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服饰异同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g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方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在服饰设计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文从中西方服饰文化入手,阐述了中西方在服装设计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对服装重装饰之美,讲究和环境的和谐;西方人多注重服装造型之美,讲究和环境的对比。中国服装的制作时静态的,多以平裁为主;西方服装的制作是动态的,多以立裁为主。
  关键词:中西方;服装设计;差异
  衣食住行,作为人类的生活基本需要,主要指的是人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对某种目标所产生的欲望和要求,欲望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心理现象。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需求概念,基本上概括了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全部。因而,服装在人类的各个层次需求上都拥有着重要的地位。
  人类的服饰,主要是为了满足蔽体遮羞、护身御寒和美观装饰三个方面的需要。服装中蔽体遮羞、护身御寒,实际上很早已得到了基本的解决。在人类服饰文化中,真正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是人类心目中朦胧的审美意识,对于服装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它推动着几千年来人们服饰的不断更新。
  一、中国服饰设计特点
  中国服饰设计思想里,服饰的审美与传统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华夏祖先认为礼仪之大为夏,服饰之美为华,在华夏文化中,衣冠是礼仪之规,把礼仪和服饰视为民族之范,与道德密切相连。当我国的服饰艺术融入了礼仪教化,伦理道德,宗教训诫的内容以后,逐渐摆脱了具象,表象的束缚,形成了独特的意象艺术。
  1.中国注重追求精神功能,强调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神韵之美,不强调服装与形体之间的关系。
  2.中国古代的服装在造型上重视二维空间效果,我们在学习平裁时,会发现,古代中国的衣裳多是由此缝制而来,肩部承受着整件上装,为主要的支撑点,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个部位保持一致,不注重人体的曲线美。这样使得人体与衣料之间空隙较大,显得很宽松。其造型就像中国画的笔情墨趣,取其宽松随意式,顺应了形残而神全的写意体系,服饰的各个部分还有其特定的含义。
  3.中国服饰并不是很注重款式,往往有森严的等级观念,因而很是注重服装的面料、图案以及工艺。例如我国的传统服装,无论在什么年代,都很喜欢描龙画风,不仅表达吉祥如意,而且还是身份的象征。
  4.中国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大一统的观念,个体着装也要融入群体着装意识中去,通过服饰的造型观念强化整个的精神。一般来讲,宽大,随和,飘逸是中国传统服装的基本元素。
  二、西方服饰设计特点
  服装在西方则被看为是人体艺术的一部分,毕达哥拉斯直接用数和比例来研究人体,根据他说提出的黄金分割律,对于后来的服装设计有着深远影响。对于人体工效学的不断进步,对于人体生理上的合规律性研究,形成了强调胸围,腰围,臀围的写实服装风格。
  1.西方的服装以表现人的人体美为前提。意大利的女装设计师施爱帕尔里认为,服装设计应当犹如建筑,雕塑般的空间和立体感,强调三维空间效果,因而服装被称为软雕塑
  2.在结构处理上,以立裁为主,西方礼服往往有很多的露肩,露背的处理,必须要求最大限度的合体,使身体和衣料之间的空隙极小,追求的就是人体的曲线美,根据不同的时期要求,去强调夸张人体的不同部位,如,胸,腰,臀等。
  3.西方的服装讲究服装的外轮廓线,并注重整体表现的准确性。常常会对肩部,胸部,腰部,臀部进行有意识的强调,夸张,突出性的区别。西服上的垫肩强调了男性的刚毅和健壮。鲸骨支撑的长裙强化夸张女性的臀部。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人的个体,反对宗教对人的束缚。人们开始通过服装表现人体形体,曲线美,表现男女性别差异的服装为了一种流行。男子下衣紧裹肢体,上衣宽大雄伟,显示男子的阳刚霸气之美。女子则强调细腰丰胸,以及肥臀,上衣袒胸低领,下裙呈现倒扣的钟式造型,凸显出女子的娇媚。18世纪的紧身具和裙撑,更是对女子腰部采取了过分的夸张态度。
  4.在结构处理上,为了剪裁得体发明了收省,通过各种省裥,衬垫,压缩等工艺来体现人类的曲线美。做立裁时,要先贴好那么多的分割线就可以看出其重要性。西方服装的造型观念带来了服装形态的变异性,丰富性,复杂性和创新性。
  5.西方服装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突出的是个性,反对相同类似的服装,更加强调独特的风格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肯定。在制作创意装中,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服装的魅力。
  三、中西服饰设计差异
  某种意义上来讲,东方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西方是讲人与物的关系,阿拉伯国家是讲人与神的关系。例如,通过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了解,可以发现,在不同地理环境、不同人文风俗的影响,服饰是有所区别的。那么,服装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除了实用外,当然也是人类思想意识的外化表达形式之一。人类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心理,审美情趣以及社会角色等等,都积淀在服饰上,使服饰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心理表征。
  中国的服饰文化和西方的服饰文化,在相当长得的一段时间里,是在相互独立的环境中各自形成的文化体系。二者无论在文化思想领域、审美取向、价值观形成等方面,还是在服装的造型、工艺以及面料选择上都有着巨大差异。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的调节,相对较为保守,缺少变化;西方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表演,相对比较开放,有较多的变革。阿拉伯国家,较多的人具有宗教信仰背景,往往会遮挡较多,来表达自己的忠贞和对人的尊重。
  中国人对服装重装饰之美,讲究和环境的和谐;西方人多注重服装造型之美,讲究和环境的对比。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值的认识和对美的理解,并不注重式样的造型和结构组合方面的变化,而是非常注意在平面的衣片上,如何做图案的铺陈和各类工艺的点缀。西方的服装呈现动态状的空间造型,所以奥格尔称服装为走动的建筑。
  中式的服装材料多以丝绸为主,中国是著名的丝绸王国,丝绸制衣,柔软轻滑,通气性好,夏天凉快不贴体,冬天保暖不压身。西方服装材料以毛呢为主,因为西方国家在过去,多以狩猎游牧生活为主,毛纺和毛织发展迅速。
  中式服装的制作时静态的,多以平裁为主。衣片的衣缝连接多以直线为主,衣片中间不做任何的收省和分割组合,衣片多为整片,成衣后,造型整齐。西方服装的制作是动态的,多以立裁为主。服装造型上追求体积感和律动感,衣缝线条自然流畅,曲线为主,造型饱满,顺滑,充满活力和动感。
  纵观中外服装文化的发展历程,不同服饰文化之间的交融会越来越频繁,相互渗透并融合,观念上更是取长补短,因而差异正在不断减淡。服装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世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四、小结
  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服饰在设计理念与外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民族间融合促进了中西方服饰设计上的融合。因此我们不应该盲目追求两者谁更有在设计上胜一筹,而是思考如何在全球化冲击下使两者保持着民族性与特征。(作者单位:广西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郑茜,姚艳菊针织面料性能对服装设计和制作的影响[J]国际纺织导报2005
  [2]张榕蓉,试论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D],清华大学,2004
  [3]张大超,论中西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态的差异与整合[J]莆田学院学报2003
其他文献
摘要:多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在现行的中学教学形式下,已取得一系列的成绩。然而,由于信息化的发达,部分教授内容与教学形式相对落后,给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一系列的阻碍,因此,进行多元形式与事例性结合的思想政治教学则成为教学的重要改革措施。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时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尤其对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新生代。多媒体出现,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也是我祖父蔡威烈士牺牲70周年。1907年3月,祖父出生于福建宁德蕉城,原名蔡泽鏛,乳名蔡景芳。1925年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时,接受了马列主义
数控机床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装备.本文评述了机床可靠性的技术与实践,为机床可靠性技术的研发指明了方向.要改变国产数控机床可靠性偏低的现状,首先要解决
北京朝阳区北苑家园5号院的拆迁,拆掉的不仅是房子,还有著名书画大师娄师白遗孀与继子的母子情分。房产归谁?娄师白珍贵的书画作品去哪儿了?所有问题都在等待法律的判决。在
基于跨期替代资产选择理论,本文建立了一个较为符合我国实际的模型,并结合相关经济数据将其用于分析我国消费增长问题.发现:(1)提高跨期替代弹性是解决我国消费不足问题的关
北京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节水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在国管局和北京市节水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海关总署不断提高对节水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采取多项切实措施降低水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