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捕后轻刑率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love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查逮捕是侦查监督的首要职责,是开展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的重要基础,也是轻缓刑事政策在侦查监督环节能否得以贯彻的关键所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对刑事犯罪采取强制措施仍被人民法院判处缓刑、拘役、管制等轻缓刑比率一直偏高,这显然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极不相适应。本文拟通过对我院二年来批捕数据及捕后判决情况的调查分析,找出高轻刑率原因,寻找对策,以期找出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提高逮捕质量的最佳切入点。
  一、捕后判轻缓刑情况及特点
  2009年至2010年我院共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案件320件520人,批准逮捕281件450人,不批准逮捕39件70人,批准逮捕人数占受案数的86.5%,不批准逮捕人数占受案数的13% 。捕后判轻缓刑66件99人,其中故意伤害案22件,交通肇事案15人,盗窃案13人。
  捕后判轻缓刑的案件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轻缓刑率较高,捕后判轻缓刑人数占批准逮捕人数的22%;二是轻缓刑案件多集中在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盗窃等常见性、多发性犯罪,三类案件占捕后判轻缓刑人数的50%;三是法院判决注重于经济处罚。66件99人轻缓刑判决中除4件4人外,其他均判有赔偿经济损失及罚金。
  二、捕后判轻缓刑的原因分析
  1、执法理念的偏差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重打击、轻保护”等传统观念仍广泛存在,办案中往往过于重视刑罚打击的一面,忽视了区别对待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另外,办案人员对不捕顾虑重重,怕公安机关不理解,怕当事人质疑办人情案关系案,怕被害人上访影响稳定的责任等。从规避诉讼风险和社会风险的角度考虑,“构罪即捕”,是造成捕后判轻缓刑的深层次原因。
  2、逮捕功能理解上的偏差
  包括逮捕在内的强制措施的功能应包括:防止社会危险性发生的功能、保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功能、教育功能等。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和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在司法实践中忽视对犯罪嫌疑人的保护,逮捕措施被赋予了诸多“衍生”功能,也是捕后判轻缓刑的重要原因。在交通肇事、故意伤害等犯罪中,在民事赔偿不到位的情况下,逮捕往往被看作对犯罪嫌疑人惩罚的手段,在民事赔偿到位后,法院一般都会作出轻缓刑判决;由于公安机关把逮捕作为案件质量考评的主要依据,并与工作经费挂钩,使逮捕措施成为公安机关案件的评价标准,鉴于公检两家关系,检察机关对一般犯罪案件都会做出批捕决定,对不捕权的适用日趋保守;由于监视居住的高成本、高风险。特别是对犯罪嫌疑人是外来人员、流窜作案、监护人监管不力等可能判处轻缓刑的案件,为了防止诉讼程序中断而增加诉讼风险,逮捕措施往往会成为办案人员首选,用逮捕替代其他强制措施,对逮捕的依赖程度过高。
  3、法律认识上的偏差
  首先,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对逮捕必要性作出规定,只是高检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提出了逮捕必要性的规定,但过于笼统,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把握,办案人员与执法机关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造成对一些无逮捕必要的人适用了逮捕强制措施。其次,在案件证据的把握上,由于检察人员仅依靠审查案卷及复核相关证据获取信息,造成对逮捕必要性证据的信息获取不足,导致捕后证据变化大,出现法定或酌定从轻、减轻情节,导致轻判。特别是一些案件的民事赔偿在起诉、审判阶段发生变化,取得被害人一方谅解,造成诸如交通肇事、故意伤害等案件的轻缓刑率较高。
  三、提高审查逮捕案件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我国目前处在社会矛盾的高发期,逮捕措施是保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应将轻刑逮捕率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遏制轻刑逮捕率居高不下的态势,提高审查逮捕案件的质量,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转变执法理念,正确理解领会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精神实质。在法律框架下落实“严打”的刑事政策和轻缓刑事政策,该严则严,该宽则宽,宽严相济、罚当其罪,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2、创新工作机制,建立捕前的刑事和解制度和捕后跟踪监督机制。在审查逮捕过程中,对一些未成年人犯罪以及轻微侵财、轻微伤害人身权利的案件和部分交通肇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如有认罪和悔罪表现,可以根据受害人与犯罪嫌疑人的和解意愿,由检察官主持,在保证被害人利益赔偿到位的情况下达成和解协议,由检察机关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化解社会矛盾。在批捕后对批捕案件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定期向公诉部门了解案件批后的进展情况,对捕后公安部门对批捕的犯罪嫌疑人拟变更强制措施的案件和法院作出刑事判决的案件,应及时掌握,同时可就逮捕必要性、捕后证据出现的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等法律问题进行探讨达成共识,防止法律适用上的不统一。
  3、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引入审判前社区矫正制度。对一些可能判处轻缓刑的未成年人案件以及外地人犯罪案件,将不捕的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后交由所在社区进行监督矫正,责令其参加学习和一定义务劳动,在考察矫正期间仍可作出不诉处理、提请人民法院减轻或免除处罚,或作出批捕决定。
  4、以提高逮捕案件质量为核心,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议省、市院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捕后轻缓刑率的标准,把捕后轻缓刑率纳入年度考核体系,高于平均值的扣分,低于平均值的不做评价,这样既可以调整个别地区畸高的捕后轻刑率,又可防止一味追求不捕少捕的不正常现象。
其他文献
坚持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提高检察工作水平,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检察制度,关键在于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检察队伍。针对基层院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通过完善队伍管理机制,推进队伍建设的專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当前,完善队伍管理机制应注重解决以下三个重点问题。   一、加快吐故纳新,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基层院检察队伍,尤其是检察官队伍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断层”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检
期刊
公道正派作为一种政治品质,一种思想作风,一种人格力量,作为衡量组工干部是否具有坚强党性的重要标准,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许多具体要求。通过笔者多年的组织工作经验和经历,认为一个组工干部必须具备必要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外,关键还要做到心正、认真、动脑和实干。  心正。就是要心地纯正,心地纯正的“纯”,就是坚持原则不殉私情,不图私利,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正”
期刊
   摘要: 刑事诈骗与民事欺诈在性质、诉讼程序、适用法律和法律后果等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区分和把握诈骗罪与民事活动中的民事欺诈行为,是一项具有探讨价值的法律问题。对此,笔者通过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在构成特征、主观和客观方面的比较,对兩者的区别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诈骗罪;民事欺诈;法律法规;界限    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经济制度的快速
期刊
近些年来,反腐败和预防贪污贿赂犯罪成为国内乃至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我国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和相关的制度。根据近几年的司法实践,在新时期新阶段贪污贿赂犯罪发案年轻化且容易潜逃的趋势在我县较为突出,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年轻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现状及对策  目前,我们对全市、全省范围内的年轻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情况尚不能掌握,主要是针对我院2007年立案查处的40岁以下国家工作人员
期刊
   摘要:   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系指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 情节严重的行为。笔者将从该罪的犯罪构成、司法适用、立法完善进行阐述论证。   关键词: 个人信息权;犯罪构成;司法适用    一、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构成    1
期刊
在我国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农业人口必然涌向城市,并在城市中完成其身份的蜕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失业人口增加、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不好等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亦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何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感化、挽救”对国家的改革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对上饶县人民检察院近年来批捕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析,提出建立该机制的初步
期刊
2007年以来,浔阳区院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面向全国公开招考检察人员,截至2011年底,共招录“80后”本科以上毕业生23名。为切实培养好、发展好“80后”检察人员,该院在分析人员特点的基础上,于2011年初启动了“80后”检察人员成长计划,取得初步成效。  一、“80后”检察人员的主要特点  与其他年代出生的检察人员相比,“80后”检察人员具有学历和理论水平较高等优势,但同时在从事检察工作实践中也
期刊
摘 要:“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其中“食”又是重中之重。但近年来我国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吃什么成了国人最关注的问题。最近一项权威网络调查显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占到了总关注度的百分之七十。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可见一斑。下面笔者仅以一个反渎职侵权工作者的角度,浅析我国食品安全领域中的渎职犯罪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渎职犯罪    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笑话:“早晨起床先喝一
期刊
摘 要:数额犯是以法定数额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定量标准的犯罪,在我国刑事立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从立法原意上和司法操作上考量,都应当承认数额犯存在未遂形态。而数额犯未遂形态是否成立应通过由社会危害性所反映的实质可罚性来判断。  关键词:数额犯;犯罪未遂;犯罪数额;社会危害性;实质可罚性    根据刑法第二十三条,己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
期刊
近年来,职务犯罪中负案在逃增多成为司法机关面临的严峻现实。仅据我院统计,几年来自侦案件中负案在逃的人员高达十几人,而且历年来积案的80%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在逃而无法结案。可以说负案在逃人员日益增多,已严重影响到司法机关的诉讼效率,成为当前司法工作中的一大障碍。  一、犯罪嫌疑人在逃的几个环节  1、立案前逃跑。有些犯罪嫌疑人为逃避法律的制裁,作案后就做好了出逃的准备,一旦有风吹草动,他们就逃之夭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