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595091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茶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中源远流长,茶的历史发展、茶习俗、茶文化被传承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中独具特色。从种茶、采茶、制茶到饮茶品茶进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发展为饮食文化中重要一环。本文从茶的发展起源说起,追溯茶在文明长河中形成发展的过程,探讨茶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梳理茶史,探讨茶在文化与文化碰撞中所表现出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茶;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2
  茶在饮文化里是中华民族味觉创造的饮品之一。作为经济农作物进行消费流通的茶,从古至今都在人类社会中被支配着重要的角色,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有不可分离的磨合、交融,其在物质和精神消费上占据主导地位。茶的起源出处、培育推广都在各阶段发展、丰富着茶的内涵。在唐宋时期有名的茶马互市,更是让茶叶名气远洋。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时代,茶的发展作为一种文化,在儒家、道家、佛教中追求着适度心境、清新脱俗,从茶中联系社会,重视伦理道德与自然清净。茶作为经济消费品,在生产过剩后,商业经济刺激下由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经济进行贸易往来。数据显示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一,在国民消费上也是第一大国,在外贸交易出口中茶叶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标志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着中国的茶文化,茶叶传到欧洲后受到皇家及民众的追捧,对茶的需求也在增加,促使茶文化兴盛成为社会传播及交流的重要借鉴。
  一、茶的起源
  追溯茶的起源问题,其真正出现的时间并没有具体详实的记载,但通过我国最早记载药物专著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是茶的别称,又根据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记载:“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从记录上追溯茶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茶的最早使用被记述于《尔雅·释中》中:“槚(jiǎ),苦荼”,据传为周公所著,也就是说在他之前茶就兴起,因此学术界论证到周代时期已经形成了饮茶的风尚。根据东晋史学家常璩(约291-361年)《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园有芳蒻季茗”周武王在灭商后朝后,巴蜀一带大小首领把茶叶作为贡品上交给周武王,这段记载的可以说明在先秦时巴、蜀一带已经开始饮茶,由野生茶叶进行人工栽培被推广,所种植生产的茶叶作为一种贡品上交朝庭,西南方地区也就成了茶叶最早的发祥地。
  二、茶发展史
  西汉王褒在所著的《僮约》中记载了主仆双方立下的契约规定,其中出现了“烹茶尽其”“武阳买茶”规定家僮要负责买茶、煮茶、洗茶具的劳役说明西汉时饮茶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茶市场在西汉时期已兴起,由此可知道中国的饮茶文化习俗不会晚于西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方种植茶叶的规模扩大,三国时期,茶在江南地区被进一步推广,人们对茶的爱好程度遍布各阶层,上层社会对茶的爱好推动了茶的发展。如《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中记载了韦曜饮酒不过三升,以茶代酒。可见茶已经在上层社会中成为重要的饮品。西晋时茶在北方推广发展,在饮食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魏晋以前关于烹茶方式没有详实记录,魏晋以后人们对茶叶的用途和价值有了深入认识,烹饪茶的技术得到了开发,茶被用来当做草药,药用价值被具体认识,梁任昉《述异记》中记载“巴东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
  隋唐五代时期佛教文化兴盛,饮酒和饮茶之风在民间和上层社会尤为盛行,但饮酒在佛教文化中不被提倡,茶就成为了主要的饮品在加工制作和销售上遍及全国,唐中期以后茶业界持空前发展状态,在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将茶叶带到了西藏。在《唐史》中记载了“藏王松冈布之孙时,始自中国输入茶叶,为茶叶输入西藏之始。”茶马互市的发展成为古代笼络控制边疆的政策,可见茶叶在少数民族中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宋代茶叶发展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产茶地区和经营规模与之相比增多、扩大,制作技术和产品质量上不断提高。宋人还创造了以茶培养茶的贮藏方法,饮茶风尚和习俗在宋十分盛行。
  辽金夏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以肉食为主,蔬菜水果较少,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成员来说尤为重要。辽、金、西夏本地并不产茶,辽国茶叶主要来源是与北宋的贸易往来,而金国主要与南宋进行贸易往来,西夏所需的茶叶则由中原腹地供应。北宋向辽主要输出的有香料、犀、象、以及茶。[1]金国《松漠记闻》中记载到女真人婚嫁上富有的人家煮茶,只有少数宾客可以饮到茶“富者瀹建茗,留上客数人啜之,或以粗者煮乳酪”可见茶叶在金国颇为珍贵。茶在输出后其中的茶文化习俗也一并传入,《契丹国志》中记载了南北朝馈献礼物的条例,契丹皇帝生日,宋朝献“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可见茶在上层社会的重要角色。西夏国建立前,李德明在归附宋朝后,宋朝每年赐给李德明银一万匹、绢一万匹、钱三万贯、茶两万斤。李元昊时期赐给绢两万匹,茶三万斤。茶在少数民族地区消费较大也是茶文化在当今传承的重要原因。
  元明清时期茶经历了由低沉到恢复再到盛行的 过程,元杂剧中有“和尚从来好吃茶,终朝每日采茶芽”说明茶叶在佛教文化中倍受青睐,蒙古人对茶叶也进行了民族特色的融汇,奶茶和酥油茶成为宫廷的饮用方式,把团茶改进为散茶,但贡茶任务和茶稅的加重使得茶农难以承受,对茶叶的发展和销售都带来负面影响。明代初期茶业的发展得以恢复,关于茶文化典籍多达50多部,名茶品目繁多,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制香气和滋味,是明人的特色之一。在明朝后期,朝廷内部腐败,徭役赋税繁重,剥削着茶农的经济利益,茶业又进入萧条阶段。清代饮茶之风达到鼎峰,茶树种植比明代更普遍,清朝茶叶种植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茶产量,民间与茶有关的习俗礼仪在社会生活中构成了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各地对茶文化的发展是以更新型的商业模式传承,开设独具特色的茶楼,茶楼的出现同茶礼仪在我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不同的风格呈现着传统文化下的茶文化,使其呈现多元发展的特色,老字号茶楼在年代的洗礼下体现着茶发展的历史变迁,新式茶楼作为服务行业更体现了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文化在时代更迭中发生变迁。
  三、茶文化的历史影响与意义
  品种丰富不仅仅是民众百姓对茶发展的认同,也是茶在物质与精神消费上成为主流文化的趋势。
  一种文化的兴起所经历的条件有时间阶段、成为文化的物质、从物质上升为精神层面的崇拜。茶文化在时间上历尽3000年历史后不断成为当今热议话题,成为民族的文化代表。茶作为物质实体,以茶叶为文化中的联系载体,从而形成以茶为精神范畴的文化。
  饮茶环境在民国中后期发生改变,中小型茶馆兴盛类型多样,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季节性茶棚、露天茶馆为嗜茶之人提供场所,茶文化在茶馆的变化中展现出现代与传统的完美融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清晰的看到作为经济农作物的茶,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套文化,关于茶习俗、文化,各民族也在吸收借鉴后也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茶品种和茶文化。
  结语:
  梳理茶史,对茶文化进行解读,发现茶中的奥秘不仅仅是历史长远发展中的物质存在,也是关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符号因素。茶的文化在跨越地域时空界限中发挥的作用远超乎我们特定范围中的延伸,在人类文化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调节社会发展的脉络,映射着个人在追求社会地位,加入社会隐性物质诉求的愿望,文人的清雅高洁,热情好客的款待,亦或是古代偏远国度向大国的进贡,再到联系世界贸易经济往来的输出交流,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复杂多变的。从茶文化中可窥见中华文化的多元差异,茶作为物质的消费在社会互动中所构建的多元文化结构。
  注释:
  [1]《文献通考》卷二一《市籴考一》。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16.
  [2]徐海荣 编. 中国饮食史·卷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69-470.
  [3]徐海荣 编. 中国饮食史·卷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15.
  [5]徐海荣 编. 中国饮食史·卷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83.
  [6]徐海荣 编. 中国饮食史·卷五[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16.
其他文献
摘 要:西汉是中国墓葬建筑由椁墓向室墓过渡的时期。满城一号汉墓即是这一阶段初期的典型墓葬,与传统椁墓相比,满城一号汉墓在空间布局上追求对生前居所更逼真的模拟、并出现对宇宙空间的象征。  关键词:满城汉墓;空间构造;象征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2  满城一号汉墓位于河北满城县西南的陵山之上,墓主为中山靖王刘胜。满城汉墓
摘 要:从“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一公案来探讨牛头宗的佛性思想,认为牛头宗倡导“草木合道”、“无情有性”说是受到三论宗以及老庄玄学的影响,并通过禅宗语录记载来看唐代禅宗内部对这一公案的争论。  关键词:牛头宗;佛性论;无情有性;法融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3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
摘 要:招魂之俗在中外皆有,招魂是因为“魂”离体,人们认为死亡是灵魂永久地离开身体,所以要行招魂之俗。招魂分为招生魂与招死魂,招生魂是使昏迷、生病、失去意识但是还有气息的人恢复健康,招死魂的目的则是为了那些因种种原因而飘荡在外的游魂能重返故土。  关键词:招魂;生魂;死魂;信仰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2  招魂,文
摘 要:劳动对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人们为何工作? 劳动对人们来说起着重要的意义,完成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日本女性同男性一样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有着多种多样的工作方式。  关键词:劳动;价值;日本女性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2  一、初めに  働くことは人間にとっては何なのか。人間は何のために働く
摘 要:本文首先通过论证鲁道夫·卡尔纳普的哲学思想,然后分析卡尔纳普关于哲学的划定。虽然卡尔纳普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发生了几次变化,但是总立场是坚持科学和形而上学之间明确的划分。本文运用了辩证的观点,对卡尔纳普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重点提出了思想中的合理之处,但是也提出了不足。本论文将从对卡尔纳普的哲学思想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进行准确的表述,然后以辩证法来对卡尔纳普的哲学思想进行客观的评价
摘 要:和亲,是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之间尤其是中原政权处理与同时代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和亲对历史上各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强盛的历史时期,西汉和唐在民族政策上都采用了和亲的政策,并对其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和亲;西汉;匈奴;唐;回纥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
摘 要:每当提到袁世凯时大部分人都对他持有贬义的态度,认为他是“窃国大盗”、“独夫民贼”。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了解到存在许多对袁世凯的误解,本文通过从袁世凯在政治权术、军事才能、当时的时代背景、爱国情怀以及从人性的角度去为袁世凯洗脱一定的罪名,运用人性的角度分析袁世凯做出一系列比如窃取革命的果实、向西太后告密、杀害宋教仁这些我们所认为是罪大恶极的行为是本文的创新点。  关键词:袁世凯;军事;甲午战争
摘 要:书信格式在魏晋时期的基本定型,在书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当时玄学、清淡风气的盛行,并且随着吉礼、宾礼、嘉礼、军礼、凶礼五礼发展的制度化,这些都对社会礼仪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礼仪不仅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实践,在书信写作中也有所体现。本文将书信和礼仪结合,从魏晋书信的角度,研究书信格式所反映的敬让谦卑之礼,同时分析书信内容体现的居丧除服、长幼有序、即位告庙、郊祀祭生以及养子之礼。  关键词