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讲授”,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关键词:语文;自主学习;主动;比较;主体
当今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类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觉。要想在这个竟争激烈的时代获得发展,必须学会学习。初中语文教学,按照新课改的精神,需要深挖教学和学习资源,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初中生的自學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的灵动性教学。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探讨了初中语文课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些方法和途径,希望对语文的教学和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自学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即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单向的培养活动,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成了整个学习过程,整个课堂的主宰者,“严师出高徒”,棍棒造出贤才。同时,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教师学,教师完全控制着学习知识的数量,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学生日复一日,呆若木鸡地从事着单一化的课文朗读、抄写、默写背诵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慢慢养成习惯,当他们进行有效的自学时,也就是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变革。
二、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记忆和理解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好课堂笔记。现在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处理课堂时间,不知道在课堂上怎么做笔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做好课堂笔记的能力。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做到理解不忘,笔记是最好的回顾方法,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讲授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语文课经过新的改版和整合,内容比较混杂、跨越的内容和时间幅度很大,记下一份有质量的课堂笔记不但能帮助掌握当堂课的知识和作业的解决,更方便以后的语文复习。那么,如何做好语文课堂笔记呢?
把握时间做好笔记。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主要是认真听讲、专心思考和参与讨论,做好笔记是以不影响听讲和思考的前提下完成的,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要把握好做笔记的时间,首先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间,要抓紧时间抢记;其次是语文教师在提问其他同学时,要挤出时间速记、简记;最后是下课后将遗留的问题补记。找准位置做精笔记。初中生在语文课上做笔记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就地取材,在语文教科书上直接做起,另一种就是写在专门的课堂笔记本上。根据统计的数据显示,笔记对学生的作用,做在教材上效果要好,方便学生知识的联系和复习。有的书上为了课堂笔记的需要也可以使用小纸贴,把相关的知识点落实到教材中。在书中做笔记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符号表明知识点的重要程度,还可以在重要的地方作批注、注释以帮助理解知识点。这样在以后的复习中能完整清晰地再现课堂要点,方便学生进一步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满堂灌”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严师”的控制下形成了“等、靠、要”的被动心态,课堂气氛沉闷和程式化,忽视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索,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林语堂先生曾指出,“学校应该像一处坚果丰富的丛林,任猴子到它想爬的树上去选取和摘食,然后荡一个秋千,跳到别的枝头去。猴子的本性会告诉他哪一个坚果美味可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将教学转变为导学,树立相信学生的意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最好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决定自己学习的进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达到自我控制、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境界,在自学过程中学有所得,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四、培养学生自学语文习惯,提高学生读说写的能力
语文是属“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更是如此,因此,教改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读、说、写能力的训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我主要采取教师“少讲几句”的做法,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上下功夫。一般地说,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文体结构、写作艺术等方面的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都由学生自己去努力完成。主要做法是:大搞试验课,指导学生按读、划、批、写、讲(说)这几个教学过程去完成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指导学生自学语文的教学过程。这里说的“读”,不单指课上指导学生读。一篇课文结束了,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自学把下一节新课文“读通”,学生利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等,先把课文中的字词等基础知识掌握好,弄明白,上新课开始达到基本“读通”。学生自己“读”的机会增多了,日久天长,基础知识就掌握得比较牢固,“读”的能力也提高得快。以上可以说是培养“读”的过程。“划”就是在读的基础上,“划”出课文的关键词语、重点语段,划分文章结构、段落层次。“批”就是在划的基础上,学生动脑、动手写批注,按着课文的语意、结构形式、写作特点等写出自己的见解认识,以此深一步理解学习课文。经过以上过程,学生对课文内容、脉落已掌握了六、七分,在读、划、批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动脑、动手写出分析段落提纲、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综合性自学笔记,为下一步讨论做准备。培养学生批写的过程,既是使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得到训练的过程,也是使学生“天天练笔”,培养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
完成以上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有反复深入阅读课文的时间,培养学生动脑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学生完成批写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说”和“讲”,指导培养学生“说”和“讲”的过程,就是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学生按着自己的分析提纲、自学笔记在组内或班上讲解课文,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起个“提头引线”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机械套用上述教学环节,经历读划批写几个教学阶段,要根据课文篇目、体裁形式和教学目标要求的实际,灵活掌握,有所侧重和创新。
关键词:语文;自主学习;主动;比较;主体
当今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类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觉。要想在这个竟争激烈的时代获得发展,必须学会学习。初中语文教学,按照新课改的精神,需要深挖教学和学习资源,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初中生的自學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的灵动性教学。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探讨了初中语文课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些方法和途径,希望对语文的教学和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自学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即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单向的培养活动,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成了整个学习过程,整个课堂的主宰者,“严师出高徒”,棍棒造出贤才。同时,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教师学,教师完全控制着学习知识的数量,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学生日复一日,呆若木鸡地从事着单一化的课文朗读、抄写、默写背诵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慢慢养成习惯,当他们进行有效的自学时,也就是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变革。
二、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记忆和理解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好课堂笔记。现在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处理课堂时间,不知道在课堂上怎么做笔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做好课堂笔记的能力。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做到理解不忘,笔记是最好的回顾方法,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讲授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语文课经过新的改版和整合,内容比较混杂、跨越的内容和时间幅度很大,记下一份有质量的课堂笔记不但能帮助掌握当堂课的知识和作业的解决,更方便以后的语文复习。那么,如何做好语文课堂笔记呢?
把握时间做好笔记。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主要是认真听讲、专心思考和参与讨论,做好笔记是以不影响听讲和思考的前提下完成的,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要把握好做笔记的时间,首先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间,要抓紧时间抢记;其次是语文教师在提问其他同学时,要挤出时间速记、简记;最后是下课后将遗留的问题补记。找准位置做精笔记。初中生在语文课上做笔记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就地取材,在语文教科书上直接做起,另一种就是写在专门的课堂笔记本上。根据统计的数据显示,笔记对学生的作用,做在教材上效果要好,方便学生知识的联系和复习。有的书上为了课堂笔记的需要也可以使用小纸贴,把相关的知识点落实到教材中。在书中做笔记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符号表明知识点的重要程度,还可以在重要的地方作批注、注释以帮助理解知识点。这样在以后的复习中能完整清晰地再现课堂要点,方便学生进一步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满堂灌”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严师”的控制下形成了“等、靠、要”的被动心态,课堂气氛沉闷和程式化,忽视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索,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林语堂先生曾指出,“学校应该像一处坚果丰富的丛林,任猴子到它想爬的树上去选取和摘食,然后荡一个秋千,跳到别的枝头去。猴子的本性会告诉他哪一个坚果美味可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将教学转变为导学,树立相信学生的意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最好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决定自己学习的进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达到自我控制、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境界,在自学过程中学有所得,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四、培养学生自学语文习惯,提高学生读说写的能力
语文是属“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更是如此,因此,教改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读、说、写能力的训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我主要采取教师“少讲几句”的做法,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上下功夫。一般地说,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文体结构、写作艺术等方面的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都由学生自己去努力完成。主要做法是:大搞试验课,指导学生按读、划、批、写、讲(说)这几个教学过程去完成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指导学生自学语文的教学过程。这里说的“读”,不单指课上指导学生读。一篇课文结束了,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自学把下一节新课文“读通”,学生利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等,先把课文中的字词等基础知识掌握好,弄明白,上新课开始达到基本“读通”。学生自己“读”的机会增多了,日久天长,基础知识就掌握得比较牢固,“读”的能力也提高得快。以上可以说是培养“读”的过程。“划”就是在读的基础上,“划”出课文的关键词语、重点语段,划分文章结构、段落层次。“批”就是在划的基础上,学生动脑、动手写批注,按着课文的语意、结构形式、写作特点等写出自己的见解认识,以此深一步理解学习课文。经过以上过程,学生对课文内容、脉落已掌握了六、七分,在读、划、批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动脑、动手写出分析段落提纲、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综合性自学笔记,为下一步讨论做准备。培养学生批写的过程,既是使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得到训练的过程,也是使学生“天天练笔”,培养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
完成以上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有反复深入阅读课文的时间,培养学生动脑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学生完成批写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说”和“讲”,指导培养学生“说”和“讲”的过程,就是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学生按着自己的分析提纲、自学笔记在组内或班上讲解课文,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起个“提头引线”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机械套用上述教学环节,经历读划批写几个教学阶段,要根据课文篇目、体裁形式和教学目标要求的实际,灵活掌握,有所侧重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