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鼓文,又称“猎碣”“岐阳石鼓”“陈仓十碣”“雍邑刻石”等。对其所刻的年代,历来就有很多争议,考据者各执一词。郭沫若认为是秦襄公(前770—前766)时所刻,震钧、罗振玉、马叙伦以为是秦文公(前765—前716)时所刻,马衡等人认为是秦穆公(前659—前621)时所刻,而唐兰先生则认为是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年)时所刻。但无论如何,将石鼓文定为秦代的遗物,则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石鼓文到唐代始发现于岐阳,文刻于十个鼓形石上,石高约100cm,径约60 cm,每块石上环刻着四言韵文诗一首,记述了秦国国君田猎的事情。这些鼓形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年代久远,在石刻书法艺术中,算得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了。
从书法的角度讲,石鼓文介于钟鼎文与秦李斯小篆之间,因此,它在书法上更接近于战国时期的作品。陈振濂先生说:“两周金文缺其整饬。显然还不具有这一类的结构能力;而秦始皇立国之后的小篆又太整饬,是比‘石鼓文’更进一步的规范化。”由此可以看出,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石鼓文的艺术性极高,被尊为“千古篆法之祖”。地道的中锋用笔,略去了金文中刻意装饰的痕迹,以一种自然而不乏修饰的笔法,表现出线条的圆润;其结字方正匀称,庄重典雅,谨严而不刻板,静穆兼具灵动,诚如张怀瓘在《书断》中所说:“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由于石鼓文本身的艺术成就,它从被发现后即对后代书法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唐代的李阳冰,还是清代的杨沂孙、吴昌硕,都得益于此;即便是当代的书法家、习篆者也纷纷效法,以增添作品古朴遒劲的韵味。
石鼓文的成就不仅仅表现在书法上。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其笔画结构和甲骨文、金文相比,已大为简化,这种简化主要表现在对“象形性”的删减及对“抽象性”的提炼上。甲骨文、金文中的一字多形在这里变得趋于规范了,应当说这是文字的一种进步。尽管文字的规范为书法形体多样性的表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正是这种规范增加了艺术家“对困难的克服”的勇气和信心。
石鼓文被发现后,引来了无数文人的殷殷关注。自唐朝至明代,很多大家都写作诗文为它讴歌。韦应物、韩愈、苏东坡、董其昌都有《石鼓歌》问世。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文,虽然无法与现实中的石鼓文一一对应,但是其意象的转换却能帮助人们加深对石鼓文书法艺术的理解。
石鼓文到唐代始发现于岐阳,文刻于十个鼓形石上,石高约100cm,径约60 cm,每块石上环刻着四言韵文诗一首,记述了秦国国君田猎的事情。这些鼓形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年代久远,在石刻书法艺术中,算得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了。
从书法的角度讲,石鼓文介于钟鼎文与秦李斯小篆之间,因此,它在书法上更接近于战国时期的作品。陈振濂先生说:“两周金文缺其整饬。显然还不具有这一类的结构能力;而秦始皇立国之后的小篆又太整饬,是比‘石鼓文’更进一步的规范化。”由此可以看出,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石鼓文的艺术性极高,被尊为“千古篆法之祖”。地道的中锋用笔,略去了金文中刻意装饰的痕迹,以一种自然而不乏修饰的笔法,表现出线条的圆润;其结字方正匀称,庄重典雅,谨严而不刻板,静穆兼具灵动,诚如张怀瓘在《书断》中所说:“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由于石鼓文本身的艺术成就,它从被发现后即对后代书法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唐代的李阳冰,还是清代的杨沂孙、吴昌硕,都得益于此;即便是当代的书法家、习篆者也纷纷效法,以增添作品古朴遒劲的韵味。
石鼓文的成就不仅仅表现在书法上。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其笔画结构和甲骨文、金文相比,已大为简化,这种简化主要表现在对“象形性”的删减及对“抽象性”的提炼上。甲骨文、金文中的一字多形在这里变得趋于规范了,应当说这是文字的一种进步。尽管文字的规范为书法形体多样性的表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正是这种规范增加了艺术家“对困难的克服”的勇气和信心。
石鼓文被发现后,引来了无数文人的殷殷关注。自唐朝至明代,很多大家都写作诗文为它讴歌。韦应物、韩愈、苏东坡、董其昌都有《石鼓歌》问世。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文,虽然无法与现实中的石鼓文一一对应,但是其意象的转换却能帮助人们加深对石鼓文书法艺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