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在盐城举行的“江苏省第十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学习期间,我们聆听了14节语文课,执教者是分别来自全省各市的优秀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他们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湛的教学方法,灵动的教学智慧,为我们呈现了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堂,令我受益匪浅。从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智慧的老师放飞一个问题,收获的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问题一:陶先生还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走进王蕾老师的智慧课堂,教学片断:
师:课后我们也可以学习课文这样抓住关键词语写清事物的特点,看来陶先生真是一位有学问的老师。陶先生还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默读课文,划出关键词。
(生自学,师边行间巡视边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有的学生不仅看的仔细,还在旁边写下了自己的感受,真会学习。)
生:我认为陶先生还是一位小心的老师。
师:你为什么说陶先生是个小心的老师?你能告诉大家关注哪一小节,哪个句子吗?
生:请大家看第10小节,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
师:一个小心你们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陶先生对蜻蜓的爱护。
师: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生:(读书)
师:你不光会读书,还会思考,请把小心写在黑板上。继续交流,你还从哪里关注到陶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生:请大家看第6小节,我从“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感觉陶先生是一位温和的老师。
师:如果王老师拉你,你感觉怎样?
生:高兴。
师:还有不同感受吗?
生:温暖、激动。
师:好,我来让你激动激动(师走到学生面前,用手拉学生,师生脸上洋溢着轻松亲切的笑容)这一拉一坐间让我们看到陶先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平等相待。
交流继续……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的王蕾老师,就是围绕“陶先生还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这个问题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我觉得她就像文中那位孩子们喜欢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陶先生一样,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收获。王老师围绕一个问题,大胆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课堂上“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你还关注了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老师这样的引导,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在王老师鼓励的话语、期待的目光、巧妙的疏导中,陶先生的形象一点点在学生的心中丰富起来,我们看到学生们心思细腻地从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口吻中感受到语言文字背后所描写的陶先生。整节课王老师没有生硬地灌输,小心、和蔼、慈爱等词语是学生自主阅读体会的呈现,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呈现,是学生灵动的智慧、生命活力的呈现。
问题二:课文是如何写出天游峰的“高”和“险”?
走进季宏老师的大气课堂,教学片断:
师:课文是如何写出天游峰的“高”和“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一画句子,圈一圈词语,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生:“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心里好不得意。”这一段把天游峰比作银丝,可以看出天游峰的险。
师:你很会思考,关注了句子的写法。“银丝”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生:丝是弱的、细的、易断的。
师:为什么把石阶比作丝呢?恰当吗?
生:因为是从远处看,所以看上去像丝那么细。
师:说的有道理,不过这只是理由之一。
生:我觉得天游峰比较高,山中云雾飘飘悠悠,所以模模糊糊看上去像银丝。
师:你说出了第二个理由。多么形象,多么生动的比喻啊!读着这样的句子,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游人小心翼翼地扶着栏杆的画面。
生:我看到武夷山像巨人在天地之间,游人望而生畏。
……
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季宏老师,是本次活动14位献课老师中唯一的一位男老师。季老师的课大气、洒脱,他带着孩子们在课堂上畅达、驰骋,让我们眼前一亮。他始终围绕“课文是如何写出天游峰的‘高’和‘险’?”这问题,放手让学生学习2和7自然段。季老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银丝”这个词语的理解,季老师把疑问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联系生活去体会,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他睿智、灵动地引导下,学生从几个数字中关注了作者写景的方法、用词的恰当,体会正面和侧面描写的妙处。季老师还带领学生看文字,想画面,学生们在文字间看、听,心却在想象中驰骋,在一次次想象和朗读中,学生身临其境,武夷山的“高”和“险”跃然纸上。在轻松、自由、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师生平等交流,共同完成了一趟心灵的旅程,展示了一节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受到,老师们的课堂深刻而不乏智慧,扎实而不失灵动,清新而不乏大气;课上的孩子们主动参与,大胆畅言,思维跳跃。这些睿智的老师,敢于放飞一个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有效地绽放!
问题一:陶先生还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走进王蕾老师的智慧课堂,教学片断:
师:课后我们也可以学习课文这样抓住关键词语写清事物的特点,看来陶先生真是一位有学问的老师。陶先生还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默读课文,划出关键词。
(生自学,师边行间巡视边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有的学生不仅看的仔细,还在旁边写下了自己的感受,真会学习。)
生:我认为陶先生还是一位小心的老师。
师:你为什么说陶先生是个小心的老师?你能告诉大家关注哪一小节,哪个句子吗?
生:请大家看第10小节,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
师:一个小心你们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陶先生对蜻蜓的爱护。
师: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生:(读书)
师:你不光会读书,还会思考,请把小心写在黑板上。继续交流,你还从哪里关注到陶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生:请大家看第6小节,我从“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感觉陶先生是一位温和的老师。
师:如果王老师拉你,你感觉怎样?
生:高兴。
师:还有不同感受吗?
生:温暖、激动。
师:好,我来让你激动激动(师走到学生面前,用手拉学生,师生脸上洋溢着轻松亲切的笑容)这一拉一坐间让我们看到陶先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平等相待。
交流继续……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的王蕾老师,就是围绕“陶先生还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这个问题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我觉得她就像文中那位孩子们喜欢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陶先生一样,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收获。王老师围绕一个问题,大胆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课堂上“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你还关注了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老师这样的引导,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在王老师鼓励的话语、期待的目光、巧妙的疏导中,陶先生的形象一点点在学生的心中丰富起来,我们看到学生们心思细腻地从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口吻中感受到语言文字背后所描写的陶先生。整节课王老师没有生硬地灌输,小心、和蔼、慈爱等词语是学生自主阅读体会的呈现,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呈现,是学生灵动的智慧、生命活力的呈现。
问题二:课文是如何写出天游峰的“高”和“险”?
走进季宏老师的大气课堂,教学片断:
师:课文是如何写出天游峰的“高”和“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一画句子,圈一圈词语,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生:“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心里好不得意。”这一段把天游峰比作银丝,可以看出天游峰的险。
师:你很会思考,关注了句子的写法。“银丝”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生:丝是弱的、细的、易断的。
师:为什么把石阶比作丝呢?恰当吗?
生:因为是从远处看,所以看上去像丝那么细。
师:说的有道理,不过这只是理由之一。
生:我觉得天游峰比较高,山中云雾飘飘悠悠,所以模模糊糊看上去像银丝。
师:你说出了第二个理由。多么形象,多么生动的比喻啊!读着这样的句子,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游人小心翼翼地扶着栏杆的画面。
生:我看到武夷山像巨人在天地之间,游人望而生畏。
……
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季宏老师,是本次活动14位献课老师中唯一的一位男老师。季老师的课大气、洒脱,他带着孩子们在课堂上畅达、驰骋,让我们眼前一亮。他始终围绕“课文是如何写出天游峰的‘高’和‘险’?”这问题,放手让学生学习2和7自然段。季老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银丝”这个词语的理解,季老师把疑问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联系生活去体会,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他睿智、灵动地引导下,学生从几个数字中关注了作者写景的方法、用词的恰当,体会正面和侧面描写的妙处。季老师还带领学生看文字,想画面,学生们在文字间看、听,心却在想象中驰骋,在一次次想象和朗读中,学生身临其境,武夷山的“高”和“险”跃然纸上。在轻松、自由、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师生平等交流,共同完成了一趟心灵的旅程,展示了一节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受到,老师们的课堂深刻而不乏智慧,扎实而不失灵动,清新而不乏大气;课上的孩子们主动参与,大胆畅言,思维跳跃。这些睿智的老师,敢于放飞一个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有效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