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教学思想,当面对教师技能比赛中重要一项——赛课(或者借班上课)时,教师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对陌生的学生进行分组成为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基于此,以《关注健康》一课为例,探讨借班上课临时分组的方法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借班上课随机分组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114
一、问题背景
赛课目前已经成为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的重要一项。在赛课中,身处陌生的学校,面对陌生的学生,如何适应是每一位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在赛课时,教师要对陌生的学生进行分组有很多困难,比如学生的基本信息未知,学生是否经历分组未知,学生能否分工未知,等等。面临如此多的未知因素,教师如何在上课前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进而让小组活动有条不紊,“活”而不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多次生物课堂分组的实践研究,笔者从中领悟到分组的一些方法技巧。下面以《关注健康》一课为例,探讨借班上课临时分组的方法与实施策略。
二、实践过程
《关注健康》的第一课时,分为安全用药、家庭药箱两个模块,这两个模块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内容知识点非常少,教师应根据课本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因此,学生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度成为本节课成败的关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四人一组还是四人以上一组的临时分组,在操作上都困难重重。比如教师在安排分组时,阐述内部分工耗时过长,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只做自己的任务,不能真正合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认识到扑克牌的任务分配法可以尝试。课前,笔者准备了一些常见的药盒及说明书,每组准备一个小药箱,并标上组别(分组的特别的地方在于意想不到);准备好几张彩色卡纸,剪成心形(当然也可以剪成其他形状),每个心形上标注相应的数字与字母组合,以6人一组为例,第一组:数字与字母组合就是1A、1B、1C、1D、1E、1F,以此类推。将做好的号牌先放入小药箱,课前利用两分钟排好座位,学生依次就座,然后将小药箱发给每个组,学生抽取喜欢的号牌,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同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拿到五颜六色的心形卡纸非常好奇,一改由于师生之间陌生而导致的沉默,七嘴八舌地问:老师这是做什么用的?笔者解释这些号牌的作用,并适时张贴出一张事先用8K纸做好的表格(注:横列写组别,纵列写英文字母。为了便于学生看清楚,教师最好用粗记号笔写)。笔者微笑着说:“今天老师与大家第一次见面,和同学们一点也不熟悉,不过不要紧,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将在这张表格中都会有体现,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心形号牌,就对应表格中的相应空格,老师将会记录下同学们的表现。”这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一扫由于陌生而导致的拘谨。虽然笔者与学生们是第一次见面,也并不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但整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又非常有序,并没有由于活动多而出现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或者给人以又吵又乱、效率低的感觉。
三、反思评析
随着小组合作在小班化教学中作用突显,教师对于小组合作中具体操作方法的研究也日显重要。作为教师,在小组合作的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随机分组,体现合作的实效性
很多教师认为小组合作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困难,不利于学习对新知的掌握;合作的课堂又吵又乱,效率低,学生学得肤浅不扎实。在一些赛课或者公开课现场,很多教师往往会回避小组合作学习,即使有小组合作,也只是流于形式,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其实这些都是分组的实效性不高的现象。在平时的学习中,常见的分组方法有异质分组、同质分组,但是这两种分组方法需要长期地融合才能体现效果。
笔者在借班上课中尝试采用了号牌分组法,这种分组法能快速地形成小组,是一种随机分组方法,比较适合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进行快速分组。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几张彩色卡纸,可根据自己需要设计不同的形状和颜色,便于区分与操作。笔者设计的问题情境共三组,因此,先确定小组数量为6组,其中每两组为一个大组,共同讨论相同的问题情境。小组数量确定后,接着就是每个组的组员数了,而组员数是可以灵活机动的。因此教师在剪彩色卡纸时可多剪几个号牌备用。比如笔者赛课的班级人数为32人,当时剪号牌的时候,预测的是36人,以每6人为一组,那么第一组的号牌就是:1A、1B、1C、1D、1E、1F,其他组也以此类推,每组的F是备用的。临时组队时,先安排学生就座,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号牌,将多余的学生安排至指定的位置,发放备用号牌。这样两分钟之内就可以分组完毕。
2.目标明确,体现合作的有效性
分组完毕后,关键就要看学生的参与度。借班上课时,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因此可能会出现“浑水摸鱼”、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这时,先前的号牌就派上用场了。笔者在每张号牌的背面贴了双面胶,上课前让学生贴在胸前,这样一来,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就了如指掌了。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更强,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高,笔者又用8K纸设计了一张表格(如前情境描述中所示),并准备一支记号笔,随时记下学生的表现,可用√、☆、○、△等记号标志。下面以《关注健康》的其中一组问题情境,阐述这张表格的使用方法。
比如《关注健康》这节课中的任务二:
这个任务是第三、第四小组需要完成的,这两个问题笔者指派了3D、4D同学回答,待他们回答完毕后适时用记号笔在8K纸上表格的相应位置打上“√”。当然如果有学生主动愿意回答问题,可用加“☆”的方式鼓励。笔者上课过程中发现,当第一个“☆”出现后,学生的情绪明显高涨了起来,积极性很快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们主动地参与课堂,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了这个做铺垫,后面的问题情境,学生们讨论得就更热烈了。笔者观察了一下发现,一节课下来,基本没有游离于课堂以外的学生。因为最后8K纸上的所有空都填满了,也就是说,学生的参与率为100%。
3.综合思考,注重分组的灵活性
通过实践发现,这样分组具有如下的优缺点:①组织非常简便,而且容易操作,一般两分钟内可分组完毕,比较适合借班上课。②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了如指掌,并可以随时做好记录,不会因为小组活动而导致课堂失去控制。③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得到发挥。④学习和交流能体现随机的特点,交流广泛、自然,学习成果能较好地反映真实情况。
不足:①各小组成员不平衡,学习状况差异大,不易控制和预测,不太适合长期小组建设。②学习成效差异大,难以预料。为此,我们在进行分组时,应综合思考,注重分组的灵活性。
当然在教学中,分组的方法要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师生情趣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就像世界上没有永远有效的灵丹妙药一样,教学中也没有永远有效的一种分组方法,因为同一种方法只要用的时间长了、多了,学生都会厌倦,都会失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几种分组方法交替和变换使用。
(责任编辑黄春香)
[关键词]借班上课随机分组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114
一、问题背景
赛课目前已经成为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的重要一项。在赛课中,身处陌生的学校,面对陌生的学生,如何适应是每一位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在赛课时,教师要对陌生的学生进行分组有很多困难,比如学生的基本信息未知,学生是否经历分组未知,学生能否分工未知,等等。面临如此多的未知因素,教师如何在上课前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进而让小组活动有条不紊,“活”而不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多次生物课堂分组的实践研究,笔者从中领悟到分组的一些方法技巧。下面以《关注健康》一课为例,探讨借班上课临时分组的方法与实施策略。
二、实践过程
《关注健康》的第一课时,分为安全用药、家庭药箱两个模块,这两个模块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内容知识点非常少,教师应根据课本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因此,学生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度成为本节课成败的关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四人一组还是四人以上一组的临时分组,在操作上都困难重重。比如教师在安排分组时,阐述内部分工耗时过长,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只做自己的任务,不能真正合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认识到扑克牌的任务分配法可以尝试。课前,笔者准备了一些常见的药盒及说明书,每组准备一个小药箱,并标上组别(分组的特别的地方在于意想不到);准备好几张彩色卡纸,剪成心形(当然也可以剪成其他形状),每个心形上标注相应的数字与字母组合,以6人一组为例,第一组:数字与字母组合就是1A、1B、1C、1D、1E、1F,以此类推。将做好的号牌先放入小药箱,课前利用两分钟排好座位,学生依次就座,然后将小药箱发给每个组,学生抽取喜欢的号牌,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同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拿到五颜六色的心形卡纸非常好奇,一改由于师生之间陌生而导致的沉默,七嘴八舌地问:老师这是做什么用的?笔者解释这些号牌的作用,并适时张贴出一张事先用8K纸做好的表格(注:横列写组别,纵列写英文字母。为了便于学生看清楚,教师最好用粗记号笔写)。笔者微笑着说:“今天老师与大家第一次见面,和同学们一点也不熟悉,不过不要紧,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将在这张表格中都会有体现,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心形号牌,就对应表格中的相应空格,老师将会记录下同学们的表现。”这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一扫由于陌生而导致的拘谨。虽然笔者与学生们是第一次见面,也并不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但整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又非常有序,并没有由于活动多而出现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或者给人以又吵又乱、效率低的感觉。
三、反思评析
随着小组合作在小班化教学中作用突显,教师对于小组合作中具体操作方法的研究也日显重要。作为教师,在小组合作的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随机分组,体现合作的实效性
很多教师认为小组合作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困难,不利于学习对新知的掌握;合作的课堂又吵又乱,效率低,学生学得肤浅不扎实。在一些赛课或者公开课现场,很多教师往往会回避小组合作学习,即使有小组合作,也只是流于形式,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其实这些都是分组的实效性不高的现象。在平时的学习中,常见的分组方法有异质分组、同质分组,但是这两种分组方法需要长期地融合才能体现效果。
笔者在借班上课中尝试采用了号牌分组法,这种分组法能快速地形成小组,是一种随机分组方法,比较适合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进行快速分组。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几张彩色卡纸,可根据自己需要设计不同的形状和颜色,便于区分与操作。笔者设计的问题情境共三组,因此,先确定小组数量为6组,其中每两组为一个大组,共同讨论相同的问题情境。小组数量确定后,接着就是每个组的组员数了,而组员数是可以灵活机动的。因此教师在剪彩色卡纸时可多剪几个号牌备用。比如笔者赛课的班级人数为32人,当时剪号牌的时候,预测的是36人,以每6人为一组,那么第一组的号牌就是:1A、1B、1C、1D、1E、1F,其他组也以此类推,每组的F是备用的。临时组队时,先安排学生就座,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号牌,将多余的学生安排至指定的位置,发放备用号牌。这样两分钟之内就可以分组完毕。
2.目标明确,体现合作的有效性
分组完毕后,关键就要看学生的参与度。借班上课时,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因此可能会出现“浑水摸鱼”、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这时,先前的号牌就派上用场了。笔者在每张号牌的背面贴了双面胶,上课前让学生贴在胸前,这样一来,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就了如指掌了。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更强,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高,笔者又用8K纸设计了一张表格(如前情境描述中所示),并准备一支记号笔,随时记下学生的表现,可用√、☆、○、△等记号标志。下面以《关注健康》的其中一组问题情境,阐述这张表格的使用方法。
比如《关注健康》这节课中的任务二:
这个任务是第三、第四小组需要完成的,这两个问题笔者指派了3D、4D同学回答,待他们回答完毕后适时用记号笔在8K纸上表格的相应位置打上“√”。当然如果有学生主动愿意回答问题,可用加“☆”的方式鼓励。笔者上课过程中发现,当第一个“☆”出现后,学生的情绪明显高涨了起来,积极性很快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们主动地参与课堂,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了这个做铺垫,后面的问题情境,学生们讨论得就更热烈了。笔者观察了一下发现,一节课下来,基本没有游离于课堂以外的学生。因为最后8K纸上的所有空都填满了,也就是说,学生的参与率为100%。
3.综合思考,注重分组的灵活性
通过实践发现,这样分组具有如下的优缺点:①组织非常简便,而且容易操作,一般两分钟内可分组完毕,比较适合借班上课。②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了如指掌,并可以随时做好记录,不会因为小组活动而导致课堂失去控制。③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得到发挥。④学习和交流能体现随机的特点,交流广泛、自然,学习成果能较好地反映真实情况。
不足:①各小组成员不平衡,学习状况差异大,不易控制和预测,不太适合长期小组建设。②学习成效差异大,难以预料。为此,我们在进行分组时,应综合思考,注重分组的灵活性。
当然在教学中,分组的方法要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师生情趣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就像世界上没有永远有效的灵丹妙药一样,教学中也没有永远有效的一种分组方法,因为同一种方法只要用的时间长了、多了,学生都会厌倦,都会失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几种分组方法交替和变换使用。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