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村级小学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们学生少,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相对于城市学校,他们是那么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数以万计的村级小学,才筑起中国义务教育的基础,只有村级小学学生学习成绩发展均衡了,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才会真正提高。我们必须正视现状,查找原因,客观地分析各种各样的情况,才能真正地寻求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一、政府因素
政府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村级小学的发展。从政府的观念上来看,乡镇政府应更重视农村内部学校间的均衡发展,不论实力强弱、发展程度,每所学校都应予以同等的关注。而现实情况却是,政府在政绩和声誉的驱使下,通常会对所谓的优势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以便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升学率,进而借此提高自己声望。殊不知,政府部门态度上的一个小小偏差反映在学校发展上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小的关注意味着较小的财力、物力及人力的投入,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源保障,则学校的发展就会陷入僵局,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相应无法提高,差距将越来越大。可见,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后盾,只有认识程度提高了,真心地意识到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后的发展中为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达到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相结合,缩小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二、社会因素
教育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若从大文化的范畴来说,教育本来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地方文化也发达。如有的地方长期以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人们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这种风气必然会推动本地教育的发展;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和一些地区的贫困阶层,还存在着陈旧的、低层次的、与贫困经济相生相伴的贫困文化,这种文化禁锢着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以致成为制约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贫困文化是某些地区与贫困经济相联系的一种负面文化,这种负面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明显的、巨大的。贫困文化使教育缺乏必需的文化动力。贫困文化不能形成教育发展所要求的人文环境,消极的思想和落后的观念时时处处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贫困文化导致人们排斥科技、文化和教育;物质匮乏和精神空虚,加速形成了“文化無用”的心理,使许多人在思想意识中几乎没有教育的位置。一方面,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和低文化的劳动力互为条件,人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更多或直接依靠的是体力和经验,很少需要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低下,小规模的生产无法升级换代。因而导致人们用非常实用的实惠观来对待文化和教育,不能全面认识到教育对人、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深远的、长期的影响。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的人,感受不到教育给自身带来的力量,对教育抱一种漠视的态度。许多人认为办学校是政府的事,发展教育是领导的任务。把子女送入学校只是作为“光耀门第”的手段。把子女能够升学作为重视“教育”的唯一动机,一旦看到子女升学无望,便随意中止子女学习,剥夺子女学习权利。贫困地区和贫困阶层的学生辍学与流失,大多与此有关。有的传统观念歧视女性,女童教育的发展阻力较大,辍学率很高;“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的思想对我国人民的影响较深,致使有些人至今仍以此来评价教育,一旦发现许多读书人没做官发财,便认为“读书无用”;有的家长不愿花钱送子女多读书,认为“早做生意早赚钱”、“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人们价值取向的错位,对教育的发展怎能会没有影响?文化的发展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到政治、民族、宗教、信仰、语言、历史、地理、风俗等诸多方面,差异较大, 因此,它对教育的影响和渗透也就十分广泛而复杂。
三、学校因素
1、教师的影响
首先是教师结构。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均衡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而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必然在性别、年龄、学科、职称、学历结构等方面达到优化。然而,很多农村村级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勿提优化,就是搭配合理都难以达到。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学校的教学条件、交通情况、福利待遇等多方面原因,这些条件好的学校很容易吸纳高素质的教师,教师主观上也倾向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好、工作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的学校,而条件艰苦的农村村级小学因缺乏吸引力,长期处于教师数量不足、配备不合理的状况,这样便形成了一部分村级小学“师满为患”,而另一部分学校则教师缺编。编制不合理,教师数量不足在部分村级小学存在,直接影响到了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均衡发展。
其次是教师专业素质及能力。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受到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的直接影响。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自身素质较低,水平有限,教学方法死板,多年的教学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参于、不敢参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导致村级小学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均衡发展。
最后是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教学态度。偏远村级小学教师因自我认同感不高造成消极应付教育教学,态度消极、教学死板、感情冷漠,墨守一本教材一种教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强调接受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学生身心的平衡与发展,最终影响农村村级小学学生学习成绩的均衡发展。
2、校长的影响
学校的发展、学校管理水平和效益取决于校长的素质,校长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影响。总的来说,村级小学的校长受年龄、学历和专业培训等方面的影响,在创新精神、文化素养、办学理念、管理目标和方法存在明显差异,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
四、学生因素
学生自身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成就归因和学习策略四个方面。农村儿童长期生活在农村,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造成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加上一些村级小学管理不规范、教师的方法陈旧、新“读书无用论”等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将学习成绩差归因为客观因素而不去主观努力,对待学习没有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不采用有效科学的学习策略,学习就无法进行或进行不好,也就不可能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导致农村村级小学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均衡.
一、政府因素
政府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村级小学的发展。从政府的观念上来看,乡镇政府应更重视农村内部学校间的均衡发展,不论实力强弱、发展程度,每所学校都应予以同等的关注。而现实情况却是,政府在政绩和声誉的驱使下,通常会对所谓的优势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以便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升学率,进而借此提高自己声望。殊不知,政府部门态度上的一个小小偏差反映在学校发展上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小的关注意味着较小的财力、物力及人力的投入,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源保障,则学校的发展就会陷入僵局,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相应无法提高,差距将越来越大。可见,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后盾,只有认识程度提高了,真心地意识到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后的发展中为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达到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相结合,缩小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二、社会因素
教育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若从大文化的范畴来说,教育本来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地方文化也发达。如有的地方长期以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人们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这种风气必然会推动本地教育的发展;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和一些地区的贫困阶层,还存在着陈旧的、低层次的、与贫困经济相生相伴的贫困文化,这种文化禁锢着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以致成为制约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贫困文化是某些地区与贫困经济相联系的一种负面文化,这种负面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明显的、巨大的。贫困文化使教育缺乏必需的文化动力。贫困文化不能形成教育发展所要求的人文环境,消极的思想和落后的观念时时处处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贫困文化导致人们排斥科技、文化和教育;物质匮乏和精神空虚,加速形成了“文化無用”的心理,使许多人在思想意识中几乎没有教育的位置。一方面,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和低文化的劳动力互为条件,人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更多或直接依靠的是体力和经验,很少需要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低下,小规模的生产无法升级换代。因而导致人们用非常实用的实惠观来对待文化和教育,不能全面认识到教育对人、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深远的、长期的影响。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的人,感受不到教育给自身带来的力量,对教育抱一种漠视的态度。许多人认为办学校是政府的事,发展教育是领导的任务。把子女送入学校只是作为“光耀门第”的手段。把子女能够升学作为重视“教育”的唯一动机,一旦看到子女升学无望,便随意中止子女学习,剥夺子女学习权利。贫困地区和贫困阶层的学生辍学与流失,大多与此有关。有的传统观念歧视女性,女童教育的发展阻力较大,辍学率很高;“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的思想对我国人民的影响较深,致使有些人至今仍以此来评价教育,一旦发现许多读书人没做官发财,便认为“读书无用”;有的家长不愿花钱送子女多读书,认为“早做生意早赚钱”、“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人们价值取向的错位,对教育的发展怎能会没有影响?文化的发展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到政治、民族、宗教、信仰、语言、历史、地理、风俗等诸多方面,差异较大, 因此,它对教育的影响和渗透也就十分广泛而复杂。
三、学校因素
1、教师的影响
首先是教师结构。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均衡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而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必然在性别、年龄、学科、职称、学历结构等方面达到优化。然而,很多农村村级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勿提优化,就是搭配合理都难以达到。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学校的教学条件、交通情况、福利待遇等多方面原因,这些条件好的学校很容易吸纳高素质的教师,教师主观上也倾向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好、工作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的学校,而条件艰苦的农村村级小学因缺乏吸引力,长期处于教师数量不足、配备不合理的状况,这样便形成了一部分村级小学“师满为患”,而另一部分学校则教师缺编。编制不合理,教师数量不足在部分村级小学存在,直接影响到了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均衡发展。
其次是教师专业素质及能力。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受到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的直接影响。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自身素质较低,水平有限,教学方法死板,多年的教学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参于、不敢参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导致村级小学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均衡发展。
最后是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教学态度。偏远村级小学教师因自我认同感不高造成消极应付教育教学,态度消极、教学死板、感情冷漠,墨守一本教材一种教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强调接受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学生身心的平衡与发展,最终影响农村村级小学学生学习成绩的均衡发展。
2、校长的影响
学校的发展、学校管理水平和效益取决于校长的素质,校长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影响。总的来说,村级小学的校长受年龄、学历和专业培训等方面的影响,在创新精神、文化素养、办学理念、管理目标和方法存在明显差异,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
四、学生因素
学生自身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成就归因和学习策略四个方面。农村儿童长期生活在农村,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造成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加上一些村级小学管理不规范、教师的方法陈旧、新“读书无用论”等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将学习成绩差归因为客观因素而不去主观努力,对待学习没有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不采用有效科学的学习策略,学习就无法进行或进行不好,也就不可能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导致农村村级小学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