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ERP开始进入中国,短短的几年时间风靡全国,但是就其运用和使用效果而言可以說参差不齐。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统计分析在企业中的运用缺乏延展性和延续性,使得大多数企业没有科学的规模规划和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分析二者相辅相成,严重的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ERP 统计分析 信息管理 预决算
一、我国ERP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制约因素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Garter Group公司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的思想。它突破了只管理企业内部资源的方式,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市场需求生产的思想。通过从企业内部的不同系统和外部数据源收集数据,经过抽取、整合和统计,形成一个中心的数据集。
虽然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许多信息系统往往只限于对数据的基本规模的量化,而真正涉及到利用数据预测、决策甚至统计分析方面的工作还比较少,结果软件只代替部分繁重的手工劳动,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不能准确地把握市场变化的规律。
二、统计工作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
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密切联系。早在1982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被聘为福特汽车公司质量顾问时曾提出:“在你的公司内最大限度地使用统计知识和统计人才”。因此,贤明的高层主管领导能拥有深谙驾驭管理技术和熟悉统计技术的助手,必然在市场的竞争中出奇而制胜。
很少有企业能将统计运用到企业的决策分析中,而能结合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少之又少。在企业管理ERP软件中能引入统计理念,对一些市场分布进行正交实验分析其市场的基础量,进而得出未来一定时期的预算量。结合企业自身的各种固定资产条件、企业的各方面条件和管理水平,综合各种资源以及优劣条件,运用协方差计算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关联度,建立预算模型在实际中协调各方面因素,避免重要因素缺失造成的“木桶效应”。与此同时运用正态函数确定销售高峰期和低潮期,为企业合理的人力编排、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有效节约建立有效的事实说明和科学的依据。
三、突破ERP和正确预决算,关键在于信息的维护和统计
1.避免以一概全——有重点的、科学的设计ERP系统
虽然企业的流程大致一致,但是不同的企业间其流程有其特点。因此在设计软件时结合CASE,选择性的使用结构法、原型法或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等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4]。在语言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可延展性,各个模块之间无缝集成也是需要重视的地方。“万金油”式的软件最后的结果只能沦落为财务记账和记录大量信息数据存储工具。
2.避免畏畏缩缩——引入业务模式重组(BPR)
在企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也可以同期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是企业获得突破性成长的有效途径。借助软件设计的过程,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科学化的分类管理、有效排序,对企业而言无疑又是一个好的开端。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本身就是企业阵痛,因此软件设计和BPR可以说是对企业的整个体系双管齐下。
3.避免海量信息干扰——有效的整理和分析数据,建立风险控制协同机制
预测和决策对于企业而言是良性运营循环的开端,因此对于正确有效数据的分析都需要借助于对历史实际数据的分析。企业依托ERP对历年数据整理并分析相应的规律,找出其主要特征和运行轨迹,避免迷失在海量信息里。例如流动资金占总流动资产多大比例是企业运营的关键,使对费用支出的控制由事后控制变为事前控制,使企业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怪圈中。
四、结论
遗憾的是,ERP自进入中国企业以后,由于先天的缺陷和后天应用过程中的误区,导致这些关键性工具仅仅担负了企业的会计流水账或营销工作烦琐业务等角色。加之对统计分析等知识的匮乏导致企业在预决策上的重要效果减弱或者决策完全失效。许多企业对ERP的热情在逐渐的减退,高价格购置的软件也早早的退出了应用领域。如何将管理软件ERP和统计分析二者有效结合,铺开企业良性循环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何世友刘秋生编著:管理信息系统.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P.211
[2]邹顺华 肖腊珍主编:统计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P.2
[3]肖诗唐 王毓芳主编:领导层对统计技术应用的筹划.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P.3
[4]黄梯云 李一军主编: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3版P.103
[关键词] ERP 统计分析 信息管理 预决算
一、我国ERP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制约因素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Garter Group公司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的思想。它突破了只管理企业内部资源的方式,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市场需求生产的思想。通过从企业内部的不同系统和外部数据源收集数据,经过抽取、整合和统计,形成一个中心的数据集。
虽然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许多信息系统往往只限于对数据的基本规模的量化,而真正涉及到利用数据预测、决策甚至统计分析方面的工作还比较少,结果软件只代替部分繁重的手工劳动,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不能准确地把握市场变化的规律。
二、统计工作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
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密切联系。早在1982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被聘为福特汽车公司质量顾问时曾提出:“在你的公司内最大限度地使用统计知识和统计人才”。因此,贤明的高层主管领导能拥有深谙驾驭管理技术和熟悉统计技术的助手,必然在市场的竞争中出奇而制胜。
很少有企业能将统计运用到企业的决策分析中,而能结合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少之又少。在企业管理ERP软件中能引入统计理念,对一些市场分布进行正交实验分析其市场的基础量,进而得出未来一定时期的预算量。结合企业自身的各种固定资产条件、企业的各方面条件和管理水平,综合各种资源以及优劣条件,运用协方差计算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关联度,建立预算模型在实际中协调各方面因素,避免重要因素缺失造成的“木桶效应”。与此同时运用正态函数确定销售高峰期和低潮期,为企业合理的人力编排、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有效节约建立有效的事实说明和科学的依据。
三、突破ERP和正确预决算,关键在于信息的维护和统计
1.避免以一概全——有重点的、科学的设计ERP系统
虽然企业的流程大致一致,但是不同的企业间其流程有其特点。因此在设计软件时结合CASE,选择性的使用结构法、原型法或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等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4]。在语言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可延展性,各个模块之间无缝集成也是需要重视的地方。“万金油”式的软件最后的结果只能沦落为财务记账和记录大量信息数据存储工具。
2.避免畏畏缩缩——引入业务模式重组(BPR)
在企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也可以同期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是企业获得突破性成长的有效途径。借助软件设计的过程,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科学化的分类管理、有效排序,对企业而言无疑又是一个好的开端。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本身就是企业阵痛,因此软件设计和BPR可以说是对企业的整个体系双管齐下。
3.避免海量信息干扰——有效的整理和分析数据,建立风险控制协同机制
预测和决策对于企业而言是良性运营循环的开端,因此对于正确有效数据的分析都需要借助于对历史实际数据的分析。企业依托ERP对历年数据整理并分析相应的规律,找出其主要特征和运行轨迹,避免迷失在海量信息里。例如流动资金占总流动资产多大比例是企业运营的关键,使对费用支出的控制由事后控制变为事前控制,使企业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怪圈中。
四、结论
遗憾的是,ERP自进入中国企业以后,由于先天的缺陷和后天应用过程中的误区,导致这些关键性工具仅仅担负了企业的会计流水账或营销工作烦琐业务等角色。加之对统计分析等知识的匮乏导致企业在预决策上的重要效果减弱或者决策完全失效。许多企业对ERP的热情在逐渐的减退,高价格购置的软件也早早的退出了应用领域。如何将管理软件ERP和统计分析二者有效结合,铺开企业良性循环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何世友刘秋生编著:管理信息系统.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P.211
[2]邹顺华 肖腊珍主编:统计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P.2
[3]肖诗唐 王毓芳主编:领导层对统计技术应用的筹划.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P.3
[4]黄梯云 李一军主编: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3版P.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