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到巴黎去》的发现
王子云在其晚年整理之《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①“欧洲编”第一章《留学法国》第三节《赴法途中》提及了自己“从1930年12月2日在上海出发,到1931年1月14日到达马赛,共历时四十二天,约计行程一万六千八百公里”的“壮游”经历,但较之第五章《欧洲美术摇篮:希腊访古记》以逐日记录方式略显简略,不无遗憾。赴法学习雕塑和游历欧洲,访寻古代文化遗产,对作者以后的艺术经历是件极为重要的时期,而赴法之“壮游”却只能在作者晚年靠依稀的回忆来记述,这也透露出历史的悲哀。所幸近年来王氏当年撰写发表之海外通讯《到巴黎去》被发现,为我们更多了解其当年的旅途见闻、所思所感乃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学子赴欧学习艺术及从事艺术交流活动等情况提供了新的史料。
王子云回忆早在北京中法大学孔德学校任美术教师时即作了赴法留学的准备工作,之后又受到林风眠的影响,终于离开国立西湖艺术院赴法国巴黎学习雕塑,其间,1926年由于政局动荡,从北京到南京担任中央大学与教育部共辖之南京民众教育馆美术部主任,该馆后迁入镇江,更名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馆,而这组通讯,即于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馆所办的《民众周报》1930-1931年第155、157、160、161/162、164、165、166、167期“海外通讯”栏连载刊登,署名子云、王子云。《民众周报》创刊自1927年,为周日出刊,每期12页,办刊宗旨“始终站在社会最前面,以忠实诚恳的标准为记事立言,以光明磊落的态度与国内外同胞相见。”这是作者受了该刊委托、特聘为“通讯员”而撰写的,写作时间自1930年10月14日截止到1930年末日,发表时间自1930年11月16日至1931年3月8日,记录了自1930年10月11日由上海起航至11月14日抵法国马赛,经里昂、底雄(Dijon,今译为第戎),于11月17日转至巴黎,前后共计37天的行程内容,字数长达二万馀言。这些通讯都是作者在旅途中随时速写旅游见闻,并拍摄了一些人物合影、名胜风光照片配发,具有行程记录准确,对各地事物观察细致的特点,文章中自始至终透露出作者“辞亲远游”时对海外风光的新奇感,和对华人在海外备受歧视的愤慨,作者将对国外先进文化的感触与中国贫弱不强的复杂心情,流淌笔端,不乏卓见,发人深思。这组文章的发现,填补和订正了作者晚年著述中的缺失与失误,为更加准确地了解和深入研究作者从事艺术活动增添了新的有据可依的史料,同时为今后增补完善作者著述提供了新的内容。鉴于篇幅,无法全文照录,仅据通讯内容撮要行程如下,以俾研究者参考(地名仍沿用原文,并在括号内加注今译名):
1930年10月11日:上午十一时,乘坐法国轮船公司M.M的“AndreLebon”号邮船自上海港启程,同船另有十一位中国学生,分别赴法、比、美等国,学习政治、法律、陆军、桑蚕、化学及美术。
10月14日:上午七时抵达香港。自九龙下船,登山远眺香港及九龙景色,“如此大好河山且白白被人割去,余非国家主义者视此亦觉痛心矣”。游览市容,兑钱购物,寄出第一篇通讯。下午四时离港。
10月17日:上午十一时抵安南(即今越南)首都西贡。发出第二篇通讯稿。参观当地国民党总支部及日报社、小学校。
10月21日:晨四时从西贡启程,在甲板上看日出,被神秘而富有诗意景色感染,画了几张水彩速写。
10月23日:上午八时抵新嘉坡(今译为新加坡)。登岸游览市容,午后六时离港进入印度洋。由于时间仓促,“在新嘉坡并没有甚么特殊的印象。”
10月28日:上午十时抵哥伦布(今译为科伦坡)。因受到海关人员刁难,无法登岸观光,托友人发出第三篇通讯。晚八时启程赴其布的(今译为吉布提)。
11月1日:在波平如镜之印度洋上完成第五篇通讯稿,依据自身经验,将出国应有的常识和手续整理成文,作为第六篇通讯稿。
11月3日:夜十二时,船抵亚丁港,冒险随三个安南学生跑下船去,夜游亚丁的街市,“可说是一月以来一个最美的环境的享受”。停留四小时后起航。
11月4日:下午三时抵达其布的港口。登岸观看当地土著舞蹈,面对当地土人野性,“我以前曾做过一个人漂流蛮岛的迷梦,现在觉得这可是危险的事了!”当晚驶离驶入红海。
11月8日:下午五时船到抵苏彝士(今译为苏伊士)城,此为红海终点。因所携路费过少,放弃乘火车直赴开罗的机会。晚八时驶进河口,“当船行苏彝士河中,其时月白风清,两岸一望平涯,左为非洲右为亚洲而相离不及十丈,船荡河水,击岸有声,从月光渺茫中遥望两岸沙漠,大有牧笳悲鸣塞外草衰之感!此日又正值我个人生命中唯一的纪念日,悲欢离合,尽属过眼烟云,月夜处此凄凉的环境,正不知个人的心情是哭是笑?”
11月9日:船停靠于波塞伊港,乘渡船上岸游览海滨、公园及博物馆。以常被误认为日本人而深感“中国人真未免太可怜了!”下午七时船出苏彝士河口航入地中海。
11月14日:上午八时到达法国马赛。当日晚间,将各事料理清楚后,乘电车绕游全市一周后即乘夜车驶往里昂。
11月15日:七时车抵里昂,参观中法大学。本拟参观美术学校,因尚未正式开课未果。晚十二时半抵达底雄,居友人租住的法国人家中。“此为与法国家庭第一次之接触,故百事均感新奇,更觉有特殊之趣味。”
11月16日:参观当地博览会性质的“Foire”(定期临时市场),对反映法国古代农村家庭模型陈列之蜡人作品感到兴趣,“惜蜡人工作,国内尚少有熟悉者,将来国内应用极大,此系到巴黎后应行注意之调查者。”当日还参观了美术学校及其博物馆。
11月17日:下午二时半离别底雄,晚七时达到巴黎车站,当年红叶画会时代的画友夏承枢前来接待。“十年来寝寐欣羡之巴黎,而今得以到达,衷心憧憬,如同幻梦。当携同夏友坐入营业汽车,驶往寓所时,则直觉百感交集,将来种种过去之幻象,均于此时集中,夏君虽殷殷询及国内一切情形,实为不入耳之言。” 通过对这组文字与王子云晚年的回忆文章相比较,存在其赴法日期上的差异,并进而导致之后将进入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时间由春季误为秋季;②再从内容上看,作者晚年回忆“在这次赴法航程中竟能看到早已景慕向往的世界奇迹埃及金字塔”之语,与11月8日所记因所携路费有限,忍痛放弃前往金字塔览胜的机会有着史实上的出入。笔者在此无意苛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凭借残片断简或片段记忆所作的回忆文字,相反,对其人生经历及艺术成就充满敬意,这里只是想提示我们:即便是亲历者,记忆也是存在偏差的,更遑论他人的旁观式回忆,故历史研究中对回忆、口述类史料的使用,务必慎重考订,以求得历史之真实。
二,艺术交流的传播者
在以往的王子云研究著述中,很少涉及其在欧期间与国内的联系,仿佛他是钻进象牙塔、埋头艺术之人,实际上,他不仅极为关注国内艺坛,还热心于将国外新的美术活动信息、美术家作品及美术流派情况等通报给国内的友人及美术团体,以促进国内外美术的沟通。现仅就查找到的几篇散见于旧报章上王氏“通讯”类文章作简单介绍。
《巴黎的冬天》(巴黎通讯)曾先后发表在《民众周报》1931年第168期及1931年3月12、17、19日天津《北洋画报》第597、598、599期。相比之下,后者的文字较为简洁顺畅,或许是经过了编者或著者的润色修订的。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艺术之都巴黎的繁华与萧瑟:栉比相望的咖啡馆、跳舞场、戏场、音乐院、艺术研究会、展览会以及各式建筑;圣诞节前的商业竞争与地道车(地铁)站台中避寒的穷人,形成强烈的贫富反差,感叹“巴黎冬天的社会,才是真的巴黎的社会。”
《巴黎的都市》(海外通讯)连载于1931年《民众周报》第175、177、178期。如果说《巴黎的冬天》还只是初来乍到的新鲜而朦胧的印象,那么在这篇通讯中,作者的眼光已经转移到对巴黎文化艺术的由衷赞美,除了概述巴黎的历史、文化、交通、商业外,更对埃菲尔铁塔、圣母院、国家剧院、马得里教堂、国葬院、拿破仑墓、大宫院、小宫院、亚历山大桥等建筑作了介绍,“因为这多半是法国美术上的结晶,他们建筑物的特长,是于庄严华贵之外,更随处附有艺术上的杰作,有的更附有宝贵的壁画,在国葬院内,有法国名家赛凡Chavanues所绘的十几幅伟大的壁画,是美术史上有名的杰作。”此外,国立及市立各大艺术博物馆更是他心仪之所,卢浮宫博物馆、古物陈列馆、美术工艺馆、历史博物馆、风俗物品陈列馆、东方古物陈列馆、东方佛教美术博物馆、生物学标本陈列馆等等,“不但将欧洲历代的遗物收藏毕具,即是东方美术文化上的古物美术,他们也尽力罗致在他们的历史及风俗博物馆中,可以再[看]到法国自有史以来,每一时代不同的装饰品衣服仪式以及历代房屋建筑的变迁,城市的变迁等等,虽一草一木,均加以搜罗考据,甚至将历代的习俗及社会生活现象,用蜡人制成标本,一一形容表现,使得观者一目了然于历代社会之形状。”他还特别提到巴黎东方古物陈列馆、巴黎东方佛教美术博物馆、巴黎古代生物学标本陈列馆中收藏的中国古物美术品,惊异于祖国文物汇聚异邦,更看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之野蛮,竭尽丑化侮辱之能事,乃至发出“真不懂法国人为何这样的爱护中国的古物,而不肯爱护中国人?”的诘问。不难猜测,这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应该会成为他在异邦发奋、努力的一种动力!
《艺术旬刊》1932年第1卷第11期“通讯”栏刊发了王子云致刘海粟函,据“编者附志”称:“以其论及现代欧洲艺坛情况,故特向刘海粟先生索得转刊于此,并以示留学界意见之一斑。”该函内容关涉二人艺术行踪及艺术观点,特转引于此,以存史料:
海粟吾师:
违别经年,消息阻绝,在吾师归国之日,因未蒙通知,不得送行,每引以为歉。一年以来复因个人国外吃饭问题时时发生危险,致国内师友少有问讯,想知者当能宽谅。
近半年来闻德国展览会等消息,时为之鼓舞庆幸,意中国美术品,若能在德展览,定可使欧洲美术界起一小小波动。数十年来,日本的板画在欧洲备受欢迎;但如果将中国的木版印的门神灶君等像展览于欧洲近代作家之前,定可使他们吃惊不小!最近Matisse和Picasso(通译为马提斯、毕加索)两人的颜色和构图的趣味,均极与中国的木刻画相类似。只可惜此等版画,国人视为粪土,不肯加以注意;印刷亦欠研究,致艳丽光耀的色彩不能保存永久,殊觉可惜。然此只是中国艺术极小的部分,其他合于现代趣味者尚多,无如国人自己不知道发掘更遑论对外宣传,公诸世界矣。
关于中国现在一般的青年作家,死画西洋画,将自己过去的基础与特色一笔抹煞,我觉得也似乎成为问题。有人说现在的艺术是世界大同,不分东西;但不是说用国外现成的东西,不费力量且又是“时髦”的洋货搬演过来就算。若是,则中国的真艺术必将永无复兴之日。在欧洲,新作家们努力吸收东方艺术的趣味,其实不过是他们的利用东方人的长处,融化成他们自己的新作品罢了,决非简单的抄袭摹仿。
更有出国留学的问题,在中国其他的学科姑且不谈;但就艺术来说,像现在一班艺术青年,动不动就跑来外国,法文不学,一头撞进巴黎美术学校,做那种和中国美术学校中绝无异样的基本工夫。平均算来,每星期一张的木炭画或油画,足足要六十元国币的代价,如此三两年后随便混过,又随便归国,做起教授或艺术家来,把他们的几件习作或是博物馆的临画当做唯一的留学成绩。至于西洋艺术的学理,现代西洋艺术的状况以及趋向等,则漠不关心,若是而欲中国艺术之改进与发展,岂非做梦?
留学生——尤其是美术留学生最大的目标,在于多闻多见。但若将现在中国自费官费留学生并在一起计算,把这宗巨款向外国选购名家的作品或是向博物馆中复制古代的雕刻绘画等名作,则不出十年,定可以聚为一个成形的西洋美术馆,国人不出国门,即可得到同样的借镜;对于贫苦青年,更造福不浅;较之现在这种盲目的留学,岂非有益多多?
因此,我以学生资格,及中国艺术青年资格谨希望吾师努力促成以下的三件艺术运动: 一,将中国旧有艺术设法收集整理,创立真可代表数千年文明古国之博物馆,藉以阐明中国艺术之历史。并为青年艺术家观摩鉴赏之用;
二,将中国固有艺术作国际宣传。一方面可增高中国国家之地位,一方面并可使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直接接触;
三,将西洋艺术由古代埃及希腊以迄于近代的新派诸作家作一较有系统之介绍,使成为中国国家美术馆之重要一部。珍品固难得,但即复制临摹品亦可使中国一般盲目青年获益不少。
以上三项如得实现,中国艺术庶几有望乎。
以上种种仅生平时感想所及之愚见,且拉杂写来,漫无头绪,当乞鉴宥。兹复略述本年巴黎艺坛琐事以作结束,想亦吾师所乐闻。
本年为Manet(通译为马奈)之百年诞辰,法政府特开纪念展览会。英德及其他各地遗作,多临时运来。会期共有五个月之久。重要可想见。观麦南作风确是法国十九世纪后期艺术运动之首倡者。其融冶荷兰西班牙两大作家Rembrandt(通译为伦勃朗)与Goya(通译为戈雅)及Velasqugz(通译委拉斯贵支)等的特长,尤有独到之处。
本年六月巴黎举行Picasso展览,比去年的Matisse展览会规模更大,P氏作风最近倾向和M氏相接近。色彩构图均极近装饰画,尤近中国的木版画,立体画派虽已死去,但其作家之气焰更盛。(下略,原文如此)
学生王子云谨上
王子云于1916年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入上海图画美术专科学校(即上海美专)学习,翌年暑假后返乡任萧县第一高等小学美术教员,与刘海粟有师生之谊。所谓“吾师归国之日,因未蒙通知,不得送行,每引以为歉”事,系指刘海粟结束历时一年半的欧洲考察和办展,于1931年8月14日携夫人及傅雷离开巴黎乘轮归国。从函中介绍巴黎所举行的画展日期和该刊的出版卷期判断,此函应写于1932年秋季。
写于1935年10月的《现代欧洲艺术》是王子云向国内介绍国外艺坛的另一篇重要文章,该文首刊于《艺风》月刊1936年第四卷第七至九期,又以《最近三十年间欧洲艺术之发展》为题连载于1936年7月24日、7月31日、8月7日的《华北日报·艺术周刊》(第44-46期)。该文由一封致王青芳的信函编辑而成③,多为中外视野下对“中国艺术革命”、“中国艺术复兴”、中国艺术教育、中国的“新艺术运动”等等的认识和建言,正所谓:“我将这篇文字贡献于国内的用意,并非想鼓吹中国艺术革命,而且恰恰相反,我认为现在的中国,假使不能将学院主义的艺术学府(非外国学院主义,乃中国自己固有的艺术)建立,不能将‘国家艺术’的宗旨确定,不能为国家养成一辈文化建设人才,以奠下中国艺术复兴之基石,即一千年一万年后,中国艺术界,仍然是一样的黑暗,这理由有两种:第一,新旧自来是对立的,新的发生,由于反抗旧势力而起,法国如无学院艺术的压迫,则新艺术运动决不会发生;第二,新艺术的萌芽,须从旧的种子中发出,而中国现在,则一片荒凉,满目荆棘,自己固有的宝藏,弃置不顾,想跟着制造机器的方式,一味摹仿西洋,结果所学者仅乎一点技巧方法,而与中国之国情民性,漠不相关,所谓艺术足以代表一民族之精神者究何在?”经多年的眼界拓展,此时的王子云对艺术的认识已绝非“通讯”般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了,而是有了更高的视角、更深入的思考、更独立的见解、更稳健的态度和更沉重的责任。
此处有必要对《艺风》月刊略作说明。
1933年元旦,沪杭两地知名画家孙福熙、徐悲鸿、张书旂、陈树人、汪亚尘等人发起成立艺风社,孙福熙为社长。该社不限社员资格,亦无入社手续,会员最多时达六百余人。先后在1934年3月(上海)、1935年5月(南京)、1936年6月(广州)及1937年5月(北平)举办展览④,对展品亦无任何限制,旨在联络全国艺术界的感情。该社之艺风杂志社还同时编辑出版有《艺风》月刊,亦于成立之时由上海嘤嘤书屋刊印发行,孙福熙任主编,至1936年底的第四卷第九期停刊,共出版发行了40期。作为融通中西的综合性艺术社团的社刊,该刊除对国内艺术界的诸多活动进行了及时的报导和评论外,还有对西方艺术、中国传统艺术的介绍和解读,以及学术的交流与论争,如对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活动的详细报导,并刊登该会(同时也是艺风社)会员的译著,身为会员的如王子云来自海外的文章自然亦属此列。
孙福熙(1889-1962),字春苔,浙江绍兴人,散文作家、美术家。1919年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并在各系旁听。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1925年回国后,在北京助其兄孙伏园编辑《京报·副刊》,1928年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30年再赴法国,返国后发起成立艺风社,在沪、京、粤、平等地组织美术展览,主编《艺风》、《文艺茶话》等刊物。因与王子云同为杭州艺专教员,当年王子云赴法留学,就是托他联系接待的。孙福熙又与艺风社会员王青芳相友善,1936年艺风社第三次展览前,曾致书这位“艺术交际花”代为征集齐白石等在平画家作品参展;1937年艺风社第四次展览,主要也是托王青芳协助在北平举办的。有了这种关系,王子云刊登在《艺风》月刊的另外两篇文章《巴黎通讯》《北欧艺术视察通讯》⑤——实则是写给其堂弟王青芳的信函,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萧县艺术三杰
1935年4月17日,还在法国留学的王子云接到王青芳、王兆民(即王肇民)叔侄的来信,当晚复长信一通,谈及欧洲各流派代表人物、巴黎艺术现状及如何订购国外美术杂志等,点评了王兆民寄来的素描习作。因闻知王兆民重又转去北平,受聘为王悦之任校长之人体教室专任教授,不禁对王悦之这位昔年的阿博洛学会同人称赞道:“月之先生在中国确乎是唯一的(并非武断)天才家,(当我来巴黎不久时,就这样想,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想)可惜他不肯离开现时的享受而来巴黎,否则现代艺术史中,早已得占一席地。但他或者不屑于此,而情愿终老于天地混沌的中国,亦未可知,好在人生不过如此,艺术家而且要穷苦一生的。”随函附寄自己紧衣缩食所购之俄国及意大利画集两册、雕刻照片40张、画片26张、小本画报、赠儿子王华的一册《巴黎百影图》及送王青芳作为办报刊参考的数册小说画报等,其中包括赠送王悦之所办之北京艺术科职业学校的画册,以表达对该校通过教育部立案的祝贺。最后自叹文笔不佳,半途而废了一二十篇文稿,只好以通信方式完成国内的约稿云云。 王悦之(1894-1937),字月芝,原名刘锦堂,台湾台中人,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回国后入北京大学学习中国文学,不久担任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西画教授。1922年夏,与李毅士、吴新吾、王子云等组织北京第一个研究西画的团体阿博洛学会,该学会及其附属的阿波罗美术研究曾举行多次展览和讲习班,并在此基础上筹办了公立北京美术学院。1928年春,王悦之应林风眠敦请出任西湖艺术院西画系主任,翌年返回北平,在青年会举办了个人画展,随后受聘为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1930年夏又应私立京华美专负责人储小石之请,任该校校长。1931年成立了私立北平美术学院,任院长;1932年该校迁往西城祖家街,更名为北平美术专科学校,仍任校长。1934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该校立案,为与国立北平艺专相区别,改称北京艺术科职业学校,聘有西画教授卫天霖、谭旦炯、沈福文、王肇民等,中国画教授李鹤筹、李苦禅、管平湖、侯子步、王青芳等,艺术理论教授王森然、王钧初(胡蛮)等,对推进当时北平的新美术运动起到些积极作用。
美术家王青芳的艺术历程中,深受王子云、齐白石、徐悲鸿及王森然的影响,其中王子云在启蒙、入学、执教等方面的引领之功最为显著。还早在家乡私塾就读时,王青芳即受堂兄王青照、王子云的影响,开始习画;之后赴徐州的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习也是得到王子云的资助;后以学习成绩优秀,选送江苏省立第四师范附设美术专修科,承接萧厓泉、谢公展、李毅士等教席,艺术视野不断扩大,其“中画为体西画为用”的理论和写意作风就是彼时成型的;1926年又经王子云帮助,北上考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国画系,因具备相当的绘画基础,得校方允许破例旁听二年级课程;不久再经王子云推荐,代替其北平中法大学附设孔德学校美术教师职务,毕业后便任教于此,与卫天霖(雨三,图画教员兼艺术部主任)同事。30年代初期,已经在北平画坛崭露头角的王青芳,因为人忠厚、勤于创作、热衷美术活动而获“艺术交际花”的美誉。王子云赴法后,曾将儿子王华托付其照料、培养,王华于数年后以“小木刻家”闻名故都,作品曾多次参加木刻展并屡见于报刊,可惜日后兴趣转移,终止了艺术道路。王青芳曾作有《山水图》(113×27cm,1934年)题赠王子云,又有打油诗表述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我与‘王莽’算一家,兄弟七人幸无八,潦倒风尘只两个,一在北平一在法。余兄弟七人中,潦倒客方者,只有在法专攻雕塑之子云及余两人耳。”
王肇民(1908-2003)与王子云、王青芳兄弟为萧县同族之侄叔关系,受二位提携帮助不少。在1932年9月王肇民与汪占非、杨澹生、沈福文因参加木刻团体“一八艺社”而遭杭州艺专斥退后,由林风眠介绍和时为北平艺文中学美术教员的王青芳的帮助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主任卫天霖慨然破格照顾插班,直至1933年毕业。后据王肇民回忆,转学一个月后,他们便在北方左联的领导下,成立了北平木刻研究会。该会曾藉艺文中学多次举办木刻展,如1934年8月的“书画·版画展览会”(又被称之为“平津木刻联合展览会”),据当时报章介绍:“成绩卓著,颇为社会人士赞许……旅平作家郁达夫、孙福熙等,均往参观。”展品中的精彩之作“为许仑音之《日出之前》,题材作风,均极出色,其次为肇野、未名、王青芳诸君,作品练纯,不下于许氏”。清流在《书画木刻合展记》中评价道:“王青芳君的《自刻像》,实在在技巧上是打破了全会场的纪录了,但听作者自称:此作有赖王兆民君之助云。”此次展览中王肇民的作品为《母与子》,十三岁的王华也有《我的伙伴》、《卖烧饼的》、《轮船》及《人像》四幅木刻作品参展,王氏叔侄同台争艳,成为一段艺坛佳话。由此可见,万板楼主王青芳对木刻艺术的热衷并成为日后平津地区木刻运动的引领者,正是受到这些木刻青年的鼓荡。此时王肇民任私立北京艺专教授及艺术科职业学校训育主任。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新四军萧宿永边区萧县人民政府民运科及教育科科员。1942年因父丧至重庆,在小学任教。1949年解放后,任南京市委文工团团员。1951年至武汉,任中原大学中南文艺学院讲师。1953年任中南美专讲师。1958年随校迁至广州,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1979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省文联及全国文联代表,并出席第四次文代会。1987年离休后被聘为广东省美协顾问、广东画院顾问。1992年获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1993年获广州美术学院“教书育人”特等奖和“终身教授”称号;2000年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光荣称号。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水彩画、素描、国画、诗词、论着等方面均有相当造诣和影响。在其《王肇民诗草》⑥中收录有抗战胜利后、思念远在北平的族叔的《柬王青芳先生》:
一笺远至北国邮,展读愔愔思未休。
别后清风还两袖,传来白发已盈头。
五年蜀道逃长劫,万里燕台感旧游。
相望不应仍障目,中原夷气早全收。
1935年7月20日,王子云曾自布鲁塞尔致函王青芳,谈及赴西欧五国旅行观览博物馆、美术馆的情况,重点介绍了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以及参展国的艺术流派、重要画家、艺术教育等情况,意在“将一路见闻随时写寄你,假使你能集合在一起,或者将来可以当作艺术上的参考的材料”。该函后以《北欧艺术视察通讯》为题,发表于同年11月15日《华北日报·艺术周刊》第十一期及《艺风》月刊第三卷第十二期⑦,但可惜尚未查到其他的续作。
1937年2月9日,王青芳主编的《京报·艺术周刊》第五十四期发表了王子云《巴黎通信一束》,实为致在平的谭旦炯、李召贻及王青芳的三函摘录。致谭函中言及在外多年,对国内情形的隔膜,探询国内友人及就业情况,其中有“王月芝兄最近情形如何?其所主办学校,想尚存在,他个人亦颇有活动志愿?为何总是没有机会?真令人莫解。便中务请代为致意,劝其努力奋斗,庶几达到中国艺术‘复兴’之望。”怎料就在一个多月后的3月15日,王悦之竟因病误诊而长辞人间,年仅四十三岁!两位挚友亦永不可复见!在致李函中,王子云解释了疏于联系的原因主要是“去年暑中”游希腊,返巴黎后集中用半年间写成有关希腊艺术的考证、杂记多篇;同时透露了本年暑假回国的意愿,及为国内谋职不易而踌躇的复杂心情。给王青芳的信写于1937年1月5日,除报告近期生活学习情况外,还询问了常书鸿、王临乙等人在北平艺专的任教情况,解释了为观1937年度巴黎国际博览会而延迟回国等,并对近“一年来华儿就学事多承经神,并加以经济上之供给”深表“扪心自愧”之意。 1937年4月27日《京报·艺术周刊》第六十五期刊登“艺术交际花”撰写《王子云先生由法回国》消息:
前西湖国立艺专教授王子云先生留法六载,专攻雕塑,因受法一九三七博览之委托,并商同驻法大使,回国作宣传工作,本拟由西伯利亚,先到北平,作三项工作,1、招待新闻记者,报告并宣传此次一九三七博览会关于中国之重要。2、进见各大学校长及著名教授,拟请其选派名家去法,作国际学术宣传。3、采访足以参加赛会之作品材料。此事完后,再去南京、上海等处。后因全国美展,及西湖各方面好友函催,遂改乘意大利船,先行到沪,去京。并拟到开封、济南、大同等处,从事考察艺术职业教育。预定两月后,方可再来北平。闻已于本月十五日到京,并于中央广播电台及教育广博电台作多次讲演,及介绍巴黎国际博览会等,闻其结果,极博各方面甚表同情云。
这则来自“内部”的消息,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王子云自法归国的情况,为研究王子云旅欧经历做了一个较为完满的交待。可惜随着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战烽火燃起,而将叔侄三人阻隔:王子云随杭州艺专迁移,王青芳滞留北平沦陷区,王肇民返回故里参军抗战,天各一方,重逢难再,令人感喟无已……
以上为笔者就所见王子云旅欧期间发表于国内的文章、书信及关于他的报导等进行的梳理和介绍,意在补充史料,丰富和推进王子云个案研究。当然,这是极为有限的补充,期待同道更为精彩的贡献。时值徐州“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美术作品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前夕,笔者不揣简陋,草成拙文,谨致祝贺。
甲午雨水初稿于京北平云楼,端午修订于元大都遗址
注释:
王子云著《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岳麓书社,2005年8月第一版,第411-416页。
“我是1931年春初到巴黎的,………同年秋,即由中国驻法大使馆介绍,通过成绩鉴定,进入法国国立巴黎高级美术学校由教授郎多韦斯克主持的雕塑教室。从此又开始了学生生活。”见同书第417页。另据1931年5月14日《北洋画报》第624期刊登《记王子云》报导称:“前西湖艺专教授王子云君,现在法京巴黎美术学校从朗德维斯基(Landowski)教授习雕塑。朗教授即为南京总理铜像之塑造者。”并附有王子云在该校门外塑像前所摄照片及注明作于该校之泥塑处女作《夜莺》图片二帧,介绍“王君西画今年在巴黎曾入选春季沙龙,今观此幅泥塑之试做,便已不同凡响,实国人中最有希望之艺术家也。”则其入校时间当在同年5月之前而非秋季。
全文见《华北日报·艺术周刊》第44-46期,文首附言为:“青芳弟:我这篇杂乱的文字,请你代为抄写整理一下,作为你屡次嘱写的东西吧。”
梁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艺风社美术展览研究》,硕士论文,2010年12月。该文仅据《艺风月刊》所载内容得出“艺风社成立期间先后举办了三次全国性的美术展览”结论;石晶《〈艺风〉月刊(1933.1-1937.3)研究》,博士论文,该文明确“艺风社第四届美展于1937年在北京举行。因时值抗战爆发前期,形式危迫,而且《艺风》月刊因资金短缺,于1937年3月停办,故关于第四届美展情况记录不详。”有关1937年5月29日至6月6日在北平举办第四次艺风社展览的详情,限于篇幅,容另文叙述。
《巴黎通讯》刊《艺风》月刊第三卷第八期,1935年8月1日出版;《北欧艺术视察通讯》刊《艺风》月刊第三卷第十二期,1935年12月1日出版。
《王肇民诗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王子云著《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第四章《西欧五国美术考古记》称:“我于1936年3月10日从巴黎出发,先到临近的比利时,于7月25日结束游程,由罗马返回巴黎。”按:信中明确“我于七月十三日离开巴黎,即法国国庆节的前一天。”再从此信写作、发表时间看,显系前文记忆有误。
王子云在其晚年整理之《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①“欧洲编”第一章《留学法国》第三节《赴法途中》提及了自己“从1930年12月2日在上海出发,到1931年1月14日到达马赛,共历时四十二天,约计行程一万六千八百公里”的“壮游”经历,但较之第五章《欧洲美术摇篮:希腊访古记》以逐日记录方式略显简略,不无遗憾。赴法学习雕塑和游历欧洲,访寻古代文化遗产,对作者以后的艺术经历是件极为重要的时期,而赴法之“壮游”却只能在作者晚年靠依稀的回忆来记述,这也透露出历史的悲哀。所幸近年来王氏当年撰写发表之海外通讯《到巴黎去》被发现,为我们更多了解其当年的旅途见闻、所思所感乃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学子赴欧学习艺术及从事艺术交流活动等情况提供了新的史料。
王子云回忆早在北京中法大学孔德学校任美术教师时即作了赴法留学的准备工作,之后又受到林风眠的影响,终于离开国立西湖艺术院赴法国巴黎学习雕塑,其间,1926年由于政局动荡,从北京到南京担任中央大学与教育部共辖之南京民众教育馆美术部主任,该馆后迁入镇江,更名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馆,而这组通讯,即于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馆所办的《民众周报》1930-1931年第155、157、160、161/162、164、165、166、167期“海外通讯”栏连载刊登,署名子云、王子云。《民众周报》创刊自1927年,为周日出刊,每期12页,办刊宗旨“始终站在社会最前面,以忠实诚恳的标准为记事立言,以光明磊落的态度与国内外同胞相见。”这是作者受了该刊委托、特聘为“通讯员”而撰写的,写作时间自1930年10月14日截止到1930年末日,发表时间自1930年11月16日至1931年3月8日,记录了自1930年10月11日由上海起航至11月14日抵法国马赛,经里昂、底雄(Dijon,今译为第戎),于11月17日转至巴黎,前后共计37天的行程内容,字数长达二万馀言。这些通讯都是作者在旅途中随时速写旅游见闻,并拍摄了一些人物合影、名胜风光照片配发,具有行程记录准确,对各地事物观察细致的特点,文章中自始至终透露出作者“辞亲远游”时对海外风光的新奇感,和对华人在海外备受歧视的愤慨,作者将对国外先进文化的感触与中国贫弱不强的复杂心情,流淌笔端,不乏卓见,发人深思。这组文章的发现,填补和订正了作者晚年著述中的缺失与失误,为更加准确地了解和深入研究作者从事艺术活动增添了新的有据可依的史料,同时为今后增补完善作者著述提供了新的内容。鉴于篇幅,无法全文照录,仅据通讯内容撮要行程如下,以俾研究者参考(地名仍沿用原文,并在括号内加注今译名):
1930年10月11日:上午十一时,乘坐法国轮船公司M.M的“AndreLebon”号邮船自上海港启程,同船另有十一位中国学生,分别赴法、比、美等国,学习政治、法律、陆军、桑蚕、化学及美术。
10月14日:上午七时抵达香港。自九龙下船,登山远眺香港及九龙景色,“如此大好河山且白白被人割去,余非国家主义者视此亦觉痛心矣”。游览市容,兑钱购物,寄出第一篇通讯。下午四时离港。
10月17日:上午十一时抵安南(即今越南)首都西贡。发出第二篇通讯稿。参观当地国民党总支部及日报社、小学校。
10月21日:晨四时从西贡启程,在甲板上看日出,被神秘而富有诗意景色感染,画了几张水彩速写。
10月23日:上午八时抵新嘉坡(今译为新加坡)。登岸游览市容,午后六时离港进入印度洋。由于时间仓促,“在新嘉坡并没有甚么特殊的印象。”
10月28日:上午十时抵哥伦布(今译为科伦坡)。因受到海关人员刁难,无法登岸观光,托友人发出第三篇通讯。晚八时启程赴其布的(今译为吉布提)。
11月1日:在波平如镜之印度洋上完成第五篇通讯稿,依据自身经验,将出国应有的常识和手续整理成文,作为第六篇通讯稿。
11月3日:夜十二时,船抵亚丁港,冒险随三个安南学生跑下船去,夜游亚丁的街市,“可说是一月以来一个最美的环境的享受”。停留四小时后起航。
11月4日:下午三时抵达其布的港口。登岸观看当地土著舞蹈,面对当地土人野性,“我以前曾做过一个人漂流蛮岛的迷梦,现在觉得这可是危险的事了!”当晚驶离驶入红海。
11月8日:下午五时船到抵苏彝士(今译为苏伊士)城,此为红海终点。因所携路费过少,放弃乘火车直赴开罗的机会。晚八时驶进河口,“当船行苏彝士河中,其时月白风清,两岸一望平涯,左为非洲右为亚洲而相离不及十丈,船荡河水,击岸有声,从月光渺茫中遥望两岸沙漠,大有牧笳悲鸣塞外草衰之感!此日又正值我个人生命中唯一的纪念日,悲欢离合,尽属过眼烟云,月夜处此凄凉的环境,正不知个人的心情是哭是笑?”
11月9日:船停靠于波塞伊港,乘渡船上岸游览海滨、公园及博物馆。以常被误认为日本人而深感“中国人真未免太可怜了!”下午七时船出苏彝士河口航入地中海。
11月14日:上午八时到达法国马赛。当日晚间,将各事料理清楚后,乘电车绕游全市一周后即乘夜车驶往里昂。
11月15日:七时车抵里昂,参观中法大学。本拟参观美术学校,因尚未正式开课未果。晚十二时半抵达底雄,居友人租住的法国人家中。“此为与法国家庭第一次之接触,故百事均感新奇,更觉有特殊之趣味。”
11月16日:参观当地博览会性质的“Foire”(定期临时市场),对反映法国古代农村家庭模型陈列之蜡人作品感到兴趣,“惜蜡人工作,国内尚少有熟悉者,将来国内应用极大,此系到巴黎后应行注意之调查者。”当日还参观了美术学校及其博物馆。
11月17日:下午二时半离别底雄,晚七时达到巴黎车站,当年红叶画会时代的画友夏承枢前来接待。“十年来寝寐欣羡之巴黎,而今得以到达,衷心憧憬,如同幻梦。当携同夏友坐入营业汽车,驶往寓所时,则直觉百感交集,将来种种过去之幻象,均于此时集中,夏君虽殷殷询及国内一切情形,实为不入耳之言。” 通过对这组文字与王子云晚年的回忆文章相比较,存在其赴法日期上的差异,并进而导致之后将进入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时间由春季误为秋季;②再从内容上看,作者晚年回忆“在这次赴法航程中竟能看到早已景慕向往的世界奇迹埃及金字塔”之语,与11月8日所记因所携路费有限,忍痛放弃前往金字塔览胜的机会有着史实上的出入。笔者在此无意苛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凭借残片断简或片段记忆所作的回忆文字,相反,对其人生经历及艺术成就充满敬意,这里只是想提示我们:即便是亲历者,记忆也是存在偏差的,更遑论他人的旁观式回忆,故历史研究中对回忆、口述类史料的使用,务必慎重考订,以求得历史之真实。
二,艺术交流的传播者
在以往的王子云研究著述中,很少涉及其在欧期间与国内的联系,仿佛他是钻进象牙塔、埋头艺术之人,实际上,他不仅极为关注国内艺坛,还热心于将国外新的美术活动信息、美术家作品及美术流派情况等通报给国内的友人及美术团体,以促进国内外美术的沟通。现仅就查找到的几篇散见于旧报章上王氏“通讯”类文章作简单介绍。
《巴黎的冬天》(巴黎通讯)曾先后发表在《民众周报》1931年第168期及1931年3月12、17、19日天津《北洋画报》第597、598、599期。相比之下,后者的文字较为简洁顺畅,或许是经过了编者或著者的润色修订的。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艺术之都巴黎的繁华与萧瑟:栉比相望的咖啡馆、跳舞场、戏场、音乐院、艺术研究会、展览会以及各式建筑;圣诞节前的商业竞争与地道车(地铁)站台中避寒的穷人,形成强烈的贫富反差,感叹“巴黎冬天的社会,才是真的巴黎的社会。”
《巴黎的都市》(海外通讯)连载于1931年《民众周报》第175、177、178期。如果说《巴黎的冬天》还只是初来乍到的新鲜而朦胧的印象,那么在这篇通讯中,作者的眼光已经转移到对巴黎文化艺术的由衷赞美,除了概述巴黎的历史、文化、交通、商业外,更对埃菲尔铁塔、圣母院、国家剧院、马得里教堂、国葬院、拿破仑墓、大宫院、小宫院、亚历山大桥等建筑作了介绍,“因为这多半是法国美术上的结晶,他们建筑物的特长,是于庄严华贵之外,更随处附有艺术上的杰作,有的更附有宝贵的壁画,在国葬院内,有法国名家赛凡Chavanues所绘的十几幅伟大的壁画,是美术史上有名的杰作。”此外,国立及市立各大艺术博物馆更是他心仪之所,卢浮宫博物馆、古物陈列馆、美术工艺馆、历史博物馆、风俗物品陈列馆、东方古物陈列馆、东方佛教美术博物馆、生物学标本陈列馆等等,“不但将欧洲历代的遗物收藏毕具,即是东方美术文化上的古物美术,他们也尽力罗致在他们的历史及风俗博物馆中,可以再[看]到法国自有史以来,每一时代不同的装饰品衣服仪式以及历代房屋建筑的变迁,城市的变迁等等,虽一草一木,均加以搜罗考据,甚至将历代的习俗及社会生活现象,用蜡人制成标本,一一形容表现,使得观者一目了然于历代社会之形状。”他还特别提到巴黎东方古物陈列馆、巴黎东方佛教美术博物馆、巴黎古代生物学标本陈列馆中收藏的中国古物美术品,惊异于祖国文物汇聚异邦,更看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之野蛮,竭尽丑化侮辱之能事,乃至发出“真不懂法国人为何这样的爱护中国的古物,而不肯爱护中国人?”的诘问。不难猜测,这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应该会成为他在异邦发奋、努力的一种动力!
《艺术旬刊》1932年第1卷第11期“通讯”栏刊发了王子云致刘海粟函,据“编者附志”称:“以其论及现代欧洲艺坛情况,故特向刘海粟先生索得转刊于此,并以示留学界意见之一斑。”该函内容关涉二人艺术行踪及艺术观点,特转引于此,以存史料:
海粟吾师:
违别经年,消息阻绝,在吾师归国之日,因未蒙通知,不得送行,每引以为歉。一年以来复因个人国外吃饭问题时时发生危险,致国内师友少有问讯,想知者当能宽谅。
近半年来闻德国展览会等消息,时为之鼓舞庆幸,意中国美术品,若能在德展览,定可使欧洲美术界起一小小波动。数十年来,日本的板画在欧洲备受欢迎;但如果将中国的木版印的门神灶君等像展览于欧洲近代作家之前,定可使他们吃惊不小!最近Matisse和Picasso(通译为马提斯、毕加索)两人的颜色和构图的趣味,均极与中国的木刻画相类似。只可惜此等版画,国人视为粪土,不肯加以注意;印刷亦欠研究,致艳丽光耀的色彩不能保存永久,殊觉可惜。然此只是中国艺术极小的部分,其他合于现代趣味者尚多,无如国人自己不知道发掘更遑论对外宣传,公诸世界矣。
关于中国现在一般的青年作家,死画西洋画,将自己过去的基础与特色一笔抹煞,我觉得也似乎成为问题。有人说现在的艺术是世界大同,不分东西;但不是说用国外现成的东西,不费力量且又是“时髦”的洋货搬演过来就算。若是,则中国的真艺术必将永无复兴之日。在欧洲,新作家们努力吸收东方艺术的趣味,其实不过是他们的利用东方人的长处,融化成他们自己的新作品罢了,决非简单的抄袭摹仿。
更有出国留学的问题,在中国其他的学科姑且不谈;但就艺术来说,像现在一班艺术青年,动不动就跑来外国,法文不学,一头撞进巴黎美术学校,做那种和中国美术学校中绝无异样的基本工夫。平均算来,每星期一张的木炭画或油画,足足要六十元国币的代价,如此三两年后随便混过,又随便归国,做起教授或艺术家来,把他们的几件习作或是博物馆的临画当做唯一的留学成绩。至于西洋艺术的学理,现代西洋艺术的状况以及趋向等,则漠不关心,若是而欲中国艺术之改进与发展,岂非做梦?
留学生——尤其是美术留学生最大的目标,在于多闻多见。但若将现在中国自费官费留学生并在一起计算,把这宗巨款向外国选购名家的作品或是向博物馆中复制古代的雕刻绘画等名作,则不出十年,定可以聚为一个成形的西洋美术馆,国人不出国门,即可得到同样的借镜;对于贫苦青年,更造福不浅;较之现在这种盲目的留学,岂非有益多多?
因此,我以学生资格,及中国艺术青年资格谨希望吾师努力促成以下的三件艺术运动: 一,将中国旧有艺术设法收集整理,创立真可代表数千年文明古国之博物馆,藉以阐明中国艺术之历史。并为青年艺术家观摩鉴赏之用;
二,将中国固有艺术作国际宣传。一方面可增高中国国家之地位,一方面并可使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直接接触;
三,将西洋艺术由古代埃及希腊以迄于近代的新派诸作家作一较有系统之介绍,使成为中国国家美术馆之重要一部。珍品固难得,但即复制临摹品亦可使中国一般盲目青年获益不少。
以上三项如得实现,中国艺术庶几有望乎。
以上种种仅生平时感想所及之愚见,且拉杂写来,漫无头绪,当乞鉴宥。兹复略述本年巴黎艺坛琐事以作结束,想亦吾师所乐闻。
本年为Manet(通译为马奈)之百年诞辰,法政府特开纪念展览会。英德及其他各地遗作,多临时运来。会期共有五个月之久。重要可想见。观麦南作风确是法国十九世纪后期艺术运动之首倡者。其融冶荷兰西班牙两大作家Rembrandt(通译为伦勃朗)与Goya(通译为戈雅)及Velasqugz(通译委拉斯贵支)等的特长,尤有独到之处。
本年六月巴黎举行Picasso展览,比去年的Matisse展览会规模更大,P氏作风最近倾向和M氏相接近。色彩构图均极近装饰画,尤近中国的木版画,立体画派虽已死去,但其作家之气焰更盛。(下略,原文如此)
学生王子云谨上
王子云于1916年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入上海图画美术专科学校(即上海美专)学习,翌年暑假后返乡任萧县第一高等小学美术教员,与刘海粟有师生之谊。所谓“吾师归国之日,因未蒙通知,不得送行,每引以为歉”事,系指刘海粟结束历时一年半的欧洲考察和办展,于1931年8月14日携夫人及傅雷离开巴黎乘轮归国。从函中介绍巴黎所举行的画展日期和该刊的出版卷期判断,此函应写于1932年秋季。
写于1935年10月的《现代欧洲艺术》是王子云向国内介绍国外艺坛的另一篇重要文章,该文首刊于《艺风》月刊1936年第四卷第七至九期,又以《最近三十年间欧洲艺术之发展》为题连载于1936年7月24日、7月31日、8月7日的《华北日报·艺术周刊》(第44-46期)。该文由一封致王青芳的信函编辑而成③,多为中外视野下对“中国艺术革命”、“中国艺术复兴”、中国艺术教育、中国的“新艺术运动”等等的认识和建言,正所谓:“我将这篇文字贡献于国内的用意,并非想鼓吹中国艺术革命,而且恰恰相反,我认为现在的中国,假使不能将学院主义的艺术学府(非外国学院主义,乃中国自己固有的艺术)建立,不能将‘国家艺术’的宗旨确定,不能为国家养成一辈文化建设人才,以奠下中国艺术复兴之基石,即一千年一万年后,中国艺术界,仍然是一样的黑暗,这理由有两种:第一,新旧自来是对立的,新的发生,由于反抗旧势力而起,法国如无学院艺术的压迫,则新艺术运动决不会发生;第二,新艺术的萌芽,须从旧的种子中发出,而中国现在,则一片荒凉,满目荆棘,自己固有的宝藏,弃置不顾,想跟着制造机器的方式,一味摹仿西洋,结果所学者仅乎一点技巧方法,而与中国之国情民性,漠不相关,所谓艺术足以代表一民族之精神者究何在?”经多年的眼界拓展,此时的王子云对艺术的认识已绝非“通讯”般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了,而是有了更高的视角、更深入的思考、更独立的见解、更稳健的态度和更沉重的责任。
此处有必要对《艺风》月刊略作说明。
1933年元旦,沪杭两地知名画家孙福熙、徐悲鸿、张书旂、陈树人、汪亚尘等人发起成立艺风社,孙福熙为社长。该社不限社员资格,亦无入社手续,会员最多时达六百余人。先后在1934年3月(上海)、1935年5月(南京)、1936年6月(广州)及1937年5月(北平)举办展览④,对展品亦无任何限制,旨在联络全国艺术界的感情。该社之艺风杂志社还同时编辑出版有《艺风》月刊,亦于成立之时由上海嘤嘤书屋刊印发行,孙福熙任主编,至1936年底的第四卷第九期停刊,共出版发行了40期。作为融通中西的综合性艺术社团的社刊,该刊除对国内艺术界的诸多活动进行了及时的报导和评论外,还有对西方艺术、中国传统艺术的介绍和解读,以及学术的交流与论争,如对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活动的详细报导,并刊登该会(同时也是艺风社)会员的译著,身为会员的如王子云来自海外的文章自然亦属此列。
孙福熙(1889-1962),字春苔,浙江绍兴人,散文作家、美术家。1919年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并在各系旁听。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1925年回国后,在北京助其兄孙伏园编辑《京报·副刊》,1928年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30年再赴法国,返国后发起成立艺风社,在沪、京、粤、平等地组织美术展览,主编《艺风》、《文艺茶话》等刊物。因与王子云同为杭州艺专教员,当年王子云赴法留学,就是托他联系接待的。孙福熙又与艺风社会员王青芳相友善,1936年艺风社第三次展览前,曾致书这位“艺术交际花”代为征集齐白石等在平画家作品参展;1937年艺风社第四次展览,主要也是托王青芳协助在北平举办的。有了这种关系,王子云刊登在《艺风》月刊的另外两篇文章《巴黎通讯》《北欧艺术视察通讯》⑤——实则是写给其堂弟王青芳的信函,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萧县艺术三杰
1935年4月17日,还在法国留学的王子云接到王青芳、王兆民(即王肇民)叔侄的来信,当晚复长信一通,谈及欧洲各流派代表人物、巴黎艺术现状及如何订购国外美术杂志等,点评了王兆民寄来的素描习作。因闻知王兆民重又转去北平,受聘为王悦之任校长之人体教室专任教授,不禁对王悦之这位昔年的阿博洛学会同人称赞道:“月之先生在中国确乎是唯一的(并非武断)天才家,(当我来巴黎不久时,就这样想,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想)可惜他不肯离开现时的享受而来巴黎,否则现代艺术史中,早已得占一席地。但他或者不屑于此,而情愿终老于天地混沌的中国,亦未可知,好在人生不过如此,艺术家而且要穷苦一生的。”随函附寄自己紧衣缩食所购之俄国及意大利画集两册、雕刻照片40张、画片26张、小本画报、赠儿子王华的一册《巴黎百影图》及送王青芳作为办报刊参考的数册小说画报等,其中包括赠送王悦之所办之北京艺术科职业学校的画册,以表达对该校通过教育部立案的祝贺。最后自叹文笔不佳,半途而废了一二十篇文稿,只好以通信方式完成国内的约稿云云。 王悦之(1894-1937),字月芝,原名刘锦堂,台湾台中人,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回国后入北京大学学习中国文学,不久担任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西画教授。1922年夏,与李毅士、吴新吾、王子云等组织北京第一个研究西画的团体阿博洛学会,该学会及其附属的阿波罗美术研究曾举行多次展览和讲习班,并在此基础上筹办了公立北京美术学院。1928年春,王悦之应林风眠敦请出任西湖艺术院西画系主任,翌年返回北平,在青年会举办了个人画展,随后受聘为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1930年夏又应私立京华美专负责人储小石之请,任该校校长。1931年成立了私立北平美术学院,任院长;1932年该校迁往西城祖家街,更名为北平美术专科学校,仍任校长。1934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该校立案,为与国立北平艺专相区别,改称北京艺术科职业学校,聘有西画教授卫天霖、谭旦炯、沈福文、王肇民等,中国画教授李鹤筹、李苦禅、管平湖、侯子步、王青芳等,艺术理论教授王森然、王钧初(胡蛮)等,对推进当时北平的新美术运动起到些积极作用。
美术家王青芳的艺术历程中,深受王子云、齐白石、徐悲鸿及王森然的影响,其中王子云在启蒙、入学、执教等方面的引领之功最为显著。还早在家乡私塾就读时,王青芳即受堂兄王青照、王子云的影响,开始习画;之后赴徐州的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习也是得到王子云的资助;后以学习成绩优秀,选送江苏省立第四师范附设美术专修科,承接萧厓泉、谢公展、李毅士等教席,艺术视野不断扩大,其“中画为体西画为用”的理论和写意作风就是彼时成型的;1926年又经王子云帮助,北上考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国画系,因具备相当的绘画基础,得校方允许破例旁听二年级课程;不久再经王子云推荐,代替其北平中法大学附设孔德学校美术教师职务,毕业后便任教于此,与卫天霖(雨三,图画教员兼艺术部主任)同事。30年代初期,已经在北平画坛崭露头角的王青芳,因为人忠厚、勤于创作、热衷美术活动而获“艺术交际花”的美誉。王子云赴法后,曾将儿子王华托付其照料、培养,王华于数年后以“小木刻家”闻名故都,作品曾多次参加木刻展并屡见于报刊,可惜日后兴趣转移,终止了艺术道路。王青芳曾作有《山水图》(113×27cm,1934年)题赠王子云,又有打油诗表述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我与‘王莽’算一家,兄弟七人幸无八,潦倒风尘只两个,一在北平一在法。余兄弟七人中,潦倒客方者,只有在法专攻雕塑之子云及余两人耳。”
王肇民(1908-2003)与王子云、王青芳兄弟为萧县同族之侄叔关系,受二位提携帮助不少。在1932年9月王肇民与汪占非、杨澹生、沈福文因参加木刻团体“一八艺社”而遭杭州艺专斥退后,由林风眠介绍和时为北平艺文中学美术教员的王青芳的帮助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主任卫天霖慨然破格照顾插班,直至1933年毕业。后据王肇民回忆,转学一个月后,他们便在北方左联的领导下,成立了北平木刻研究会。该会曾藉艺文中学多次举办木刻展,如1934年8月的“书画·版画展览会”(又被称之为“平津木刻联合展览会”),据当时报章介绍:“成绩卓著,颇为社会人士赞许……旅平作家郁达夫、孙福熙等,均往参观。”展品中的精彩之作“为许仑音之《日出之前》,题材作风,均极出色,其次为肇野、未名、王青芳诸君,作品练纯,不下于许氏”。清流在《书画木刻合展记》中评价道:“王青芳君的《自刻像》,实在在技巧上是打破了全会场的纪录了,但听作者自称:此作有赖王兆民君之助云。”此次展览中王肇民的作品为《母与子》,十三岁的王华也有《我的伙伴》、《卖烧饼的》、《轮船》及《人像》四幅木刻作品参展,王氏叔侄同台争艳,成为一段艺坛佳话。由此可见,万板楼主王青芳对木刻艺术的热衷并成为日后平津地区木刻运动的引领者,正是受到这些木刻青年的鼓荡。此时王肇民任私立北京艺专教授及艺术科职业学校训育主任。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新四军萧宿永边区萧县人民政府民运科及教育科科员。1942年因父丧至重庆,在小学任教。1949年解放后,任南京市委文工团团员。1951年至武汉,任中原大学中南文艺学院讲师。1953年任中南美专讲师。1958年随校迁至广州,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1979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省文联及全国文联代表,并出席第四次文代会。1987年离休后被聘为广东省美协顾问、广东画院顾问。1992年获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1993年获广州美术学院“教书育人”特等奖和“终身教授”称号;2000年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光荣称号。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水彩画、素描、国画、诗词、论着等方面均有相当造诣和影响。在其《王肇民诗草》⑥中收录有抗战胜利后、思念远在北平的族叔的《柬王青芳先生》:
一笺远至北国邮,展读愔愔思未休。
别后清风还两袖,传来白发已盈头。
五年蜀道逃长劫,万里燕台感旧游。
相望不应仍障目,中原夷气早全收。
1935年7月20日,王子云曾自布鲁塞尔致函王青芳,谈及赴西欧五国旅行观览博物馆、美术馆的情况,重点介绍了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以及参展国的艺术流派、重要画家、艺术教育等情况,意在“将一路见闻随时写寄你,假使你能集合在一起,或者将来可以当作艺术上的参考的材料”。该函后以《北欧艺术视察通讯》为题,发表于同年11月15日《华北日报·艺术周刊》第十一期及《艺风》月刊第三卷第十二期⑦,但可惜尚未查到其他的续作。
1937年2月9日,王青芳主编的《京报·艺术周刊》第五十四期发表了王子云《巴黎通信一束》,实为致在平的谭旦炯、李召贻及王青芳的三函摘录。致谭函中言及在外多年,对国内情形的隔膜,探询国内友人及就业情况,其中有“王月芝兄最近情形如何?其所主办学校,想尚存在,他个人亦颇有活动志愿?为何总是没有机会?真令人莫解。便中务请代为致意,劝其努力奋斗,庶几达到中国艺术‘复兴’之望。”怎料就在一个多月后的3月15日,王悦之竟因病误诊而长辞人间,年仅四十三岁!两位挚友亦永不可复见!在致李函中,王子云解释了疏于联系的原因主要是“去年暑中”游希腊,返巴黎后集中用半年间写成有关希腊艺术的考证、杂记多篇;同时透露了本年暑假回国的意愿,及为国内谋职不易而踌躇的复杂心情。给王青芳的信写于1937年1月5日,除报告近期生活学习情况外,还询问了常书鸿、王临乙等人在北平艺专的任教情况,解释了为观1937年度巴黎国际博览会而延迟回国等,并对近“一年来华儿就学事多承经神,并加以经济上之供给”深表“扪心自愧”之意。 1937年4月27日《京报·艺术周刊》第六十五期刊登“艺术交际花”撰写《王子云先生由法回国》消息:
前西湖国立艺专教授王子云先生留法六载,专攻雕塑,因受法一九三七博览之委托,并商同驻法大使,回国作宣传工作,本拟由西伯利亚,先到北平,作三项工作,1、招待新闻记者,报告并宣传此次一九三七博览会关于中国之重要。2、进见各大学校长及著名教授,拟请其选派名家去法,作国际学术宣传。3、采访足以参加赛会之作品材料。此事完后,再去南京、上海等处。后因全国美展,及西湖各方面好友函催,遂改乘意大利船,先行到沪,去京。并拟到开封、济南、大同等处,从事考察艺术职业教育。预定两月后,方可再来北平。闻已于本月十五日到京,并于中央广播电台及教育广博电台作多次讲演,及介绍巴黎国际博览会等,闻其结果,极博各方面甚表同情云。
这则来自“内部”的消息,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王子云自法归国的情况,为研究王子云旅欧经历做了一个较为完满的交待。可惜随着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战烽火燃起,而将叔侄三人阻隔:王子云随杭州艺专迁移,王青芳滞留北平沦陷区,王肇民返回故里参军抗战,天各一方,重逢难再,令人感喟无已……
以上为笔者就所见王子云旅欧期间发表于国内的文章、书信及关于他的报导等进行的梳理和介绍,意在补充史料,丰富和推进王子云个案研究。当然,这是极为有限的补充,期待同道更为精彩的贡献。时值徐州“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美术作品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前夕,笔者不揣简陋,草成拙文,谨致祝贺。
甲午雨水初稿于京北平云楼,端午修订于元大都遗址
注释:
王子云著《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岳麓书社,2005年8月第一版,第411-416页。
“我是1931年春初到巴黎的,………同年秋,即由中国驻法大使馆介绍,通过成绩鉴定,进入法国国立巴黎高级美术学校由教授郎多韦斯克主持的雕塑教室。从此又开始了学生生活。”见同书第417页。另据1931年5月14日《北洋画报》第624期刊登《记王子云》报导称:“前西湖艺专教授王子云君,现在法京巴黎美术学校从朗德维斯基(Landowski)教授习雕塑。朗教授即为南京总理铜像之塑造者。”并附有王子云在该校门外塑像前所摄照片及注明作于该校之泥塑处女作《夜莺》图片二帧,介绍“王君西画今年在巴黎曾入选春季沙龙,今观此幅泥塑之试做,便已不同凡响,实国人中最有希望之艺术家也。”则其入校时间当在同年5月之前而非秋季。
全文见《华北日报·艺术周刊》第44-46期,文首附言为:“青芳弟:我这篇杂乱的文字,请你代为抄写整理一下,作为你屡次嘱写的东西吧。”
梁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艺风社美术展览研究》,硕士论文,2010年12月。该文仅据《艺风月刊》所载内容得出“艺风社成立期间先后举办了三次全国性的美术展览”结论;石晶《〈艺风〉月刊(1933.1-1937.3)研究》,博士论文,该文明确“艺风社第四届美展于1937年在北京举行。因时值抗战爆发前期,形式危迫,而且《艺风》月刊因资金短缺,于1937年3月停办,故关于第四届美展情况记录不详。”有关1937年5月29日至6月6日在北平举办第四次艺风社展览的详情,限于篇幅,容另文叙述。
《巴黎通讯》刊《艺风》月刊第三卷第八期,1935年8月1日出版;《北欧艺术视察通讯》刊《艺风》月刊第三卷第十二期,1935年12月1日出版。
《王肇民诗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王子云著《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第四章《西欧五国美术考古记》称:“我于1936年3月10日从巴黎出发,先到临近的比利时,于7月25日结束游程,由罗马返回巴黎。”按:信中明确“我于七月十三日离开巴黎,即法国国庆节的前一天。”再从此信写作、发表时间看,显系前文记忆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