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将通过澳大利亚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两侧生态绿地的景观案例研究,来探索生态景观是如何传递给人们其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生态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与美学之间的联系是本文的主题。
[关键词] :生态景观 美学 文化
当今,“生态景观设计”、“自然美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所推崇。生态景观设计不仅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其同时反映了生态文化、地方性文化的特色。随着科学和景观学的进步,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新的景观格局的规范标准,但景观文化内涵将永远是我们设计的灵魂。因此,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生态景观设计最主要的挑战不仅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而是要体现出生态文化概念,体现出当地的文化底蕴与美学价值。
一、生态景观中的美学价值
生态景观特指由地理景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景观(植被、动物、土壤和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经济景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和人文景观组成的多维复合生态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态设计只是停留在“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与美学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审美观念逐步影响到周边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Mozingo认为生态景观设计应与文化和美学相结合。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是当今生态景观标志性的特点。尤其是在都市化地区的生态景观,更应该强调生态,美学和文化领域之间的共存(Mozingo,1997)。生态景观中,美学的体现并不仅仅体现在景观的外在与表面,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观点还来源于本身对美学的感知与理解力,文化背景和其对生活的体验(Eaton, 1989)。正如Mozingo在她的文章里提到的:“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体验,对生活与文化气息的感受和理解是判断景观质量的基础,生态与美学的融合将传递给人们生活的气息,审美的感受。”(Mozingo,1997)
因而,现代生态环境设计的领域将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圈、环境改善的范畴内,而需要与美学,审美共存。
二、生态景观中的文化价值与其重要性
在生态与美学融合的同时,生态景观是反映当地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城市和农村,人们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特色;热带地区与寒冷地区的不同的景观特色更让人一目了然,这即是景观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特色。在城市中,生态景观往往反映出设计师们的意图,形形色色的景观元素,例如模纹景观,植物景观标识等,其不仅仅体现一个城市、一个农村、一个风景区的特色,同时还包括了对市民与年轻一代的教育意义,给人们传递各式各样的文化信息。Lyle在她的文章里也提到:“自然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与生态环境是人类文化的一面镜子,自然揭示了人类的想法与社会文化特征(Lyle, 1994)。”生态景观设计应在自然与人类文化中掌握平衡。因此,在处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采取合理和正确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生态景观设计中,不仅仅要体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生态美学”与“文化内涵”均是同等重要的,其体现了我们的社会文化与对美学的感知,它是我们社会形象的体现。景观形象的抄袭和仿效将让我们背离自己文化特色。我们要延续我们自己特有的生态景观形象,要继承与发扬已有的景观文化传统——从乡土文化到民俗民风,实现景观美学的提升与当地文化创新。在接下来的段落,我将以澳大利亚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为例,阐述生态景观设计中美学与的文化的体现。
三、澳大利亚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生态景观设计
项目概况
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第三期 ——从Doncaster路至Springvale路,1997年建成。以Jackie Ross和Tract为首的设计师们在东部高速公路两侧设计了一个7公里长的生态公园(图片1),公园总面积约为400公顷。作为高速公路第三期扩建的一部分,设计师们在高速公路两侧设置了一系列不同高度,纹理,色彩的混凝土隔音墙。隔音墙将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为高速公路段,外部为景观生态公园。生态公园包括5个湿地,超过17公里的自行车道,大大小小的景观节点与Koonung生态河道形成了东部高速公路两侧的绿色走廊(图片2)。此外,设计师利用内外景观对比与特色隔音墙打造的手法帮助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保持警觉,提高驾驶乐趣,给驾驶员以公园散步的感觉。同时,根据当地风俗,景观植被特色,项目对两侧的生态公园进行了生态改造与修复工程。
当工程完成后, 高速公路两侧生态走廊的水渠与Koonung河道被重新修复。大大小小的湿地与河道相连,环境改造工程将Koonung河道内的污染物和沉积物引入湿地内的生物降解池进行分解与吸收(图片3)。生态补救方案同时还包含美学和社会的益处,设计师利用道路与河道开挖的土方在高速公路南侧创建了一个山谷公园,营造了很多沿途的风景与景观节点,提供给附近居民骑车上班的自行车道。生态公园内400万棵植物全部来自当地的树种(图片4)。鱼类与其他生物已逐渐回到生态公园中,经修复的河道与动植物群落重新建立起当地自然生态系统。
(2)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隔音壁内侧的景观美学
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被其两侧的隔音壁分割成内外两个迥然不同的空间——隔音壁之内的高速路,隔音壁之外的生态绿地。景观与环境设计的创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师的美学理念与对生活的体验。在高速公路内外,设计师创建了两种不同的景观体验。 (5 Figure.)
当人们驾驶车辆沿着高速公路的沥青走廊行驶着,两侧波动的混凝土隔音屏挡墙与植被护堤隐隐约约露出的远方的郊区,自然地形的起伏衬托著隔音壁外的田园风光,让驾驶员感受到安静与平和,忘记了一天的嘲杂与工作的繁忙。
对于景观生态审美的体验建立在文化、空间等不同背景之上,同时其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对美学的认知能力。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景观为我们提供了通过空间高速运动所感受到的一个新的美学体验,对高速公路的审美体验影响较大的是驾驶员能见度以内的景观,图像和空间形态。与此相反,在隔音墙外步行或骑自行车的人们所体验的生态美学与自然气息与在公路上驾驶的人感受的自然与环境之美全然不同。因此,在高速公路隔音墙内外侧,在同一个地点不同的空间条件下,人们对自然生态与周边环境的审美体验是不同的。 (3)墨爾本东部高速公路——隔音壁外侧的文化体现
在通过隔音壁内外侧景观与视觉审美体验的比较后,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隔音壁外侧生态景观让人们感受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本土特色的景观氛围。景观设计师们营造了一个容易被当地居民认可并易识别的当地景观特色的自然公园。自然植被,生态湿地,澳洲特色的丘陵地形的打造,本土化的自然元素代表了澳大利亚传统的乡土景观与生态景观的文化特色。乡土文化与人工文化的融合更加反应了设计师对澳洲自然生态的打造与体现(图片 6)。
同时,生态公园的开发商认为:在高速公路两侧生态景观廊道空间营造中,澳洲本土的湿地景观是不可或缺的。隔音墙景观、湿地与公路的融合、本土动物栖息地(图片7)、木栈道(图片8)等等景观生态元素向人们提供不同的视觉体验,让人们享受大自然与当地生态景观之美。Koonung河生态公园不仅仅促进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同时生态与文化相融合的空间设计手段还反映了设计者的意图——本土化,生态化。它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一个自然生态的审美体验,提升了周边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
(图片 7) Koonung河动植物生态群落 (图片 8)Koonung河木栈道
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隔音墙外的Koonung河生态公园是以生态,科技与澳洲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的综合型生态景观项目,同时设计师们也实现了其明确的生态改造、生态修复的目标。生态景观与美学,文化氛围相结合的空间打造,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生态景观特色,同时迎合了周边居民的意愿。我们必须认识到,城市社区,公园,道路和自然生态景观,是市民自己的肖像。通过尊重我们自己特有的生态景观,从乡土文化到民俗民风, 我们的景观文化才能被生态系统、被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所接受。
总结
综上所述,在生态景观设计中,生态美学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型概念,其又是一个生态文化的概念。人们已经逐步重视到生态景观的自然美学,其同时还包括人与自然、社会文化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可能有些人并不知道如何去识别、去感受当地文化与当地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通过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隔音墙内外的景观对比与人文景观的理解与感受,其对不同空间类型与生态景观的营造的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景观设计师们应该在营造生态景观的同时,将自然美学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正如Lyle所提到的,呈现当地文化的自然景观不仅告诉了人们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其同时反映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身份(Lyle, 1994)。我们的自然生态景观格局是本土化景观的产物。景观设计师们要发扬我们自己的景观美学与景观文化特色,并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相结合。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基于文化的景观美学,改善我们所居住,所拥有的生态环境,以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Bull, C (2002) New Conversations with an Old Landscap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ontemporary Australia, Mulgrave, Vic.: Images Publishing Group.
[2] Eaton, M (1989) Aesthetics and the Good Life, Rutherford, NJ: Farleigh Dicksinson University Press.
[3] Lyle, J (1994) Regenerative Desig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4] Mozingo, L, A (1997) “The Aesthetics of Ecological Design: Seeing Science as Culture” in Landscape Journal 16(1): 46-59.
[5] Nassauer, J (1992) “The Appearance of Ecological System as a Matter of Policy” in Landscape Ecology 6(4): 239-250.
[6] Nassauer, J (1995) “Messy Ecosystems, Orderly Frames” in Landscape Journal 14(2): 161-170.
[关键词] :生态景观 美学 文化
当今,“生态景观设计”、“自然美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所推崇。生态景观设计不仅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其同时反映了生态文化、地方性文化的特色。随着科学和景观学的进步,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新的景观格局的规范标准,但景观文化内涵将永远是我们设计的灵魂。因此,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生态景观设计最主要的挑战不仅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而是要体现出生态文化概念,体现出当地的文化底蕴与美学价值。
一、生态景观中的美学价值
生态景观特指由地理景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景观(植被、动物、土壤和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经济景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和人文景观组成的多维复合生态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态设计只是停留在“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与美学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审美观念逐步影响到周边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Mozingo认为生态景观设计应与文化和美学相结合。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是当今生态景观标志性的特点。尤其是在都市化地区的生态景观,更应该强调生态,美学和文化领域之间的共存(Mozingo,1997)。生态景观中,美学的体现并不仅仅体现在景观的外在与表面,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观点还来源于本身对美学的感知与理解力,文化背景和其对生活的体验(Eaton, 1989)。正如Mozingo在她的文章里提到的:“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体验,对生活与文化气息的感受和理解是判断景观质量的基础,生态与美学的融合将传递给人们生活的气息,审美的感受。”(Mozingo,1997)
因而,现代生态环境设计的领域将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圈、环境改善的范畴内,而需要与美学,审美共存。
二、生态景观中的文化价值与其重要性
在生态与美学融合的同时,生态景观是反映当地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城市和农村,人们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特色;热带地区与寒冷地区的不同的景观特色更让人一目了然,这即是景观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特色。在城市中,生态景观往往反映出设计师们的意图,形形色色的景观元素,例如模纹景观,植物景观标识等,其不仅仅体现一个城市、一个农村、一个风景区的特色,同时还包括了对市民与年轻一代的教育意义,给人们传递各式各样的文化信息。Lyle在她的文章里也提到:“自然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与生态环境是人类文化的一面镜子,自然揭示了人类的想法与社会文化特征(Lyle, 1994)。”生态景观设计应在自然与人类文化中掌握平衡。因此,在处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采取合理和正确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生态景观设计中,不仅仅要体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生态美学”与“文化内涵”均是同等重要的,其体现了我们的社会文化与对美学的感知,它是我们社会形象的体现。景观形象的抄袭和仿效将让我们背离自己文化特色。我们要延续我们自己特有的生态景观形象,要继承与发扬已有的景观文化传统——从乡土文化到民俗民风,实现景观美学的提升与当地文化创新。在接下来的段落,我将以澳大利亚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为例,阐述生态景观设计中美学与的文化的体现。
三、澳大利亚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生态景观设计
项目概况
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第三期 ——从Doncaster路至Springvale路,1997年建成。以Jackie Ross和Tract为首的设计师们在东部高速公路两侧设计了一个7公里长的生态公园(图片1),公园总面积约为400公顷。作为高速公路第三期扩建的一部分,设计师们在高速公路两侧设置了一系列不同高度,纹理,色彩的混凝土隔音墙。隔音墙将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为高速公路段,外部为景观生态公园。生态公园包括5个湿地,超过17公里的自行车道,大大小小的景观节点与Koonung生态河道形成了东部高速公路两侧的绿色走廊(图片2)。此外,设计师利用内外景观对比与特色隔音墙打造的手法帮助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保持警觉,提高驾驶乐趣,给驾驶员以公园散步的感觉。同时,根据当地风俗,景观植被特色,项目对两侧的生态公园进行了生态改造与修复工程。
当工程完成后, 高速公路两侧生态走廊的水渠与Koonung河道被重新修复。大大小小的湿地与河道相连,环境改造工程将Koonung河道内的污染物和沉积物引入湿地内的生物降解池进行分解与吸收(图片3)。生态补救方案同时还包含美学和社会的益处,设计师利用道路与河道开挖的土方在高速公路南侧创建了一个山谷公园,营造了很多沿途的风景与景观节点,提供给附近居民骑车上班的自行车道。生态公园内400万棵植物全部来自当地的树种(图片4)。鱼类与其他生物已逐渐回到生态公园中,经修复的河道与动植物群落重新建立起当地自然生态系统。
(2)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隔音壁内侧的景观美学
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被其两侧的隔音壁分割成内外两个迥然不同的空间——隔音壁之内的高速路,隔音壁之外的生态绿地。景观与环境设计的创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师的美学理念与对生活的体验。在高速公路内外,设计师创建了两种不同的景观体验。 (5 Figure.)
当人们驾驶车辆沿着高速公路的沥青走廊行驶着,两侧波动的混凝土隔音屏挡墙与植被护堤隐隐约约露出的远方的郊区,自然地形的起伏衬托著隔音壁外的田园风光,让驾驶员感受到安静与平和,忘记了一天的嘲杂与工作的繁忙。
对于景观生态审美的体验建立在文化、空间等不同背景之上,同时其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对美学的认知能力。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景观为我们提供了通过空间高速运动所感受到的一个新的美学体验,对高速公路的审美体验影响较大的是驾驶员能见度以内的景观,图像和空间形态。与此相反,在隔音墙外步行或骑自行车的人们所体验的生态美学与自然气息与在公路上驾驶的人感受的自然与环境之美全然不同。因此,在高速公路隔音墙内外侧,在同一个地点不同的空间条件下,人们对自然生态与周边环境的审美体验是不同的。 (3)墨爾本东部高速公路——隔音壁外侧的文化体现
在通过隔音壁内外侧景观与视觉审美体验的比较后,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隔音壁外侧生态景观让人们感受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本土特色的景观氛围。景观设计师们营造了一个容易被当地居民认可并易识别的当地景观特色的自然公园。自然植被,生态湿地,澳洲特色的丘陵地形的打造,本土化的自然元素代表了澳大利亚传统的乡土景观与生态景观的文化特色。乡土文化与人工文化的融合更加反应了设计师对澳洲自然生态的打造与体现(图片 6)。
同时,生态公园的开发商认为:在高速公路两侧生态景观廊道空间营造中,澳洲本土的湿地景观是不可或缺的。隔音墙景观、湿地与公路的融合、本土动物栖息地(图片7)、木栈道(图片8)等等景观生态元素向人们提供不同的视觉体验,让人们享受大自然与当地生态景观之美。Koonung河生态公园不仅仅促进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同时生态与文化相融合的空间设计手段还反映了设计者的意图——本土化,生态化。它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一个自然生态的审美体验,提升了周边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
(图片 7) Koonung河动植物生态群落 (图片 8)Koonung河木栈道
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隔音墙外的Koonung河生态公园是以生态,科技与澳洲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的综合型生态景观项目,同时设计师们也实现了其明确的生态改造、生态修复的目标。生态景观与美学,文化氛围相结合的空间打造,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生态景观特色,同时迎合了周边居民的意愿。我们必须认识到,城市社区,公园,道路和自然生态景观,是市民自己的肖像。通过尊重我们自己特有的生态景观,从乡土文化到民俗民风, 我们的景观文化才能被生态系统、被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所接受。
总结
综上所述,在生态景观设计中,生态美学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型概念,其又是一个生态文化的概念。人们已经逐步重视到生态景观的自然美学,其同时还包括人与自然、社会文化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可能有些人并不知道如何去识别、去感受当地文化与当地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通过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隔音墙内外的景观对比与人文景观的理解与感受,其对不同空间类型与生态景观的营造的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景观设计师们应该在营造生态景观的同时,将自然美学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正如Lyle所提到的,呈现当地文化的自然景观不仅告诉了人们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其同时反映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身份(Lyle, 1994)。我们的自然生态景观格局是本土化景观的产物。景观设计师们要发扬我们自己的景观美学与景观文化特色,并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相结合。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基于文化的景观美学,改善我们所居住,所拥有的生态环境,以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Bull, C (2002) New Conversations with an Old Landscap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ontemporary Australia, Mulgrave, Vic.: Images Publishing Group.
[2] Eaton, M (1989) Aesthetics and the Good Life, Rutherford, NJ: Farleigh Dicksinson University Press.
[3] Lyle, J (1994) Regenerative Desig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4] Mozingo, L, A (1997) “The Aesthetics of Ecological Design: Seeing Science as Culture” in Landscape Journal 16(1): 46-59.
[5] Nassauer, J (1992) “The Appearance of Ecological System as a Matter of Policy” in Landscape Ecology 6(4): 239-250.
[6] Nassauer, J (1995) “Messy Ecosystems, Orderly Frames” in Landscape Journal 14(2): 16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