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二五”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构想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x0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位于长江上游,素有天府之国美誉,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聚集区,是引领西部发展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依托。随着四川建设西部经济高地战略的深入推进,《成渝经济区规划》的编制实施,四川必将进一步提升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成为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四川“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优化“十二五”省域经济发展与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成西部经济高地,明确了“十二五”省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目标;“一极一轴一区块”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明确了“十二五”省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着力点。
  一、四川“十二五”“一圈、两带、三区”的布局构想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格局,是政府引导和市场牵动的综合结果。要提高政府引导市场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的能力,必须认真审视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立足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站在更高的平台,以更为宽广的视野谋划四川“十二五”区域经济布局框架。“一圈、两带、三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构想,意在促进特殊区域发展超常规发展,抓两头带中间,形成“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内聚外拓、协调联动”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
  (一)一圈:成都一小时经济圈
  成都一小时经济圈是指以成都市为中心,通过高速公路与成都紧密相连,以放射性的高速公路经济带为支撑所形成的四川经济发展核心区,是依托“成都—德阳—绵阳”、“成都—乐山”、“成都—雅安”、“成都—遂宁”、“成都—资阳”、“成都—眉山”六条高速公路发展轴聚合而成的城市群。成都一小时经济圈是集聚—重组—增生—辐射经济要素的动力机,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是西部经济高地的内核。
  “一圈”地区是我国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高。“十一五”期间,“一圈”地区水、陆、空联运破解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成本制约的基础和条件不断完善;不同城市的特色优势产业互补性强,以开发区、工业园为载体,以提升产业集群集聚规模和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合作不断推进;成都—德阳—绵阳、成都—雅安、成都—眉山—资阳等城市以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融合为媒介的城市抱团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打造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条件日益成熟,对国家经济发展安全的保障功能逐步增强。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一圈”地区经济规模还不大,区域经济密度还不高,辐射带动其他区域发展的能力还不强。
  (二)两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嘉陵江经济带
  “两带”是指依托内河航运、沿江高速公路而发展的流域经济带,由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嘉陵江经济带组成。长江上游经济带由泸州—乐山—宜宾构成,自贡、内江以长江上游经济带为媒介,融入以上海为龙头、重庆为龙尾的长江经济带。嘉陵江经济带由广元—南充—广安—达州构成。两条沿江经济带承接成都一小时经济圈的辐射,积极化解内陆地区加工制造业发展的交通成本劣势,是舒展成都一小时经济圈聚集的经济能量的通道,是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和四川外部经济空间交换经济能量的传动轴。
  “两带”地区自然资源富集,支撑新型工业化的资源优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发优势明显;虽然具有流域开发的良好基础,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的能力不强,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流域综合开发的程度不高,流域经济带远未形成。另一方面,“两带”地区既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空间,又是重要的生态地区,构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态屏障,以及复杂的空间属性对“两带”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对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三区:攀西资源富集区、甘—阿民族地区、广—巴革命老区
  攀西地区拥有世界上储量最丰富的钒钛资源,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和国家战略资源集约开发基地。攀西资源富集区工业化总体水平相对较高,但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战略资源的开发效益不高,资源浪费严重,面临的生态环境约束日渐凸显。在“十二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攀西资源富集区将是四川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阵地,是四川经济发展、西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
  甘孜—阿坝民族地区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富集区,同时也是生态重要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是关系整个藏区安定的战略重地。甘孜—阿坝民族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承载着我国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的功能。广元—巴中革命老区是传承革命传统的空间载体,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强,是四川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载体。广元—巴中革命老区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以生态现代化统领区域现代化建设,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后发优势明显。
  二、“一圈、两带、三区”的布局依据及布局特点
  “一圈、两带、三区”是在继承和发展五大经济区“十一五”布局与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从优化西部经济高地动力结构的角度,提出的一种布局构想。
  (一)“一圈、两带、三区”的布局依据
  西部经济高地是统筹省内区域发展的结果,其功能既取决于省域经济发展规模与发展质量,也取决于省域内部区域分工合作所释放的辐射带动西部其他地区经济发展能力。从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属性看,“一圈、两带、三区”分别承担经济能量的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的功能,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协调配合,促进四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终铸就西部经济高地。
  “一圈、两带、三区”的总体布局框架内,“一圈”聚合,形成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经济能量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群,承担驱动全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释放经济能量的发动机功能,奠定四川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基础。两带承接“一圈”经济辐射,竭力向外延伸拓展发展空间,形成西部经济高地的支撑轴,承担“一圈”与“三区”、“一圈”与省外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能量传动机功能,夯实四川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物质保障。
  “一圈”加快发展,不断释放经济能量;“两带”不断完善传递经济能量的基础和条件,提升优化配置经济要素的功能;“一圈”、“两带”耦合,形成四川内聚外拓的“只”字形经济体,铸就西部经济高地的基本骨架。“只”字形经济体是落实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空间,是以新型工业化、工业生态化提升工业文明层次,推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促进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示范区。
  “三区”环绕“只”字形经济体,主动接受经济辐射,提升区域发展水平,为“只”字形经济体构筑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铸就展示经济高地发展成就的平台。资源富集区与“只”字形经济体之间以信息、技术、资本等要素为纽带,形成联动发展的格局,有效融入“只”字形经济体的发展。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一方面接受“只”字形经济体的经济能量,另一方面向“只”字形经济体注入生态能量,是四川以生态现代化引领区域现代化建设,实现从工业文明的初级阶段直接向生态文明跨越的示范区。
  (二)“一圈、两带、三区”的布局特点
  第一,统筹兼顾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一圈”地区加快发展,不断释放经济能量,提高经济辐射能力,重在保证省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只”字形经济体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成就的积累水平,重在夯实推进区域发展公平的经济基础;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扶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确保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民众能够享受与省内其他地区民众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直接体现区域发展公平。
  第二,按照区域空间功能聚类。“一圈”地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空间,发展经济是其主体功能。“两带”地区肩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重功能,是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的战略重地,科学布局生产力,优化经济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组合结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是区域发展的落脚点。“攀西资源富集区”是生态空间内的国家战略资源富集区,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不可或缺,推进资源集约、高效开发,严格控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为区域发展的重点。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空间,生态环境保育是其主体功能。
  第三,避免同质区域对区域政策的恶性竞争。“一圈、两带、三区”的布局,继承了五大经济区打破行政区划束缚组织区域经济运行的积极成果,同时依据空间功能,将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的地区聚合为一类政策区,避免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路径相似的行政区对区域政策的恶性竞争。“一圈”地区的区域政策,重在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两带”地区的区域政策,重在完善流域开发的条件,促进流域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攀西资源富集区的区域政策,重在促进国家战略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开发与利用,严格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区域政策,重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生态保育的水平与质量。
  三、“一圈、两带、三区”的发展重点
  (一)“只”字形经济体的发展重点
  “只”字形经济体是引领西部发展的航标。经济体内,成都市是聚合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内各城市的晶核,是驱动“只”字形经济体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发动机,是成都一小时经济圈能否实现内聚外拓,科学发展的关键。“十二五”期间,成都市一是要实现“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带动”市域经济发展,二是城乡共融互动发展提升城乡统筹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创新要素扩散关联带动经济圈发展。成都一小时经济圈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加大不同城市间产业发展的互补协调力度,增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内聚力。为此,一是通过大规模的要素集聚拉动经济发展,二是通过频繁的要素流动聚合区域发展,三是在大规模、高频率的结构重组中优化经济发展,四是圈内的城市聚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发展。沿江经济带一是要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驱动区域发展环境及发展条件优化,二是不断提高区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不断释放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三是不断强化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外拓的通道功能,对内、对外的经济能量传动功能,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二)“三区”的发展重点
  “三区”是四川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重要支撑。我国是全球钒钛资源的主要产地,理应在钒钛资源定价、钒钛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掌握主动权。攀西资源富集区要控制资源开采节奏和开采总量,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效益,扭转钒钛资源定价、钒钛资源开发利用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力争在钒钛资源定价上掌握一定的主动权。“十二五”期间,攀西资源富集区要以资源集约、高效、综合利用带动区域发展,全面提升对我国藏区稳定、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功能;革命老区要进一步提升其红色文化传承功能,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要以生态现代化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区域现代化水平,成为以生态现代化驱动区域现代化的示范区。
  区域经济布局是经济发展的静态结果,同时又是一种优化空间结构的动态过程。“一圈、两带、三区”构想的实现,有赖于对构想本身的进一步论证,更有赖于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分类、分区指导的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作者单位: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处)
其他文献
最近,随着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的达成,关税壁垒已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然而货物在跨境流动中所遭遇的烦琐的、互不协调的通关程序和复杂的、彼此重复的单证要求,使得贸易界普遍感到因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所带来的收益正在被抵消。据联合国贸发会的一项统计表明,平均来说,一项海关通关程序要涉及到20—30个不同的部门、40个文件、200个数据元(其中30个重复至少30遍),并且60—70%的数据至少重新输入一遍。
据悉,上海市养老服务补贴政策近日调整,调整后的补贴标准依据老年人的照护等级确定,由服务时数及服务单价构成,城乡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享金额养老服务补贴.据介绍,本次补贴标
【摘 要】投标阶段编制的技术标将贯穿整个工程中,技术标的质量就尤为重要。以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晋阳街站施工为例浅谈投标技术方案,轨道交通2号线为南北向穿越主城组团,联系主城和新城组团的骨干线路, 2号线一期工程人民南路~西涧河段,全长23.345km,共设22座车站,其中换乘站7座。晋阳街站是2号线一期工程新增车站。针对轨道交通工程技术标的编制,对车站主体结构的施工方法及步骤等进行了详细论述,为今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在辽宁考察时,首次提出各级党员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 必须做到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 九字箴言言简意赅、内涵深刻、发
期刊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找生计,并最终留在城市成为市民是世界许多国家都经历过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在中国加速城市化的今天,外来农民工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角。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推动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那么,新生代农民工若不能顺利的市民化,将会对社会造成一些潜在的不良影响。  一、新生代农民工不能顺利市民化的不良影响  一是延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市民化的载体,
8月18日,由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与支付宝联合搭建的上海首家“未来医院”正式在一妇婴东院运行,人们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就诊成为事实。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日益旺盛的能源需求。我国农村拥有十分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构建合理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及策略对于我国能源的有效利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释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整体状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整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政府高度重视  2008年3月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生产水平越来越高,发展规模也逐渐增大,因此生产安全问题成为了重点.安全培训工作,可以解决安全生产中出现中各种问题.文章对目前安全培训中出现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人力与物力之间的合理分配与协调,使其保持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支持.而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为了对劳动力丧失、无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