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缘于教育的内在节奏和生命成长节奏,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受教育行政化的干扰和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我们的教育管理失去了应有的节奏,使教育管理失去了方向。但教育管理节奏又有独特的一面,着手构建时应遵循教育内在规律与生命成长规律,始终坚定理念、坚实过程、坚信结果、坚持创新,使教育管理回到应有的节奏上来。
关键词:管理 节奏 构建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的管理节奏感越强,教育管理就越能走向和谐、走向科学、走向高效。我们把握了教育管理的节奏,也就把握了教育管理的灵魂。
一、教育管理是有节奏的
教育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尽管在管理中有其独特的一面,但在管理中同样存在着节奏,只是“教育管理节奏”却鲜有人提及,这导致了“教育管理节奏”被忽视。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我们应重视“教育管理节奏”,使其遵循教育内在规律与生命成长规律,使教育管理回到应有的节奏上来。
1.教育管理节奏缘于教育内在
十七世纪中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因其适应了现代工业制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和现代民主制度追求教育平等的需要,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班级组织授课依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这样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就显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从经度上来说,现代教育把学校教育内容分划在不同的时间块里,如我国施行的是小学六年制,中学六年制,大学4—5年不等。学校如同加工厂,学生则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批又一批投放到社会,这就是现代教育的时间节奏,在这种节奏下,必然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的时间节奏。从纬度上来说,现代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性和上升性。每一位学生在其学习生活的每一阶段(年级),所学课程时间、内容以及授课者都是相对固定的。教育管理者就有可能依据这一节奏进行行之有效地管理,因此,教育管理在内容上同样存在节奏——教育管理的内容节奏。
2.教育管理节奏缘于生命成长
维果茨基从生命的节奏中发现了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因为“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育才有可能进行”。这就要求教育管理也要遵循这一生命节奏,学会教育管理及时奏出“高八度”,对人的不同成长阶段进行有“重点”地观照。
二、造成管理节奏缺失的原因
缘于教育的内在和生命成长因素,教育管理明显存在着独特的管理节奏,师生理应在这一节奏中共同成长。但是,如今的教育管理却常因“杂音”而失去自己的节奏,主要“杂音”有以下两点。
1.教育管理行政化
教育管理行政化使教育管理失去应有节奏,教育管理变得简化、僵死化,整天忙于应付上级行政部门所布置的各项任务。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被各种各样会议、创建所代替,使学校教育管理本末倒置,加之人、财、物的严格控制与调配,学校根本谈不自主发展。教育管理行政化还把教育管理的真正主体——广大教师推向教育管理大门之外,教育管理成为少数人的“圈内事”,与教师无关。这就扼杀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值得欣慰的是,教育行政化问题已经为国家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2.目标追求功利化
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与低,不在于教学环境多优美,不在于教学设施多先进,而是要遵循教育节奏,输送出有质量的人才。而受功利主义影响,许多教育管理者往往打破教育管理的应有节奏,乱了方寸,在学校发展定位上,没有凝结出全校师生为之奋斗的发展愿景,使学校发展失去方向。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上,目标短视,重智育,轻德体,因为“分数”能决定学校的名气;重特长,轻全面发展,因为“特长”能给学校带来“灵气”;重经济效益,轻教育质量,因为“效益”能给学校带来“财气”。教育功利性对教育本身具有极大的伤害,彻底背离了教育节奏与生命成长节奏。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这么多年来,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冒尖人才,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是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
三、如何构建有节奏感的学校管理
构建教育管理节奏就如同谱曲一样,不同的教育管理者构建途径不尽相同,所奏出的节奏感也会风格迥异。
1.坚定理念
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原先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中学,崔其升校长和他的教师团队坚定“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一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8年的坚持,树立起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2.坚实过程
很多时候,导致学校发展“三无”(无水平、无内涵、无特色)的原因不是学校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是没有坚实的过程。 南京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几十年如一日行走在“行知”路上,努力探索乡村教育节奏,不因困难而却步,不因成绩而迷失方向,坚持坚持再坚持,终于在乡村的土壤上结出了一片硕果,使行知小学成为乡村教育一个著名品牌。
3.坚信结果
如果说坚持是一种精神,那么,坚信结果则是一种品质。原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坚信:没有办不好的学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无数人的质疑声中,蔡林森校长以人格治校、以严格管理立校,形成独特的教育管理节奏,不仅在家乡泰兴洋思创造奇迹,而且在异土他乡再一次创造奇迹。我们关注奇迹的本身,更应关注奇迹的背后,那就是蔡林森对结果的坚信和执著。
看来,节奏是有能量的,“节奏不顺,心智即乱;心智既乱,步伐将乱;步伐一乱,全盘皆输”。成功的教育管理者,总是能把握住管理的脉搏,使自己的管理充满节奏感,张弛有度、情理相融、科学高效。衡量一个教育管理者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形成一个与之保持统一而富有活力的管理节奏。
参考文献:
[1]冯秀军.中小学学校管理,2009(8).
[2](英)A·N·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
[3]陈培瑞.向杜朗口中学学习什么.现代教育报,2006(4).
[4]蔡林森.一本活的教育学.江苏教育,2009(1). (责编 高伟)
关键词:管理 节奏 构建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的管理节奏感越强,教育管理就越能走向和谐、走向科学、走向高效。我们把握了教育管理的节奏,也就把握了教育管理的灵魂。
一、教育管理是有节奏的
教育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尽管在管理中有其独特的一面,但在管理中同样存在着节奏,只是“教育管理节奏”却鲜有人提及,这导致了“教育管理节奏”被忽视。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我们应重视“教育管理节奏”,使其遵循教育内在规律与生命成长规律,使教育管理回到应有的节奏上来。
1.教育管理节奏缘于教育内在
十七世纪中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因其适应了现代工业制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和现代民主制度追求教育平等的需要,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班级组织授课依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这样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就显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从经度上来说,现代教育把学校教育内容分划在不同的时间块里,如我国施行的是小学六年制,中学六年制,大学4—5年不等。学校如同加工厂,学生则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批又一批投放到社会,这就是现代教育的时间节奏,在这种节奏下,必然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的时间节奏。从纬度上来说,现代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性和上升性。每一位学生在其学习生活的每一阶段(年级),所学课程时间、内容以及授课者都是相对固定的。教育管理者就有可能依据这一节奏进行行之有效地管理,因此,教育管理在内容上同样存在节奏——教育管理的内容节奏。
2.教育管理节奏缘于生命成长
维果茨基从生命的节奏中发现了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因为“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育才有可能进行”。这就要求教育管理也要遵循这一生命节奏,学会教育管理及时奏出“高八度”,对人的不同成长阶段进行有“重点”地观照。
二、造成管理节奏缺失的原因
缘于教育的内在和生命成长因素,教育管理明显存在着独特的管理节奏,师生理应在这一节奏中共同成长。但是,如今的教育管理却常因“杂音”而失去自己的节奏,主要“杂音”有以下两点。
1.教育管理行政化
教育管理行政化使教育管理失去应有节奏,教育管理变得简化、僵死化,整天忙于应付上级行政部门所布置的各项任务。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被各种各样会议、创建所代替,使学校教育管理本末倒置,加之人、财、物的严格控制与调配,学校根本谈不自主发展。教育管理行政化还把教育管理的真正主体——广大教师推向教育管理大门之外,教育管理成为少数人的“圈内事”,与教师无关。这就扼杀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值得欣慰的是,教育行政化问题已经为国家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2.目标追求功利化
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与低,不在于教学环境多优美,不在于教学设施多先进,而是要遵循教育节奏,输送出有质量的人才。而受功利主义影响,许多教育管理者往往打破教育管理的应有节奏,乱了方寸,在学校发展定位上,没有凝结出全校师生为之奋斗的发展愿景,使学校发展失去方向。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上,目标短视,重智育,轻德体,因为“分数”能决定学校的名气;重特长,轻全面发展,因为“特长”能给学校带来“灵气”;重经济效益,轻教育质量,因为“效益”能给学校带来“财气”。教育功利性对教育本身具有极大的伤害,彻底背离了教育节奏与生命成长节奏。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这么多年来,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冒尖人才,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是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
三、如何构建有节奏感的学校管理
构建教育管理节奏就如同谱曲一样,不同的教育管理者构建途径不尽相同,所奏出的节奏感也会风格迥异。
1.坚定理念
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原先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中学,崔其升校长和他的教师团队坚定“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一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8年的坚持,树立起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2.坚实过程
很多时候,导致学校发展“三无”(无水平、无内涵、无特色)的原因不是学校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是没有坚实的过程。 南京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几十年如一日行走在“行知”路上,努力探索乡村教育节奏,不因困难而却步,不因成绩而迷失方向,坚持坚持再坚持,终于在乡村的土壤上结出了一片硕果,使行知小学成为乡村教育一个著名品牌。
3.坚信结果
如果说坚持是一种精神,那么,坚信结果则是一种品质。原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坚信:没有办不好的学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无数人的质疑声中,蔡林森校长以人格治校、以严格管理立校,形成独特的教育管理节奏,不仅在家乡泰兴洋思创造奇迹,而且在异土他乡再一次创造奇迹。我们关注奇迹的本身,更应关注奇迹的背后,那就是蔡林森对结果的坚信和执著。
看来,节奏是有能量的,“节奏不顺,心智即乱;心智既乱,步伐将乱;步伐一乱,全盘皆输”。成功的教育管理者,总是能把握住管理的脉搏,使自己的管理充满节奏感,张弛有度、情理相融、科学高效。衡量一个教育管理者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形成一个与之保持统一而富有活力的管理节奏。
参考文献:
[1]冯秀军.中小学学校管理,2009(8).
[2](英)A·N·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
[3]陈培瑞.向杜朗口中学学习什么.现代教育报,2006(4).
[4]蔡林森.一本活的教育学.江苏教育,2009(1). (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