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么好的手术,为什么就推广不开呢?”
“如果他认为好,时间会证明一切,我们要尊重事实。”
神源医院开展的手术,是建立在武汉协和医院教授肖传国提出的“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的理论基础上的。这一理论又根据其创建者肖传国的名字,被称为“肖氏反射弧”。神源医院院长高晓群,以及手术主要的操作者杜茂信、何朝宏也都称自己是这一理论的“实施者和推广者”。
今年54岁的肖传国,1975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现武汉大学医学院),后考入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并于198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肖传国上世纪80年代末出国,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美国东弗吉尼亚医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工作。1997年回国,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至今。
在肖传国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墙上挂满了获奖证书。这些奖项包括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1年)和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2000年)。他说,这些奖都与他提出并证实“人工反射弧”理论有关。
“人工反射弧”理论的产生
肖传国说,他最初有人工反射弧理论的想法,是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当时是第一年住院医生,医院里挤满了送来的伤员。其中,最可怜的就是截瘫患者,不仅不能动,而且大小便解不出来,非常遭罪。”
排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关键就是最后一个信号,膀胱排尿的信号。”肖传国说,“截瘫患者由于脊髓断了,上面的信号下不来,所以没法自己控制排尿。但他们下面的神经还是好的,比如仍有膝腱反射,一敲膝盖腿还是会翘。我想,能不能用这些神经去控制小便呢,把它们引到膀胱上去,然后从外面给一个刺激,不就有信号了?”
“简单地说,我的想法就是把一根体神经与控制膀胱的内脏神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人工建立的反射弧,达到患者自控排尿的目的。”
1978年,肖传国考上了研究生。他回忆说:“当初选择泌尿外科专业,就是想实现这个想法,解决截瘫病人的大小便问题。不过,那时科研条件很差,没办法做。直到后来出国,我的想法才慢慢付诸实施。”
在美国,肖传国利用那边的条件,“申请了基金,在老鼠、猫、狗身上做起了试验。经过动物实验,初步证实了我的想法。1990年,我在美国泌尿学会上,以大会论文的形式,首次报告了这项工作。”
1995年,肖传国开始做临床应用研究。他选择的第一站是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之所以没有首先在美国做,是因为“在美国申请基金非常慢,最快也要等一年半到两年。而且美国对做临床研究审批很严,光是做个口服药都要(准备)成卡车的文件,做人(的手术)就更难了,再加上我又是一个外国人,就不知道难到哪里去了。”
“当时,平顶山矿务局卫生局局长正好在美国访问,听说我在做这个工作,就非要邀请我去。后来我就去看了一下,那儿有个最大的优点,病人都是矿上的矿工,能够保证长期随访。”
据肖传国介绍,在平顶山做临床研究“不需要卫生部批准,医院的伦理委员会通过就可以”。
第一次鉴定:治疗截瘫
“在平顶山,手术做了两年,后来我们又随访了4年,直到2003年才发表第一篇文章。”肖传国翻出那篇论文,指着其中一段对记者说,“你看,当时一共做了15例截瘫患者。一年半之后,10人完全改善,排尿非常好;两人部分改善,可以排尿,但需要很强的刺激或者排得不干净;一人失去随访;两人没有效果,成功率80%。”
论文发表前的1999年3月,卫生部组织专家对肖传国的这项临床研究进行了鉴定。
记者找到了当时的鉴定意见,发现其中对病例数目的描述与论文中并不一致。鉴定意见中说,“(人工反射弧手术)1995年开始在国内初步应用于临床,治疗截瘫病人14例,术后随访2.5~3.5年,除一例失访、两例失败外,11例病人均恢复可控性排尿,各项尿流动力学参数基本恢复正常或显著改善。”
鉴定会前,鉴定专家之一、同济医学院教授裘法祖(这位被称为“中国外科学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是肖传国的研究生导师,他已于2008年去世)专门去平顶山,对手术效果做了实地考察。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副主任叶鑫生也参加了此次考察,“当时,肖传国刚回国,想做人工反射弧的研究,给我们写了一份申请书,但在审核讨论的时候,大家还是心存疑虑,想要实地考察一下,这个任务就落到我身上。”叶鑫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除了他,参加考察的还有协和医院、同济医科大学的人,“都是陪裘老去的”。
“去了以后,他准备了4个病人。这些病人通过刺激腿上的皮肤,可以排尿。”叶鑫生说,“当然,有的病人刺激后,也需要用手压一压他的腹部,帮助一下,才能尿出来。裘老看了很满意。”
最后,鉴定会给出了“国际领先”的评价。据一位鉴定专家回忆,他当时觉得人工反射弧手术的确有创新之处,“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另外裘先生这么大年纪,又亲自去看过病人,他是我很敬重的人,从来不会搞假。”
听了叶鑫生的汇报,基金委也同意支持肖传国的人工反射弧研究。不久,他又从基金委申请到一笔更大的资助,两次经费总额接近300万。叶鑫生说:“后来,科技部也看中了他这个项目,又给予他973项目的支持。”
第二次鉴定:治疗脊柱裂
平顶山的临床研究通过鉴定后,肖传国一面在武汉协和医院截瘫患者中推广,一面开始尝试把这种手术应用于另一类病人——脊柱裂患儿。
“这两类患者排尿困难的病因,基本上是一样的。”肖传国说,“我们最初先做了20个小孩。术后,每三个月随访一次。其中17人在一年内获得了自主排尿功能,成功率85%。2004年,卫生部对这项临床研究也进行了鉴定。”
2004年8月,由鉴定专家同济医学院裘法祖、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济生等7位院士和一名教授组成的鉴定会,认定肖传国的成果对于解决先天性脊膜膨出患儿大小便失控“具有重要意义和突出的创新性”。
记者采访了参加那次鉴定会的几位专家。据鞠躬院士回忆,成果原先也是准备被评为“国际领先”的,但大家讨论时提了很多问题,不过考虑到这是个创新,国内外都还没人开展,又有临床效果,最后还是给了个“国际先进”。
关于手术的成功率,一位参与那次鉴定的专家说,“肖传国的有些病例,参与鉴定的专家们也看了,排尿的膀胱压力曲线,还是被认可的;但是,提供给鉴定组的,只是部分资料,不是所有的病例资料都给大家看,他是有选择性的。他也找了七八个病人,排尿给大家看。他说早期做了20个病例,但专家们没看到20个人的资料。”
这位专家提出,任何科研成果,必须是大、中型医院、多中心来进行试验,比如20家、30家来做一二百病例。而且要看远期疗效,光看近期疗效是不行的。
他建议,让那些经过手术的患者,去其他一些有尿动力检验设备的、有尿动力学专家的医院检查,汇总这些病例,来给出一个客观的临床依据。
在那份鉴定证书中,记者注意到,鉴定意见中还提到“这种患儿脊髓连续性并没中断,要建立人工反射弧支配膀胱必须牺牲一支正常体神经运动支及其功能,具有很大风险”。
对于手术的这个隐患,肖传国的解释是“在最初的20例手术中,确实有四五个小孩出现了些问题,你是拆东墙补西墙嘛,主要是对下肢有一点点影响,感觉腿有些软。但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手术)只用1/3根神经,最多1/2,一年后它就能全部恢复。这已不是个问题了。”
——这一描述与记者见到的郭资隆等患者的状况不相吻合。
“而且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我们也是写清楚的。”肖传国补充说,“有一次在美国给一个家长介绍时,我说有这个问题。那个家长说,这个划得来啊!用小的损失换回了大小便的功能。”
手术为何难以普及?
记者发现,全国仅武汉协和医院、神源医院等少数几家医院正在开展或开展过人工反射弧手术,而中国有几百万截瘫、脊柱裂患者,既然这种手术有85%的成功率,为什么在各大医院没有推广普及呢?
对此,叶鑫生也很费解,“这么好的手术,为什么就推广不开呢?”
就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泌尿外科专家。“我们也有这个疑问呀!”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泌尿外科学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对记者说:“肖传国的这个手术在道理上也能讲得通,但不是所有的病人(的神经)都能接得上的”,他以截瘫病人为例解释说,“截瘫也分不同的部位,但能接上膀胱神经的只能是下面(位置的截瘫),而且你得能找得到神经才能接”,郭应禄说,“所以,就算他说得对,能起作用也是有限制的。”郭表示,他并不了解这种手术治疗脊柱裂的情况,对肖传国接触也不多。
其他接受采访的泌尿外科专家也大多不愿多谈肖传国的神经反射弧手术,他们普遍表示,这一技术需要时间的检验。“如果效果好,肯定会得到普及,因为这方面患者的需求很强烈”。
也有医生对人工反射弧手术提出质疑。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说,神经愈合至今仍是医学上的一个难题,“很难长在一起。打个比方,每根神经就像电话线,里面有好多分支,只有每一根分支都对上了,它才能长好。
而现有的任何显微手术都做不到这点,只能靠两根神经自己去找,存在偶然因素。”
对于推广难,肖传国自己认为,主要是因为手术过于复杂,“这个手术需要打开脊髓腔,从一大把神经纤维中挑出一根做手术。泌尿外科医生没有任何人会做,除了我培养的博士,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进到骨头中去挑神经。而神经外科医生又不懂泌尿,不知道到底哪根神经是管膀胱的,也不知道病人术前膀胱的情况怎么样。”
“我们办过培训班,也邀请国内的医生参加,但来的都是泌尿外科医生,没有神经外科医生,不能形成一个团队,来了也做不了。
现在,我们就打算多培养些博士生,毕业后分到各地,多建立几个中心,统一做。”
对于手术难度大造成不易推广的说法,郭应禄认为,如果不是技术本身有问题、不是对技术保密得太厉害,那就应该通过多培养人来达到推广技术的目的。
据肖传国介绍,神源医院的建立就和他的一个博士生有关。
不过,他没有从神源医院拿过一分钱。“医院是股份制的,他们要我占股份,我没要。最后大概给了我30%的股份,我说如果有分红,你们也不要给我,把这个钱拿去滚动发展。我现在去那边开刀,火车票都是我自己出的。”★
(实习生李娜、《科学新闻》记者邸利会对本文亦有贡献)
“如果他认为好,时间会证明一切,我们要尊重事实。”
神源医院开展的手术,是建立在武汉协和医院教授肖传国提出的“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的理论基础上的。这一理论又根据其创建者肖传国的名字,被称为“肖氏反射弧”。神源医院院长高晓群,以及手术主要的操作者杜茂信、何朝宏也都称自己是这一理论的“实施者和推广者”。
今年54岁的肖传国,1975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现武汉大学医学院),后考入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并于198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肖传国上世纪80年代末出国,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美国东弗吉尼亚医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工作。1997年回国,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至今。
在肖传国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墙上挂满了获奖证书。这些奖项包括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1年)和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2000年)。他说,这些奖都与他提出并证实“人工反射弧”理论有关。
“人工反射弧”理论的产生
肖传国说,他最初有人工反射弧理论的想法,是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当时是第一年住院医生,医院里挤满了送来的伤员。其中,最可怜的就是截瘫患者,不仅不能动,而且大小便解不出来,非常遭罪。”
排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关键就是最后一个信号,膀胱排尿的信号。”肖传国说,“截瘫患者由于脊髓断了,上面的信号下不来,所以没法自己控制排尿。但他们下面的神经还是好的,比如仍有膝腱反射,一敲膝盖腿还是会翘。我想,能不能用这些神经去控制小便呢,把它们引到膀胱上去,然后从外面给一个刺激,不就有信号了?”
“简单地说,我的想法就是把一根体神经与控制膀胱的内脏神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人工建立的反射弧,达到患者自控排尿的目的。”
1978年,肖传国考上了研究生。他回忆说:“当初选择泌尿外科专业,就是想实现这个想法,解决截瘫病人的大小便问题。不过,那时科研条件很差,没办法做。直到后来出国,我的想法才慢慢付诸实施。”
在美国,肖传国利用那边的条件,“申请了基金,在老鼠、猫、狗身上做起了试验。经过动物实验,初步证实了我的想法。1990年,我在美国泌尿学会上,以大会论文的形式,首次报告了这项工作。”
1995年,肖传国开始做临床应用研究。他选择的第一站是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之所以没有首先在美国做,是因为“在美国申请基金非常慢,最快也要等一年半到两年。而且美国对做临床研究审批很严,光是做个口服药都要(准备)成卡车的文件,做人(的手术)就更难了,再加上我又是一个外国人,就不知道难到哪里去了。”
“当时,平顶山矿务局卫生局局长正好在美国访问,听说我在做这个工作,就非要邀请我去。后来我就去看了一下,那儿有个最大的优点,病人都是矿上的矿工,能够保证长期随访。”
据肖传国介绍,在平顶山做临床研究“不需要卫生部批准,医院的伦理委员会通过就可以”。
第一次鉴定:治疗截瘫
“在平顶山,手术做了两年,后来我们又随访了4年,直到2003年才发表第一篇文章。”肖传国翻出那篇论文,指着其中一段对记者说,“你看,当时一共做了15例截瘫患者。一年半之后,10人完全改善,排尿非常好;两人部分改善,可以排尿,但需要很强的刺激或者排得不干净;一人失去随访;两人没有效果,成功率80%。”
论文发表前的1999年3月,卫生部组织专家对肖传国的这项临床研究进行了鉴定。
记者找到了当时的鉴定意见,发现其中对病例数目的描述与论文中并不一致。鉴定意见中说,“(人工反射弧手术)1995年开始在国内初步应用于临床,治疗截瘫病人14例,术后随访2.5~3.5年,除一例失访、两例失败外,11例病人均恢复可控性排尿,各项尿流动力学参数基本恢复正常或显著改善。”
鉴定会前,鉴定专家之一、同济医学院教授裘法祖(这位被称为“中国外科学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是肖传国的研究生导师,他已于2008年去世)专门去平顶山,对手术效果做了实地考察。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副主任叶鑫生也参加了此次考察,“当时,肖传国刚回国,想做人工反射弧的研究,给我们写了一份申请书,但在审核讨论的时候,大家还是心存疑虑,想要实地考察一下,这个任务就落到我身上。”叶鑫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除了他,参加考察的还有协和医院、同济医科大学的人,“都是陪裘老去的”。
“去了以后,他准备了4个病人。这些病人通过刺激腿上的皮肤,可以排尿。”叶鑫生说,“当然,有的病人刺激后,也需要用手压一压他的腹部,帮助一下,才能尿出来。裘老看了很满意。”
最后,鉴定会给出了“国际领先”的评价。据一位鉴定专家回忆,他当时觉得人工反射弧手术的确有创新之处,“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另外裘先生这么大年纪,又亲自去看过病人,他是我很敬重的人,从来不会搞假。”
听了叶鑫生的汇报,基金委也同意支持肖传国的人工反射弧研究。不久,他又从基金委申请到一笔更大的资助,两次经费总额接近300万。叶鑫生说:“后来,科技部也看中了他这个项目,又给予他973项目的支持。”
第二次鉴定:治疗脊柱裂
平顶山的临床研究通过鉴定后,肖传国一面在武汉协和医院截瘫患者中推广,一面开始尝试把这种手术应用于另一类病人——脊柱裂患儿。
“这两类患者排尿困难的病因,基本上是一样的。”肖传国说,“我们最初先做了20个小孩。术后,每三个月随访一次。其中17人在一年内获得了自主排尿功能,成功率85%。2004年,卫生部对这项临床研究也进行了鉴定。”
2004年8月,由鉴定专家同济医学院裘法祖、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济生等7位院士和一名教授组成的鉴定会,认定肖传国的成果对于解决先天性脊膜膨出患儿大小便失控“具有重要意义和突出的创新性”。
记者采访了参加那次鉴定会的几位专家。据鞠躬院士回忆,成果原先也是准备被评为“国际领先”的,但大家讨论时提了很多问题,不过考虑到这是个创新,国内外都还没人开展,又有临床效果,最后还是给了个“国际先进”。
关于手术的成功率,一位参与那次鉴定的专家说,“肖传国的有些病例,参与鉴定的专家们也看了,排尿的膀胱压力曲线,还是被认可的;但是,提供给鉴定组的,只是部分资料,不是所有的病例资料都给大家看,他是有选择性的。他也找了七八个病人,排尿给大家看。他说早期做了20个病例,但专家们没看到20个人的资料。”
这位专家提出,任何科研成果,必须是大、中型医院、多中心来进行试验,比如20家、30家来做一二百病例。而且要看远期疗效,光看近期疗效是不行的。
他建议,让那些经过手术的患者,去其他一些有尿动力检验设备的、有尿动力学专家的医院检查,汇总这些病例,来给出一个客观的临床依据。
在那份鉴定证书中,记者注意到,鉴定意见中还提到“这种患儿脊髓连续性并没中断,要建立人工反射弧支配膀胱必须牺牲一支正常体神经运动支及其功能,具有很大风险”。
对于手术的这个隐患,肖传国的解释是“在最初的20例手术中,确实有四五个小孩出现了些问题,你是拆东墙补西墙嘛,主要是对下肢有一点点影响,感觉腿有些软。但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手术)只用1/3根神经,最多1/2,一年后它就能全部恢复。这已不是个问题了。”
——这一描述与记者见到的郭资隆等患者的状况不相吻合。
“而且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我们也是写清楚的。”肖传国补充说,“有一次在美国给一个家长介绍时,我说有这个问题。那个家长说,这个划得来啊!用小的损失换回了大小便的功能。”
手术为何难以普及?
记者发现,全国仅武汉协和医院、神源医院等少数几家医院正在开展或开展过人工反射弧手术,而中国有几百万截瘫、脊柱裂患者,既然这种手术有85%的成功率,为什么在各大医院没有推广普及呢?
对此,叶鑫生也很费解,“这么好的手术,为什么就推广不开呢?”
就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泌尿外科专家。“我们也有这个疑问呀!”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泌尿外科学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对记者说:“肖传国的这个手术在道理上也能讲得通,但不是所有的病人(的神经)都能接得上的”,他以截瘫病人为例解释说,“截瘫也分不同的部位,但能接上膀胱神经的只能是下面(位置的截瘫),而且你得能找得到神经才能接”,郭应禄说,“所以,就算他说得对,能起作用也是有限制的。”郭表示,他并不了解这种手术治疗脊柱裂的情况,对肖传国接触也不多。
其他接受采访的泌尿外科专家也大多不愿多谈肖传国的神经反射弧手术,他们普遍表示,这一技术需要时间的检验。“如果效果好,肯定会得到普及,因为这方面患者的需求很强烈”。
也有医生对人工反射弧手术提出质疑。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说,神经愈合至今仍是医学上的一个难题,“很难长在一起。打个比方,每根神经就像电话线,里面有好多分支,只有每一根分支都对上了,它才能长好。
而现有的任何显微手术都做不到这点,只能靠两根神经自己去找,存在偶然因素。”
对于推广难,肖传国自己认为,主要是因为手术过于复杂,“这个手术需要打开脊髓腔,从一大把神经纤维中挑出一根做手术。泌尿外科医生没有任何人会做,除了我培养的博士,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进到骨头中去挑神经。而神经外科医生又不懂泌尿,不知道到底哪根神经是管膀胱的,也不知道病人术前膀胱的情况怎么样。”
“我们办过培训班,也邀请国内的医生参加,但来的都是泌尿外科医生,没有神经外科医生,不能形成一个团队,来了也做不了。
现在,我们就打算多培养些博士生,毕业后分到各地,多建立几个中心,统一做。”
对于手术难度大造成不易推广的说法,郭应禄认为,如果不是技术本身有问题、不是对技术保密得太厉害,那就应该通过多培养人来达到推广技术的目的。
据肖传国介绍,神源医院的建立就和他的一个博士生有关。
不过,他没有从神源医院拿过一分钱。“医院是股份制的,他们要我占股份,我没要。最后大概给了我30%的股份,我说如果有分红,你们也不要给我,把这个钱拿去滚动发展。我现在去那边开刀,火车票都是我自己出的。”★
(实习生李娜、《科学新闻》记者邸利会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