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习题是统编本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往版本教材的课后习题相比,它对学生训练的目标指向更清晰,并能够从学生能力提升的整体性方面进行设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梯度发展,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日常课后习题教学中,许多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只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一做就算完事,并未发挥这些课后习题应有的教学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真正落实编者意图,发挥出课后习题承载的教学价值,助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助课后习题,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统编本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编排的,不同的课后习题隐含着对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指向。因此,对于课后习题,教师要从单元整体目标和学生学情出发,整体把握,精准设定教学目标。这样教学,教师才能引领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高效学习。
教学《花的学校》(三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和这一课的课后习题以及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结合课后习题一,落实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体会文本的语言美。
2.结合课后习题二,落实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要素目标。
3.结合课后习题三,进行随文练笔。学习用课文的表达形式进行写话练习,体会习作表达的乐趣。
在这里,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是贯串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必要训练,目标2和3是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和这一课的特点提出的,契合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由此可见,对于统编本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不是让学生读读做做就算完事,教师还要站在单元整体和整个年段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课后习题,精准设计教学目标,这样引领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明显。
二、借助课后习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语文教学引领学生学什么?学生需要达到什么要求?课后习题已经为教师指明了方向。教学时教师要紧扣课后习题设计核心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统领整个课堂,可以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四年级上册)一文时,虽然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盘古开天地》一文开篇就是写盘古开天地的经过和结果的,使得许多教师在一开始引领学生进行整体感知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那么,怎样才能提出统领全文的问题,真正引发学生思考呢?结合本文课后习题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默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你心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在盘古给你留下的印象中,哪些是你认为最神奇的地方呢?”最后,在学生对课文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把盘古开天地的过程说一说。这样借助课后习题对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组或者细化,更为贴近学生,令其对课文的理解也在问题引领下走向了深刻。
在《盘古开天地》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以课后习题为抓手,适当对其进行统整与分解,这样教学直奔课文中心,使学生的目光一开始就聚焦到盘古的形象以及文章中让读者感到最为神奇的地方,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
三、借助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自主发现问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是学生高效阅读的前提和保证。好多课后习题为学生的自主发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师要凭借这些习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灰雀》(三年级上册)一课的时候,课后习题三中提出:“从哪里能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然后和同学交流。”这道习题其实指向的是文本信息提取,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阅读中提取信息的学习经验,因此,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去发现。在教师充分放手的前提下,学生们通过阅读发现了课文第1自然段中“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这句话里面的“每次、都、经常带面包渣和谷粒”充分表明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还有第2自然段中的“……列宁又来到公园……找遍了……”中的“又、找遍”也说明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而关于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的描写,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提取列宁喜欢灰雀信息的学习经验,他们也就可以很快找到文中相应的描写之处。
这样借助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提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学生也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四、借助课后习题,引领学生学习表达
一篇文章的好坏与作者的表达直接相关,在教学中,从小培养学生对表达的品评能力可以为学生的习作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以课后习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品评,可以优化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升学生的素养。
如在《蟋蟀的住宅》(四年级上册)一课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道习题:“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下面的片段,想想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这道习题是基于表达特点提出的,对学生来说,文章好在哪里他们经常会说不上来,当教材中指出让学生以比较阅读的形式来学习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在法国作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一文中,由于作者主要采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给读者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而且这种语言表达形式还明显增加了对蟋蟀的亲近感,所以读起来觉得更为轻松活泼,幽默风趣。而在英国麦家文的《昆虫》片段中,对蟋蟀的描写则是采用直接说明的方法描写了蟋蟀的外形、体色、发声器、产卵器等,语言具有表达准确的特点,但在语言的生动有趣方面明显不如法国的法布尔。由此学生可以看出同样的描写对象,不同的描写方法与语言风格,其表达效果也有很大区别。教师引领学生就课后习题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材中关于语言表达的习题还有许多,有指向词语品析的,有指向句子结构的。教师要就课后习题引领学生仔细品味感受,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借助课后习题,积极落实语文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如何实践?怎样实践?一些课后习题已经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与路径。教师应仔细研读这些课后习题,发现这些课后习题中隐含的一个或几个关键点,然后再让学生在具体的过程中实施与落实,那么则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如在《爬山虎的脚》(四年级上册)一文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的要求:“要写好观察日记,必须仔细地观察事物并做好观察记录。”从这道课后习题来看,它对学生的练笔要求不是随堂练笔,不是让学生马上实施的,而是一个阶段性的观察、练笔的过程。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选定好自己准备观察的植物,然后运用“连续地”“细致地”观察植物的方法进行观察,并且注意在每次觀察之后把自己发现这些植物有哪些变化记录下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自然也随之得到提升。
对于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教师要予以重视与挖掘,发现它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方面的价值,并使其切实得到落实。只有这样的实践训练,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
教师要能精心研读教材,找到课后习题与课堂联系的纽带与突破口,引导学生高效学语文。这样教学,不仅可以真正发挥出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而且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北城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借助课后习题,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统编本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编排的,不同的课后习题隐含着对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指向。因此,对于课后习题,教师要从单元整体目标和学生学情出发,整体把握,精准设定教学目标。这样教学,教师才能引领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高效学习。
教学《花的学校》(三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和这一课的课后习题以及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结合课后习题一,落实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体会文本的语言美。
2.结合课后习题二,落实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要素目标。
3.结合课后习题三,进行随文练笔。学习用课文的表达形式进行写话练习,体会习作表达的乐趣。
在这里,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是贯串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必要训练,目标2和3是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和这一课的特点提出的,契合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由此可见,对于统编本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不是让学生读读做做就算完事,教师还要站在单元整体和整个年段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课后习题,精准设计教学目标,这样引领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明显。
二、借助课后习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语文教学引领学生学什么?学生需要达到什么要求?课后习题已经为教师指明了方向。教学时教师要紧扣课后习题设计核心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统领整个课堂,可以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四年级上册)一文时,虽然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盘古开天地》一文开篇就是写盘古开天地的经过和结果的,使得许多教师在一开始引领学生进行整体感知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那么,怎样才能提出统领全文的问题,真正引发学生思考呢?结合本文课后习题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默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你心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在盘古给你留下的印象中,哪些是你认为最神奇的地方呢?”最后,在学生对课文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把盘古开天地的过程说一说。这样借助课后习题对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组或者细化,更为贴近学生,令其对课文的理解也在问题引领下走向了深刻。
在《盘古开天地》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以课后习题为抓手,适当对其进行统整与分解,这样教学直奔课文中心,使学生的目光一开始就聚焦到盘古的形象以及文章中让读者感到最为神奇的地方,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
三、借助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自主发现问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是学生高效阅读的前提和保证。好多课后习题为学生的自主发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师要凭借这些习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灰雀》(三年级上册)一课的时候,课后习题三中提出:“从哪里能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然后和同学交流。”这道习题其实指向的是文本信息提取,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阅读中提取信息的学习经验,因此,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去发现。在教师充分放手的前提下,学生们通过阅读发现了课文第1自然段中“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这句话里面的“每次、都、经常带面包渣和谷粒”充分表明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还有第2自然段中的“……列宁又来到公园……找遍了……”中的“又、找遍”也说明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而关于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的描写,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提取列宁喜欢灰雀信息的学习经验,他们也就可以很快找到文中相应的描写之处。
这样借助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提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学生也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四、借助课后习题,引领学生学习表达
一篇文章的好坏与作者的表达直接相关,在教学中,从小培养学生对表达的品评能力可以为学生的习作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以课后习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品评,可以优化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升学生的素养。
如在《蟋蟀的住宅》(四年级上册)一课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道习题:“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下面的片段,想想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这道习题是基于表达特点提出的,对学生来说,文章好在哪里他们经常会说不上来,当教材中指出让学生以比较阅读的形式来学习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在法国作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一文中,由于作者主要采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给读者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而且这种语言表达形式还明显增加了对蟋蟀的亲近感,所以读起来觉得更为轻松活泼,幽默风趣。而在英国麦家文的《昆虫》片段中,对蟋蟀的描写则是采用直接说明的方法描写了蟋蟀的外形、体色、发声器、产卵器等,语言具有表达准确的特点,但在语言的生动有趣方面明显不如法国的法布尔。由此学生可以看出同样的描写对象,不同的描写方法与语言风格,其表达效果也有很大区别。教师引领学生就课后习题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材中关于语言表达的习题还有许多,有指向词语品析的,有指向句子结构的。教师要就课后习题引领学生仔细品味感受,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借助课后习题,积极落实语文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如何实践?怎样实践?一些课后习题已经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与路径。教师应仔细研读这些课后习题,发现这些课后习题中隐含的一个或几个关键点,然后再让学生在具体的过程中实施与落实,那么则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如在《爬山虎的脚》(四年级上册)一文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的要求:“要写好观察日记,必须仔细地观察事物并做好观察记录。”从这道课后习题来看,它对学生的练笔要求不是随堂练笔,不是让学生马上实施的,而是一个阶段性的观察、练笔的过程。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选定好自己准备观察的植物,然后运用“连续地”“细致地”观察植物的方法进行观察,并且注意在每次觀察之后把自己发现这些植物有哪些变化记录下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自然也随之得到提升。
对于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教师要予以重视与挖掘,发现它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方面的价值,并使其切实得到落实。只有这样的实践训练,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
教师要能精心研读教材,找到课后习题与课堂联系的纽带与突破口,引导学生高效学语文。这样教学,不仅可以真正发挥出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而且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北城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