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真有信仰,就不但会有底线,而且具有境界。一个民族真有信仰,则不仅有凝聚力,更有持续性
2013年5月16日,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易中天中华史》首发式上,著名学者易中天以“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为主题作有关文明的长篇演讲。独特风格、幽默语言,结合以新颖的多媒体手段展现,引来掌声迭起。这部图书共36卷分为6部,最终回答“3700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这一问题。第一部“中华根”前两卷《祖先》和《国家》于此次出版。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和第三卷《奠基者》在7月香港书展期间首发,第四卷《青春志》于8月上海书展和广州南国书香节问世。
书香阵阵,行程紧凑。绿植盎然,喷泉清澈。演讲后一日,在繁华一隅环境优雅的五星级酒店内,易中天匆匆吃完午饭,钟摆便到了与记者约好的采访时间。不辞辛苦,快步而行,工作人员告知先生特地下来相迎,这份友善、谦和,显出学者风范。礼貌地握手打招呼后,见易中天有些疲惫,记者请他先去午休一会儿再谈。暖暖的阳光,静静的等待。半小时后,易中天在宽敞明亮的高层贵宾厅内落座,与记者畅谈起有关文明、文化、历史和创作的情况。
讲述世界文明 揭示差异奥秘
文明,是此次易中天新书关注的重点内容。在易中天看来,文明是有色彩或色调的。最先出现的是土地的黄,即“大陆农耕文明”,如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黄河流域的夏。其次是大海的蓝,即“海洋工商文明”,像地中海岸的犹太,地中海岛的克里特,爱琴海岸的希腊。第三种是草原的绿,即“游牧商贸文明”。创造者是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当其建立宗教中心麦加和政治中心麦地那时,新文明诞生,这就是伊斯兰。由颜色描述而及人类文明的三种类型和相应代表,易中天条理顺畅:“如果文明的泉水充分涌流,就会渗透、交汇、融合,形成文明圈。每个文明圈人口、面积、知名度不同,在国际社会和人类历史中的责任、义务、担当各异,在未来世界的影响与作用更不一样。因此,文明平等而又有量级。我认为全球文明可分为三个世界,西方现代、伊斯兰和中华是第一世界。中华的位置,赫然在目。”
温润舒缓,娓娓道来。易中天对三大文明崛起的奥秘逐一加以细致说明:本届人类共有七千年文明史,第一代文明先行者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烟消云散,同龄人克里特、哈拉巴、奥尔梅克不知所终。从古到今延绵不绝的,只有中华。但,没有中断却有衰减和变异。公元751年的怛罗斯战役,以及四年后的安史之乱,也许是分界点。大唐帝国对外败于阿拉伯,对内亡于藩镇割据,中华文明投向外部世界的目光从此收回。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开阔,全都变成明日黄花。时代风气由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魏晋六朝的思想解放,风光不再。
“就在中华文明起伏跌宕地盛极而衰之日,伊斯兰文明却欣欣向荣。从公元830年到930年,在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大力资助和倡导下,对其他民族文明成果大规模、有组织、长时期的翻译推介活动全面展开,史称‘百年翻译运动’。正是这一壮举,使古希腊典籍得以完整保存,为欧洲崛起提供指路明灯。伊斯兰成为第二代文明中的佼佼者。当伊斯兰文明展开双翅飞翔时,欧洲大陆尚处中世纪蒙昧状态,国王和贵族甚至目不识丁。也许,那时谁都没想到,通过文艺复兴接过古希腊火种、点燃新时代火炬的西方世界,后来竟雄霸全球文明的话语权。”
历史的清风徐徐拂面,历史的步伐往复向前。中华、伊斯兰、西方现代文明代表着三个时代,仿佛接力般此消彼长,轨迹清晰可见,因由耐人寻奇。易中天认为根据目前考古学成果,中华文明诞生于3700年前,依据是碳十二测定的二里头遗址;而自麦地那建国开始,伊斯兰文明1400年;从但丁和薄伽丘算起,西方现代文明660年。越是后起之秀,越是迅猛异常。三代文明前赴后继,三大文明次第辉煌,这里面难道没有文章与奥秘?
易中天的反问,引发人们继续聆听他的翔实解读:“西方在平台上起跳,轻轻一跃就直上重霄九。联省共和,君主立宪,联邦宪法,人权宣言,一系列历史事件令人眼花缭乱;蒸汽机、发电机、照相机、计算机,一大堆创造发明改变人类生活方式。这是为什么?因为信仰吗?不是。在西方世界,宗教和信仰并非最重要。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联邦议会不得立法确立国教,哪怕信众最多的基督教也不行。西方人更在乎什么?自由。自由就是责任,准确说法是‘自由意志’,前提是‘独立人格’。自由的体现是‘可以选择’,而选择的前提是‘一旦选择,就得负责’。政府、民众和媒体最倾力保护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信仰自由。可见,自由是比信仰更重要的核心价值,而核心价值才是西方文明的关键。除自由外,他们看重的核心价值还有独立与平等。至于其他则是价值的体现,以及实现这些价值之最不坏与最可行的途径。三大核心价值真正成为西方国家的全民与朝野共识,仍费不小工夫。然而一旦确立,西方现代文明便腾空跃起。他们的制度之所以建立并能实行,因观念深入人心,如‘这是我的小破屋,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价值、观念、制度,由里到外层层递进。西方现代文明的秘密,昭然若揭。”
解析中华文明 思考命运选择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梳理世界不同文明的发展脉络,探寻其或走向衰落或取得成就的核心及本质后,易中天将重点转向对中华文明自身的深入研析:“中华的声音很遥远也很亲近,很清晰也很模糊。当它穿越数千年的时空在耳边回荡时,我们能用简单一句话说清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吗?有点难。因为中华文明实在与众不同。比方说,没有宗教,也没有信仰。从根本上说,信仰是人的生命本能,是为了寻找灵魂的源头和归宿。从现实需求讲,人都需要安全、自由、身份认同。宗教和信仰恰能实现这些需求。”
思想深邃,事理透彻。易中天的举例阐述妙趣横生,给人启迪:“我们后来引进佛教,发明道教,中国人信佛、信鬼、信风水,却其实‘信而不仰’。从玉皇大帝到土地公公,都可以是调侃对象。《西游记》更是拿诸神诸佛大开玩笑,玉皇大帝居然派一只猴子看守桃园。这些神佛厚颜无耻纵徒行凶,给孙悟空设置重重障碍,还振振有词说这是考验你的忠诚。中国人也拜神、拜仙、拜菩萨,却其实‘仰而不信’。佛寺道观,多在深山老林;求签问卦,只为祈福消灾;三跪九叩,不过例行公事。所谓‘信则灵’,其实是‘不灵就不信’。所以祖宗、菩萨、狐仙、关老爷、太上老君,都能请进神龛行礼如仪。摆得多因各有分工,考大学拜文昌,生孩子求观音,买房子看风水,只要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好处,就不忌讳改换门庭。孔子说得清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是我祭祀时当他存在,祭完就不存在。这不叫‘信仰’。如果显灵要还愿,先交一笔功德钱,再灵再去还一次愿。前面摆的东西很清楚就是请客吃饭。这样一种实用主义态度,怎么可能产生宗教和信仰?” 那么,中华靠什么成为世界性文明?易中天给出的答案是方式。他坦言,文明是需要方式的。价值和精神只有体现为方式,才是现实和有生命的。告别殷商“巫鬼文化”后,从西周开始,我们民族就靠独特方式创建、维系文明。正是这些大相异趣的方式,以其独特魅力和成功经验,吸引世界各国使者、僧侣、商人和留学生来到长安、开封、北京,带走对中华文明的仰慕与理解。中华文明的方式涵盖诸多方面,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方式,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方式,君臣父子的社会组织方式,称兄道弟的身份认同方式,家国一体的政治管理方式。后一条也许至关重要。君臣如父子,四海皆兄弟,民族大家庭,一切关系都靠血缘和泛血缘维系。实际上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以祖宗代上帝,以圣人代神祇,以道德代法治,以纲常代信仰”。
历史仿佛一盘难以猜透的棋,看得人暗自心惊。释疑难用片语,易中天认为有一点却简明清晰,那就是中华民族必将被赋予新的使命,再次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这不是想当然。如果说文明是液态的,犹太像油,西方像酒,伊斯兰像奶,中华像水。水,原本纯净使天下皆能与之相和,素朴令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没有信仰,有利有弊。好处是反倒可能容下所有的宗教和信仰。你要信上帝、信真主、信佛祖吗?可以。你要我跟着信这信那吗?也可以。于是前有儒道释三教合流,后有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中华文明的大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圆,这样实现。能创造这种奇观的地方,有这样神奇力量的民族,应该为所有文明的对话搭建开放平台,那才叫‘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弊端是没有核心价值或价值观不恒定,经济再发达,也只是‘身强力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
“一个人真有信仰,就不但会有底线,而且具有境界。一个民族真有信仰,则不仅有凝聚力,更有持续性。”易中天声音洪亮,于抑扬顿挫间将思索与关切震烁而出,“我们有必要重新发现自己。走上独特道路的中华,为什么会在其他古代和古典文明陨落之后或之时,反倒如日中天登峰造极,然后又盛极而衰却衰而不竭?是什么在导引着我们的步伐,又是什么在顽强支持和维系着这古老的文明?如果我们的道路命中注定有如黄河九曲十八弯,那么大海在哪里,又是什么样?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3700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我们的原则应是‘人类文明,共同价值,实事求是,推进共识’。”
倾心精品创作 看重独立人格
访谈中,轻快悠扬的大厅背景乐音时而在耳际回响。怡然氛围里,记者问及何时萌发执笔此书的想法,易中天从容地说道:“从写《帝国的终结》开始。首发式上,我没说这本书,因为提问的观众和记者没看过,而且能否看懂也是回事,鸡同鸭讲我就不吭气了。如果有人说我最喜欢您的《品三国》,我就笑一笑。《帝国的终结》是有阅读门槛的,读者需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社会阅历,同时又关心这个问题。全书19.7万字是一个提纲和脉络,很多地方说不透,不能展开,不能论证,不能举例,还可以枝繁叶茂。尽管我已经写得很好读了,但恐怕年轻人中像你这样有积累的才能读懂。所以,我觉得必须化开讲得再清楚些。后来,路金波通过李蕾介绍找到我,说您能不能写一套书,每本用五六万字讲清楚一件事。当时他举例说写中庸和禅宗,把中华文明的精华写出做成书系。我觉得这个出版方式不错,因此我说要做一部中华史,双方一拍即合。”
一部优秀作品除思想深刻、气势非凡外,语言灵动含蓄同样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于隐微间反映深厚底蕴和内在功力。易中天写作时,详查资料,字斟句酌,颇下功夫。为出精品,全书的总序,他一共写了七个版本,每种版本至少五稿。令他难忘的是,第一部第一卷《祖先》的第一句话想了很长时间。谈起怎样完成精炼传神的开篇与优美精彩的全书创作,易中天微笑说道:“首先,要找到这本书的气质。我希望是‘轻松好读、引人入胜、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中华史诗’。用了史诗这两个字,气质就定下来。定位后关键是开头,我写了很多都不满意。最后在和李蕾交流中,她说‘又是一个清晨,女娲开始造人’。我觉得好,于是把前半句改成‘梦中惊醒后,女娲开始造人’,成为全书开篇。全书内容不是事无巨细的记述,而是有所选择,关系到‘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的历史拐点,我会浓墨重彩,其他则一笔带过或根本不写。这样处理是借鉴历史纪录片《美国:我的故事》中的表现方法。”
谈起创作环境和写作状态,易中天坦诚地回应道:“我有个工作室,在江南一处绿化很好的小镇上,非常安静,室内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大的世界地图。我还有一个书库,但不像外界说的那样是私人图书馆。我的写作没有一定之规,每天早上八点起床,洗澡、烧开水、泡茶。然后全神贯注写到十点钟才吃早餐,之后继续创作。当感觉写不了时我就读书,比如写到周,我就找来许倬云、杨宽的《西周史》,范文澜、翦伯赞、周谷城的几部通史,还有《左传》、《国语》、《战国策》,都要认真看。想清楚后我就一口气往下写,卡住了,再读书。我写作时用电脑,每天写1000字。不管有没有状态,中午都睡觉,起来后接着创作。晚上我看书时会做笔记,在手边的纸上飞快地写些东西。”
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既来自书香门第的成长环境和良好家风,也与自身长期的读书思考及生活积累有关。对此,易中天回溯道:“我在家里是长子,父亲去世前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建党90周年时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我外婆抗战时是保育院院长,母亲帮助外婆收留很多国军和难民遗孤。我读书比较早,开始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后来看水浒之类的连环画,自己拿零花钱到摊上,一分钱看一次。我上学时教育负担不重,放学后能读课外书。到高中毕业时,我已经把当时能看到的中外文学名著全部读完。后来,读书成为我的生活状态。现在因为很累,我基本就读侦探小说,休闲放松。侦探小说情节环环相扣,我又不愿意翻到最后直接看结果,这样有时晚上就会挤占睡眠时间。”
易中天笔耕不辍,著作等身,题材内容以文化、历史、制度等深度论述尤为精彩纷呈,论及此就不能不提到其中的重要构成——人物,特别是古时之士与后世知识分子的命运浮沉和群像光影。在光线明丽的室内,易中天讲述道:“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从士这个阶层里派生出来的,士在秦汉以前是第四等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士。区别之一在于前三种有领地,对自己领地民众有治权。但士没有,士可能有块田叫‘食田’,却不是领地。再者,服装也不一样,天子、诸侯、大夫有冠有冕,士有冠无冕。士开始就好比是毛,必须依附在皮上。秦汉以前的好处是皮很多,士可以朝秦暮楚。孔子也一样,不一定要在鲁国才能做官,他回来时主要不是爱国主义,而是因为没找到工作。但他也有一点爱国主义,表现就是离开鲁国时磨磨蹭蹭地走,离开别国时飞快地走。所以,这些士都是天下主义者,非常有风骨。那时社会风气就是这样,统治者为了国家强大,必须纳士。孟子训诸侯像训儿子一样,结果仍被好吃好喝供着,要走还得客气地送,更不要说杀。到秦汉只有一张皮,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不行。原来士还具备贵族精神,隋唐以后,搞科举书也便宜,贫寒子弟可读书参加选拔。好处是机会相对平等,坏处是成为奴才。因为都是天子门生,最后殿试哪怕皇帝是孩子,你也由他选,这样膝盖骨还硬得起来吗?最会做的事就是下跪,培养出大批马屁精。”
铿锵有韵,朗润婉转。采访将结束时,易中天特别提到做人的独立和自身过硬的重要性:“分房子、评职称、发奖金,首先不要把这些放在眼里。我在学校长期是四级教授。一级每年补贴5万元,升一级只多一万元,但你得做很多事,要低三下四,笑脸相迎,到处送礼,那我就算了。后来给我评了一级,还给国务院特殊津贴,我已经不在乎了。就是没有做节目的收入,我也不要了,何苦呢。再者,我如今生活挺好,你花钱买不了我。现在人的投机性特别明显,想走捷径其实是没本事,但还想在里面混得有模有样,这样的人在底层时就是溜须拍马、搬弄是非,上去了便无德无才,嫉贤妒能。就像白衣秀士王伦式不能容人的小人之辈,科举考不上,上山嫉妒林冲,害怕武艺高强的林冲在梁山获得势力而多方刁难,后来被林冲一刀杀了。在逆淘汰机制下,不乏这样的人。但要知道,打铁还需自身硬。”
责任编辑 陈晰
2013年5月16日,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易中天中华史》首发式上,著名学者易中天以“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为主题作有关文明的长篇演讲。独特风格、幽默语言,结合以新颖的多媒体手段展现,引来掌声迭起。这部图书共36卷分为6部,最终回答“3700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这一问题。第一部“中华根”前两卷《祖先》和《国家》于此次出版。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和第三卷《奠基者》在7月香港书展期间首发,第四卷《青春志》于8月上海书展和广州南国书香节问世。
书香阵阵,行程紧凑。绿植盎然,喷泉清澈。演讲后一日,在繁华一隅环境优雅的五星级酒店内,易中天匆匆吃完午饭,钟摆便到了与记者约好的采访时间。不辞辛苦,快步而行,工作人员告知先生特地下来相迎,这份友善、谦和,显出学者风范。礼貌地握手打招呼后,见易中天有些疲惫,记者请他先去午休一会儿再谈。暖暖的阳光,静静的等待。半小时后,易中天在宽敞明亮的高层贵宾厅内落座,与记者畅谈起有关文明、文化、历史和创作的情况。
讲述世界文明 揭示差异奥秘
文明,是此次易中天新书关注的重点内容。在易中天看来,文明是有色彩或色调的。最先出现的是土地的黄,即“大陆农耕文明”,如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黄河流域的夏。其次是大海的蓝,即“海洋工商文明”,像地中海岸的犹太,地中海岛的克里特,爱琴海岸的希腊。第三种是草原的绿,即“游牧商贸文明”。创造者是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当其建立宗教中心麦加和政治中心麦地那时,新文明诞生,这就是伊斯兰。由颜色描述而及人类文明的三种类型和相应代表,易中天条理顺畅:“如果文明的泉水充分涌流,就会渗透、交汇、融合,形成文明圈。每个文明圈人口、面积、知名度不同,在国际社会和人类历史中的责任、义务、担当各异,在未来世界的影响与作用更不一样。因此,文明平等而又有量级。我认为全球文明可分为三个世界,西方现代、伊斯兰和中华是第一世界。中华的位置,赫然在目。”
温润舒缓,娓娓道来。易中天对三大文明崛起的奥秘逐一加以细致说明:本届人类共有七千年文明史,第一代文明先行者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烟消云散,同龄人克里特、哈拉巴、奥尔梅克不知所终。从古到今延绵不绝的,只有中华。但,没有中断却有衰减和变异。公元751年的怛罗斯战役,以及四年后的安史之乱,也许是分界点。大唐帝国对外败于阿拉伯,对内亡于藩镇割据,中华文明投向外部世界的目光从此收回。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开阔,全都变成明日黄花。时代风气由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魏晋六朝的思想解放,风光不再。
“就在中华文明起伏跌宕地盛极而衰之日,伊斯兰文明却欣欣向荣。从公元830年到930年,在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大力资助和倡导下,对其他民族文明成果大规模、有组织、长时期的翻译推介活动全面展开,史称‘百年翻译运动’。正是这一壮举,使古希腊典籍得以完整保存,为欧洲崛起提供指路明灯。伊斯兰成为第二代文明中的佼佼者。当伊斯兰文明展开双翅飞翔时,欧洲大陆尚处中世纪蒙昧状态,国王和贵族甚至目不识丁。也许,那时谁都没想到,通过文艺复兴接过古希腊火种、点燃新时代火炬的西方世界,后来竟雄霸全球文明的话语权。”
历史的清风徐徐拂面,历史的步伐往复向前。中华、伊斯兰、西方现代文明代表着三个时代,仿佛接力般此消彼长,轨迹清晰可见,因由耐人寻奇。易中天认为根据目前考古学成果,中华文明诞生于3700年前,依据是碳十二测定的二里头遗址;而自麦地那建国开始,伊斯兰文明1400年;从但丁和薄伽丘算起,西方现代文明660年。越是后起之秀,越是迅猛异常。三代文明前赴后继,三大文明次第辉煌,这里面难道没有文章与奥秘?
易中天的反问,引发人们继续聆听他的翔实解读:“西方在平台上起跳,轻轻一跃就直上重霄九。联省共和,君主立宪,联邦宪法,人权宣言,一系列历史事件令人眼花缭乱;蒸汽机、发电机、照相机、计算机,一大堆创造发明改变人类生活方式。这是为什么?因为信仰吗?不是。在西方世界,宗教和信仰并非最重要。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联邦议会不得立法确立国教,哪怕信众最多的基督教也不行。西方人更在乎什么?自由。自由就是责任,准确说法是‘自由意志’,前提是‘独立人格’。自由的体现是‘可以选择’,而选择的前提是‘一旦选择,就得负责’。政府、民众和媒体最倾力保护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信仰自由。可见,自由是比信仰更重要的核心价值,而核心价值才是西方文明的关键。除自由外,他们看重的核心价值还有独立与平等。至于其他则是价值的体现,以及实现这些价值之最不坏与最可行的途径。三大核心价值真正成为西方国家的全民与朝野共识,仍费不小工夫。然而一旦确立,西方现代文明便腾空跃起。他们的制度之所以建立并能实行,因观念深入人心,如‘这是我的小破屋,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价值、观念、制度,由里到外层层递进。西方现代文明的秘密,昭然若揭。”
解析中华文明 思考命运选择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梳理世界不同文明的发展脉络,探寻其或走向衰落或取得成就的核心及本质后,易中天将重点转向对中华文明自身的深入研析:“中华的声音很遥远也很亲近,很清晰也很模糊。当它穿越数千年的时空在耳边回荡时,我们能用简单一句话说清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吗?有点难。因为中华文明实在与众不同。比方说,没有宗教,也没有信仰。从根本上说,信仰是人的生命本能,是为了寻找灵魂的源头和归宿。从现实需求讲,人都需要安全、自由、身份认同。宗教和信仰恰能实现这些需求。”
思想深邃,事理透彻。易中天的举例阐述妙趣横生,给人启迪:“我们后来引进佛教,发明道教,中国人信佛、信鬼、信风水,却其实‘信而不仰’。从玉皇大帝到土地公公,都可以是调侃对象。《西游记》更是拿诸神诸佛大开玩笑,玉皇大帝居然派一只猴子看守桃园。这些神佛厚颜无耻纵徒行凶,给孙悟空设置重重障碍,还振振有词说这是考验你的忠诚。中国人也拜神、拜仙、拜菩萨,却其实‘仰而不信’。佛寺道观,多在深山老林;求签问卦,只为祈福消灾;三跪九叩,不过例行公事。所谓‘信则灵’,其实是‘不灵就不信’。所以祖宗、菩萨、狐仙、关老爷、太上老君,都能请进神龛行礼如仪。摆得多因各有分工,考大学拜文昌,生孩子求观音,买房子看风水,只要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好处,就不忌讳改换门庭。孔子说得清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是我祭祀时当他存在,祭完就不存在。这不叫‘信仰’。如果显灵要还愿,先交一笔功德钱,再灵再去还一次愿。前面摆的东西很清楚就是请客吃饭。这样一种实用主义态度,怎么可能产生宗教和信仰?” 那么,中华靠什么成为世界性文明?易中天给出的答案是方式。他坦言,文明是需要方式的。价值和精神只有体现为方式,才是现实和有生命的。告别殷商“巫鬼文化”后,从西周开始,我们民族就靠独特方式创建、维系文明。正是这些大相异趣的方式,以其独特魅力和成功经验,吸引世界各国使者、僧侣、商人和留学生来到长安、开封、北京,带走对中华文明的仰慕与理解。中华文明的方式涵盖诸多方面,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方式,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方式,君臣父子的社会组织方式,称兄道弟的身份认同方式,家国一体的政治管理方式。后一条也许至关重要。君臣如父子,四海皆兄弟,民族大家庭,一切关系都靠血缘和泛血缘维系。实际上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以祖宗代上帝,以圣人代神祇,以道德代法治,以纲常代信仰”。
历史仿佛一盘难以猜透的棋,看得人暗自心惊。释疑难用片语,易中天认为有一点却简明清晰,那就是中华民族必将被赋予新的使命,再次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这不是想当然。如果说文明是液态的,犹太像油,西方像酒,伊斯兰像奶,中华像水。水,原本纯净使天下皆能与之相和,素朴令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没有信仰,有利有弊。好处是反倒可能容下所有的宗教和信仰。你要信上帝、信真主、信佛祖吗?可以。你要我跟着信这信那吗?也可以。于是前有儒道释三教合流,后有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中华文明的大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圆,这样实现。能创造这种奇观的地方,有这样神奇力量的民族,应该为所有文明的对话搭建开放平台,那才叫‘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弊端是没有核心价值或价值观不恒定,经济再发达,也只是‘身强力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
“一个人真有信仰,就不但会有底线,而且具有境界。一个民族真有信仰,则不仅有凝聚力,更有持续性。”易中天声音洪亮,于抑扬顿挫间将思索与关切震烁而出,“我们有必要重新发现自己。走上独特道路的中华,为什么会在其他古代和古典文明陨落之后或之时,反倒如日中天登峰造极,然后又盛极而衰却衰而不竭?是什么在导引着我们的步伐,又是什么在顽强支持和维系着这古老的文明?如果我们的道路命中注定有如黄河九曲十八弯,那么大海在哪里,又是什么样?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3700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我们的原则应是‘人类文明,共同价值,实事求是,推进共识’。”
倾心精品创作 看重独立人格
访谈中,轻快悠扬的大厅背景乐音时而在耳际回响。怡然氛围里,记者问及何时萌发执笔此书的想法,易中天从容地说道:“从写《帝国的终结》开始。首发式上,我没说这本书,因为提问的观众和记者没看过,而且能否看懂也是回事,鸡同鸭讲我就不吭气了。如果有人说我最喜欢您的《品三国》,我就笑一笑。《帝国的终结》是有阅读门槛的,读者需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社会阅历,同时又关心这个问题。全书19.7万字是一个提纲和脉络,很多地方说不透,不能展开,不能论证,不能举例,还可以枝繁叶茂。尽管我已经写得很好读了,但恐怕年轻人中像你这样有积累的才能读懂。所以,我觉得必须化开讲得再清楚些。后来,路金波通过李蕾介绍找到我,说您能不能写一套书,每本用五六万字讲清楚一件事。当时他举例说写中庸和禅宗,把中华文明的精华写出做成书系。我觉得这个出版方式不错,因此我说要做一部中华史,双方一拍即合。”
一部优秀作品除思想深刻、气势非凡外,语言灵动含蓄同样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于隐微间反映深厚底蕴和内在功力。易中天写作时,详查资料,字斟句酌,颇下功夫。为出精品,全书的总序,他一共写了七个版本,每种版本至少五稿。令他难忘的是,第一部第一卷《祖先》的第一句话想了很长时间。谈起怎样完成精炼传神的开篇与优美精彩的全书创作,易中天微笑说道:“首先,要找到这本书的气质。我希望是‘轻松好读、引人入胜、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中华史诗’。用了史诗这两个字,气质就定下来。定位后关键是开头,我写了很多都不满意。最后在和李蕾交流中,她说‘又是一个清晨,女娲开始造人’。我觉得好,于是把前半句改成‘梦中惊醒后,女娲开始造人’,成为全书开篇。全书内容不是事无巨细的记述,而是有所选择,关系到‘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的历史拐点,我会浓墨重彩,其他则一笔带过或根本不写。这样处理是借鉴历史纪录片《美国:我的故事》中的表现方法。”
谈起创作环境和写作状态,易中天坦诚地回应道:“我有个工作室,在江南一处绿化很好的小镇上,非常安静,室内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大的世界地图。我还有一个书库,但不像外界说的那样是私人图书馆。我的写作没有一定之规,每天早上八点起床,洗澡、烧开水、泡茶。然后全神贯注写到十点钟才吃早餐,之后继续创作。当感觉写不了时我就读书,比如写到周,我就找来许倬云、杨宽的《西周史》,范文澜、翦伯赞、周谷城的几部通史,还有《左传》、《国语》、《战国策》,都要认真看。想清楚后我就一口气往下写,卡住了,再读书。我写作时用电脑,每天写1000字。不管有没有状态,中午都睡觉,起来后接着创作。晚上我看书时会做笔记,在手边的纸上飞快地写些东西。”
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既来自书香门第的成长环境和良好家风,也与自身长期的读书思考及生活积累有关。对此,易中天回溯道:“我在家里是长子,父亲去世前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建党90周年时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我外婆抗战时是保育院院长,母亲帮助外婆收留很多国军和难民遗孤。我读书比较早,开始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后来看水浒之类的连环画,自己拿零花钱到摊上,一分钱看一次。我上学时教育负担不重,放学后能读课外书。到高中毕业时,我已经把当时能看到的中外文学名著全部读完。后来,读书成为我的生活状态。现在因为很累,我基本就读侦探小说,休闲放松。侦探小说情节环环相扣,我又不愿意翻到最后直接看结果,这样有时晚上就会挤占睡眠时间。”
易中天笔耕不辍,著作等身,题材内容以文化、历史、制度等深度论述尤为精彩纷呈,论及此就不能不提到其中的重要构成——人物,特别是古时之士与后世知识分子的命运浮沉和群像光影。在光线明丽的室内,易中天讲述道:“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从士这个阶层里派生出来的,士在秦汉以前是第四等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士。区别之一在于前三种有领地,对自己领地民众有治权。但士没有,士可能有块田叫‘食田’,却不是领地。再者,服装也不一样,天子、诸侯、大夫有冠有冕,士有冠无冕。士开始就好比是毛,必须依附在皮上。秦汉以前的好处是皮很多,士可以朝秦暮楚。孔子也一样,不一定要在鲁国才能做官,他回来时主要不是爱国主义,而是因为没找到工作。但他也有一点爱国主义,表现就是离开鲁国时磨磨蹭蹭地走,离开别国时飞快地走。所以,这些士都是天下主义者,非常有风骨。那时社会风气就是这样,统治者为了国家强大,必须纳士。孟子训诸侯像训儿子一样,结果仍被好吃好喝供着,要走还得客气地送,更不要说杀。到秦汉只有一张皮,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不行。原来士还具备贵族精神,隋唐以后,搞科举书也便宜,贫寒子弟可读书参加选拔。好处是机会相对平等,坏处是成为奴才。因为都是天子门生,最后殿试哪怕皇帝是孩子,你也由他选,这样膝盖骨还硬得起来吗?最会做的事就是下跪,培养出大批马屁精。”
铿锵有韵,朗润婉转。采访将结束时,易中天特别提到做人的独立和自身过硬的重要性:“分房子、评职称、发奖金,首先不要把这些放在眼里。我在学校长期是四级教授。一级每年补贴5万元,升一级只多一万元,但你得做很多事,要低三下四,笑脸相迎,到处送礼,那我就算了。后来给我评了一级,还给国务院特殊津贴,我已经不在乎了。就是没有做节目的收入,我也不要了,何苦呢。再者,我如今生活挺好,你花钱买不了我。现在人的投机性特别明显,想走捷径其实是没本事,但还想在里面混得有模有样,这样的人在底层时就是溜须拍马、搬弄是非,上去了便无德无才,嫉贤妒能。就像白衣秀士王伦式不能容人的小人之辈,科举考不上,上山嫉妒林冲,害怕武艺高强的林冲在梁山获得势力而多方刁难,后来被林冲一刀杀了。在逆淘汰机制下,不乏这样的人。但要知道,打铁还需自身硬。”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