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小流域尺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SOC)、氮(N)、磷(P)含量、储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期为研究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协调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以洱海北部罗时江小流域林地—农田—河岸带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布设16个样点开展现场调查。【结果】罗时江小流域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为3种地类中最高,其值分别为:(55.79±0.35)、(2.83±0.01)和(4.23±0.13)g/kg,林地次之,河岸带最低,各含量空间分布均呈中等程度变异。小流域内不同土壤碳氮磷储量(Cs、Ns、Ps)分别表现为林地>农田>河岸带、农田>林地>河岸带、河岸带>农田>林地。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土壤碳氮比(C/N)表现为林地>河岸带>农田,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均表现为农田>林地>河岸带,化学计量比存在不同程度的中等变异。小流域土壤容重(BD)、含水率(W)显著影响土壤C、N含量,ω(SOC)与BD和W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ω(TN)与W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罗时江小流域土壤中各元素含量和储量存在差异,林地是该小流域重要的土壤“碳汇”,而受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影响,小流域内农田土壤氮含量及储量最高,亟需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及合理施用氮肥等措施实现该小流域的绿色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