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教学的和谐管理,其本质就是对教学诸要素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对教学管理中的各种矛盾进行系统思考,使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协调、统一的状态,具体讲就是要达到教学目标和谐、教学内容和谐、教学秩序和谐、师生关系和谐、领导方式和谐、科研氛围和谐、教学评价和谐等。
一、和谐的教学目标:整体设计,协调发展
组织行为学认为,在管理中不仅要关注细节的规划、体制的建构和对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要将这几个要素通过对氛围的营造这一主线贯穿起来,通过在组织中实现组织成员价值观和发展目标的统一,形成一种内部各种力量和“声音”都能和谐共存,进而实现自我发展的组织结构,获得人与氛围的和谐。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却片面突出了教学的功利性,忽视了教学的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就削弱了教学的本质功能,破坏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氛围的和谐统一。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在身心各个方面都存在和谐发展的因素,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就是要使人的各种因素真正得到发展,即从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教学与教育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国家、学校和个体需要的统一,具有强烈的目标吸引力。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应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出发,通过建立教学目标体系来调节、控制师生的心理倾向和教学行为,吸引师生对教学愿景的认同。同时,学校领导还应以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宗旨,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指挥系统,把握教学的动态和发展变化的原因,不断调整,及时决策。在教学过程中,又要时时围绕教学目标,坚持全面教学、全过程教学和全因素教学,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教学与发展、主导与主体、课内与课外、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等各种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协调发展,从根本上净化教学氛围,为教学的和谐管理奠定基石。
二、和谐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自主愉悦
教学目标是教学管理的首要因素,但它最终总是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体现出来。在安排学校教学内容时,我们必须用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价值观为导向,以培养善于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哺育一代新人为目的,科学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合理地安排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协调好各自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衔接,成为知识、真理、价值统一、和谐的有机体系。在新一轮课改中,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新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努力把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兼顾起来,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和隐性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模式,促进学生品德、文化、艺术、社会、才能、心理和身体等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还应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乐学、自主和愉悦上,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并满足全体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自主而饶有兴趣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索与成功的欢乐。总之,只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设计,才能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而这样的环境,也正是教学目标的重要追求。
三、和谐的教学秩序:安定有序,持续连贯
和谐的教学秩序是指教学管理井井有序,呈现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抓好教学设备的合理配置和教学资源的有效使用。教学常规是指正常状态下教学的规章制度、惯例程序和行为规范。为了保证教学管理的有序进行,在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的装配和使用方面,也必须做到合理配置、统一安排,并力求使之用尽所能,发挥最大的利用率。因此,学校领导在教学管理中务必要抓好规章制度的“软件建设”和教学设备的“硬件”建设,并在“严、细、实”上下功夫,加强督促检查,努力为和谐的教学管理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互动合作,教学相长
和谐的教学管理尤其重视人际关系的优化。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包括诸多方面,如教师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学校和家庭关系等等。在这些人际关系之中,最直接、最经常、最重要的还是师生关系,这是影响并且制约着教学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因为这种关系影响着师生教学的态度、情绪和行为反映,它是教学管理中最敏感、最具影响力的典型因素。因此,建立互动合作、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创造严格要求与宽容和谐的客观环境,正是和谐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获得教学成功的关键。
新课程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是共建。因此,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的教师头脑中要有儿童意识,关注儿童的特点,关注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唯师独尊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通过师生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结成“教与学的共同体”,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才能相互促进,实现“双赢”。
五、和谐的领导方式:以人为本,平等民主
和谐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即通过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变外在的制度为师生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教学中要实现和谐管理,就必须改变领导方式,既要面向教学工作,又要面向人际关系,既要加强行政管理,又要强化民主管理。学校领导要置身于师生关系之中,通过观察、谈话、鼓励等方法,主动关心体贴教师和学生,满足师生合理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困难,处理好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使得教学各个环节和各方面的关系始终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之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领导必须树立平等意识,发扬民主作风,给师生有说话的权利,有正常的沟通渠道,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尊重他们的人格,鼓励不同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只有关注师生的需求和发展,实行民主治学、民主治校,才能把师生团结在友爱、和谐、平等、互尊的环境中,使师生双方都感到教与学有无穷的趣味,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
六、和谐的科研氛围:学术自由,宽松民主
教学科研是推动新课程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并向纵深推进的根本动力,它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走向成功的必要途径,因此,它是构建和谐管理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没有科研教学就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后劲,而这种缺乏活力、停滞不前的状态正是与和谐管理的本质追求相违背。为此学校领导应当经常对教师进行高成就的思想发动,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并帮助教师投身到教改实验中去,平时要鼓励教师加强读书学习,给予较多的机会参加业务进修或学术交流活动,要求他们能及时把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科研管理中,要引导教师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变革与发展、个人经验与外部经验的关系,坚持以课堂为科研的舞台,让教师尽情地挥洒个性,展能力,尝试科研成果。教学科研要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争鸣,允许不同意见,允许暂时的失败,努力创造宽松、民主的学术研究氛围。一所学校教学科研氛围浓厚了,学术风气宽松了,教学中就能形成一种充满活力与压力的心理环境,教师只有生活在这种活力与压力的统一体中,才能把自身潜在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推动教学改革不断发展。
七、和谐的教学评价:科学公正,奖惩结合
教学评价是领导者对来自师生或教师对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它对教和学的活动具有激励或抑制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主体的心理行为往往会受到社会评价的制约。教学评价如能得到正确的运用,将有助于促进师生教学情绪稳定,激发自尊与自信,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反之,过于苛求或过多地使用反面评价,则会引起师生的失意心理,带来不良情绪反应,挫伤教与学的积极性。在运用教学评价时,我们应围绕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坚持由单项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变单一的使用考试分数评价为全面科学的评价,将认知、技能和情感等考查统一起来。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对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在评价中,应实现人人参与,全员评价,要把领导评价、教师互评、学生参评、家长助评多种形式的互动评价结合起来,以此来促进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在每一轮教学评价结束之后,还必须及时地作出结论并给以适当的奖惩,做到客观公正,奖惩结合。对师生的进步,要及时认同,合理确认,并不断给以方向暗示或目标期待,使他们在教和学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看到前进的希望。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为教学创造一种生机勃勃、催人奋进的良好环境。
和谐的教学管理就是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并使其形成一种合力,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自身同时都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本文所讨论的影响和谐教学管理的七大因素主要是来自学校管理的内部因素,当然这也是教学和谐管理的重点和关键。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影响教学和谐管理的外部因素,尤其是家庭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构建和谐管理的教学环境中,我们应坚持系统分析,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教学的优化管理,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
一、和谐的教学目标:整体设计,协调发展
组织行为学认为,在管理中不仅要关注细节的规划、体制的建构和对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要将这几个要素通过对氛围的营造这一主线贯穿起来,通过在组织中实现组织成员价值观和发展目标的统一,形成一种内部各种力量和“声音”都能和谐共存,进而实现自我发展的组织结构,获得人与氛围的和谐。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却片面突出了教学的功利性,忽视了教学的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就削弱了教学的本质功能,破坏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氛围的和谐统一。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在身心各个方面都存在和谐发展的因素,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就是要使人的各种因素真正得到发展,即从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教学与教育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国家、学校和个体需要的统一,具有强烈的目标吸引力。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应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出发,通过建立教学目标体系来调节、控制师生的心理倾向和教学行为,吸引师生对教学愿景的认同。同时,学校领导还应以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宗旨,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指挥系统,把握教学的动态和发展变化的原因,不断调整,及时决策。在教学过程中,又要时时围绕教学目标,坚持全面教学、全过程教学和全因素教学,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教学与发展、主导与主体、课内与课外、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等各种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协调发展,从根本上净化教学氛围,为教学的和谐管理奠定基石。
二、和谐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自主愉悦
教学目标是教学管理的首要因素,但它最终总是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体现出来。在安排学校教学内容时,我们必须用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价值观为导向,以培养善于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哺育一代新人为目的,科学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合理地安排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协调好各自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衔接,成为知识、真理、价值统一、和谐的有机体系。在新一轮课改中,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新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努力把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兼顾起来,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和隐性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模式,促进学生品德、文化、艺术、社会、才能、心理和身体等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还应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乐学、自主和愉悦上,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并满足全体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自主而饶有兴趣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索与成功的欢乐。总之,只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设计,才能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而这样的环境,也正是教学目标的重要追求。
三、和谐的教学秩序:安定有序,持续连贯
和谐的教学秩序是指教学管理井井有序,呈现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抓好教学设备的合理配置和教学资源的有效使用。教学常规是指正常状态下教学的规章制度、惯例程序和行为规范。为了保证教学管理的有序进行,在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的装配和使用方面,也必须做到合理配置、统一安排,并力求使之用尽所能,发挥最大的利用率。因此,学校领导在教学管理中务必要抓好规章制度的“软件建设”和教学设备的“硬件”建设,并在“严、细、实”上下功夫,加强督促检查,努力为和谐的教学管理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互动合作,教学相长
和谐的教学管理尤其重视人际关系的优化。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包括诸多方面,如教师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学校和家庭关系等等。在这些人际关系之中,最直接、最经常、最重要的还是师生关系,这是影响并且制约着教学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因为这种关系影响着师生教学的态度、情绪和行为反映,它是教学管理中最敏感、最具影响力的典型因素。因此,建立互动合作、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创造严格要求与宽容和谐的客观环境,正是和谐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获得教学成功的关键。
新课程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是共建。因此,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的教师头脑中要有儿童意识,关注儿童的特点,关注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唯师独尊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通过师生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结成“教与学的共同体”,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才能相互促进,实现“双赢”。
五、和谐的领导方式:以人为本,平等民主
和谐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即通过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变外在的制度为师生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教学中要实现和谐管理,就必须改变领导方式,既要面向教学工作,又要面向人际关系,既要加强行政管理,又要强化民主管理。学校领导要置身于师生关系之中,通过观察、谈话、鼓励等方法,主动关心体贴教师和学生,满足师生合理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困难,处理好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使得教学各个环节和各方面的关系始终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之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领导必须树立平等意识,发扬民主作风,给师生有说话的权利,有正常的沟通渠道,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尊重他们的人格,鼓励不同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只有关注师生的需求和发展,实行民主治学、民主治校,才能把师生团结在友爱、和谐、平等、互尊的环境中,使师生双方都感到教与学有无穷的趣味,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
六、和谐的科研氛围:学术自由,宽松民主
教学科研是推动新课程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并向纵深推进的根本动力,它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走向成功的必要途径,因此,它是构建和谐管理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没有科研教学就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后劲,而这种缺乏活力、停滞不前的状态正是与和谐管理的本质追求相违背。为此学校领导应当经常对教师进行高成就的思想发动,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并帮助教师投身到教改实验中去,平时要鼓励教师加强读书学习,给予较多的机会参加业务进修或学术交流活动,要求他们能及时把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科研管理中,要引导教师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变革与发展、个人经验与外部经验的关系,坚持以课堂为科研的舞台,让教师尽情地挥洒个性,展能力,尝试科研成果。教学科研要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争鸣,允许不同意见,允许暂时的失败,努力创造宽松、民主的学术研究氛围。一所学校教学科研氛围浓厚了,学术风气宽松了,教学中就能形成一种充满活力与压力的心理环境,教师只有生活在这种活力与压力的统一体中,才能把自身潜在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推动教学改革不断发展。
七、和谐的教学评价:科学公正,奖惩结合
教学评价是领导者对来自师生或教师对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它对教和学的活动具有激励或抑制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主体的心理行为往往会受到社会评价的制约。教学评价如能得到正确的运用,将有助于促进师生教学情绪稳定,激发自尊与自信,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反之,过于苛求或过多地使用反面评价,则会引起师生的失意心理,带来不良情绪反应,挫伤教与学的积极性。在运用教学评价时,我们应围绕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坚持由单项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变单一的使用考试分数评价为全面科学的评价,将认知、技能和情感等考查统一起来。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对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在评价中,应实现人人参与,全员评价,要把领导评价、教师互评、学生参评、家长助评多种形式的互动评价结合起来,以此来促进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在每一轮教学评价结束之后,还必须及时地作出结论并给以适当的奖惩,做到客观公正,奖惩结合。对师生的进步,要及时认同,合理确认,并不断给以方向暗示或目标期待,使他们在教和学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看到前进的希望。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为教学创造一种生机勃勃、催人奋进的良好环境。
和谐的教学管理就是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并使其形成一种合力,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自身同时都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本文所讨论的影响和谐教学管理的七大因素主要是来自学校管理的内部因素,当然这也是教学和谐管理的重点和关键。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影响教学和谐管理的外部因素,尤其是家庭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构建和谐管理的教学环境中,我们应坚持系统分析,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教学的优化管理,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