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主创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财经类院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活动的重要基地,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本文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实证调研对象,从“创业想法、创业计划、价值观、影响因素、服务和政策”5个方面综合分析湖北省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模式及现状,找出影响其模式选择的主要制约因素,并针对政府、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四类群体提出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湖北省 财经类院校 创业现状 出路选择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如图1所示,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几乎直线”的增长趋势。然而,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凤有表示,2015年就业总量压力较大,2015届毕业生总数超过2014年。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却招不到人才,出现所谓的“用工荒”现象。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背景下,“自主创业”成为国家和在校大学生所共同关注的话题,日益提上日程。
2、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1)全社会宏观环境创业氛围不强,缺乏完备的支撑体系
一方面,从整个社会的宏观环境来看,创业氛围极度缺乏,社会民众的创业意识不强,对创业者的精神、资金支持力度明显不够,比如当大学生创业在资金或者技术上出现困境向企业或者社会寻求帮助时,企业和社会给予的帮助甚少。
另一方面,由于创业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中国的大多数传统的家庭里,父母都希望孩子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并不希望他们冒着风险进行创业等活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文化对于大学生创业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2)大学生对与创业相关的政策和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
自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国内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来,大学生“自主创业”便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级政府机关、全国各大高校等从政策、平台、机会等方面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创业在社会中“越传越热”,但是目前大学生对于国家和学校给予的政策和平台支持知之甚少。如图2所示,2013年,宁波工程学院一份针对宁波北高教园区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7.65%的被调查同学对于国家创业优惠政策经常关注,而有52.94%的被调查同学对于国家创业优惠政策偶尔关注,17.65%的被调查同学对于国家创业优惠政策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被调查同学中的很多人认为政策太过于公式化,条条框框太过宽泛,没有具体的执行条件。
(3)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但付诸实践者甚少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者目前大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具备的创业经验不足,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很强烈,但是由于创业本身存在的一定的风险性,真正付诸实践的却很少。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于2015年6月10日正式发布,图3显示了我国2009~2014届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情况[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院http://www.mycos.com.cn/],从2009~2014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但是始终不到5%的水平,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相比较,有很大的差距。
(4)大学生创业项目技术含量太低,创新性不强
根据目前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实际创业成功的项目以餐饮、零售等较为普遍和低端的社会传统服务业为主,涉及高科技行业的成功创业项目较少,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维护需要的资金较多、成本较高,大学生创业的起步阶段往往缺少资金,所以很难涉足高科技产品,社会传统服务业往往需要的启动资金少、易开业、风险相对较小、容易操作,而受到许多大学生创业者的青睐;另一方面,目前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以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居多,他们往往缺乏核心的技术作支撑。
3、我国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类型及特点分析
由于创业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遍及的领域较为复杂,所以,目前学术界从各种不同的分类思想出发对创业模式类型进行了划分,没有形成一个较为集中的定义。财经类院校是以经济学、管理学类学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与其他类别的院校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
万细梅,朱光喜(2007)认为按照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的组织形式,可以将其分为4类:模拟孵化模式、积累演进模式、概念创新模式、加盟代理模式。四种模式的具体含义如下:①模拟孵化模式:大学生受各种“创业大赛”的驱动和高校创业园区环境的熏陶、资助、催化而创业。②积累演进模式:大学生为了实现就业的同时积累资本和经验,由个人或几个人组成的创业团队白手起家。③概念创新模式: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新颖构想、创意、点子、想法进行创业。④加盟代理模式:大学生个人或团队以“办公室型小企业”形式从事创业,凭借加盟企业的品牌开展业务。
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时多数选择“积累演进模式”和“加盟代理模式”。这两种模式的行业选择余地很大,且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的财经类专业知识,以及创业素质和能力,成功的概率也较高。由于技术的专业限制,财经类院校的大学生进行模拟孵化创业缺乏专利技术支持,这较之工科院校就不具有优势。概念创新模式由于对创业者个人的能力要求较高,在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上所占的比例也
不大。
(二)实际应用价值及意义
在国家就业政策的不断关注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国家教育部的号召作用,全国各高校针对各自不同的氛围和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不同方面、程度的支持与鼓励。而财经类院校在研究学习市场规律、商品价值等的学术氛围下,更加趋向于做好创业环境中的“领头羊”角色,试图通过开创各种独特的创业模式来丰富创业环境。对于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出路进行研究,分析其特色并进行推广,有着极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作品在全国纷繁的创业市场中,根据地理及各方面原因的考虑,选择湖北省财经类院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并在客观综合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
二、研究的基本情况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湖北省财经类院校大学生[为简明表述,下文中出现的“湖北省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均以“大学生”进行指代。]创业者。其中,大学生创业者是指有创业意向,正在创业或以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本作品希望通过对湖北省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创业的动机、创业前期的准备工作、创业知识教育及普及、创业地点的选择、创业中遇到的障碍以及克服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使正在创业或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下创业的整体环境,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同时,该作品希望通过实地的调研和客观的分析,能够为政府、高等院校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使得政府和学校能够了解大学生创业需求,做出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
本研究的调研部分以非概率抽样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为主进行展开。
三、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实际回收262份,有效回收率为87.34%,其中,男性比例为74.8%,女性为25.2%;理工科等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比例为12.7%,经、管、法、文、艺等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比例为87.3%;年龄在21~30岁之间的占据绝大多数,为84%,16~20岁的比例为13.2%,31~40岁的比例为1.6%;有38.5%的受访者表示有过创业经历或者正在创业。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以及对青年企业家的访谈、对相关知识的查阅和了解,我们针对调研的情况,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创业想法
1、毕业后的职业规划
毕业后,52.8%的受访者打算“自己创业”或“和朋友共同创业”,其中,36.8%的受访者打算“自己创业”;而不同类型群体的选择也存在较大差异,正在就读低年级的大学生有48.2%倾向于“到企业、公司就业”和“继续学习深造”;正在就读高年级、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42.5%倾向于“自己创业”;而对于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则对当前的选择很坚定,希望能把目前的创业坚持下去。近年来,“就业难”的呼声居高不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的市场竞争也日渐激烈。巨大的竞争压力迫使很多大学生,特别是即将跨入社会的高年级大学生不再将希望寄托于四处奔波找工作,而是萌发了自主创业的念头。同时,大学生的创业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也顺应了世界高速发展的步伐,他们的创造力和敢于拼搏、无所畏惧的精神和意志,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是创新最大的来源。
2、创业想法的来源
83.6%的受访者表示创业想法主要来源于“校园”、“家庭”和“传媒”等途径。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诸如营销管理、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大学生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也举办了很多创业比赛,这些课程和比赛的设置都为大学生们未来的创业之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培养经验、掌握方法、训练能力。很多地方都建有大学生创业基地,这些地方往往可以享有政府给予的创业前期扶持政策,这将为大学生们的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家庭因素正成为创业的主要动力来看,学生们一是想改变自己的家庭经济现状;此外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大学生创业很少有心里归属感,不利于创业的开展。传媒因素也占了极大的比重,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是来自于网络、电视等媒体,这些也必将给他们的就业选择带来极大的引导。
(二)创业计划
1、创业准备
关于“创业之前的准备工作(多选)”问题,选择“到社会中历练”、“多和朋友沟通,整合身边资源”、“向成功创业者学习”的占到绝大多数,比例分别为:76.2%、64.8%、43.7%。由此可见,在创业准备方面,学生们更多地倾向于到社会中历练。对于这些偏文科的财经类学生而言,研读创业书籍是他们很少选择的方式,一方面,因为他们长期从事背诵记忆,对于这种从书本上得到经验难免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身的实践体验远比只从书中得来要更为真实可感,也更让人印象深刻。
2、创业领域
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上,选择“启动资金少、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感兴趣的行业”、“符合自身专业的行业”的占据绝大多数,比例分别为:41.2%、36.8%、14.7%。人们多数会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很少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或高科技行业。高科技行业与学生们偏文科的学习内容相去甚远,使得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而如果单独从事一些诸如文史类方面的创业工作,也很难会有较好的发展。其中在校学生会更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历过中学时代填鸭式的学习,到了大学之后,学生们终于有了许多能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事去做的机会,况且此时的他们,对于启动资金、风险等方面的了解还是不足的,他们更多想的是做想做的事,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在创业选择的时候更多地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希望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行业。
3、创业地区
在创业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家乡”、“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大学所在的城市”占据绝大多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7.2%、26.3%、17.2%,由此可见,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的家乡。一方面,人们愿意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进行创业,家乡的一些人脉基础、后备力量等相对来说都比较多,这对于创业者今后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另一方面,国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及“家”的传统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人们也希望在家乡创业能够为其今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还有很多人想要选择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则更多的出于那些地方机会更多,将来的获益也会更大等方面。 4、创业时机
在创业时机的选择上,68.2%的受访者选择“工作1~3年后”,14.2%选择“自由职业1~3年后”,而选择“毕业当年”、“在校期间”的分别占8.6%、7.2%。由此可见,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够先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然后再进行自主创业。学校是一个理想化了的小社会,竞争小,所以大学生们的一些想法还是过于理想化或不太切合实际的。毕业后能够先在其他的工作单位实践,积累经验,学习一些优秀的管理经营模式、方法等,为自主创业提供指导经验。
5、合作伙伴
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受访者大多数选择“志同道合的人”(43.2%)、“有经验的人(38.6%)”进行合作创业。找到了有共同兴趣、共同想法的人,才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同时有了大家的合作,才会迸发出更多的想法和新奇的点子,在遇到挫折和问题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去解决。有经验的人也是很多人希望去合作创业,他们无论是在社会现状认识方面,还是在解决问题的经验方面,都是能给创业者提供指引和帮助。
6、启动资金的筹集
关于启动资金的筹集,受访者多数倾向于“自己积累”(43.2%)和“寻找有资金的合作伙伴”(38.5%),无论何种方式,对于创业者来说,早日确定是否要创业,并开始储存和筹措资金是十分重要的。但回顾之前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人们对于是否有资金却并不是非常看重,这也从某一方面表现出很多人虽对创业感兴趣,但对问题的考虑并不是很全面,没有关注到关键因素。这提醒创业者要抓到关键因素。
(三)创业价值观
1、自主创业的好处
对于“自主创业的好处”的认识,分别有73.2%、63.2%、59.6%、38.4%、25.4%的受访者认为可以“开创事业,实现价值”、“创造财富,享受自由”、“实现理想,充实人生”、“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结成团队,为共同的事业奋斗”、“更好地凝聚社会资源”,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潜移默化中容易形成张扬自我个性、努力成就自我的意识。正是因为他们的身上背负了老一辈人的很多成见和偏见以及很多的不信任,他们才更希望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展现这一代人的聪明才智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同时,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们也希望可以在创业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不断地提升自我。
2、对应届毕业生创业行为的看法
对于“应届毕业生从事创业”这一情况,47.2%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对人生规划的实施”,而有37.6%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就业环境导致的无奈之举”,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把自主创业当做人生规划进行实施的观点,把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表达方式,当然,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很多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才加入自主创业的队伍中来,这也符合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这样也可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创业带来的成就感一般会高于正常就业带来的满足感,所以,应届毕业生创业是一件促进社会总体效益提升的人才工程,这一点获得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同。
(四)创业的影响因素
1、主观影响因素
主观因素分别为市场意识、创新精神、责任感、合作意识、个人性格、知行统一和个人爱好等。“市场意识”、“创新精神”、“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等因素被认为是影响创业最主要的主观因素,分别占据73.1%、53.8%、48.2%、45.2%的比例。创业活动是在市场中进行的,敏锐的市场意识有助于抓住市场先机,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而获得较好收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长久发展下去的动力。责任则关系到创业能否坚持下去。良好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提高效率,互帮互助。
2、客观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为资金、人脉关系、市场环境、社会阅历、政策、就业压力和亲朋好友的意见。“资金”、“人脉关系”、“市场环境”和“社会阅历”这几个因素被认为是影响创业最主要的客观因素,分别占据84.2%、72.3%、52.1%、47.2%的比例。资金是创业不可或缺的硬件,没有资金,创业就无从说起。良好的人脉关系有助于创业的顺利开展。市场环境的好坏意味着创业环境的好坏,良好的市场环境会助力创业。
此外,尽可能多的社会阅历和好的政策以及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好的建议有利于创业的成功。在国家政策方面,受访者期待国家能改善市场适应环境,让市场引导大学生创业。经济类学子不仅要注重市场的指引,还要注重社会力量的支持。与社会创业者比起来,经济类学子的优势在于有着更为强烈的国家政策导向意识,而校园外的大学生则很多会存在国家政策与我无干的心理,并不关注社会和国家政策。
(五)相关服务和政策
1、创业辅导
86.2%的受访者表示缺少参加创业辅导或大赛的经历,并且希望能接受针对性的创业指导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际交往”(46.2%)、“营销管理”(45.3%)、“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42.8%)等,当然也有一定数量的受访者希望能接受“财务、税收、法律”、“案例分析”、“工商管理”方面的课程教育。人际交往能力是日常沟通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对于创业这项社会活动,人际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一直处于校园生活的大学生欠缺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社会交际能力,因此更加渴望这方面的课程来弥补缺陷。而推广产品、打开市场又急需营销方面的技能,维持创业项目正常运营需要财务管理、税收知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虽然大学生在学校里可能接受过这方面的知识训练,但学校教育可能过于理论化,存在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因此,大学生需要将这方面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训练来强化自己。
2、创业服务
“资金、项目双选平台”、“专业培训”、“年轻创业者座谈”、“发布大学生创业白皮书让社会更加关注大学生创业问题”等等都是大学生创业者希望获得的创业服务,其中,“资金、项目双选平台”、“专业培训”占据的比例最高,分别为62.3%和51.2%,这也和大学生创业者的现实背景紧密相关,作为刚刚起步的大学生创业者,在资金、项目、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尤为欠缺,主要是社会实践能力较弱,因此,他们渴望通过社会、高校的帮助来提高自己,为后续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储备资本。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许多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了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的队伍中来,但另一方面,由于政策自身存在的一些局限性,这些政策仍有值得完善的空间。34.7%的受访者认为“国家仍需改善市场环境、完善创业政策”,27.8%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服务不仅需依靠国家政策,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由此可见,受访者对于国家自主创业方面政策更多的是期待,希望能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四、对策及建议
在这些受访的创业者中,男性比例为74.8%,女性为25.2%,其中83.1%的受访者在21~30岁间,大部分的他们正处于在校学习或者拥有固定工作的稳定状态,能从客观的角度给出年轻者的见解。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分别针对政府、社会、学校、大学生创业者自身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方面
1.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继续诸如“大学生创业三年免税”等优惠政策。
2.完善大学生创业的借贷体系,降低大学生借贷门槛,向国际靠拢,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借贷平台,在利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3.完善低保制度,保障创业大学生最低生活水平。
4.完善我国的专利政策,为大学生技术保障提供支持。鼓励大学生从事技术类创业。
(二)社会方面
1、企业
(1)联合学校开展创业大赛,在为自身挑选人才的同时在学校传播创业意识。
(2)在创业项目资金方面,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如“风险投资”,实现企业与大学生创业者的双赢。对于尚未有能力独立支撑起选择的创业项目的大学生而言,创业资金是极大的难题。大学生创业的实现需要社会上力量的支持,风险投资的关注,校方的助力等。
2、媒体
持续关注创业事件,帮助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做宣传报道,在舆论上营造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学校方面
(1)在正确价值观的普及执行方面,制定更加灵活的学习体制,比如将大学生创业计入学分,为在校大学生创业者制定灵活的学习计划和管理方式,增开针对性强的创业指导课程,有条件的话,尽量提供专业的辅导课程。考虑到创业类专业书籍的缺乏和财经类大学生对于书籍的选择性倾向问题,学校的课程无疑是大学生接受知识,分享经验的最好途径。学校的课程指导以及讲座类形式的知识输出,是对于懵懂前行的初入创业市场的财经类大学生的有益指导。
(2)重视创业教育,开展相关的创业课程,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并鼓励他们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在项目的操作实行方面,财经类大学生对创业所需的能力和条件有了初步的认知,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深化发展认识。财经类院校可在校内组建大学生创业类社团,多开展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活动,如定期举办讲座,组织学生外出实地参观创业类企业等,使其在创业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增加对于不同阶段创业任务的了解,使得更加有利于提高创业的可实施度和坚持度。
(四)大学生创业者自身
(1)慎重选择。大学生需要对未来道路进行慎重选择,应该在课余时间多了解接触创业现状和选择方向的前景趋势,确认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对于自身选择的创业项目有着客观理性的认识,不盲目、不从众,尽量在家人或者老师等长辈的帮助下形成理智合理的价值观,对于创业所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充分准备。在选择之后大学生应该为自身创业做出充分的准备,自觉接受相关的辅导课程,了解创业知识,选择创业方向,积累相关的人脉,做出良好的创业计划。
(3)申请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应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把握政府政策方向,利用政府、学校、社会对其提供的帮助来不断为自己的创业之路添砖加瓦。
(4)创业者的家庭应该对创业者给予理解和支持。可以在资金、人脉、经营策划以及心理上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明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超今年就业需求有结构性变化[P/OL].http://edu.people.com.cn/n/2014/1119/c1053-26055729.html.
[2] 刘传铁.建设创新创业俱乐部力推大学生自主创业[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47-48.
[3] 和讯网.大学生创业,想说爱你不容易[P/OL].http://news.hexun.com/2013-02-08/151055662.html.
[4] 金燕,陈文章.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的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52-53.
[5] 史永江,邢克智,王玲.国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0,04:17-19.
[6] 李章林,马周梅,吴松峰.我国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19:190-191.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硕士生实践创新课题:《湖北省人文社科类院校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出路选择的调研分析》(项目编号:2015S1306)。本文系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坤(1992—),男,浙江宁波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量经济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湖北省 财经类院校 创业现状 出路选择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如图1所示,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几乎直线”的增长趋势。然而,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凤有表示,2015年就业总量压力较大,2015届毕业生总数超过2014年。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却招不到人才,出现所谓的“用工荒”现象。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背景下,“自主创业”成为国家和在校大学生所共同关注的话题,日益提上日程。
2、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1)全社会宏观环境创业氛围不强,缺乏完备的支撑体系
一方面,从整个社会的宏观环境来看,创业氛围极度缺乏,社会民众的创业意识不强,对创业者的精神、资金支持力度明显不够,比如当大学生创业在资金或者技术上出现困境向企业或者社会寻求帮助时,企业和社会给予的帮助甚少。
另一方面,由于创业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中国的大多数传统的家庭里,父母都希望孩子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并不希望他们冒着风险进行创业等活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文化对于大学生创业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2)大学生对与创业相关的政策和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
自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国内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来,大学生“自主创业”便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级政府机关、全国各大高校等从政策、平台、机会等方面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创业在社会中“越传越热”,但是目前大学生对于国家和学校给予的政策和平台支持知之甚少。如图2所示,2013年,宁波工程学院一份针对宁波北高教园区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7.65%的被调查同学对于国家创业优惠政策经常关注,而有52.94%的被调查同学对于国家创业优惠政策偶尔关注,17.65%的被调查同学对于国家创业优惠政策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被调查同学中的很多人认为政策太过于公式化,条条框框太过宽泛,没有具体的执行条件。
(3)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但付诸实践者甚少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者目前大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具备的创业经验不足,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很强烈,但是由于创业本身存在的一定的风险性,真正付诸实践的却很少。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于2015年6月10日正式发布,图3显示了我国2009~2014届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情况[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院http://www.mycos.com.cn/],从2009~2014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但是始终不到5%的水平,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相比较,有很大的差距。
(4)大学生创业项目技术含量太低,创新性不强
根据目前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实际创业成功的项目以餐饮、零售等较为普遍和低端的社会传统服务业为主,涉及高科技行业的成功创业项目较少,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维护需要的资金较多、成本较高,大学生创业的起步阶段往往缺少资金,所以很难涉足高科技产品,社会传统服务业往往需要的启动资金少、易开业、风险相对较小、容易操作,而受到许多大学生创业者的青睐;另一方面,目前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以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居多,他们往往缺乏核心的技术作支撑。
3、我国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类型及特点分析
由于创业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遍及的领域较为复杂,所以,目前学术界从各种不同的分类思想出发对创业模式类型进行了划分,没有形成一个较为集中的定义。财经类院校是以经济学、管理学类学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与其他类别的院校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
万细梅,朱光喜(2007)认为按照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的组织形式,可以将其分为4类:模拟孵化模式、积累演进模式、概念创新模式、加盟代理模式。四种模式的具体含义如下:①模拟孵化模式:大学生受各种“创业大赛”的驱动和高校创业园区环境的熏陶、资助、催化而创业。②积累演进模式:大学生为了实现就业的同时积累资本和经验,由个人或几个人组成的创业团队白手起家。③概念创新模式: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新颖构想、创意、点子、想法进行创业。④加盟代理模式:大学生个人或团队以“办公室型小企业”形式从事创业,凭借加盟企业的品牌开展业务。
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时多数选择“积累演进模式”和“加盟代理模式”。这两种模式的行业选择余地很大,且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的财经类专业知识,以及创业素质和能力,成功的概率也较高。由于技术的专业限制,财经类院校的大学生进行模拟孵化创业缺乏专利技术支持,这较之工科院校就不具有优势。概念创新模式由于对创业者个人的能力要求较高,在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上所占的比例也
不大。
(二)实际应用价值及意义
在国家就业政策的不断关注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国家教育部的号召作用,全国各高校针对各自不同的氛围和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不同方面、程度的支持与鼓励。而财经类院校在研究学习市场规律、商品价值等的学术氛围下,更加趋向于做好创业环境中的“领头羊”角色,试图通过开创各种独特的创业模式来丰富创业环境。对于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出路进行研究,分析其特色并进行推广,有着极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作品在全国纷繁的创业市场中,根据地理及各方面原因的考虑,选择湖北省财经类院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并在客观综合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
二、研究的基本情况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湖北省财经类院校大学生[为简明表述,下文中出现的“湖北省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均以“大学生”进行指代。]创业者。其中,大学生创业者是指有创业意向,正在创业或以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本作品希望通过对湖北省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创业的动机、创业前期的准备工作、创业知识教育及普及、创业地点的选择、创业中遇到的障碍以及克服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使正在创业或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下创业的整体环境,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同时,该作品希望通过实地的调研和客观的分析,能够为政府、高等院校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使得政府和学校能够了解大学生创业需求,做出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
本研究的调研部分以非概率抽样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为主进行展开。
三、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实际回收262份,有效回收率为87.34%,其中,男性比例为74.8%,女性为25.2%;理工科等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比例为12.7%,经、管、法、文、艺等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比例为87.3%;年龄在21~30岁之间的占据绝大多数,为84%,16~20岁的比例为13.2%,31~40岁的比例为1.6%;有38.5%的受访者表示有过创业经历或者正在创业。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以及对青年企业家的访谈、对相关知识的查阅和了解,我们针对调研的情况,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创业想法
1、毕业后的职业规划
毕业后,52.8%的受访者打算“自己创业”或“和朋友共同创业”,其中,36.8%的受访者打算“自己创业”;而不同类型群体的选择也存在较大差异,正在就读低年级的大学生有48.2%倾向于“到企业、公司就业”和“继续学习深造”;正在就读高年级、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42.5%倾向于“自己创业”;而对于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则对当前的选择很坚定,希望能把目前的创业坚持下去。近年来,“就业难”的呼声居高不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的市场竞争也日渐激烈。巨大的竞争压力迫使很多大学生,特别是即将跨入社会的高年级大学生不再将希望寄托于四处奔波找工作,而是萌发了自主创业的念头。同时,大学生的创业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也顺应了世界高速发展的步伐,他们的创造力和敢于拼搏、无所畏惧的精神和意志,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是创新最大的来源。
2、创业想法的来源
83.6%的受访者表示创业想法主要来源于“校园”、“家庭”和“传媒”等途径。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诸如营销管理、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大学生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也举办了很多创业比赛,这些课程和比赛的设置都为大学生们未来的创业之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培养经验、掌握方法、训练能力。很多地方都建有大学生创业基地,这些地方往往可以享有政府给予的创业前期扶持政策,这将为大学生们的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家庭因素正成为创业的主要动力来看,学生们一是想改变自己的家庭经济现状;此外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大学生创业很少有心里归属感,不利于创业的开展。传媒因素也占了极大的比重,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是来自于网络、电视等媒体,这些也必将给他们的就业选择带来极大的引导。
(二)创业计划
1、创业准备
关于“创业之前的准备工作(多选)”问题,选择“到社会中历练”、“多和朋友沟通,整合身边资源”、“向成功创业者学习”的占到绝大多数,比例分别为:76.2%、64.8%、43.7%。由此可见,在创业准备方面,学生们更多地倾向于到社会中历练。对于这些偏文科的财经类学生而言,研读创业书籍是他们很少选择的方式,一方面,因为他们长期从事背诵记忆,对于这种从书本上得到经验难免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身的实践体验远比只从书中得来要更为真实可感,也更让人印象深刻。
2、创业领域
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上,选择“启动资金少、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感兴趣的行业”、“符合自身专业的行业”的占据绝大多数,比例分别为:41.2%、36.8%、14.7%。人们多数会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很少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或高科技行业。高科技行业与学生们偏文科的学习内容相去甚远,使得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而如果单独从事一些诸如文史类方面的创业工作,也很难会有较好的发展。其中在校学生会更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历过中学时代填鸭式的学习,到了大学之后,学生们终于有了许多能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事去做的机会,况且此时的他们,对于启动资金、风险等方面的了解还是不足的,他们更多想的是做想做的事,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在创业选择的时候更多地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希望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行业。
3、创业地区
在创业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家乡”、“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大学所在的城市”占据绝大多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7.2%、26.3%、17.2%,由此可见,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的家乡。一方面,人们愿意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进行创业,家乡的一些人脉基础、后备力量等相对来说都比较多,这对于创业者今后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另一方面,国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及“家”的传统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人们也希望在家乡创业能够为其今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还有很多人想要选择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则更多的出于那些地方机会更多,将来的获益也会更大等方面。 4、创业时机
在创业时机的选择上,68.2%的受访者选择“工作1~3年后”,14.2%选择“自由职业1~3年后”,而选择“毕业当年”、“在校期间”的分别占8.6%、7.2%。由此可见,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够先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然后再进行自主创业。学校是一个理想化了的小社会,竞争小,所以大学生们的一些想法还是过于理想化或不太切合实际的。毕业后能够先在其他的工作单位实践,积累经验,学习一些优秀的管理经营模式、方法等,为自主创业提供指导经验。
5、合作伙伴
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受访者大多数选择“志同道合的人”(43.2%)、“有经验的人(38.6%)”进行合作创业。找到了有共同兴趣、共同想法的人,才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同时有了大家的合作,才会迸发出更多的想法和新奇的点子,在遇到挫折和问题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去解决。有经验的人也是很多人希望去合作创业,他们无论是在社会现状认识方面,还是在解决问题的经验方面,都是能给创业者提供指引和帮助。
6、启动资金的筹集
关于启动资金的筹集,受访者多数倾向于“自己积累”(43.2%)和“寻找有资金的合作伙伴”(38.5%),无论何种方式,对于创业者来说,早日确定是否要创业,并开始储存和筹措资金是十分重要的。但回顾之前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人们对于是否有资金却并不是非常看重,这也从某一方面表现出很多人虽对创业感兴趣,但对问题的考虑并不是很全面,没有关注到关键因素。这提醒创业者要抓到关键因素。
(三)创业价值观
1、自主创业的好处
对于“自主创业的好处”的认识,分别有73.2%、63.2%、59.6%、38.4%、25.4%的受访者认为可以“开创事业,实现价值”、“创造财富,享受自由”、“实现理想,充实人生”、“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结成团队,为共同的事业奋斗”、“更好地凝聚社会资源”,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潜移默化中容易形成张扬自我个性、努力成就自我的意识。正是因为他们的身上背负了老一辈人的很多成见和偏见以及很多的不信任,他们才更希望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展现这一代人的聪明才智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同时,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们也希望可以在创业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不断地提升自我。
2、对应届毕业生创业行为的看法
对于“应届毕业生从事创业”这一情况,47.2%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对人生规划的实施”,而有37.6%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就业环境导致的无奈之举”,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把自主创业当做人生规划进行实施的观点,把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表达方式,当然,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很多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才加入自主创业的队伍中来,这也符合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这样也可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创业带来的成就感一般会高于正常就业带来的满足感,所以,应届毕业生创业是一件促进社会总体效益提升的人才工程,这一点获得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同。
(四)创业的影响因素
1、主观影响因素
主观因素分别为市场意识、创新精神、责任感、合作意识、个人性格、知行统一和个人爱好等。“市场意识”、“创新精神”、“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等因素被认为是影响创业最主要的主观因素,分别占据73.1%、53.8%、48.2%、45.2%的比例。创业活动是在市场中进行的,敏锐的市场意识有助于抓住市场先机,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而获得较好收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长久发展下去的动力。责任则关系到创业能否坚持下去。良好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提高效率,互帮互助。
2、客观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为资金、人脉关系、市场环境、社会阅历、政策、就业压力和亲朋好友的意见。“资金”、“人脉关系”、“市场环境”和“社会阅历”这几个因素被认为是影响创业最主要的客观因素,分别占据84.2%、72.3%、52.1%、47.2%的比例。资金是创业不可或缺的硬件,没有资金,创业就无从说起。良好的人脉关系有助于创业的顺利开展。市场环境的好坏意味着创业环境的好坏,良好的市场环境会助力创业。
此外,尽可能多的社会阅历和好的政策以及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好的建议有利于创业的成功。在国家政策方面,受访者期待国家能改善市场适应环境,让市场引导大学生创业。经济类学子不仅要注重市场的指引,还要注重社会力量的支持。与社会创业者比起来,经济类学子的优势在于有着更为强烈的国家政策导向意识,而校园外的大学生则很多会存在国家政策与我无干的心理,并不关注社会和国家政策。
(五)相关服务和政策
1、创业辅导
86.2%的受访者表示缺少参加创业辅导或大赛的经历,并且希望能接受针对性的创业指导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际交往”(46.2%)、“营销管理”(45.3%)、“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42.8%)等,当然也有一定数量的受访者希望能接受“财务、税收、法律”、“案例分析”、“工商管理”方面的课程教育。人际交往能力是日常沟通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对于创业这项社会活动,人际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一直处于校园生活的大学生欠缺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社会交际能力,因此更加渴望这方面的课程来弥补缺陷。而推广产品、打开市场又急需营销方面的技能,维持创业项目正常运营需要财务管理、税收知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虽然大学生在学校里可能接受过这方面的知识训练,但学校教育可能过于理论化,存在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因此,大学生需要将这方面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训练来强化自己。
2、创业服务
“资金、项目双选平台”、“专业培训”、“年轻创业者座谈”、“发布大学生创业白皮书让社会更加关注大学生创业问题”等等都是大学生创业者希望获得的创业服务,其中,“资金、项目双选平台”、“专业培训”占据的比例最高,分别为62.3%和51.2%,这也和大学生创业者的现实背景紧密相关,作为刚刚起步的大学生创业者,在资金、项目、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尤为欠缺,主要是社会实践能力较弱,因此,他们渴望通过社会、高校的帮助来提高自己,为后续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储备资本。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许多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了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的队伍中来,但另一方面,由于政策自身存在的一些局限性,这些政策仍有值得完善的空间。34.7%的受访者认为“国家仍需改善市场环境、完善创业政策”,27.8%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服务不仅需依靠国家政策,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由此可见,受访者对于国家自主创业方面政策更多的是期待,希望能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四、对策及建议
在这些受访的创业者中,男性比例为74.8%,女性为25.2%,其中83.1%的受访者在21~30岁间,大部分的他们正处于在校学习或者拥有固定工作的稳定状态,能从客观的角度给出年轻者的见解。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分别针对政府、社会、学校、大学生创业者自身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方面
1.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继续诸如“大学生创业三年免税”等优惠政策。
2.完善大学生创业的借贷体系,降低大学生借贷门槛,向国际靠拢,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借贷平台,在利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3.完善低保制度,保障创业大学生最低生活水平。
4.完善我国的专利政策,为大学生技术保障提供支持。鼓励大学生从事技术类创业。
(二)社会方面
1、企业
(1)联合学校开展创业大赛,在为自身挑选人才的同时在学校传播创业意识。
(2)在创业项目资金方面,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如“风险投资”,实现企业与大学生创业者的双赢。对于尚未有能力独立支撑起选择的创业项目的大学生而言,创业资金是极大的难题。大学生创业的实现需要社会上力量的支持,风险投资的关注,校方的助力等。
2、媒体
持续关注创业事件,帮助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做宣传报道,在舆论上营造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学校方面
(1)在正确价值观的普及执行方面,制定更加灵活的学习体制,比如将大学生创业计入学分,为在校大学生创业者制定灵活的学习计划和管理方式,增开针对性强的创业指导课程,有条件的话,尽量提供专业的辅导课程。考虑到创业类专业书籍的缺乏和财经类大学生对于书籍的选择性倾向问题,学校的课程无疑是大学生接受知识,分享经验的最好途径。学校的课程指导以及讲座类形式的知识输出,是对于懵懂前行的初入创业市场的财经类大学生的有益指导。
(2)重视创业教育,开展相关的创业课程,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并鼓励他们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在项目的操作实行方面,财经类大学生对创业所需的能力和条件有了初步的认知,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深化发展认识。财经类院校可在校内组建大学生创业类社团,多开展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活动,如定期举办讲座,组织学生外出实地参观创业类企业等,使其在创业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增加对于不同阶段创业任务的了解,使得更加有利于提高创业的可实施度和坚持度。
(四)大学生创业者自身
(1)慎重选择。大学生需要对未来道路进行慎重选择,应该在课余时间多了解接触创业现状和选择方向的前景趋势,确认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对于自身选择的创业项目有着客观理性的认识,不盲目、不从众,尽量在家人或者老师等长辈的帮助下形成理智合理的价值观,对于创业所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充分准备。在选择之后大学生应该为自身创业做出充分的准备,自觉接受相关的辅导课程,了解创业知识,选择创业方向,积累相关的人脉,做出良好的创业计划。
(3)申请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应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把握政府政策方向,利用政府、学校、社会对其提供的帮助来不断为自己的创业之路添砖加瓦。
(4)创业者的家庭应该对创业者给予理解和支持。可以在资金、人脉、经营策划以及心理上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明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超今年就业需求有结构性变化[P/OL].http://edu.people.com.cn/n/2014/1119/c1053-26055729.html.
[2] 刘传铁.建设创新创业俱乐部力推大学生自主创业[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47-48.
[3] 和讯网.大学生创业,想说爱你不容易[P/OL].http://news.hexun.com/2013-02-08/151055662.html.
[4] 金燕,陈文章.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的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52-53.
[5] 史永江,邢克智,王玲.国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0,04:17-19.
[6] 李章林,马周梅,吴松峰.我国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19:190-191.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硕士生实践创新课题:《湖北省人文社科类院校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出路选择的调研分析》(项目编号:2015S1306)。本文系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坤(1992—),男,浙江宁波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量经济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