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永青,1958出生于云南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现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曾在北京、上海、新加坡、英国伦敦、德国慕尼黑、德国奥格斯堡、美国西雅图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
东方艺术·大家:关于“未来”你怎样理解?
叶永青:下一个时间。
东方艺术·大家:当下的艺术创作和展示环境,与你曾经设想的未来一样吗?
叶永青:完全不可想象。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视野里面, 人就是偏见本身,人以自我的角度构成了观察过去和未来的方式,艺术家正是这种偏见的极致。就个人经验而言,我创作的各个阶段都是为了逃离当下,或者说尝试与现实产生距离;其中就包含了对未来的期待,因为很多时候,现实并不能满足我们,反而会束缚我们。而展示空间、媒介和形态的变化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其实是我们的生活在改变,我们从原来半城半乡的社会生活到今天这种快速发展的互联时代中,生活中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生活与艺术相比,艺术的变化还远不足以跟上生活的变化。创作也是如此,八十年代时候的,艺术曾经是前卫的,它走在时代的前列;而今天,我觉得它被快速地知识爆炸和将艺术挤压在一边,以疲惫牵强的姿态吃力地尾随在现实后面。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未来的艺术会向哪些方向发展?
叶永青:会朝着综合的形态继续发展吧?会不断地打破一些新的边界,把其他领域的元素吸纳进来,把原来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转换;但万变不离其宗,艺术的本质还是在表现不同和精神性。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在未来艺术的创作和展示空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叶永青:这种变化是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包括人们接触艺术的方式也都在发生变化。以前,艺术依赖体制和制度,从最早的殉葬品艺术、宫廷艺术、到后来的贵族艺术和沙龙艺术、再后来的画廊和美术馆艺术, 在今天,新的艺术形态不断出现,不断改写之前的模式,但还是没有形成一个对公众来说相对和之前的艺术产生过一样认同的模式,网络的片段式夹杂着信息、图像和思想,但呈现出来的方式呈碎片化的、点状的。原来那种经典的、博物馆式的模式已被改写。一切都会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不管是艺术家的创作还是展示空间,他们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在未来当代的艺术体制(如策展人、画廊、美术馆、拍卖系统的相互关系等)会发生大的改变吗?
叶永青:已经在发生改变了,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尝试和可能性,比如电子商务等,未来的艺术系统运作难以预测,艺术家与公众、收藏家之间的关系渠道已经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东方艺术·大家:你觉得传统纸媒在未来有哪些发展的可能性吗?
叶永青:今天纸媒的发展的确到了一个转折点,时有听闻纸媒或纸书消失的声音或危机。但在我看来,它是不会消失的。
我另一个生活的地方是伦敦,哪里已经二十年没有出版过诗集了,但仍然有人在读诗,有人在购买诗集,但诗集的数量、质量和方式都在转变,纸媒以后可能不会像以前时事性期刊那样的方式存在,转而会以一种更开放更自由更专业的模式互动、存在和出版。
我在伦敦居所的楼下就有一家非常有名的书店, 叫“黑书店”,老板是一个怪老头,他出版了很多的手工书,及跨领域合作出版了各种各样的专业书籍,我觉得这些书是无可替代的。每个书店老板在未来都可能是一个独立出版人,未来的纸媒或是书最好有针对性、不可替代性,为什么样的人做书?阅读人群在哪里?都会是很具体的涉及。
东方艺术·大家: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你对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和设计吗?
叶永青:规划或者说想法其实都是很具体的。有些来自于自我的观察和经历,比如去年的展览《时间的小偷》,由每天日记式的小画组成,是从时间里面打捞出来的作品。有些来自于行走,它是我喜欢的工作方式,重新让我回到画册页的状态,类似于古代的长卷。
在我看来,如果艺术可以携带,那是很迷人的!
东方艺术·大家:能否推荐一件你认为会对未来的思考方式产生较大影响的艺术作品,或一次展览呢?
叶永青:单纯说艺术对未来的影响可能太局限了。 我曾在九十年代的时候翻译过策展人杰夫·代奇的著作, 杰夫·代奇是一个医生,但当时他从他的领域来讨论艺术、讨论基因遗传工程、美容和健身操等等,来分析和思考人类改变自己的欲望, 新的科技的可能性让人的自我和原来父母生育成长起来的自我的区分和认识,他想讨论一种人格,我们称之为 “都市人格”,后来他做了一个展览,叫“后人类”。这个90年代初的展览的确具有对于未来充满预见性的视野及展开了一系列值得面对的问题。
东方艺术·大家:关于“未来”你怎样理解?
叶永青:下一个时间。
东方艺术·大家:当下的艺术创作和展示环境,与你曾经设想的未来一样吗?
叶永青:完全不可想象。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视野里面, 人就是偏见本身,人以自我的角度构成了观察过去和未来的方式,艺术家正是这种偏见的极致。就个人经验而言,我创作的各个阶段都是为了逃离当下,或者说尝试与现实产生距离;其中就包含了对未来的期待,因为很多时候,现实并不能满足我们,反而会束缚我们。而展示空间、媒介和形态的变化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其实是我们的生活在改变,我们从原来半城半乡的社会生活到今天这种快速发展的互联时代中,生活中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生活与艺术相比,艺术的变化还远不足以跟上生活的变化。创作也是如此,八十年代时候的,艺术曾经是前卫的,它走在时代的前列;而今天,我觉得它被快速地知识爆炸和将艺术挤压在一边,以疲惫牵强的姿态吃力地尾随在现实后面。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未来的艺术会向哪些方向发展?
叶永青:会朝着综合的形态继续发展吧?会不断地打破一些新的边界,把其他领域的元素吸纳进来,把原来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转换;但万变不离其宗,艺术的本质还是在表现不同和精神性。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在未来艺术的创作和展示空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叶永青:这种变化是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包括人们接触艺术的方式也都在发生变化。以前,艺术依赖体制和制度,从最早的殉葬品艺术、宫廷艺术、到后来的贵族艺术和沙龙艺术、再后来的画廊和美术馆艺术, 在今天,新的艺术形态不断出现,不断改写之前的模式,但还是没有形成一个对公众来说相对和之前的艺术产生过一样认同的模式,网络的片段式夹杂着信息、图像和思想,但呈现出来的方式呈碎片化的、点状的。原来那种经典的、博物馆式的模式已被改写。一切都会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不管是艺术家的创作还是展示空间,他们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在未来当代的艺术体制(如策展人、画廊、美术馆、拍卖系统的相互关系等)会发生大的改变吗?
叶永青:已经在发生改变了,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尝试和可能性,比如电子商务等,未来的艺术系统运作难以预测,艺术家与公众、收藏家之间的关系渠道已经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东方艺术·大家:你觉得传统纸媒在未来有哪些发展的可能性吗?
叶永青:今天纸媒的发展的确到了一个转折点,时有听闻纸媒或纸书消失的声音或危机。但在我看来,它是不会消失的。
我另一个生活的地方是伦敦,哪里已经二十年没有出版过诗集了,但仍然有人在读诗,有人在购买诗集,但诗集的数量、质量和方式都在转变,纸媒以后可能不会像以前时事性期刊那样的方式存在,转而会以一种更开放更自由更专业的模式互动、存在和出版。
我在伦敦居所的楼下就有一家非常有名的书店, 叫“黑书店”,老板是一个怪老头,他出版了很多的手工书,及跨领域合作出版了各种各样的专业书籍,我觉得这些书是无可替代的。每个书店老板在未来都可能是一个独立出版人,未来的纸媒或是书最好有针对性、不可替代性,为什么样的人做书?阅读人群在哪里?都会是很具体的涉及。
东方艺术·大家: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你对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和设计吗?
叶永青:规划或者说想法其实都是很具体的。有些来自于自我的观察和经历,比如去年的展览《时间的小偷》,由每天日记式的小画组成,是从时间里面打捞出来的作品。有些来自于行走,它是我喜欢的工作方式,重新让我回到画册页的状态,类似于古代的长卷。
在我看来,如果艺术可以携带,那是很迷人的!
东方艺术·大家:能否推荐一件你认为会对未来的思考方式产生较大影响的艺术作品,或一次展览呢?
叶永青:单纯说艺术对未来的影响可能太局限了。 我曾在九十年代的时候翻译过策展人杰夫·代奇的著作, 杰夫·代奇是一个医生,但当时他从他的领域来讨论艺术、讨论基因遗传工程、美容和健身操等等,来分析和思考人类改变自己的欲望, 新的科技的可能性让人的自我和原来父母生育成长起来的自我的区分和认识,他想讨论一种人格,我们称之为 “都市人格”,后来他做了一个展览,叫“后人类”。这个90年代初的展览的确具有对于未来充满预见性的视野及展开了一系列值得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