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雎》出自《国风·周南》,为《风》之始。也是《诗经》首篇,足见古人对其评价之高。
这是一首爱情诗。被冠于三百篇之首,与其表现的主题不无关系。据《史记·外戚世家》所述:《易》基乾坤,《诗》始《关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由此可知,这首中国最早的爱情诗,为后世文学表现爱情主题奠定了基调——赞纯情真爱,颂坚贞不渝,倡对女性人格的尊重。
诗歌鉴赏,重在挖掘其韵、其味、其美。而《关雎》的美,不仅美在内容,美在形式,还美在人物的情感。
首先,诗歌一开篇便给读者呈现了一副充满温馨浪漫气息的情侣恩爱画面。成双入对的雎鸠鸟儿相依相和,或游弋或栖息于河中洲上。那轻柔呢喃的鸣声,那舒缓清澈的流水,那摇曳舞动的荇菜,一切有形的无声的景象都撩拨着人的神经,让人心驰荡漾……而对于正值青春年少、途经此地的男孩,眼前那阵阵鸣叫的雎鸠鸟儿,怎能不撩拨小伙子的情思!戏剧的是,河岸边,一位勤劳的采荇女,正扭动着曼妙的身子采摘荇菜!姑娘“窈窕”的外形和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行已深深嵌入男孩的脑海,挥之不去。这样的女孩,不正是“君子”择偶的标准对象吗?今生非此“淑女”不娶!小伙子自个儿沉醉在对姑娘的一片深情中。场景的美妙与人物情感的高洁在这里相得益彰,诗歌把一个纯情男子对美的追求,对爱的理解诠释得恰到好处。以这样的兴寄起篇,不仅给故事定了个愉悦的调儿,同时还给读者留下这样的感觉:不管故事的结局如何,总之,读到这里人的心头是暖的。惟有美好的、善意的、高雅的,才是大众喜爱的。
其次,这首诗在形式上还表现在:一、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兴”,这是《诗经》常见的手法。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委婉含蓄。如诗歌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兴淑女之难求……产生了文已言而意无穷的效果。二、这首诗多用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为叠韵词,“参差”为双声词,“辗转”为双声叠韵词,都保持了古代诗歌纯朴自然的风格。三、在用韵方面,这首诗采用了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形式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最为深刻。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不入韵,而以“之”字的前一字为韵。音韵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至于这首诗的人物情感美,则表现在男女主人公在表情达意的不同态度。
比如采荇女,在面对众多包括邂逅的痴情男在内的追求者,她是如何表现的呢?诗歌分别用“流之”“采之”“芼之”等词解说了姑娘择偶的严肃过程。“左右流之”强调姑娘在海选时尚举棋不定,但也不轻易表态,体现了姑娘家的矜持;“左右采之”说明姑娘已筛选出一部分的优胜者,需做进一步的考验,体现了姑娘处事的谨慎;“左右芼之”明确说明姑娘已决定从优胜者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终身伴侣了。像这样对待人生的負责态度,不正是君子“好逑”的“淑女”所应具备的好品质吗?
再看男主人公,一旦确定了对方就是自己的对象,便沉醉在对姑娘的一片深情遐想之中。诗歌对男子的心理活动主要是通过从思慕-追求-向往的描述。因为思慕所以甘愿加入了姑娘海选的行列,因没得到姑娘的认可或表态之前而焦虑,食不知味夜不成眠。“辗转反侧”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小伙子在失意时翻来覆去,睡不安稳的真情流露。然而小伙子毕竟是“君子”,且家境殷实,决不轻言放弃,为了取悦姑娘,他学起了琴、瑟等乐器,他相信高雅的情趣一定会让姑娘刮目相看。这个形象是为爱改变自己、提升个人品味的典型。在得到姑娘的注意甚至认可之后,小伙子满心欢喜,畅想着未来的幸福生活。于是,在小伙子的脑海里,他看到自己带着迎亲的队伍敲锣打鼓去赶往姑娘家中。那结婚的场面多么热闹,婚后的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啊。“钟鼓乐之”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奢靡。这是多么健康的思想!无怪乎孔子在评论这首诗的风格时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个评价对我们理解该诗是有启发意义的。
作为爱情诗,写荇菜、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腻,又止所当止。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这是一首爱情诗。被冠于三百篇之首,与其表现的主题不无关系。据《史记·外戚世家》所述:《易》基乾坤,《诗》始《关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由此可知,这首中国最早的爱情诗,为后世文学表现爱情主题奠定了基调——赞纯情真爱,颂坚贞不渝,倡对女性人格的尊重。
诗歌鉴赏,重在挖掘其韵、其味、其美。而《关雎》的美,不仅美在内容,美在形式,还美在人物的情感。
首先,诗歌一开篇便给读者呈现了一副充满温馨浪漫气息的情侣恩爱画面。成双入对的雎鸠鸟儿相依相和,或游弋或栖息于河中洲上。那轻柔呢喃的鸣声,那舒缓清澈的流水,那摇曳舞动的荇菜,一切有形的无声的景象都撩拨着人的神经,让人心驰荡漾……而对于正值青春年少、途经此地的男孩,眼前那阵阵鸣叫的雎鸠鸟儿,怎能不撩拨小伙子的情思!戏剧的是,河岸边,一位勤劳的采荇女,正扭动着曼妙的身子采摘荇菜!姑娘“窈窕”的外形和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行已深深嵌入男孩的脑海,挥之不去。这样的女孩,不正是“君子”择偶的标准对象吗?今生非此“淑女”不娶!小伙子自个儿沉醉在对姑娘的一片深情中。场景的美妙与人物情感的高洁在这里相得益彰,诗歌把一个纯情男子对美的追求,对爱的理解诠释得恰到好处。以这样的兴寄起篇,不仅给故事定了个愉悦的调儿,同时还给读者留下这样的感觉:不管故事的结局如何,总之,读到这里人的心头是暖的。惟有美好的、善意的、高雅的,才是大众喜爱的。
其次,这首诗在形式上还表现在:一、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兴”,这是《诗经》常见的手法。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委婉含蓄。如诗歌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兴淑女之难求……产生了文已言而意无穷的效果。二、这首诗多用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为叠韵词,“参差”为双声词,“辗转”为双声叠韵词,都保持了古代诗歌纯朴自然的风格。三、在用韵方面,这首诗采用了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形式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最为深刻。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不入韵,而以“之”字的前一字为韵。音韵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至于这首诗的人物情感美,则表现在男女主人公在表情达意的不同态度。
比如采荇女,在面对众多包括邂逅的痴情男在内的追求者,她是如何表现的呢?诗歌分别用“流之”“采之”“芼之”等词解说了姑娘择偶的严肃过程。“左右流之”强调姑娘在海选时尚举棋不定,但也不轻易表态,体现了姑娘家的矜持;“左右采之”说明姑娘已筛选出一部分的优胜者,需做进一步的考验,体现了姑娘处事的谨慎;“左右芼之”明确说明姑娘已决定从优胜者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终身伴侣了。像这样对待人生的負责态度,不正是君子“好逑”的“淑女”所应具备的好品质吗?
再看男主人公,一旦确定了对方就是自己的对象,便沉醉在对姑娘的一片深情遐想之中。诗歌对男子的心理活动主要是通过从思慕-追求-向往的描述。因为思慕所以甘愿加入了姑娘海选的行列,因没得到姑娘的认可或表态之前而焦虑,食不知味夜不成眠。“辗转反侧”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小伙子在失意时翻来覆去,睡不安稳的真情流露。然而小伙子毕竟是“君子”,且家境殷实,决不轻言放弃,为了取悦姑娘,他学起了琴、瑟等乐器,他相信高雅的情趣一定会让姑娘刮目相看。这个形象是为爱改变自己、提升个人品味的典型。在得到姑娘的注意甚至认可之后,小伙子满心欢喜,畅想着未来的幸福生活。于是,在小伙子的脑海里,他看到自己带着迎亲的队伍敲锣打鼓去赶往姑娘家中。那结婚的场面多么热闹,婚后的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啊。“钟鼓乐之”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奢靡。这是多么健康的思想!无怪乎孔子在评论这首诗的风格时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个评价对我们理解该诗是有启发意义的。
作为爱情诗,写荇菜、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腻,又止所当止。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