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收藏渠道林林总总,大道归一,关键还是要树立正确的收藏理念。
除了古玩市场、古董店、典当行以及拍卖场之外,艺术品的收藏渠道还包括与藏友互通有无、网上拍卖、通过专门媒体买卖等。不论通过什么渠道、采取什么策略,万变不离其宗,收藏所需的眼光、心态与财力均缺一不可。收藏如果可以作为一种理财方式的话,它既不是一种纯粹的投资,也不应成为全民化的行动。
热潮,缘于物质精神双管齐下
央视《艺术品投资.鉴宝》栏目收视率的节节攀升,从侧面反映了国内现在兴起的收藏热。有些人认为是一种虚热,理由是艺术品的天价与大众的收入太不成比例,有泡沫之嫌。其实,作为文化与文明的载体和证明,艺术品的高价也是有理由的。一件青铜器和一辆宝马汽车,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证据,价值孰高孰低难下结论,如果前者的价格低于后者,是不是也毫无道理呢?中国瓷器全世界最贵,汇聚了历代文人墨客、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灿烂文化和高度文明的证据,任何人不容置疑。艺术无价,但是在商业社会又必然有价,因而这个价值折合成人民币高一些也是理所当然。盛世兴收藏,从这个角度说,收藏作为国力昌盛、国富民强的标志,越热越好。
收藏的确也给不少人带来了财富。中国瓷器的最高纪录保持者就是 2003年秋纽约一家不知名的拍卖行拍出的元代青花龙纹扁壶,成交价为 583.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800万元,价格之高令人乍舌。一个老华侨在 1979年回国时,在朋友的参谋下买了齐白石、李可染、吴冠中等先生的画。当时齐白石的画售价1800元,李可染、吴冠中先生的画才几十元一张,他一共买丁20多张画,不到4500元,现在,这批画的价格之高众所皆知。十几年前一个大清雍正年制的粉彩福寿双全碗才二三百元一个,而现在这种碗已达百万元之巨。1980年代古家具几十块钱都鲜有人问津,而现在动辄过万元,购买者却趋之若鹜。此种 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收藏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提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收藏者来说,每一件藏品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们对每一件藏品的每个细节都了然于胸,而且熟知它的故事,和传奇,它的得与失、来与去、聚与散都与收藏者息息相关,这其中无形的享受让不少人沉醉其中。酷爱收藏的演员王刚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人痴迷一种东西是很幸运的,它能让你忘记无聊和孤独。古玩里承载着许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能够触类旁通,让人上瘾。往浅了说是一层窗户纸,往深了说是我们古代文化的凝聚物,是一种民族精神。
纯粹,排斥贪婪投机一针见血
许多貌不惊人的艺术品可能拍出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看到藏品价格翻番上涨、利润率如此之高,许多人认为不介入其中似乎便成了愚蠢。但是,如果看到一件艺术品第一个反应是“这东西值多少钱”,那对于文化将是一种世俗的亵渎。当收藏行为不是风雅甚至也不是附庸风雅,而只是贪婪的投机,那也是可悲的事情。收藏的性质决定了它注定是少数人的事情,如果全民搞收藏,那这个荒谬程度不亚于全民大炼钢铁。钱可以理解为对文化的尊重,也可以理解为对文化的不尊重。当然,文化也不是那么好亵渎的,它可能会反过来报复投资者。
有不少人其实完全就是冲着艺术品增值的可能性来的,但是贪字当头不仅体会不到收藏的乐趣,而且迟早导致上当,大贪则上大当。一个有名的商人曾经多次盛情邀请一位有名的老鉴定家,均被婉拒。一次行业聚会的晚宴上,两位终于有机会坐在一起。席间,商人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藏品请老专家一一过目,眼过手到,老专家发现他每一件斥巨资购买的藏品都是赝品。商人财大气粗,并不十分在意自己那么多钱都打了水漂,但还是很奇怪地问道,为什么我买的东西都是假的呢?老专家说,你呀,两个字:有钱。其实,老专家很给他面子地保留了另外两个字:外行。
收藏是一种投资,而投资是讲究投入和回报的。现在的艺术品市场水深水阔、鱼目混珠,历史的迷雾与人为的手法,其中的真假虚实,只有少数人可以看透,漏已经不那么好捡了。许多外行人钟情于收藏,是因为收藏市场的投资回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没有上限的,一旦淘到真宝,价钱翻上几千几万倍是很正常的事,所以都忍心花大钱打这个赌。然而瞎猫百分之九十九是碰不到死耗子的,对于不识货的初入门者来说,收藏市场的投资回报实在太没谱,花上十几万几十万元攒了一屋假货的人比比皆是。现在各类媒体上对于收藏以及对于通过收藏暴富的报道不断,往往对那些大把钱财打了水漂的现象置若罔闻,对于公众不能不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导。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收藏者按照观念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收藏者所有的快感都来自于赚钱,功利心和投资意识极强,把收藏当成投机行为,一件藏品在他们看来就是一只原始股甚至一张彩票。而另一类则收藏者以欣赏、喜爱为前提,对藏品有深厚的感情,绝不轻易出手,这样的收藏更像是一种文化消费,像是看电影一样是一种精神享受。当然,两者之间不存在谁是谁非谁优谁劣的问题。物质与精神,或者再具体些,金钱与文化,从来就是一对无法化解难以融合的矛盾,而艺术品收藏是这对矛盾的体现者和综合体,可能注定无法说清、难以证明是非优劣。
收藏可以增值财富、殷实家产,也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它要求收藏者在具备商业头脑的同时,还要有很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在收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磨砺成高品位的现代人。这应当是收藏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吧。
收藏渠道林林总总,大道归一,关键还是要树立正确的收藏理念。
除了古玩市场、古董店、典当行以及拍卖场之外,艺术品的收藏渠道还包括与藏友互通有无、网上拍卖、通过专门媒体买卖等。不论通过什么渠道、采取什么策略,万变不离其宗,收藏所需的眼光、心态与财力均缺一不可。收藏如果可以作为一种理财方式的话,它既不是一种纯粹的投资,也不应成为全民化的行动。
热潮,缘于物质精神双管齐下
央视《艺术品投资.鉴宝》栏目收视率的节节攀升,从侧面反映了国内现在兴起的收藏热。有些人认为是一种虚热,理由是艺术品的天价与大众的收入太不成比例,有泡沫之嫌。其实,作为文化与文明的载体和证明,艺术品的高价也是有理由的。一件青铜器和一辆宝马汽车,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证据,价值孰高孰低难下结论,如果前者的价格低于后者,是不是也毫无道理呢?中国瓷器全世界最贵,汇聚了历代文人墨客、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灿烂文化和高度文明的证据,任何人不容置疑。艺术无价,但是在商业社会又必然有价,因而这个价值折合成人民币高一些也是理所当然。盛世兴收藏,从这个角度说,收藏作为国力昌盛、国富民强的标志,越热越好。
收藏的确也给不少人带来了财富。中国瓷器的最高纪录保持者就是 2003年秋纽约一家不知名的拍卖行拍出的元代青花龙纹扁壶,成交价为 583.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800万元,价格之高令人乍舌。一个老华侨在 1979年回国时,在朋友的参谋下买了齐白石、李可染、吴冠中等先生的画。当时齐白石的画售价1800元,李可染、吴冠中先生的画才几十元一张,他一共买丁20多张画,不到4500元,现在,这批画的价格之高众所皆知。十几年前一个大清雍正年制的粉彩福寿双全碗才二三百元一个,而现在这种碗已达百万元之巨。1980年代古家具几十块钱都鲜有人问津,而现在动辄过万元,购买者却趋之若鹜。此种 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收藏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提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收藏者来说,每一件藏品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们对每一件藏品的每个细节都了然于胸,而且熟知它的故事,和传奇,它的得与失、来与去、聚与散都与收藏者息息相关,这其中无形的享受让不少人沉醉其中。酷爱收藏的演员王刚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人痴迷一种东西是很幸运的,它能让你忘记无聊和孤独。古玩里承载着许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能够触类旁通,让人上瘾。往浅了说是一层窗户纸,往深了说是我们古代文化的凝聚物,是一种民族精神。
纯粹,排斥贪婪投机一针见血
许多貌不惊人的艺术品可能拍出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看到藏品价格翻番上涨、利润率如此之高,许多人认为不介入其中似乎便成了愚蠢。但是,如果看到一件艺术品第一个反应是“这东西值多少钱”,那对于文化将是一种世俗的亵渎。当收藏行为不是风雅甚至也不是附庸风雅,而只是贪婪的投机,那也是可悲的事情。收藏的性质决定了它注定是少数人的事情,如果全民搞收藏,那这个荒谬程度不亚于全民大炼钢铁。钱可以理解为对文化的尊重,也可以理解为对文化的不尊重。当然,文化也不是那么好亵渎的,它可能会反过来报复投资者。
有不少人其实完全就是冲着艺术品增值的可能性来的,但是贪字当头不仅体会不到收藏的乐趣,而且迟早导致上当,大贪则上大当。一个有名的商人曾经多次盛情邀请一位有名的老鉴定家,均被婉拒。一次行业聚会的晚宴上,两位终于有机会坐在一起。席间,商人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藏品请老专家一一过目,眼过手到,老专家发现他每一件斥巨资购买的藏品都是赝品。商人财大气粗,并不十分在意自己那么多钱都打了水漂,但还是很奇怪地问道,为什么我买的东西都是假的呢?老专家说,你呀,两个字:有钱。其实,老专家很给他面子地保留了另外两个字:外行。
收藏是一种投资,而投资是讲究投入和回报的。现在的艺术品市场水深水阔、鱼目混珠,历史的迷雾与人为的手法,其中的真假虚实,只有少数人可以看透,漏已经不那么好捡了。许多外行人钟情于收藏,是因为收藏市场的投资回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没有上限的,一旦淘到真宝,价钱翻上几千几万倍是很正常的事,所以都忍心花大钱打这个赌。然而瞎猫百分之九十九是碰不到死耗子的,对于不识货的初入门者来说,收藏市场的投资回报实在太没谱,花上十几万几十万元攒了一屋假货的人比比皆是。现在各类媒体上对于收藏以及对于通过收藏暴富的报道不断,往往对那些大把钱财打了水漂的现象置若罔闻,对于公众不能不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导。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收藏者按照观念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收藏者所有的快感都来自于赚钱,功利心和投资意识极强,把收藏当成投机行为,一件藏品在他们看来就是一只原始股甚至一张彩票。而另一类则收藏者以欣赏、喜爱为前提,对藏品有深厚的感情,绝不轻易出手,这样的收藏更像是一种文化消费,像是看电影一样是一种精神享受。当然,两者之间不存在谁是谁非谁优谁劣的问题。物质与精神,或者再具体些,金钱与文化,从来就是一对无法化解难以融合的矛盾,而艺术品收藏是这对矛盾的体现者和综合体,可能注定无法说清、难以证明是非优劣。
收藏可以增值财富、殷实家产,也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它要求收藏者在具备商业头脑的同时,还要有很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在收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磨砺成高品位的现代人。这应当是收藏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