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西到东- - -南钢、南化、扬子、巴斯夫、化学工业园的长芦片区,然后这边是玉带片区,现在就仅剩下一个玉带片区没开发……再跨过江,就是金陵石化,半个包围圈,就把南京给包围起来了。而且南京冬季的主导风向就是东北风,东北方向吹过来的是污染的空气,你说这个空气怎么好得了?”仿佛是有一张污染源地图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韦昌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描述这幅图景的时候,几乎是脱口而出。
58岁的韦昌明刚于今年2月卸任南京市环保局局长,现在的职务是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与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2011年的时候,他因在镜头前大声斥责施工单位,从此被称“咆哮局长”。当局长的三年里,他也因为敢跟大企业作“斗争”而收获了各种压力、批评或褒扬。
韦昌明告诉本刊记者,最近他再次给南京市委提出建议- - -位于主城区和仙林大学城东北方向的化工园玉带片区要重新论证,重新规划,“不能再这么搞了,至少要给南京留下一个通风口。”
化工围城的历史
客观地讲,南京的重化工布局有其历史原因,多年来,这些化工企业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曾任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建委主任的苏则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解放前,范旭东在江北发展化工,建“永利宁”厂,是很有眼光的。当时一个是水运方便,一个是城市还没有扩张到距离那么近,而且化工厂整体规模不大,因此环境问题并不突出。
到了1958年“大跃进”时,直到“文革”前期,就有很多小化工厂建到江南的燕子矶附近了,后来发展为和民居交杂。“90年代以后,南京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发展浪潮,各种工业园遍地开花,每个区有,每个乡镇还要搞,不仅侵占了大量生态绿地,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
苏则民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是吴良镛的学生,传承了梁思成以人为本的建筑环境理念。早在80年代后期做南京市规划局局长的时候,他就坚决地提出:金陵石化离市区太近,要控制发展,不能再扩张,不能再搞“大东西”。当时,他和一位规划局副局长甚至直接出面找金陵石化谈,意图阻止韩国的一个合作项目落户金陵,但失败了。金陵石化的炼油能力当时大约还只是现在的1/ 10,虽然近期已经关停了化肥厂等老装置,但是煤化工、PX,以及上千万吨的炼油等增量,都是在最近十年扩充起来。
与金陵石化扩张同步的企业,还有扬子、梅钢、南钢等等,遍布满城的小化工企业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茬一茬地生长起来。
苏则民告诉本刊记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规划的重视都只停留在口头上,规划没有严肃性,没有强制力,总是不断地让步于“现实”,让步于各个攸关GDP的大小项目,“因此造成了整个城市的工业布局散乱”。
在南京市规划展览馆,本刊记者看到,北至八百桥,南至东屏的南京市区域内,有5个国家级的开发区,4个省级的开发区,23个市级的开发区,所有的开发区星罗棋布,塞满了这个城市。
不堪重负的环境容量
从大约3年前开始,南京开始清理整顿合并各个开发区和工业园的企业,污染型的企业开始集体搬迁出主城区,统一移至江北。然而,矛盾的核心并不仅仅在于工业的布局问题,也在于产业结构和总量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前后,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仅为40平方公里左右,80年代扩张到120平方公里,到2007年就已经达到了682平方公里,人口约800多万。南京市的煤炭消耗,1982年仅为366万吨,到2006年为2019万吨,到2011年就猛涨到3480万吨。在工业类别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为82. 5∶17. 5,石化及其延伸产业的比重之高尤为典型。
南京原本就是一个多面环山,形状像“簸箕”的城市,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进程中,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凸显。南京市目前的工业废气排放量近7千亿标方/年,是70年代的10倍。
根据南京市环保局的统计,且不论石化等行业的特征污染物,南京与欧美国家的城市比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平均高出10倍,可吸入颗粒物PM10约高出3到5倍。按照旧的空气质量标准,尚不能稳定达标,按照2013年开始的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空气质量达标率还将大幅下降。
水环境也已不堪重负。根据环保部门和水利部门的监测,“十一五”期间,南京市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只有一半能达标,有大约20%为劣五类水。比如秦淮河,总体水质处于四类到劣五类之间。9个湖泊中,3个中营养,6个富营养。主城区的87条河道夏季基本处于黑臭状态。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位专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因为重化工排污口的集中,长江的南京八卦洲段是长江干流污染团最集中的,没有之一。”
“十一五”期间,全南京市一共发生各类环境污染事件44起,较“十五”期间增长33. 3%,呈明显上升趋势。2011年发生19起,2012年1~11月发生24起,其中江北重化工集中区发生13起。
与此同时,南京市的环境信访投诉量也呈明显上升趋势。2011年,南京市污染举报中心共接各类污染投诉30213件次,约占全省投诉量的1/ 3。有些化工厂不仅长期有周边居民举报,而且“堵门”“堵路”等现象时有发生。
据韦昌明介绍,南京市面临的潜在环境风险不可忽视:全市共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220家,经营企业3800家,涉及危化品数百种,剧毒品近20种。每天仅江北地区过境的危险化学品车辆就达500辆。长江南京段,每年装卸危化品运输船只达2. 8万艘,每年进出南京的危化品4500万吨。“就算事故风险控制到极小,也扛不住如此巨大的总量。”
虽然生产型企业已经逐步搬迁至主城区以外,尤其是化工企业陆续迁入江北化工园,但因为总量大,而且江北作为已经发展到有着一百多万人口的新城,同样面临着日趋严峻的环境压力。
不建重污染项目的承诺 南京市化学工业园是2001年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其中包括长芦片区的26平方公里和玉带片区的19平方公里。长芦片区已经基本开发成型,截至2009年底,已经有116家中外企业进驻,最近三年新批的项目以及陆续从江南迁入的企业总数并未有新的公开统计资料。
南京化工园定位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石油化工及其产品的深加工、精细化工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化工开发区,重点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化工、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生命医药、新型化工材料六大领域。
按照2006年提出的计划,到2010年,园区的炼油能力就要达到2600万吨/年(是2013年这一片区实际炼油能力的两倍多)。按照当时的规划方案,玉带片区将利用港口优势,以重化工和基础化工为主,安排大型石油化工项目及其延伸加工工业。规划建设内容包括1000万吨/年炼油生产能力,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以及芳烃联合-烧碱装置等,还要新建一座50万千瓦的火电厂和处理能力为17万吨/天的污水处理厂。
然而,这一方案的环评报告遭到了原国家环保总局的反对。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审查这一版规划环评时,评审专家们就指出,这跟2002年报送原国家计委并在2003年获批的工业园发展总体规划不符,尤其指出,对于玉带片区产业布局的调整,需要针对其环境可行性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
2007年初,原国家环保总局提出:考虑到玉带片位于南京市主城区上风向,距离较近,选址较敏感,因此,“待该片区具体发展规划确定后,再对规划的选址合理性和环境可行性进行论证”。
实际上,玉带究竟应该怎样开发,一直存在争议,长芦片区几年间搞得如火如荼,但是玉带就此搁置了下来,直到2009年底,南京再次提交了玉带片区产业发展规划调整方案的环评报告书。
根据新版的环评报告,整个玉带片区的工业发展计划作出了巨大的“妥协”,提出“生态优先,协调发展”,放弃了千万吨级的炼油和百万吨级的乙烯,并提出鼓励发展无污染、轻污染项目,严禁引进“三致”、恶臭以及环保技术难以治理的高毒性、高危险性、高污染性等建设项目入园。
2010年2月,新版的规划环评终于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环评司的技术评审。
南京市规划展览馆的解说词里,对于玉带片区也特别公示:“玉带片区位于主城区及仙林副城的上风方向,严禁光气、恶臭以及环保技术难以治理的高污染项目入区。”
“承诺不建重污染项目才能获得批文,获得批文之后,现在看来又变卦了,还是要建。(企业)只需要做环评的时候‘论证’说污染可控,不管是不是真的重污染,还是可以进来。”在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内工作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看来玉带这一片还是留不住。”
难以把守的玉带
2013年7月中旬,本刊记者来到南京的江北地区,沿着长江沿线自南化厂区、扬子石化、扬子巴斯夫直到新建的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园区。盛夏的烈日下,一路上间或飘来的各种各样的异味几乎让人窒息。
电厂的白烟,炼油厂的火炬,还有大大小小的烟囱持续地吐着浓度不同的烟气。整个江北看起来确实就像它的传统称呼一样,是一个“大厂”。
东北方向,长芦与江南的金陵石化之间,就是韦昌明所说的北面最后的“通风口”玉带。除了沿江几家仓储和运输企业入驻之外,整个玉带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是一片田野和绿地。但是,在其中心腹地,江苏中瑞化工3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桩基工程的牌子已经树立起来。
这是本刊接触的好几位采访对象都提出质疑的一个项目。根据该项目的环评公示资料,该项目是用乙烯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主要污染物为乙烯、CO、非甲烷总烃、氯乙烯、二氯乙烷、粉尘等,废气通过6个排气筒处理后排放,废水排量约为2416吨/天。这其中,氯乙烯是标准的致癌物质,而二氯乙烷是具毒性、致基因突变性及潜在致癌的挥发性氯代烃,名列我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
根据环评,该项目的废气、废水都能做到“达标”排放,固废也能得到“妥善处理”。多次论证也是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最后,这个项目在南京市环保局“卡”了一年多以后,终于通过了环评,得以放行。
除了这个项目之外,中石化金陵石化的环氧丙烷、甲基叔丁基醚、烷基苯等项目也瞄准了玉带,并早已完成环评公示,只是待批。韦昌明说:“玉带这一片,要再往里面放大化工的东西,对南京市而言整个就形成了一堵墙。不能再搞这样的东西了。”
58岁的韦昌明刚于今年2月卸任南京市环保局局长,现在的职务是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与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2011年的时候,他因在镜头前大声斥责施工单位,从此被称“咆哮局长”。当局长的三年里,他也因为敢跟大企业作“斗争”而收获了各种压力、批评或褒扬。
韦昌明告诉本刊记者,最近他再次给南京市委提出建议- - -位于主城区和仙林大学城东北方向的化工园玉带片区要重新论证,重新规划,“不能再这么搞了,至少要给南京留下一个通风口。”
化工围城的历史
客观地讲,南京的重化工布局有其历史原因,多年来,这些化工企业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曾任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建委主任的苏则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解放前,范旭东在江北发展化工,建“永利宁”厂,是很有眼光的。当时一个是水运方便,一个是城市还没有扩张到距离那么近,而且化工厂整体规模不大,因此环境问题并不突出。
到了1958年“大跃进”时,直到“文革”前期,就有很多小化工厂建到江南的燕子矶附近了,后来发展为和民居交杂。“90年代以后,南京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发展浪潮,各种工业园遍地开花,每个区有,每个乡镇还要搞,不仅侵占了大量生态绿地,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
苏则民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是吴良镛的学生,传承了梁思成以人为本的建筑环境理念。早在80年代后期做南京市规划局局长的时候,他就坚决地提出:金陵石化离市区太近,要控制发展,不能再扩张,不能再搞“大东西”。当时,他和一位规划局副局长甚至直接出面找金陵石化谈,意图阻止韩国的一个合作项目落户金陵,但失败了。金陵石化的炼油能力当时大约还只是现在的1/ 10,虽然近期已经关停了化肥厂等老装置,但是煤化工、PX,以及上千万吨的炼油等增量,都是在最近十年扩充起来。
与金陵石化扩张同步的企业,还有扬子、梅钢、南钢等等,遍布满城的小化工企业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茬一茬地生长起来。
苏则民告诉本刊记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规划的重视都只停留在口头上,规划没有严肃性,没有强制力,总是不断地让步于“现实”,让步于各个攸关GDP的大小项目,“因此造成了整个城市的工业布局散乱”。
在南京市规划展览馆,本刊记者看到,北至八百桥,南至东屏的南京市区域内,有5个国家级的开发区,4个省级的开发区,23个市级的开发区,所有的开发区星罗棋布,塞满了这个城市。
不堪重负的环境容量
从大约3年前开始,南京开始清理整顿合并各个开发区和工业园的企业,污染型的企业开始集体搬迁出主城区,统一移至江北。然而,矛盾的核心并不仅仅在于工业的布局问题,也在于产业结构和总量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前后,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仅为40平方公里左右,80年代扩张到120平方公里,到2007年就已经达到了682平方公里,人口约800多万。南京市的煤炭消耗,1982年仅为366万吨,到2006年为2019万吨,到2011年就猛涨到3480万吨。在工业类别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为82. 5∶17. 5,石化及其延伸产业的比重之高尤为典型。
南京原本就是一个多面环山,形状像“簸箕”的城市,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进程中,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凸显。南京市目前的工业废气排放量近7千亿标方/年,是70年代的10倍。
根据南京市环保局的统计,且不论石化等行业的特征污染物,南京与欧美国家的城市比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平均高出10倍,可吸入颗粒物PM10约高出3到5倍。按照旧的空气质量标准,尚不能稳定达标,按照2013年开始的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空气质量达标率还将大幅下降。
水环境也已不堪重负。根据环保部门和水利部门的监测,“十一五”期间,南京市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只有一半能达标,有大约20%为劣五类水。比如秦淮河,总体水质处于四类到劣五类之间。9个湖泊中,3个中营养,6个富营养。主城区的87条河道夏季基本处于黑臭状态。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位专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因为重化工排污口的集中,长江的南京八卦洲段是长江干流污染团最集中的,没有之一。”
“十一五”期间,全南京市一共发生各类环境污染事件44起,较“十五”期间增长33. 3%,呈明显上升趋势。2011年发生19起,2012年1~11月发生24起,其中江北重化工集中区发生13起。
与此同时,南京市的环境信访投诉量也呈明显上升趋势。2011年,南京市污染举报中心共接各类污染投诉30213件次,约占全省投诉量的1/ 3。有些化工厂不仅长期有周边居民举报,而且“堵门”“堵路”等现象时有发生。
据韦昌明介绍,南京市面临的潜在环境风险不可忽视:全市共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220家,经营企业3800家,涉及危化品数百种,剧毒品近20种。每天仅江北地区过境的危险化学品车辆就达500辆。长江南京段,每年装卸危化品运输船只达2. 8万艘,每年进出南京的危化品4500万吨。“就算事故风险控制到极小,也扛不住如此巨大的总量。”
虽然生产型企业已经逐步搬迁至主城区以外,尤其是化工企业陆续迁入江北化工园,但因为总量大,而且江北作为已经发展到有着一百多万人口的新城,同样面临着日趋严峻的环境压力。
不建重污染项目的承诺 南京市化学工业园是2001年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其中包括长芦片区的26平方公里和玉带片区的19平方公里。长芦片区已经基本开发成型,截至2009年底,已经有116家中外企业进驻,最近三年新批的项目以及陆续从江南迁入的企业总数并未有新的公开统计资料。
南京化工园定位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石油化工及其产品的深加工、精细化工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化工开发区,重点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化工、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生命医药、新型化工材料六大领域。
按照2006年提出的计划,到2010年,园区的炼油能力就要达到2600万吨/年(是2013年这一片区实际炼油能力的两倍多)。按照当时的规划方案,玉带片区将利用港口优势,以重化工和基础化工为主,安排大型石油化工项目及其延伸加工工业。规划建设内容包括1000万吨/年炼油生产能力,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以及芳烃联合-烧碱装置等,还要新建一座50万千瓦的火电厂和处理能力为17万吨/天的污水处理厂。
然而,这一方案的环评报告遭到了原国家环保总局的反对。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审查这一版规划环评时,评审专家们就指出,这跟2002年报送原国家计委并在2003年获批的工业园发展总体规划不符,尤其指出,对于玉带片区产业布局的调整,需要针对其环境可行性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
2007年初,原国家环保总局提出:考虑到玉带片位于南京市主城区上风向,距离较近,选址较敏感,因此,“待该片区具体发展规划确定后,再对规划的选址合理性和环境可行性进行论证”。
实际上,玉带究竟应该怎样开发,一直存在争议,长芦片区几年间搞得如火如荼,但是玉带就此搁置了下来,直到2009年底,南京再次提交了玉带片区产业发展规划调整方案的环评报告书。
根据新版的环评报告,整个玉带片区的工业发展计划作出了巨大的“妥协”,提出“生态优先,协调发展”,放弃了千万吨级的炼油和百万吨级的乙烯,并提出鼓励发展无污染、轻污染项目,严禁引进“三致”、恶臭以及环保技术难以治理的高毒性、高危险性、高污染性等建设项目入园。
2010年2月,新版的规划环评终于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环评司的技术评审。
南京市规划展览馆的解说词里,对于玉带片区也特别公示:“玉带片区位于主城区及仙林副城的上风方向,严禁光气、恶臭以及环保技术难以治理的高污染项目入区。”
“承诺不建重污染项目才能获得批文,获得批文之后,现在看来又变卦了,还是要建。(企业)只需要做环评的时候‘论证’说污染可控,不管是不是真的重污染,还是可以进来。”在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内工作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看来玉带这一片还是留不住。”
难以把守的玉带
2013年7月中旬,本刊记者来到南京的江北地区,沿着长江沿线自南化厂区、扬子石化、扬子巴斯夫直到新建的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园区。盛夏的烈日下,一路上间或飘来的各种各样的异味几乎让人窒息。
电厂的白烟,炼油厂的火炬,还有大大小小的烟囱持续地吐着浓度不同的烟气。整个江北看起来确实就像它的传统称呼一样,是一个“大厂”。
东北方向,长芦与江南的金陵石化之间,就是韦昌明所说的北面最后的“通风口”玉带。除了沿江几家仓储和运输企业入驻之外,整个玉带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是一片田野和绿地。但是,在其中心腹地,江苏中瑞化工3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桩基工程的牌子已经树立起来。
这是本刊接触的好几位采访对象都提出质疑的一个项目。根据该项目的环评公示资料,该项目是用乙烯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主要污染物为乙烯、CO、非甲烷总烃、氯乙烯、二氯乙烷、粉尘等,废气通过6个排气筒处理后排放,废水排量约为2416吨/天。这其中,氯乙烯是标准的致癌物质,而二氯乙烷是具毒性、致基因突变性及潜在致癌的挥发性氯代烃,名列我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
根据环评,该项目的废气、废水都能做到“达标”排放,固废也能得到“妥善处理”。多次论证也是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最后,这个项目在南京市环保局“卡”了一年多以后,终于通过了环评,得以放行。
除了这个项目之外,中石化金陵石化的环氧丙烷、甲基叔丁基醚、烷基苯等项目也瞄准了玉带,并早已完成环评公示,只是待批。韦昌明说:“玉带这一片,要再往里面放大化工的东西,对南京市而言整个就形成了一堵墙。不能再搞这样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