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常为自己的智慧不断闪现而兴奋,也常为学生那种对教学的痴迷而惊叹不已。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发现自己思维的历程跳出好多。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是那样的富有激情,我和我的学生在和新教材一起成长,我们携手走过数学的沼泽,到达了一片数学的绿洲。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在21世纪“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感召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怎么样去面对数学——这个充满挑战的学科;我们怎么样去看待学生——这些未来的世纪之才;我们怎么样去对等课堂——老师生命力价值所在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全身心地体验着这一切,经历着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一、对话于课堂中,师生共同成长
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我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大大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数学成为学生对其经验、常识的提炼与升华的有力工具;它采取“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实现儿童的发展为宗旨,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记得在一堂复习课上,为了复习5的组成和分解,我组织学生们玩套圈游戏。具体做法是:每个小组5个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轮流套圈,并列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在游戏之前,我先做示范。套中一个圈,就可以列出算式:5-1=45-4=1 1+4=54+1=5。活动开始,我受到很多小组的邀请,参加他们的游戏。大部分小组是在嘈杂的、不和谐的“交响乐”中进行的。我既是仲裁者,又是分享者,还是参与者。“老师,他一个人占着,不让我们玩。”“老师,我们写出这么多算式,你来看一看!”“老师,你也来玩一玩”。“哈哈!老师才套中两个。我来说算式:5-2=3”“我也来说:5-3=2”“我也来说:2+3=53+2=5”……在组织、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感受着学生浓浓的兴趣,倾听着童稚的语言;感受着师生平等互动,共同学习的氛围;感受着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受着数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着解决的策略;更深切地体验到自己在跟学生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二、对话于生活中,师生共同成长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让数学生活化,而且可以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引导他们发现数学,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生活数学化。如:把学生带到校园中寻找数字,寻找几何图形,寻找加减法问题;让家长带孩子到超市、书店感受生活中的分类整理等等。
其中一节活动课让我记忆深刻。孩子们四人一组,沿着一定的路线,在我们的校园里走了一圈。走走停停,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学楼与宿舍楼中间的走廊上的柱子,有的是圆柱,有的是长方体。”“喷水池栏杆上有白色的球,共10个”。“乐学园、行知园的牌上有圆柱,有长方体。”……一张张小脸上透出喜悦、自豪。我对他们说:“你们真的很棒!在校园内就能找出数学。相信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更能找到数学了。”
从那以后,我发现孩子的“问题银行”本上存进了一个个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现摘抄几个:
李清仪:妈妈mǎi了8个lí,爸爸mǎi了7个lí,一共有几个lí?
8+7=15
贺达:我哥哥有9张奖状,姐姐有6张奖状,我有2张奖状,我们一共有多少张奖状?(有些字是家长教的,写得歪歪扭扭。)
9+6+2=17
王彦:一次,我考了100分,爸爸奖给我5元,妈妈又给我2元,我买了5枝铅笔,用了1元,买了本子,用了3元,还剩多少钱?(学生口述,家长加。)
5+2=77-1-3=3
因为我对孩子们说过:“你在‘问题银行’里存入的数学问题越多,你就越富有。”孩子们为了展示自己的富有,总会利用课余时间告诉我,他(她)又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或者拿出问题银行本给我看。记得一个周四的中午,我值日,和寄午的孩子一起进餐。骆凯同学边吃边说:“吴老师,我现在发现一个数学问题,可以说吗?”为了保护孩子的积极性,我让其他同学一起听,他说:“我发现第一大组有10人寄午,第二大组有7个寄午,第三大组有8人寄午,第四大组有6人寄午。一共有31人寄午。”多了不起的小家伙!他开了一个头,其他孩子也说开了:“寄午的人第一大组最多,第四大组最少。”“第二大组(寄午的)比第一大组少3人。”“第三大组比第二大组多1人。”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燃放,我怎能不为他们而感到自豪呢?
三、对话于反思中,师生共同成长
新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也为教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交流体会提供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平台。为此,我们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写好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反思些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可以是精彩的教学片断赏析;可以是学生的独特见解;可以是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也可以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等等。总之是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此外,我们学校还专门为教师设置了“三本”:一本《我的教育故事》,记录一些令人感动、引人深思的教育个案;一本《问题诊断卡》,记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在教研组中进行会诊,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一本《读书成长卡》,摘录一些对自己有鞭策的语段,并写出自己的感悟,这样以记促思,以思促教,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教师的教学需要反思,学生的学习也需要反思。反思自己一节课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什么还不会?要向老师、同学请教吗?因为是一年级,所以我把学生的反思着重放在“改错”课上。即选出学生作业中的错题,集中分析订正,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其主要步骤为:1.让学生当“小医生”“小老师”,激起改错欲望。2.学生独立改错。3.集体会诊,师生交叉反馈。4.引以为戒,总结防错措施。5.综合练习,检查改错效果。这样,学生也能在反思中进步。
新教材把我和学生联系在一起,我们一起感受着生活化的数学,一起在反思中进步、成长。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在21世纪“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感召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怎么样去面对数学——这个充满挑战的学科;我们怎么样去看待学生——这些未来的世纪之才;我们怎么样去对等课堂——老师生命力价值所在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全身心地体验着这一切,经历着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一、对话于课堂中,师生共同成长
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我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大大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数学成为学生对其经验、常识的提炼与升华的有力工具;它采取“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实现儿童的发展为宗旨,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记得在一堂复习课上,为了复习5的组成和分解,我组织学生们玩套圈游戏。具体做法是:每个小组5个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轮流套圈,并列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在游戏之前,我先做示范。套中一个圈,就可以列出算式:5-1=45-4=1 1+4=54+1=5。活动开始,我受到很多小组的邀请,参加他们的游戏。大部分小组是在嘈杂的、不和谐的“交响乐”中进行的。我既是仲裁者,又是分享者,还是参与者。“老师,他一个人占着,不让我们玩。”“老师,我们写出这么多算式,你来看一看!”“老师,你也来玩一玩”。“哈哈!老师才套中两个。我来说算式:5-2=3”“我也来说:5-3=2”“我也来说:2+3=53+2=5”……在组织、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感受着学生浓浓的兴趣,倾听着童稚的语言;感受着师生平等互动,共同学习的氛围;感受着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受着数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着解决的策略;更深切地体验到自己在跟学生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二、对话于生活中,师生共同成长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让数学生活化,而且可以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引导他们发现数学,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生活数学化。如:把学生带到校园中寻找数字,寻找几何图形,寻找加减法问题;让家长带孩子到超市、书店感受生活中的分类整理等等。
其中一节活动课让我记忆深刻。孩子们四人一组,沿着一定的路线,在我们的校园里走了一圈。走走停停,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学楼与宿舍楼中间的走廊上的柱子,有的是圆柱,有的是长方体。”“喷水池栏杆上有白色的球,共10个”。“乐学园、行知园的牌上有圆柱,有长方体。”……一张张小脸上透出喜悦、自豪。我对他们说:“你们真的很棒!在校园内就能找出数学。相信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更能找到数学了。”
从那以后,我发现孩子的“问题银行”本上存进了一个个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现摘抄几个:
李清仪:妈妈mǎi了8个lí,爸爸mǎi了7个lí,一共有几个lí?
8+7=15
贺达:我哥哥有9张奖状,姐姐有6张奖状,我有2张奖状,我们一共有多少张奖状?(有些字是家长教的,写得歪歪扭扭。)
9+6+2=17
王彦:一次,我考了100分,爸爸奖给我5元,妈妈又给我2元,我买了5枝铅笔,用了1元,买了本子,用了3元,还剩多少钱?(学生口述,家长加。)
5+2=77-1-3=3
因为我对孩子们说过:“你在‘问题银行’里存入的数学问题越多,你就越富有。”孩子们为了展示自己的富有,总会利用课余时间告诉我,他(她)又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或者拿出问题银行本给我看。记得一个周四的中午,我值日,和寄午的孩子一起进餐。骆凯同学边吃边说:“吴老师,我现在发现一个数学问题,可以说吗?”为了保护孩子的积极性,我让其他同学一起听,他说:“我发现第一大组有10人寄午,第二大组有7个寄午,第三大组有8人寄午,第四大组有6人寄午。一共有31人寄午。”多了不起的小家伙!他开了一个头,其他孩子也说开了:“寄午的人第一大组最多,第四大组最少。”“第二大组(寄午的)比第一大组少3人。”“第三大组比第二大组多1人。”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燃放,我怎能不为他们而感到自豪呢?
三、对话于反思中,师生共同成长
新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也为教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交流体会提供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平台。为此,我们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写好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反思些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可以是精彩的教学片断赏析;可以是学生的独特见解;可以是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也可以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等等。总之是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此外,我们学校还专门为教师设置了“三本”:一本《我的教育故事》,记录一些令人感动、引人深思的教育个案;一本《问题诊断卡》,记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在教研组中进行会诊,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一本《读书成长卡》,摘录一些对自己有鞭策的语段,并写出自己的感悟,这样以记促思,以思促教,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教师的教学需要反思,学生的学习也需要反思。反思自己一节课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什么还不会?要向老师、同学请教吗?因为是一年级,所以我把学生的反思着重放在“改错”课上。即选出学生作业中的错题,集中分析订正,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其主要步骤为:1.让学生当“小医生”“小老师”,激起改错欲望。2.学生独立改错。3.集体会诊,师生交叉反馈。4.引以为戒,总结防错措施。5.综合练习,检查改错效果。这样,学生也能在反思中进步。
新教材把我和学生联系在一起,我们一起感受着生活化的数学,一起在反思中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