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199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汇价趋势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 :国际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il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一) 1989年以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西方经济较为平淡,虽然增长速度有听放慢(据估计将从去年的4.1%降为3.5%)但1989年仍是平稳发展的一年。既无明显的实绩,也未出现大的动荡。西方经济自摆脱上次危机以来,持续增长已进入了第8个年头,至少近期尚无出现大的衰退的迹象。 2.西方国家始终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甚至不惜牺牲经济增长速度来遏制通货膨胀,他们认为,只有控制通货膨胀才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而为
其他文献
<正> 一、80年代中期以来亚洲五强金融业的发展特征 1、股票市场发展速度普遍高于欧美各国 1985年以后,欧美各国的股票市场均进入了迅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亚洲各国的股票市场也先后发生了跳跃性的增长,其中日本和四小龙股票市场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1989年10月,日本和四小龙均挤入世界前十三大投票市场的行列,其中仅日本一国股票市场的时价总额就超过英、法、德、荷、瑞士的总合,与此同时台湾也取代西德上升为世界第四大股票市场。
<正>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迅速发展,外汇风险管理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通过研究和实践大家提出了各种防范外汇风险的措施。到目前为止,这些措施大致可归为内部措施和外部措施两种类型。内部措施作为企业日常财务管理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其主要原则是通过内部的调整尽可能减少企业的外汇暴露,或把它限制在一定限度内。如经常谈到的冲销法、配对法、提前或拖延支付法、调整作价法和调整资产负债法等均属于内部措施。
李宏图,历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继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悬而未决的研究课题。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就要求建立一种适合于协调各国经济发展的货币制度。以SDR作为国际货币制度发展方向的设想是否可行,尚待实践和历史发展来验证。在此刊出朱世民同志的文章,以供广大读者开阔思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活跃我刊的学术争鸣气氛。
<正> 战后台湾经济恶化,通货膨胀严重。台湾中央银行首先配合台湾当局进行币制改革,努力控制货币发行,以期台湾民众对台币恢复信心。在币制改革收效不大的情况下,台湾中央银行放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贯使用的低利政策,毅然推行月息高达70‰的优利存款政策,遏止了台湾的通货膨胀。在运用利率政策的同时,台湾中央银行努力执行恢复期台湾的外汇政策——“金融新措施”。执行这个
<正>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促进我省经济与国际金融事业的发展,在90年代第一春之际,江西国际金融学会于二月十九日正式宣告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代表和来宾以及新闻单位的同志共70余人。学会的成立得到了省政府、中国银行总行、省社联、省金融学会和上海(经济区)国际金融学会的关怀和重视,省政府孙希岳副省长担任名誉会长。上海(经济区)国际金融学会应邀派出
<正> 九十年代已经开始了。我国对外金融工作面临的形势如何?首先应说的是:有不少的困难。近年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境艰难。有些国家的外债很重,清偿不易,资金外流,通货膨胀严重,国内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国际机构虽也提出若干缓解债务危机的办法,美、日、法等国政府也提出过缓解重债国家债务问题的方案,但短期内恐怕都难于完全实施。即使这些方案真能赋予实施,这些发展中国家在今后几年内将被迫或自动在国内实行西方所要求的调整计划,货币对外贬值、压缩进口、尽量增加出口,以求缩小其对外收支逆差。
<正> 在国际贸易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支付方式就是信用证,因此,出口商要严格按照信用证条款装运、制单、交单和议付。但长期以来,我国只有中国银行一家外贸外汇专业银行。所以,对不同性质的信用证项下的交单与议付不同,没有引起全面的重视。现在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不仅允许一般商业银行办理外汇业务多,而且外商和侨商银行也扩大了业务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按信用证规定办事,做到正确交单和议付就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了。
<正> 资金缺口管理(Fund Gap Management)是西方银行为了避免利率波动保持营利的一种方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包括:可变利率资金与可变利率负债。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银行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动趋势的预测,适时地对两者比例进行调整,以降低风险,并保持银行的盈利。衡量资金缺口的公式:
文化资本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有哪些文化资本可以胜任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这些文化资本的现实社会意义何在?为了解答上述问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中国致公党上海市委员会联合于2006年12月5日召开研讨会以探讨文化资本的主要内涵、价值指标、作用方式以及各个时期和不同区域文化资本的形成、比较、融合等问题。本期刊登的是5位学者在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