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举行各类体育竞赛,通过举办全校性的体育竞赛,可以调动全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检阅学生的体育活动技术水平,通过竞赛,学生的组织纪律、班级之间的团结也得到了加强,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增强,而且各班的体育骨干也在竞赛中锻炼了组织能力,从而带出一批体育活动的骨干力量。
【关键词】体育锻炼专项运动体育竞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3-0221-01
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这种形式逐渐显现出不足之处,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要求有更多的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最好补充,充分利用好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1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1.1健身性
健身性是学校利用课余体育锻炼的本质特点。在这里的健身性是指体育活动是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有益于身心健康。
2.2娱乐性
娱乐性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快乐的心理体验。学生的体育锻炼是一种课余的、自愿参与的体育活动,非强迫性的体育活动。娱乐性是学生参加这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否则,他们就很难持久地进行这类活动。
1.3全体性
课余体育应是体育教学课的延伸,当然也应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
1.4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学生在体育的深刻理解后表现出来的积极参与、持之以恒的特点。
1.5灵活性
灵活性指体育活动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的特点。在追求健身目标上,一个人对运动形式的选择是可以多样的。
1.6艺术性
当前,艺术,特别是音乐、造型和舞蹈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学校体育锻炼中。实践证明,体育活动中配以音乐,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陶冶身心,使人的身体更健康。这种特点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益处与吸引力。
2 组织与管理
2.1“两操”
坚持开展“两操”活动。早操和课间操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点内容。通过“两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和集体观念,并起到增强体质和调节学生身心的作用,这对培养学生动静结合,接受自然力锻炼,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起着积极作用,对造就校园严肃、紧张、活泼的良好学习环境十分重要。
课间操组织形式的改革。课间操的组织形式应围绕课间操的目标,根据季节、气候、学生人数、学校场地设施等情况,采用合操、分操、任意操、课间体育活动、课间跑步等各种组合形式。夏季以合操为主,采用单操轮换模式用音乐和操型变化调控;春、秋两季合操与分组活动相结合;冬季以分组活动为主,增大活动量。
2.2业余运动队训练
加强专项运动队的训练,在开展群众性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应集中挑选在某一专项上有特长的学生组成运动队,并加以科学的训练,以提高本项运动技术水平,更好地促进群众性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为各班培养一批体育活动骨干,以促进各班级体育活动的开展。
学校领导既要重视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又要重视体育特长生的学习。班主任、任课教师和体育教师要对体育特长生齐抓共管,综合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每学期开始、期中、期末召开联席会,班主任、任课教师、体育教师分别介绍思想表现、学习情况、训练情况,做到对每个体育特长生的各项情况心中有数,便于齐抓共管。分管校领导也参加联席会,便于掌握情况,协调工作,以进行综合管理。
2.3体育竞赛
举行各类体育竞赛,通过举办全校性的体育竞赛,可以调动全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检阅学生的体育活动技术水平,通过竞赛,学生的组织纪律、班级之间的团结也得到了加强,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增强,而且各班的体育骨干也在竞赛中锻炼了组织能力,从而带出一批体育活动的骨干力量。实践证明,每次竞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可以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和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
学校群众体育竞赛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根据种地不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状况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特点,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有恒性和适用性而又不泛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竞赛体系,形成本校的传统制度。
2.4俱乐部
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纪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是课外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自己的练习手段、练习强度、练习伙伴,创造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培养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5体育节
竞赛是推动体育活动开展的有力手段,特别是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提高之后,渴望竞赛的欲望将会更加强烈,这就需要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
为此,每年举办一次体育节,课外活动所设项目均列比赛项目,使具有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体育节的气氛更为感人,整个校园到处都洋溢着欢快、热烈的节日气氛,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情绪亢奋。由于体育节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田径运动会的模式,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观看项目的自由,因而热情更高,呐喊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使学生们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只要中学生有了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学生锻炼的时间得到保证,“阳光体育工程”就能够得到落实。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快乐,从小就养成了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体育锻炼专项运动体育竞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3-0221-01
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这种形式逐渐显现出不足之处,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要求有更多的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最好补充,充分利用好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1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1.1健身性
健身性是学校利用课余体育锻炼的本质特点。在这里的健身性是指体育活动是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有益于身心健康。
2.2娱乐性
娱乐性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快乐的心理体验。学生的体育锻炼是一种课余的、自愿参与的体育活动,非强迫性的体育活动。娱乐性是学生参加这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否则,他们就很难持久地进行这类活动。
1.3全体性
课余体育应是体育教学课的延伸,当然也应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
1.4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学生在体育的深刻理解后表现出来的积极参与、持之以恒的特点。
1.5灵活性
灵活性指体育活动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的特点。在追求健身目标上,一个人对运动形式的选择是可以多样的。
1.6艺术性
当前,艺术,特别是音乐、造型和舞蹈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学校体育锻炼中。实践证明,体育活动中配以音乐,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陶冶身心,使人的身体更健康。这种特点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益处与吸引力。
2 组织与管理
2.1“两操”
坚持开展“两操”活动。早操和课间操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点内容。通过“两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和集体观念,并起到增强体质和调节学生身心的作用,这对培养学生动静结合,接受自然力锻炼,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起着积极作用,对造就校园严肃、紧张、活泼的良好学习环境十分重要。
课间操组织形式的改革。课间操的组织形式应围绕课间操的目标,根据季节、气候、学生人数、学校场地设施等情况,采用合操、分操、任意操、课间体育活动、课间跑步等各种组合形式。夏季以合操为主,采用单操轮换模式用音乐和操型变化调控;春、秋两季合操与分组活动相结合;冬季以分组活动为主,增大活动量。
2.2业余运动队训练
加强专项运动队的训练,在开展群众性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应集中挑选在某一专项上有特长的学生组成运动队,并加以科学的训练,以提高本项运动技术水平,更好地促进群众性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为各班培养一批体育活动骨干,以促进各班级体育活动的开展。
学校领导既要重视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又要重视体育特长生的学习。班主任、任课教师和体育教师要对体育特长生齐抓共管,综合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每学期开始、期中、期末召开联席会,班主任、任课教师、体育教师分别介绍思想表现、学习情况、训练情况,做到对每个体育特长生的各项情况心中有数,便于齐抓共管。分管校领导也参加联席会,便于掌握情况,协调工作,以进行综合管理。
2.3体育竞赛
举行各类体育竞赛,通过举办全校性的体育竞赛,可以调动全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检阅学生的体育活动技术水平,通过竞赛,学生的组织纪律、班级之间的团结也得到了加强,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增强,而且各班的体育骨干也在竞赛中锻炼了组织能力,从而带出一批体育活动的骨干力量。实践证明,每次竞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可以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和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
学校群众体育竞赛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根据种地不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状况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特点,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有恒性和适用性而又不泛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竞赛体系,形成本校的传统制度。
2.4俱乐部
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纪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是课外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自己的练习手段、练习强度、练习伙伴,创造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培养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5体育节
竞赛是推动体育活动开展的有力手段,特别是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提高之后,渴望竞赛的欲望将会更加强烈,这就需要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
为此,每年举办一次体育节,课外活动所设项目均列比赛项目,使具有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体育节的气氛更为感人,整个校园到处都洋溢着欢快、热烈的节日气氛,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情绪亢奋。由于体育节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田径运动会的模式,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观看项目的自由,因而热情更高,呐喊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使学生们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只要中学生有了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学生锻炼的时间得到保证,“阳光体育工程”就能够得到落实。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快乐,从小就养成了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