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拐大片的现实与背叛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356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8日,由陈可辛执导,赵薇、黄渤、郝蕾等主演的打拐电影《亲爱的》在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全球首映,并将于9月26日全国公映。2014年被称为影视界的“打拐元年”,刘德华在江西拍《失孤》,陈可辛导演《亲爱的》,电视剧《宝贝儿回家》登陆山东卫视。
  近年来,拐卖儿童、西部新娘、越南新娘等社会新闻不断更新,打拐题材的电影、图书受到关注。它们表现出的,是人性在极端状况之下的扭曲与挣扎。
  刘德华们的寻子故事
  电影《亲爱的》,讲述一对夫妻因为关系不和睦,儿子成为他们唯一的联系,但是有一天孩子却莫名其妙地走丢了。夫妻二人努力地寻找着自己的孩子,在路上遇到了很多像自己一样找孩子的父母,更发生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事情。
  导演陈可辛感叹,“生活其实才是最好的编剧。那种真实发生的曲折和纠结,不是编剧能够凭空编出来的。真事比假戏好看,建立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它才能更加动人”。
  赵薇饰演的李红琴,是一个复杂的女人,她是一个人贩子的妻子,身上有着人性中最邪恶和最温情的一面。黄渤饰演的“寻子父亲”感人至深,他的波折遭遇和他贯穿始终的坚持也深深地打动了所有人。
  刘德华也演了一名寻子父亲,他主演的《失孤》改编自真实的社会新闻。1998年,雷泽宽两岁的儿子雷达丢了,雷泽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寻子之路。一路上雷泽宽历经艰辛,还认识了四岁时被拐修车小伙曾帅。雷泽宽帮曾帅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带着曾帅送他的导航仪继续自己的寻子之路。
  南昌火车站广场的公交站台一角,一名穿着卡其色老式春秋衫的农民在站台上四处张贴寻人启事,随即又被身着制服的人员赶得惊慌逃窜。这一幕虽然吸引了一些人诧异的目光,但没有人认出这名落魄的农民,竟是天王刘德华,此时他在隐蔽拍摄打拐电影《失孤》。
  导演彭三源说,拍摄这部电影的想法缘起于2010年,那一年是网络打拐元年。当时有一则新闻,湖北人彭高峰的儿子彭文乐在被拐三年后,由于一个同村大学生发在网上的信息而获救,他就是从那个案子开始关注打拐问题的。为了拍好这个故事,彭三源“做了很多的采访,见过很多长大后寻亲的被拐儿童,也见过很多寻找被拐儿女的家长,跟随过找到家的被拐儿童认亲……当你听到一个寻子26年未果的母亲半夜痛哭,丢了21年的儿子跟亲生父母抱在一起号啕,你就知道这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
  与电影相比,电视剧的容量大了一些。《宝贝儿回家》取材自秦艳友、张宝艳夫妇自费创办公益寻人网站“宝贝回家寻子网”的真实事件,以陶红、董勇演绎的“寻子父母”找寻丢失的孩子为主线,还原了孩子被拐卖后一个家庭的破碎与苦痛,以及寻找孩子的千般艰辛、万般绝望。它以一个失子家庭为窗口,透视着中国社会对“打拐”的审视与呼唤。
  《宝贝儿回家》在每一集片尾都会有一段真实的寻亲信息。剧组在拍摄过程中接待了诸多打拐志愿组织,拍摄了48个家庭的寻子信息,这期间也确实有离家十年的孩子被找到。承载着“公益”与“亲情”两大砝码的剧集,平视了“打拐”这一日趋显著的中国社会问题,让作品在讲故事的同时,更多的作为一个容器,装下社会寄托和期待,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这一社会群体。
  从《盲山》到《人口贩卖》,“现代奴隶”的真相
  还记得电影《盲山》吗?这部2007年问世的电影,是拐卖系列电影中最著名的一部。
  影片开篇很简洁:年轻的女大学毕业生白雪梅跟着“药材商人”去深山“收购草药”,却被人花7000块买了做儿媳。拐卖妇女的故事乍一听难免让人感觉过时,但导演却给出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影片讲述的并非大家熟知的解救过程,正相反,大半篇幅展示的是白雪梅一次次设法逃出封闭山村却又一次次挫败的经历。在封闭的叙事结构下逐步展示人性种种以及深层社会问题,人物任务明确,叙事效率很高,不断有出逃、被抓、强奸以及频繁升级的暴力作猛料,自然不会闷。
  几乎所有的旁观者都和白雪梅截然对立,对她的命运漠然无视。村里干部来收税费,铁面无私,公事公办,看见一旁窗里呼救的“儿媳妇”,却只当是人家家里的私事,充耳不闻;逃到公路上的白雪梅拦了辆车,司机却要她3块钱,见她身无分文就一踩油门扬长而去;她再次逃跑时,居然要通过出卖肉体向杂货店的老板讨得四十块钱的路费……更令人意外的是:片尾,曾为打拐模范的警察前往解救时,迫于现实困境犹豫再三后仍决定收取几千块的解救费,逼得白雪梅的父亲不得不变卖家产……传统道德和价值体系在物质至上的社会里俨然已土崩瓦解。这些看似偶然的细节其实都属必然。试问,你在路上遇到女人以被拐卖为由求你施舍,你会做何反应?
  为追求影片的真实感,李杨做了大量采访,对象包括公安部门、“打拐办”官员、曾被拐卖的妇女,甚至是已经洗手的人贩子,掌握到很第一手资料。片中除黄潞扮演的主人公外,其余被拐卖妇女的角色都由那些已经认命了的被拐卖妇女扮演。
  《盲山》显然不是一部展示被拐卖妇女悲惨命运,并批判人贩子罪恶或买妻者法律意识淡薄的电影。盲即“亡目”,导演批判矛头掉转,鲜明地直指那些所谓“看客”。
  不可否认,影片有揭伤疤之嫌,但讳疾忌医无异于慢性自杀。《盲山》记录的是不和谐音,是即使被解救了也不好意思归家的尴尬,更是电影面对冷漠世态而无能为力的明证。
  西方电影中,关于拐卖的也有不少,比如2005年上映的美国电影《人口贩卖》,指出:“每一天,年轻的女孩子们都在被买卖着。”
  《人口贩卖》试图告诉人们现代奴隶活动的真相。展示了女性是如何被当作物品来对待的,她们既是发泄性欲的对象也是交易的物品。而且更为可怕的是——这整个组织中的参与者可能是你的邻居、医生、孩子的老师……
  两个农民的“西部招妻”
  拐卖,在现实中一直在上演。
  这几年,“越南新娘”成为一个流行词。贫苦的农民,找不到媳妇,去云南、贵州等地买媳妇的现象多年前便有,而越南新娘不过是此种现象的一个延伸。
  其实,西部新娘更值得我们关注。今年6月,一本名为《西部招妻》的图书出版,因其令人震惊的写实性,受到广泛关注。
  摄影师马宏杰,孤身一人,行走江湖三十年,真实记录两个农民在中国西部“买老婆”的曲折经历。
  河南残疾人老三找妻子——先娶了个有精神病症的女人,但不肯跟老三过夜,老三也不愿用暴力,只好离婚,然后就去宁夏“招妻”——实际就是“买媳妇”。宁夏当地有不少以此为生的人,也有老人收养孩子,等长大了再把她们嫁出去收钱。
  几经周折后,老三总算定下一个媳妇,交了钱,第二天早晨领走,新媳妇瞎眼的母亲,在寒风里扶着墙,大哭。女儿穿着新棉袄,蹲在脏雪里埋着头哭。等嫁过去了,这个姑娘不干活,还不断在小卖部赊东西吃,家里受不了,给了一百块钱,让她回去。
  老三后来遇上一对兄妹,给了一万二,还有金戒指耳环,人家拿了后跑了,老三被“放鹰”了。
  老三再去宁夏,这次招来个叫红梅的媳妇,生了小孩。可是过两年,红梅想家了,喝了农药。老三只好让她回去,可不久又说还是这里好,回来了。
  马宏杰后来又拍了刘祥武,一个跟老三有着相同需求的湖北青年,他看到马宏杰的作品后,主动联系,希望马宏杰帮他找媳妇。马宏杰十年来一直跟拍刘祥武的故事,拍到现在。
  两个人买妻的故事——这些照片先是在《读库》发表,后来独立成书。照片背后的真实震撼了很多人。
  对于去西部招妻的行为,马宏杰是这样解释的:“去宁夏等西部地区相亲、招妻的现象,十几年前甚至更早就有。那里环境恶劣,人们生活贫困,于是,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便有不少人来此招妻。他们当中多是在当地找媳妇有困难的,有的是残疾人,有的年龄大或相貌丑,或是二婚、三婚等。这里的姑娘大多嫁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这本书将打拐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品质提到了最高,值得同情的到底是谁?拐和被拐,买卖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我们所要关注的,并非仅仅只是亲情的分隔,还有制度背后的隐忧。
其他文献
对短肠综合征患儿的治疗,其目的在于恢复肠的连续性和改善内脏适应的生理过程。适当的肠外和肠内营养必须保持最佳的营养状态。因为对长链甘油三酯吸收不良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