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目的就是更好地为群众文化生活服务。群众艺术馆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机构,是为群众文化生活服务的重要载体,而艺术馆展览展示活动部门是为群众文化生活服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窗口。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展览展示活动在服务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提高服务效能,是我们从业者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经过工作实践,我们感受到,创新服务模式是让群众满意的重要途径,而创新重点在于打造原创精品、拓宽互动的服务空间,从而发挥其窗口功能。
关键词:展览 服务场所 创新 做法
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文化建设要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并成为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和价值导向。群众文化生活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群众文化生活的好坏决定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败。做好“群众文化生活”这篇大文章,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和当前任务。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目的就是更好地为群众文化生活服务。群众艺术馆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机构,是为群众文化生活服务的重要载体,而艺术馆展览展示活动部门是为群众文化生活服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窗口。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展览展示活动在服务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提高服务效能,是我们从业者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经过工作实践,我们感受到,创新服务模式是让群众满意的重要途径,而创新重点在于打造原创精品、拓宽互动的服务空间,从而发挥其窗口功能。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展览原创精品中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传递核心价值观是群文从业者的首要任务。弘扬正能量的展览是传递的重要途径之一。“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这些是对展览具有直观特性的如实反映。观展者可以直接触摸展品,亲身感受到展品传递出的各种文化信息。正因如此,我们要结合并利用展览的直观属性,创新相关展览的内容和形式,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群众文化生活之中。
2015年是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为了打造出一场有特色、符合群众要求的展览,我们本着创新的原则,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以史为鉴 珍爱和平》史实展终于在2015年9月2日呈现在大家面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次展览的特点是:
(一)尊重专家意见,用展品讲故事
收藏家提供的展品有近百件,以纸质展品为主,主要是日本1890年后对中国的侵略,有些相册及牌匾都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了对展品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晰,我们特邀了长春伪皇宫教授沈燕为此次展览把关,专家的点拨使我们受益良多。我们根据专家的建议开始消化和展品有关的历史背景,并根据掌握的相关资料,终于寻找到了一条展览的主线,用讲故事的形式完成文字策划案。
(二)利用媒体公信力,为展览造气势
按照策划方案的要求,《新文化报》记者以解密的形式选取有典型故事的7件展品进行深度挖掘,并形成较大篇幅的稿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集中陆续发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从读者手中又征集了百余件和抗战有关的展品。在这期间,中央电视台、《长春日报》等媒体也对本次展览的部分展品诠释的故事进行了报道,起到了较好的造势作用。数百名群众为了验证讲述的故事,在开展时自发前来观展。
(三)创新设计理念,力求布展新颖独特
展览设计的核心在于创新,要在同类的展览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展览中的融入应该是一种精神文明和文化情感的融入,并且以作品本身为载体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从而传达展览所承载的文化及精神内涵。“水到渠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集同类展之精华。我们先后到长春伪满皇宫、长春抗战南大营、吉林省博物馆等地学习考察了与抗日有关的展览,从中受到了启发,并将参观的展览优点进行分析、消化,根据手中的展品,设计了此次展览的主题“以史为鉴 珍爱和平”。并将展览分成三大板块,即侵略、反抗、和平。为了使展览独特、新颖,我们对每个大板块里的小板块进行了深度打磨,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像讲故事一样表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使展览整体文字设计有温度、有观点、有总结、有展望。
2.提升同类展表现形式。在同类展中,我们从视觉设计上寻找突破。首先,我们将侵略和反抗两大板块中的9个小板块背景均用子弹头来表现,和平大板块3个小板块背景用橄榄枝来表现。前两大板块基调为灰色,和平板块基调为蓝色,这样会让观展者更能直接地接收展览的主题信息,即前两大板块是战场、对抗、沉痛、怀念;第三大板块是对和平的美好展望;体现不忘历史、敬畏历史,展望未来、呼唤和平的大主题。
3.突出展览线条增加神秘感。为了使展览条块更加分明,我们在每个大板块结束处分设了断墙、纪念碑及和平感言墙。
为了增加展览的神秘性,我们将展览的主背景和前言展板连接设计成三角形,让展览者在观看展览主题后更期待展览的具体内容。
4.拓宽展览外延空间。为了使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展览形式更加立体,我们还征集到了辽源市泥人王的反映二战期间世界同盟军高级将领及东北抗战英雄的雕塑,布置在展厅的中间,使此次展览更具世界性,更加立体、直观。
为再现长春“九一九”抗战,我们还制作了表现当时战场的有音效的沙盘。这些做法都给观展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展览,由于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采取了直观、简单、深刻、强化冲击力等创新手段,符合了群众的审美需求,将“珍爱和平,激发爱国热情,珍惜幸福生活,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在展览的文字设计和视觉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展出期间,有近千人次观展,有近百人留下了和平感言。强化了展览和群众的互动性、参与性。 二、把构建展览立体空间作为创新展览服务模式的首要任务。
空间是承载展览的重要元素,融化空间的界限,拓展多样性的维度空间,是我们一直探讨的课题。我们旨在探索一个推动展览与群众接触的全新方式,让展览更直接地贴近市民生活,甚至使展览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要实现这一目标,艺术馆里的展览展示部门就要把握准市民群众的相关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创造相应的展览产品,引导群众自动自发地参与互动,让展览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展览加体验”是我们在日常工作探索中体现展览互动性、拓展服务空间的重要模式。
2015年国庆期间,我们策划并举办了“爱我中华”民族服饰展及体验活动。2016年春节期间我们举办了“年俗文化图片展”和相关体验活动。这两次展览展示活动,都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积极的响应。
在这两次展览中,我们把重点放在了体验上。为了营造体验氛围,在领导的支持下,我们购买和租用了100多套民族服饰。在展厅内布置了体现少数民族特色的民居,如蒙古包、朝鲜族火炕。在我馆一楼大厅利用400多平方米的空间搭起了迎新年门楼、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特色的立体背景,这些设施都是结合展览的内容而延伸出来的,是将展览立体化的具体体现。
为了制造观展体验悬念,我们善意地给参加活动的家庭中的孩子留下简单的问题,如最喜欢哪个民族服饰、为什么喜欢,年俗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项等。孩子带着有趣的问题在家长的陪伴下观展后,不仅会得到一份小礼物(本或笔),还可以和家人一起进行试穿服饰、体验民居,并合影留念。由于提出的问题简单有趣,受到了观展家长的欢迎,有的家长告诉我们,让孩子带着问题观看展览,会让孩子永远记住相关的知识,自动自觉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体验区,我们聘请的志愿者给大家免费拍照,他们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身处体验现场的市民程远麒还即兴赋诗:“爱民生举措鲜,挺传统文化艳。得人心享快乐,佳片美谢贵馆!”
这种“展览+体验”的服务模式,由于结合了中国传统节日,营造出了轻松、愉快的喜庆氛围,不仅吸引了大量群众观展,更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出了群众艺术馆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的服务宗旨。2015年和今年春节期间,仅这两次体验展就吸引了2000多人次观展体验。免费为近400个家庭送上镶有精美相框的照片。照片里既有70多岁的老人,又有八九岁的孩子。这样的体验展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让百姓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形势下,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为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是我们不断探求的课题,这就要求公共文化工作者们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相应的文化特色,开展各式各样的适合地方文化属性的活动,发挥展览展示活动部门展示特色文化活动的窗口功能。
我们在工作探索中虽然找到了一些方法,但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如:举办的原创及体验展览,反馈评价体系不尽完善。更值得探讨的是常规性展览活动给市民群众印象不深、展出效果欠佳等。总结起来,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群众之间文化底蕴存在差异,这也使得群众在接受和欣赏常规性艺术作品展时有距离感。其次,我们开展的常规性艺术作品展览过于形式化,没有完全结合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因此,并未缩短人民群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文化距离,群众始终认为艺术文化是高级的,与平时的日常生活没什么关联。另外,由于艺术作品本身的属性,无法满足不同审美观点人群的文化生活需要。如何拉近常规展览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将是我们下一步创新服务的重点。
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群文策展工作者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创新服务模式,为展览活动融入群众文化生活做出新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作者简介: 韩乙镝,长春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助理;倪文忠,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管理员)
关键词:展览 服务场所 创新 做法
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文化建设要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并成为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和价值导向。群众文化生活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群众文化生活的好坏决定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败。做好“群众文化生活”这篇大文章,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和当前任务。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目的就是更好地为群众文化生活服务。群众艺术馆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机构,是为群众文化生活服务的重要载体,而艺术馆展览展示活动部门是为群众文化生活服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窗口。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展览展示活动在服务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提高服务效能,是我们从业者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经过工作实践,我们感受到,创新服务模式是让群众满意的重要途径,而创新重点在于打造原创精品、拓宽互动的服务空间,从而发挥其窗口功能。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展览原创精品中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传递核心价值观是群文从业者的首要任务。弘扬正能量的展览是传递的重要途径之一。“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这些是对展览具有直观特性的如实反映。观展者可以直接触摸展品,亲身感受到展品传递出的各种文化信息。正因如此,我们要结合并利用展览的直观属性,创新相关展览的内容和形式,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群众文化生活之中。
2015年是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为了打造出一场有特色、符合群众要求的展览,我们本着创新的原则,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以史为鉴 珍爱和平》史实展终于在2015年9月2日呈现在大家面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次展览的特点是:
(一)尊重专家意见,用展品讲故事
收藏家提供的展品有近百件,以纸质展品为主,主要是日本1890年后对中国的侵略,有些相册及牌匾都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了对展品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晰,我们特邀了长春伪皇宫教授沈燕为此次展览把关,专家的点拨使我们受益良多。我们根据专家的建议开始消化和展品有关的历史背景,并根据掌握的相关资料,终于寻找到了一条展览的主线,用讲故事的形式完成文字策划案。
(二)利用媒体公信力,为展览造气势
按照策划方案的要求,《新文化报》记者以解密的形式选取有典型故事的7件展品进行深度挖掘,并形成较大篇幅的稿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集中陆续发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从读者手中又征集了百余件和抗战有关的展品。在这期间,中央电视台、《长春日报》等媒体也对本次展览的部分展品诠释的故事进行了报道,起到了较好的造势作用。数百名群众为了验证讲述的故事,在开展时自发前来观展。
(三)创新设计理念,力求布展新颖独特
展览设计的核心在于创新,要在同类的展览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展览中的融入应该是一种精神文明和文化情感的融入,并且以作品本身为载体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从而传达展览所承载的文化及精神内涵。“水到渠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集同类展之精华。我们先后到长春伪满皇宫、长春抗战南大营、吉林省博物馆等地学习考察了与抗日有关的展览,从中受到了启发,并将参观的展览优点进行分析、消化,根据手中的展品,设计了此次展览的主题“以史为鉴 珍爱和平”。并将展览分成三大板块,即侵略、反抗、和平。为了使展览独特、新颖,我们对每个大板块里的小板块进行了深度打磨,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像讲故事一样表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使展览整体文字设计有温度、有观点、有总结、有展望。
2.提升同类展表现形式。在同类展中,我们从视觉设计上寻找突破。首先,我们将侵略和反抗两大板块中的9个小板块背景均用子弹头来表现,和平大板块3个小板块背景用橄榄枝来表现。前两大板块基调为灰色,和平板块基调为蓝色,这样会让观展者更能直接地接收展览的主题信息,即前两大板块是战场、对抗、沉痛、怀念;第三大板块是对和平的美好展望;体现不忘历史、敬畏历史,展望未来、呼唤和平的大主题。
3.突出展览线条增加神秘感。为了使展览条块更加分明,我们在每个大板块结束处分设了断墙、纪念碑及和平感言墙。
为了增加展览的神秘性,我们将展览的主背景和前言展板连接设计成三角形,让展览者在观看展览主题后更期待展览的具体内容。
4.拓宽展览外延空间。为了使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展览形式更加立体,我们还征集到了辽源市泥人王的反映二战期间世界同盟军高级将领及东北抗战英雄的雕塑,布置在展厅的中间,使此次展览更具世界性,更加立体、直观。
为再现长春“九一九”抗战,我们还制作了表现当时战场的有音效的沙盘。这些做法都给观展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展览,由于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采取了直观、简单、深刻、强化冲击力等创新手段,符合了群众的审美需求,将“珍爱和平,激发爱国热情,珍惜幸福生活,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在展览的文字设计和视觉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展出期间,有近千人次观展,有近百人留下了和平感言。强化了展览和群众的互动性、参与性。 二、把构建展览立体空间作为创新展览服务模式的首要任务。
空间是承载展览的重要元素,融化空间的界限,拓展多样性的维度空间,是我们一直探讨的课题。我们旨在探索一个推动展览与群众接触的全新方式,让展览更直接地贴近市民生活,甚至使展览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要实现这一目标,艺术馆里的展览展示部门就要把握准市民群众的相关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创造相应的展览产品,引导群众自动自发地参与互动,让展览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展览加体验”是我们在日常工作探索中体现展览互动性、拓展服务空间的重要模式。
2015年国庆期间,我们策划并举办了“爱我中华”民族服饰展及体验活动。2016年春节期间我们举办了“年俗文化图片展”和相关体验活动。这两次展览展示活动,都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积极的响应。
在这两次展览中,我们把重点放在了体验上。为了营造体验氛围,在领导的支持下,我们购买和租用了100多套民族服饰。在展厅内布置了体现少数民族特色的民居,如蒙古包、朝鲜族火炕。在我馆一楼大厅利用400多平方米的空间搭起了迎新年门楼、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特色的立体背景,这些设施都是结合展览的内容而延伸出来的,是将展览立体化的具体体现。
为了制造观展体验悬念,我们善意地给参加活动的家庭中的孩子留下简单的问题,如最喜欢哪个民族服饰、为什么喜欢,年俗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项等。孩子带着有趣的问题在家长的陪伴下观展后,不仅会得到一份小礼物(本或笔),还可以和家人一起进行试穿服饰、体验民居,并合影留念。由于提出的问题简单有趣,受到了观展家长的欢迎,有的家长告诉我们,让孩子带着问题观看展览,会让孩子永远记住相关的知识,自动自觉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体验区,我们聘请的志愿者给大家免费拍照,他们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身处体验现场的市民程远麒还即兴赋诗:“爱民生举措鲜,挺传统文化艳。得人心享快乐,佳片美谢贵馆!”
这种“展览+体验”的服务模式,由于结合了中国传统节日,营造出了轻松、愉快的喜庆氛围,不仅吸引了大量群众观展,更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出了群众艺术馆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的服务宗旨。2015年和今年春节期间,仅这两次体验展就吸引了2000多人次观展体验。免费为近400个家庭送上镶有精美相框的照片。照片里既有70多岁的老人,又有八九岁的孩子。这样的体验展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让百姓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形势下,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为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是我们不断探求的课题,这就要求公共文化工作者们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相应的文化特色,开展各式各样的适合地方文化属性的活动,发挥展览展示活动部门展示特色文化活动的窗口功能。
我们在工作探索中虽然找到了一些方法,但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如:举办的原创及体验展览,反馈评价体系不尽完善。更值得探讨的是常规性展览活动给市民群众印象不深、展出效果欠佳等。总结起来,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群众之间文化底蕴存在差异,这也使得群众在接受和欣赏常规性艺术作品展时有距离感。其次,我们开展的常规性艺术作品展览过于形式化,没有完全结合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因此,并未缩短人民群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文化距离,群众始终认为艺术文化是高级的,与平时的日常生活没什么关联。另外,由于艺术作品本身的属性,无法满足不同审美观点人群的文化生活需要。如何拉近常规展览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将是我们下一步创新服务的重点。
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群文策展工作者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创新服务模式,为展览活动融入群众文化生活做出新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作者简介: 韩乙镝,长春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助理;倪文忠,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