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巨大静脉瘤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53岁,因左下腹隐痛不适,间断性便血20余年入院。患者二十余前无诱因下出现左下腹隐痛不适,疼痛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大便较细,吴颗粒状。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病,肺结核等传染病史。体格检查左下腹深压痛。余检查无特殊发现。肠镜检查发现距肛口30-35cm乙状结肠有多个大小不等巨大静脉瘤,多数为蓝色,少数静脉菲蒲,呈红色(图1)。后在外科切除有巨大静脉瘤病变的乙状结肠7cm。病理示乙状结肠血管瘤,海绵型(图2)。

其他文献
大肠平坦型病变是基于大肠肿瘤形态学意义上提出的概念,由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并规定大肠平坦型病变的肉眼定义是病变的高度小于直径的一半,组织学定义是病变的厚度不超过周围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由于认识不够和诊断技术的应用不足,大肠平坦型病变在西方及我国报道甚少,近年来由于放大内镜联合黏膜染色的应用提高了平坦型病变的发现率,为平坦型病变的研究创造了条件。由于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平坦型病变的研
食管结核罕见,常规内镜、活检及CT诊断困难,极易误诊误治。有关EUS对本病的诊断迄今国内仅在个案报道中述及。本文总结本院4例及国内外6例临床资料,就食管结核的EUS图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
我院自2000年7月至2005年12月开展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aemorrhoids,PPH)689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PPH术后并发症的内镜处理报告如下。
近年来十二指肠镜治疗梗阻性胆管疾病取得了优于传统外科手术的良好结果。现将我院从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应用ERCP技术治疗梗阻性胆管疾病的结果报如下。
食管贲门部狭窄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肿瘤浸润、术后瘢痕狭窄、放疗后病变段的狭窄及贲门失弛缓症等。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我院在无X线透视下经超细内镜对34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及晚期食管癌患者进行46次扩张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患者女,54岁,因反复黑便伴全身乏力8月入院。患者起病以来,平均每日解黑便1次,每次量约50-200g不等,多次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诊为小肠隐源性出血。入院时血红蛋白为60g/L,同时伴有双下肢水肿,身体虚弱。采用双气囊内镜结合胶囊内镜靶向检诊技术,先行胶囊内镜检查判断为空肠出血(图1),
期刊
2002年1月至2006年2月,我院应用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13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国际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学术会议于2008年1月1913在济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成功召开。会议邀请了国际著名的消化内镜专家,最早研发和致力于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研究的德国Mainz大学Martin Goetz教授以及在亚洲最早开展这项工作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何克裕(Khek YuHo)教授作学术报告和现场演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李延青教授主持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国内著名消化内镜专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超声微探头对早期食管浅表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联合应用超声内镜和超声微探头对121例共124处早期浅表型食管癌病灶行临床分期,并与术后及黏膜切除后病理分期相比较。结果 内镜超声检查对早期食管癌术前T分期总的准确率为82.3%(102/124)。本组早期食管癌淋巴结总的转移率为5.0%(6/121),其中原位癌无一例淋巴结转移,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