已减到9941万公顷,粮食总产也由1998年的5.12亿吨下降至2003年的4.31亿吨,表1耕地变化率与粮食总产变化率的对比关系可以看出耕地数量对粮食总量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粮食减产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粮食消费需求大致在4.8-4.9亿吨之间,而粮食产量已连续三年徘徊在4.55亿吨左右,粮食连续四年需求大于产出,这几年粮食年产需缺口在250-350亿公斤之间,直接导致2003、2007年粮价上涨,同时饲料、肉类这些产业也连锁上涨。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资料,而耕地面积的大小和等级结构直接决定了粮食的产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耕地总量、人均量和耕地的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些因素使耕地的承载力大打了折扣。
通过2002 年变更调查得知,我国耕地总面积12593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0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在世界26 个人口5000 万以上的国家中处于倒数第3 位。据统计,2002 年底,全国城市660个,城市面积46.48 万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5.97平方公里。近几年乱征滥占耕地,大搞各种开发区、园区,这既侵害了农民利益,又损害了粮食生产能力;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耕地被侵占现象日益严重(表2)与此同时,大量土地被粗放利用,甚至浪费。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宅基地占用耕地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2000年农业居民点用地规模为1366.6 万公顷,1996 年实际占地规模已达到1646.7 万公顷,农村居民点实际人均用地190平方米,超过规定最高标准150m227%,形成大量的“空心村”。水土流失加重。水土流失遍布于各省(区) , 不论是山区、丘陵区、平原区, 还是农村、工矿、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三大流域及内陆河流域水土流失分布(见表3)。据国家水利部第二次遥感调查(2002 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有4866.67 万公顷,耕地存在水土流失的约占38%,较为严重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水土面积分别达到54 万平方公里 和74 万平方公里,全国平均每年水土流失面积达1 万平方公里。随着中国粮食单产逐步接近甚至超出产出边界,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变得强烈起来。如果没有新技术尤其是品种技术的突破,中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将会愈来愈慢,其艰巨程度也会愈来愈大。
二、人们消费食品品质的提高必然会引发粮食生产新的量的问题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未来几年、十几年,我国肉类和禽蛋产品将长期保持消费量增大的格局。我国五类主要粮食作物1978—2002年在粮食总产量中的变化情况如表4所示。1978—2002年间粮食品种产量组成结构的变化反映出居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型转变的特点。粮食品种组成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发展畜牧业,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粮食转化增值,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增加肉、蛋、奶的生产量,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以增加农民创收空间。满足中国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为高品质食品需要更多的粮食来转化和加工。随着人们消费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的营养、方便、多样化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愈来愈高,也日益关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食用的安全性。食品添加剂毕竟不是天然成分,在规定的剂量范围内使用对人无害,假如无限制地使用,也可能引起各种形式的毒性表现。因此必须对食品添加剂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发挥其有利作用,防止不利影响。 三、地方片面理解農业结构调整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农业结构调整以来,我国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入手,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有效地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使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远,主要表现在: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比较缓慢,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产品的商品率不高,区域特色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低,农业信息化程度低,资金短缺。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当前需要纠正对农业结构调整认识上的偏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但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这项工作,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化为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把不少高产稳产的良田转产为养殖业或经济作物,出现了“家家户户都抓‘多’(多种经营),粮食生产走下坡”的现象。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把调整结构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以为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甚至把压缩多少种粮面积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致使一些地方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把调整结构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一时间,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成了农业结构调整的代名词,以为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致使一些地方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2003年10月起,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在近10个村“压粮扩经”,强迫农民种植林果或烟叶。为保证镇里“连片种植”规划的落实,一些村强行收回农民承包地,将土地分为口粮田、经济田,规定凡种口粮田的农民,免缴农业税;经济田则以600元至1950元/公顷的价格竞包。当地一位农民气愤地说:“动地搞结构调整,剜了农民命根子;说是富民,实际上是害民。”
四、农业市场风险大
在市场总体继续保持平稳运行、市场化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的同时,市场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风险有所积聚;市场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趋于复杂;违法违规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部分投资者风险意识薄弱等。农业是高风险行业,我国每年都有自然灾害发生,如台风、洪水、干旱、咸潮、霜冻等。如果再加上病虫害及食品安全事件,农民因灾害遭受的损失巨大。无论现代科学如何发达,农业至今还属于靠天吃饭的产业,是一个高风险产业,农业生产风险大。农业生产周期长,不仅受市场风险的制约,而且受到种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生产风险相当大。2006年,我国粮食丰收。黑龙江省做为产粮大省,水稻也获得了好收成,然而,丰产的粮食出现了滞销现象,特别是周边农村(农场),水稻有价无市或无市无价。随着天气的转暖,水稻将霉烂变质,后果可想而知。农业遭遇自然风险,粮食减产,损失的是农民。粮食多了无人收购,叫苦的还是农民。目前部分地方形成了“农民不愿卖、银行不敢贷、企业不想收”的局面。政府以保护价收购,政府财政负担十分沉重。“谷贱伤农”,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受伤害,中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减产。2004年,“粮食安全”问题又成为全国上下最为关心的大事。
五、粮食价格过低
从现阶段粮食生产能力而言,我国完全有能力维持粮食产需平衡。近年出现的粮食面积大幅下滑导致产不足需现状,主要是由粮价过低造成。粮价过低成了现阶段粮食安全的第一杀手。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是价格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事实证明,凡是按价格规律办事,我们就顺利发展;违背了价值规律,我们就会受到惩罚。据了解,在1996年至1997年期间,市场上原粮的价格每斤曾高达1元多,此后逐年回落。到本次涨价之前,市场上夏粮的最低收购价格一度只有每斤0.48-0.49元。如果继续这样的价位,农民种粮是要赔本的。2003年下半年以来,粮价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但这种上涨是恢复性上涨,不仅粮食收购价还未达到1995年的水平,而且考虑到粮食生产成本上涨的因素,种粮实际效益还未达到1995年的水平,种粮比较效益低的现状至今仍未改变。随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近五年来尿素、柴油、农膜价格分别上涨26.6%、64.4%和60%,农民现金收入增加55%带动农村用工价格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成本上升23.9%。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来源多元化,造成种植业和养殖业比较效益下降。
现阶段政府应该担心粮价依然过低的问题,而不应担心粮价上涨过快的问题。政府对粮价恢复性上涨的势头应该加以呵护,不应采取抛售储备粮等措施来平抑粮价。粮价过低导致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降低,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种啥都比种粮强”正在成为农民的口头禅。粮价长时期过低,种粮无效益,不仅使农民种粮积极性丧失殆尽,导致大面积减种,而且会使一些地方政府也随着效益指挥棒的导向,轻视粮食生产,对粮食生产减少投入和扶持。这样,不仅使眼前的粮食生产减下来了,而且从长远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必将被削弱,必将给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如今农民种四年小麦大致有两年是亏的。只是在品种改良、单产提高,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及外出务工的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收入才得以维持低水平增长。“由于农民从种粮特别是种小麦上基本上没收益,所以粮价适度反弹是正常的,否则就会继续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前几年全国粮食面积大滑坡的主要原因就是“谷贱伤农”所致。
六、经济作物收益高于粮食作物
据国家发改委消息,近期,成本调查机构对30个省881个县16870户农调户的种植意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经济作物中,棉花、蔬菜、糖料播种面积增加,烤烟、油料播种面积有所减少。棉花户均播种面积0.058公顷,比2006年增加1.5%。主要原因:一是优质抗虫棉的推广减小了棉花种植的劳动强度,妇女、老人也能种植;二是棉花的收益高于两季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2006年棉花现金收益12000多元/公顷,而小麦和玉米的现金收益仅为8850多元/公顷;三是种植棉花的地区,土地或灌溉用水多为偏碱性,改种其他农作物的风险较大。 在种植业内部,按平均收益来看,棉花的收益高于小麦和玉米,棉花作物平均纯收益为746.92元,玉米作物52.32元。二者收益比为14.28:1(表10)。收益最低的还是粮食作物,种粮食每年只能获得750—3000元/公顷的收入。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蔬菜、瓜果、花卉、中药材等比较效益高、市场销路好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持续增加趋势。 七、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在全国367000万公顷的水土流失面积中,耕地面积就占了45.4万公顷;在26200万公顷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中,耕地的沙化面积也已达256万公顷;发生盐渍化的耕地面积超过800万公顷,耕地质量明显下降。北方干旱持续,缺水形势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黄河冲沙水被挤占,断流加剧。2001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26亿吨,全国评价河长中,Ⅳ类以上污染河长占38.6%,大部份地区供水安全得不到保证。西部民族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西部大開发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边疆地区的稳定。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干旱少雨,沙尘暴频频发生,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不断增加;西南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更是如此,土地贫瘠,深林大面积消失,这些自然灾害、人为浪费、土壤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再次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历史上,陕西省曾经是水草肥美、气候温和、深林茂密和丰腆之地,但是战争等人为因素的破坏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全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0.75万平方公里占到国土面积的52.3%,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到8亿吨,占三门峡以上地区输沙量的一半;省内长江流域面积占长江流域面积的4%,年输沙量却高达1.2亿吨,占长江输沙量的12%。
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从长期看,巨量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农业资源紧张的约束问题都对我国形成严峻考验。今后中国粮食供给的增长是在粮食单产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础上的再提高,这其中的难度会愈来愈大。
参考文献:
[1]王泽填,林擎国.工业化中的中国粮食安全[J].宏观经济管理,2005(8):31—32
[2]刘晓梅.关于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财贸经济,2004(9):58—63+98
[3]孙小芳.福建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及其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4]孙复兴,黎志成.关于构建我国粮食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5(3):182—183
[5]朱彬.粮食安全目标下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结构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田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31B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黄土高原区域水土保持效应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KZCX1-10-4);新疆维尔族自治区水利厅科研计划重点项目“新疆维尔族自治区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机制研究” (2011XJWP0628)资助.
作者简介:申来明(1969—),男,汉,陕西咸阳市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