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体经济的区块链化并不遥远,无论是实体产业还是消费领域,大概五年以后,有可能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区块链应用就已经广泛地随风潜入夜”了
举步维艰的实体企业在融资时,怎样才能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
在上下游跨度很大的供应链领域,实体企业怎样有效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成本?
企业进行扩张时,面对最为头疼的假冒伪劣和侵权问题,有什么更有效的管控办法?
区块链既然解决的是信任问题,那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也有从区块链角度出发的解决方案。对此,《中外管理》专访了国金公用通链(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荣耀。
殷荣耀对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概括为:资金筹措困难、销售渠道激励不够、亟待降本增效、品牌信任度不够等等。他认为区块链是多种成熟技术的集合,完全可以针对实体企业,推动其生产关系的重构和变革。具体而言,传统互联网是信息互联网,区块链本质上则是信用互联网和价值互联网,推动产业互联网由消费侧向供给侧变革。
对于区块链落地和赋能实体企业的主要路径和应用,殷荣耀认为有如下六个:穿透式监管增信、扩大供应链金融服务场景和融资规模、渠道去中介化、资产数字化、区块链追溯应用、流量数据确权。
以下是殷荣耀先生对区块链赋能实体企业的六个主要路径的详细阐释。
实体领域与供应链金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供应链金融领域最大的痛点就是金融的授信问题,也就是说,广大中小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信任,或者信任机制不健全。
举个例子,从海关过来的进口商品,拿仓单抵押贷款,银行是信任的。但如果是从其他渠道过来的,即使是正规渠道,但如果没有海关仓单,从银行就贷不出款来。在银行眼里可信度是不一样的。
其实不只是向银行贷款,实体企业直接向贷款机构贷款,或者向民间借贷也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很多企业用汽车资产抵押贷款,但一辆车被多次抵押的情况,在民间借贷中就时常出现。被车主抵押的车辆有可能已是融资租赁标的,导致融资租赁纠纷屡见不鲜。这背后,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可追溯系统管理,伤害了借贷关系的信任。其实,关于车主资信、车辆抵押信息记录,可以用区块链技术来跟踪。
这就是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穿透式监管”。
京东金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汽车融资租赁ABS项目(注:ABS是指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妓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也是一个例子。
京东金融与合作机构作为该项目中ABS云平台联盟链上的共识节点,基于区块链的特性实现了ABS底层资产的不可篡改性。同时,对每笔资产进行链上评分准人,从而实现对整个资产包的现金流精细预测、全程监控,让资产变得透明。
也就是说,在京东金融的汽车融资租赁ABS项目里,借助于区块链技术,让底层资产的形成、交易存续期管理、现金流归集等全流程环节,均实现了资产真实、信息实时的监督,且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监管层的穿透式审查,防范各级金融风险。
其实,目前银行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业务受信息不透明影响是最大的,银行对中小額度的信用贷款审核和风控成本比较高。可是,如果引入区块链技术做穿透式监管,就能发挥比较实际的落地作用。
目前中国四大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在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业务系统中采用区块链技术。
关于实体企业融资,区块链还有一个层面可以助力。首先我们看银行现在赚多少“暴利”?
最近的上市公司年报显示,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已经占中国所有上市公司总体利润的40%以上、国有六大行净利润总额破了万亿元。银行业被指责的“暴利”,加重了实体经济负担。其中“影子银行”的数量居高不下(注: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常见方式有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导致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越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越好贷款、利息越低,而更需要钱的中小企业,尤其实体中小企业,在银行眼中的授信就没有那么多,中小企业的供应商更次之。
但这些关乎中国经济健康和大多数国人就业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就没有突破口吗?区块链的应用,其实带来了一个重要机遇。
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联盟,只要足够强大就可以进行整合,互相提供金融支持。以前很多企业不敢这么做,就是因为没有抵押、没有担保、没有履约险等信用机制。“温州联保”的崩塌就是一个失败典型。
那么,通过通用区块链技术,这些实体企业或者核心企业之间就可以形成联盟链,有了信用机制之后,钱就可以不存到银行里了,而是直接融入金融机构——比如民商银行就是民间共同发起成立的,它可以投资也可以成立基金。也就是说,该体系内赚的钱让体系内赚,而不是都让银行赚走,这样对整个行业都是最有利和最有意义的,因为一家独大,对整个国民经济并不见得是最有利的状况。
区块链技术,首先是帮助现有金融机构更透明地监管资金流向,更清晰地了解贷款企业资信。其次,则可以帮助产业供应链共同打造体系内金融类服务。
再看实体企业供应链的中下游——流通领域,这方面的显著痛点是资产变现困难,而且制造了太多的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
比如:某种植园种了很多中药材,收储在药材仓库。采购商想购买仓库的货,但是仓库的保存温度、湿度不知道,是不是发霉变质了也不知道,所以采购商首先要找人验货,多方面鉴定是否有质量问题。然后才敢收购药材,让它们进人流通市场。此外,大批发转小批发,中间搬来搬去产生的物流成本,每进行一次交易,资金流都要经过银行而产生的成本。这中间产生的仓储、物流、交易、资金占用等成本,其实都是冗余繁杂的,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减少的交易成本。
当一家企业通用区块链技术打通流通环节后,很明显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去中介化,把中间很多成本打掉或者弱化。
核心工具,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提货卡——用户可以到分布式商品仓库里去提货,然后物流也可以比较精准地发到最终用户手里,不再经过几层转手,避免了层层加价,也免去了流转过程中,因仓储环境不同货物发霉变质而产生的信任成本和违约成本,效率也大大提高。中间商卖掉货之后,进行所谓物流一键代发,直接赚差价即可。
而且上链之后,不仅不用来回流转,减少了不稳定的仓库环境,而且仓库的储存环境、温度等通过物联网信息也都可以看到,货品质量就有了保证。这种流程模式下仓储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等都能够大幅降低。
当前,区块链技术基础上的多重认证,正在蓬勃发展。
例如:随着普洱茶的饮用价值与收藏价值趋高,如何防止茶饼在交易链条中被调包,茶饼实物的唯一性如何确定?一直是产业性难题,也是消费者对线上购买高品质普洱茶不信任的一大原因。
而多重认证则发展起来。比如:以“茶脸识别”身份证为核心,京东数科在普洱茶区块链追溯平台实现了出生证(采摘种植图像存留)+身份证(生产加工获取茶饼纹路特性)+居住证(仓储物流)+学历证(专业认证和大众社交点评)的多重认证,以可信供应链,打通了产业流通领域的全部环节。将从生产商开始的图像信息、原料信息、生产加工、检验、仓储、物流、销售信息均写人区块链,完成联盟节点的数据共享,让信息流转可追溯、也更高效透明,帮助实现普洱茶产业流通的数字化。
相比较而言,前几年讲的“物流+互联网”,比如:货拉拉、货车帮等车货匹配信息平台,其实已经是一个整合的过程,但它们主要是在仓储物流匹配领域整合,而区块链讲的“资产数字化”则是一个更大的领域,涉及各大行业——依靠区块链技术防篡改、可溯源等特性,以及分布式、通证经济等相关理念,并结合追溯服务平台等第三方服务支持机构,从防伪溯源、供需匹配、物流系统、供应链系统、数据安全、品牌建设等各个角度进行拆解重塑新模式。在满足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后,多重认证之后的资产数字化,必然能使得生产资料聚集更合理高效,重点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服务水平。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最为攸关的问题。现代食品包括生产加工、储运、流通等复杂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发问题。而传统的食品溯源体系尽管不断在发展,但由于其缺少有效的管理和规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通过复制和转移防伪标识进行造假的问题。
而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区块链从技术手段上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通过这种技术建立的食品追溯系统,能够确保消费者及有关部门实时查询到商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情况,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追溯,定位到责任方。
这种信息透明化将更好地让生产流通、零售不同环节的主体,承担自己的监管责任,避免各主体之间的相互推诿,使得食品安全管理不再是一笔糊涂账。
当然,区块链的应用不会在一夜之间解决食品安全难题,因为完全证真的难度很大,但是可以通过“证真+证伪”的逻辑两头碰,让良币驱逐劣币。
比如:目前五常大米、安化云茶、赣州链橙等农业品牌在中国食品链公链上链后,消费者通过中食链公司发布的食品护照App扫描溯源二维码及防伪码,可以查验到食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数据。
一物一码,把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进行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的顺向追踪,以及从消费终端到生产源头的逆向回溯,让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处于监控之下。
由于食品供應链上的各环节信息透明,一旦出现问题则可以精准追溯,有问题者甚至会被驱逐出该生态体系,这个代价就会让造假者得不偿失,从而建立起中食链生态内监督互信的治理机制。也就说是,一定要有机制来反制,要用区块链技术来倒逼。
再看实体经济零售端的痛点。关于新零售交叉营销中的流量交易,存在两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是流量造假,二是流量确权,都无法衡量销售合作方的真实贡献。
比如:甲在广东卖化妆品,乙在北京卖男装,前者有五万会员,后者有三万会员,都是全国范围的,彼此没有竞争,理论上做交叉销售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实际上很难。
首先,双方不太熟悉,没有一个平台连接彼此;其次,交叉卖给对方用户多少货,缺乏一个公允的数据;再次,没有一个推荐体系,彼此的用户很难精准匹配;最后,双方不知道到底卖了多少,也没法查对方的数据库,难免存在不认账的情况。
那么基于通用区块链技术,像这样的异业或同业交叉营销,就可以做到不用交换用户数据,彼此的用户也可以购买或者参与营销活动。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双方直接挂商品链接就可以了,对于用户的关键数据,如联系信息,可建立权限通道或者加密。这样,在交叉营销中,双方的用户都在不断增多,也都没有损失。互相帮彼此卖出的东西,算好提成,双方觉得划算合理即可。
综上六条,实体企业应用区块链的路径已经非常清晰。可以简单概况为一句话:首先实现资产数字化,其次实现数字资产化。在应用层面,无论是供给还是消费领域的实体企业,大概五年以后,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区块链技术必然已经“随风潜人夜”了。
责任编辑:李靖
举步维艰的实体企业在融资时,怎样才能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
在上下游跨度很大的供应链领域,实体企业怎样有效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成本?
企业进行扩张时,面对最为头疼的假冒伪劣和侵权问题,有什么更有效的管控办法?
区块链既然解决的是信任问题,那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也有从区块链角度出发的解决方案。对此,《中外管理》专访了国金公用通链(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荣耀。
殷荣耀对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概括为:资金筹措困难、销售渠道激励不够、亟待降本增效、品牌信任度不够等等。他认为区块链是多种成熟技术的集合,完全可以针对实体企业,推动其生产关系的重构和变革。具体而言,传统互联网是信息互联网,区块链本质上则是信用互联网和价值互联网,推动产业互联网由消费侧向供给侧变革。
对于区块链落地和赋能实体企业的主要路径和应用,殷荣耀认为有如下六个:穿透式监管增信、扩大供应链金融服务场景和融资规模、渠道去中介化、资产数字化、区块链追溯应用、流量数据确权。
以下是殷荣耀先生对区块链赋能实体企业的六个主要路径的详细阐释。
一,穿透式监管:
让金融机构认可中小企业风控
实体领域与供应链金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供应链金融领域最大的痛点就是金融的授信问题,也就是说,广大中小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信任,或者信任机制不健全。
举个例子,从海关过来的进口商品,拿仓单抵押贷款,银行是信任的。但如果是从其他渠道过来的,即使是正规渠道,但如果没有海关仓单,从银行就贷不出款来。在银行眼里可信度是不一样的。
其实不只是向银行贷款,实体企业直接向贷款机构贷款,或者向民间借贷也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很多企业用汽车资产抵押贷款,但一辆车被多次抵押的情况,在民间借贷中就时常出现。被车主抵押的车辆有可能已是融资租赁标的,导致融资租赁纠纷屡见不鲜。这背后,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可追溯系统管理,伤害了借贷关系的信任。其实,关于车主资信、车辆抵押信息记录,可以用区块链技术来跟踪。
这就是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穿透式监管”。
京东金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汽车融资租赁ABS项目(注:ABS是指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妓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也是一个例子。
京东金融与合作机构作为该项目中ABS云平台联盟链上的共识节点,基于区块链的特性实现了ABS底层资产的不可篡改性。同时,对每笔资产进行链上评分准人,从而实现对整个资产包的现金流精细预测、全程监控,让资产变得透明。
也就是说,在京东金融的汽车融资租赁ABS项目里,借助于区块链技术,让底层资产的形成、交易存续期管理、现金流归集等全流程环节,均实现了资产真实、信息实时的监督,且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监管层的穿透式审查,防范各级金融风险。
其实,目前银行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业务受信息不透明影响是最大的,银行对中小額度的信用贷款审核和风控成本比较高。可是,如果引入区块链技术做穿透式监管,就能发挥比较实际的落地作用。
目前中国四大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在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业务系统中采用区块链技术。
二,体系内类金融服务:
钱不一定都来自银行或让银行赚走
关于实体企业融资,区块链还有一个层面可以助力。首先我们看银行现在赚多少“暴利”?
最近的上市公司年报显示,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已经占中国所有上市公司总体利润的40%以上、国有六大行净利润总额破了万亿元。银行业被指责的“暴利”,加重了实体经济负担。其中“影子银行”的数量居高不下(注: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常见方式有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导致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越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越好贷款、利息越低,而更需要钱的中小企业,尤其实体中小企业,在银行眼中的授信就没有那么多,中小企业的供应商更次之。
但这些关乎中国经济健康和大多数国人就业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就没有突破口吗?区块链的应用,其实带来了一个重要机遇。
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联盟,只要足够强大就可以进行整合,互相提供金融支持。以前很多企业不敢这么做,就是因为没有抵押、没有担保、没有履约险等信用机制。“温州联保”的崩塌就是一个失败典型。
那么,通过通用区块链技术,这些实体企业或者核心企业之间就可以形成联盟链,有了信用机制之后,钱就可以不存到银行里了,而是直接融入金融机构——比如民商银行就是民间共同发起成立的,它可以投资也可以成立基金。也就是说,该体系内赚的钱让体系内赚,而不是都让银行赚走,这样对整个行业都是最有利和最有意义的,因为一家独大,对整个国民经济并不见得是最有利的状况。
区块链技术,首先是帮助现有金融机构更透明地监管资金流向,更清晰地了解贷款企业资信。其次,则可以帮助产业供应链共同打造体系内金融类服务。
三,去中介化: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
再看实体企业供应链的中下游——流通领域,这方面的显著痛点是资产变现困难,而且制造了太多的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
比如:某种植园种了很多中药材,收储在药材仓库。采购商想购买仓库的货,但是仓库的保存温度、湿度不知道,是不是发霉变质了也不知道,所以采购商首先要找人验货,多方面鉴定是否有质量问题。然后才敢收购药材,让它们进人流通市场。此外,大批发转小批发,中间搬来搬去产生的物流成本,每进行一次交易,资金流都要经过银行而产生的成本。这中间产生的仓储、物流、交易、资金占用等成本,其实都是冗余繁杂的,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减少的交易成本。
当一家企业通用区块链技术打通流通环节后,很明显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去中介化,把中间很多成本打掉或者弱化。
核心工具,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提货卡——用户可以到分布式商品仓库里去提货,然后物流也可以比较精准地发到最终用户手里,不再经过几层转手,避免了层层加价,也免去了流转过程中,因仓储环境不同货物发霉变质而产生的信任成本和违约成本,效率也大大提高。中间商卖掉货之后,进行所谓物流一键代发,直接赚差价即可。
而且上链之后,不仅不用来回流转,减少了不稳定的仓库环境,而且仓库的储存环境、温度等通过物联网信息也都可以看到,货品质量就有了保证。这种流程模式下仓储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等都能够大幅降低。
四、多重认证:让资产数字化是终极方向
当前,区块链技术基础上的多重认证,正在蓬勃发展。
例如:随着普洱茶的饮用价值与收藏价值趋高,如何防止茶饼在交易链条中被调包,茶饼实物的唯一性如何确定?一直是产业性难题,也是消费者对线上购买高品质普洱茶不信任的一大原因。
而多重认证则发展起来。比如:以“茶脸识别”身份证为核心,京东数科在普洱茶区块链追溯平台实现了出生证(采摘种植图像存留)+身份证(生产加工获取茶饼纹路特性)+居住证(仓储物流)+学历证(专业认证和大众社交点评)的多重认证,以可信供应链,打通了产业流通领域的全部环节。将从生产商开始的图像信息、原料信息、生产加工、检验、仓储、物流、销售信息均写人区块链,完成联盟节点的数据共享,让信息流转可追溯、也更高效透明,帮助实现普洱茶产业流通的数字化。
相比较而言,前几年讲的“物流+互联网”,比如:货拉拉、货车帮等车货匹配信息平台,其实已经是一个整合的过程,但它们主要是在仓储物流匹配领域整合,而区块链讲的“资产数字化”则是一个更大的领域,涉及各大行业——依靠区块链技术防篡改、可溯源等特性,以及分布式、通证经济等相关理念,并结合追溯服务平台等第三方服务支持机构,从防伪溯源、供需匹配、物流系统、供应链系统、数据安全、品牌建设等各个角度进行拆解重塑新模式。在满足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后,多重认证之后的资产数字化,必然能使得生产资料聚集更合理高效,重点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服务水平。
五,食品溯源:“证真+证伪”让良币驱逐劣币!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最为攸关的问题。现代食品包括生产加工、储运、流通等复杂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发问题。而传统的食品溯源体系尽管不断在发展,但由于其缺少有效的管理和规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通过复制和转移防伪标识进行造假的问题。
而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区块链从技术手段上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通过这种技术建立的食品追溯系统,能够确保消费者及有关部门实时查询到商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情况,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追溯,定位到责任方。
这种信息透明化将更好地让生产流通、零售不同环节的主体,承担自己的监管责任,避免各主体之间的相互推诿,使得食品安全管理不再是一笔糊涂账。
当然,区块链的应用不会在一夜之间解决食品安全难题,因为完全证真的难度很大,但是可以通过“证真+证伪”的逻辑两头碰,让良币驱逐劣币。
比如:目前五常大米、安化云茶、赣州链橙等农业品牌在中国食品链公链上链后,消费者通过中食链公司发布的食品护照App扫描溯源二维码及防伪码,可以查验到食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数据。
一物一码,把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进行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的顺向追踪,以及从消费终端到生产源头的逆向回溯,让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处于监控之下。
由于食品供應链上的各环节信息透明,一旦出现问题则可以精准追溯,有问题者甚至会被驱逐出该生态体系,这个代价就会让造假者得不偿失,从而建立起中食链生态内监督互信的治理机制。也就说是,一定要有机制来反制,要用区块链技术来倒逼。
六,区块链助力新零售创新,交叉营销更可行
再看实体经济零售端的痛点。关于新零售交叉营销中的流量交易,存在两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是流量造假,二是流量确权,都无法衡量销售合作方的真实贡献。
比如:甲在广东卖化妆品,乙在北京卖男装,前者有五万会员,后者有三万会员,都是全国范围的,彼此没有竞争,理论上做交叉销售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实际上很难。
首先,双方不太熟悉,没有一个平台连接彼此;其次,交叉卖给对方用户多少货,缺乏一个公允的数据;再次,没有一个推荐体系,彼此的用户很难精准匹配;最后,双方不知道到底卖了多少,也没法查对方的数据库,难免存在不认账的情况。
那么基于通用区块链技术,像这样的异业或同业交叉营销,就可以做到不用交换用户数据,彼此的用户也可以购买或者参与营销活动。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双方直接挂商品链接就可以了,对于用户的关键数据,如联系信息,可建立权限通道或者加密。这样,在交叉营销中,双方的用户都在不断增多,也都没有损失。互相帮彼此卖出的东西,算好提成,双方觉得划算合理即可。
综上六条,实体企业应用区块链的路径已经非常清晰。可以简单概况为一句话:首先实现资产数字化,其次实现数字资产化。在应用层面,无论是供给还是消费领域的实体企业,大概五年以后,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区块链技术必然已经“随风潜人夜”了。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